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4 11:32:50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1

  课堂上感觉到了几个亮点,简单做个记录。

  一、对比中理解

  老师的态度前后对比、学生的态度前后对比,老师与父亲的语言对比,在对比中感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二、质疑在先,引导读中思

  这篇课文泡泡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边读边思考,如何提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围绕课文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杨倩的一个问题“学生后来为什么吞吞吐吐的说话”打开了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的疑问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处前后态度的对比,继而引发老师的态度对比,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渗透习作,总结升华

  父亲与老师的话进行对比发下,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道理,“其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一问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孩子习作中总出现立意不深的问题,就可以从课后最后一段点明主旨这样的手法中得以灌输,像这样的写法要应用于自己的文中,不是吗?

  让学生行在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文本的解读能力。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2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3

  《画杨桃》是一篇熟悉的老课文了,今天,聆听了吴老师的课堂教学,使我又一次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产生了新的思考。

  一、悉心解读文本

  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我们稍不小心,很容易将之异化为品德课。吴老师凭借自己超强的语言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读能力。以全新的视角提炼阅读主话题:理解“实事求是”。吴老师通过对父亲的话、我作画的态度、同学们心理的转化和老师的言行举止这四个板块整合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

  二、直奔主题,研读感悟

  吴老师在复习认读词语后,直奔重点,研读父亲的语言。没有太多花俏引题,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争取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在学习人物对话中多读多思多讲。从而,为领会课文意思做了水到渠成的准备。

  三、匠心设计方法

  巧妙一:适时比较。吴老师指导学生适时比较朗读,利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形式,理解深入。如:在理解同学们态度转化使,老师引导学生从感叹号中读出他们的想当然、不假思索;从省略号中读出同学们回答断断续续、结结巴巴。读出了人物个性特点,体会了人物思想情感。在最后教学中,吴老师又掏出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进行比较:它们相似在哪?使学生在比较中体悟蕴含其中的道理。

  巧妙二:实物理解。吴老师创设实物观察的情境,让学生看看在不同角度的杨桃样子是否一样,让学生体验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学生的感受与反应,加深理解“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积极性。

  当然,如果吴老师在指导朗读两组对话,体会感叹号与省略号时更细腻些;教学语言更有节奏些;词语教学与文本语言联系更紧密些就更完美了。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4

  针对本文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从文本整体出发,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动作这三大板块整合实施。逐步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事实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本节课,我根据中年级阅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查字典,结合情境体会词句含义。如我抓住“严肃、审视、和颜悦色”等词和父亲、老师的话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讲解与朗读的关系。讲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推评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因而在朗读方面,我侧重了多种方式的读,自读、练读、指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进行,让学生浸染在语言中,逐步进入一种言语情境,撩起他们的悟性与灵性。再通过有滋有味的说,读体现以读代讲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与文本的交互达意,达到了“与我为文”的境界。

  在随文理解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老师在思考什么?”和“如果你是嘲笑同学中的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适当拓展文本,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真切感悟,如身临其境。通过表情表演对比,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让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读、想、练、评等教学手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用不同别人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在教学策略上我注重了强调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做到读中感悟、读中选脸,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更为深刻。

  不足之处是朗读欠缺,练读时间略少。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及整合知识结构体系方面的能力仍需不断的提高。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5

  我在备《画杨桃》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是这么设计的,开始出示杨桃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果实,然后教师介绍杨桃,进入新课。可是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忽然想到市场上好像卖过这种水果,现在运输方便,家庭条件好,一定有很多学生吃过杨桃。于是导入新课我做了改动,问:“你们吃过杨桃吗?”有很多同学举起手来,“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杨桃呢?”同学们积极发言,说外形,说颜色,说味道,说里面的果实等等。同学们情绪高涨,这时我说,为了证实同学们说得是否正确咱们看杨桃的照片,然后我开始根据资料介绍杨桃,果然和同学们说的很多地方相符,没有吃过杨桃的同学印象也很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由此我感到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领悟要比教师平淡的叙述效果好得多。

  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时同学们发生了争议,有的说 18个,有的说19个,一时出现混乱现象,正好下一个环节是朗读课文,我提了一个建议,咱们按座位让同学分自然朗读,然后数数有多少人读,同学们立刻静下来,从姜矾开始依次读了起来,这次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读完一数正好19个同学读过,那就是19个自然段。通过这次读课文我还发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前朗读课文一般是找举手的学生读,不举手的同学除了齐读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次19个同学当中有的读得好,有的读得结结巴巴,是我教学的失误,没有给这些同学朗读的机会,今后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指导鼓励那些读得不好的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6

  上完《画杨桃》一课,步履轻快地走出教室。是那杨桃诱人的清香,还是孩子们那喜悦的眼神,让我的心如此灿烂?

  《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我有意请学生朗读课文中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句子。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 “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对我们老师也是有益的,成功的课堂会让我们的心儿幸福得像花儿开放……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7

  《画杨桃》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而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造句。比如讲到“父亲经常叮嘱我……”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体会“叮嘱”的意思,然后想想什么情况下用“叮嘱”这个词语?然后请同学造句。学生顺理成章地造出了许多合理、精彩的句子,我觉得造句的设计很成功。

  然而,在教学这一课时,由于缺乏教学的机智,导致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还有就是我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朗读课文。

  今后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指导鼓励那些读得不好的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8

  这几天一直在准备《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我在备课的时候其实就感觉到自己备的内容有些多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堂证实了我预计,上课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9

  这节课,学生学习非常投入,思维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浓厚,原因在于教师抓住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动感生成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精彩纷呈。其成功在于:

  一、关注生命灵性,把握生成资源

  儿童教育是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事。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这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预设,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将使学生生命的灵性淹没在教师的灌输之中。以上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十分珍视生成,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准确把握好生成的课堂资源,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而自己则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通过多元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使他们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独特的感受,严格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学生的灵性将被彻底抹杀,课堂也将毫无生机可言。

  二、构建对话平台,呈现精彩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师生对话部分添加提示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然后补白省略,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体会到不能随意嘲笑别人,遇事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10

  《画杨桃》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以问题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教师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除此之外,我还进行了以下两项课堂环节,学生学习的效果较好。

  一、学生自读自悟。

  上课时,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遍,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孩子们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在小组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是感受和疑问。学生确实能提出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为理解课堂中我提的问题做了铺垫,还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我了解了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也为我及时调整课堂提供了学情参考。

  二、学生思考体验。

  1、课文的朗读训练,我让学生重点朗读以下句子:“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0它像什么?””“像五角星0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像……五角星。”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朗读训练同时出现,孩子们对怎样读好这些语气有了一定的领悟。

  2、通过深入研读课文,学生非常明确课文要向我们表达的并不是单纯的练习绘画这件事,而是通过“画”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进一步理解这些事情所蕴含的道理。通过思考理解课文,让学生形成学习语言的思维,对学生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11

  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生学习语言,接受思想教育,要让他们在亲自体验下,得出他们的认识,再由这个认识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设境让学生亲身实践,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办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念。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写我怎样画杨桃时,笔者就在讲桌上放一个杨桃,让学生下位从正面、侧面去观察,知道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物体的形状也完全不一样。再让学生坐在相应位置演演我画杨桃时的样子,体会我认真的态度。从而懂得,做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要眼见为实,实事求是。再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同学因为"想当然"而最终懊悔的心情变化,课中安排了一个环节带领学生进入角色,反复练读三次对话,从较轻的嘲笑到程度很重的嘲笑,最后到自知错了,异常懊悔。练读中明白我把杨桃画得"像五角星"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而同学们的发笑,是对杨桃的"很熟悉",就会"想当然",以为别人看到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这样就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文中同学的教训中受到了启迪。

  当今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至关重要,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责无旁贷。以上正是笔者凭借课例进行教学的一点尝试。由于课中容量太大,课尾学生结合自己畅谈感想,联系自身实际写片段材料来深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态度这一认识还未能完成,需要对课中时间加以调控,力求圆满,让"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科学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12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我认为在课堂上需提高引导的机智和评价的机智。

  一、提高评价的机智

  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评价的机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谈到自己是否喜欢文中的同学们时,他说:“我既喜欢,又不喜欢。喜欢是因为同学们很爱笑,不喜欢是因为同学们没有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画的。”我在处理学生这个问题时,评价不够到位,致使问题的解决不理想。老师如果这样引导“笑”,有很多种,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开,你一定也喜欢笑,但是文中同学们的哈哈大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学生回答:“是嘲笑。”那么你还喜欢同学们的这种笑吗?这样自然引导让学生在谈“笑”中明辨是非,然后老师随之引导,此时你想对那些发笑的同学们说些什么?而文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这样就水到渠成的进行过渡,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一个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时,说到:“在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后,如果他做错了再去嘲笑别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一说法没有及时给予评价。由于自己的心急,导致一个教学闪光点被扑灭了。如果我能及时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思维产生碰撞。同时也进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题: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导的机智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杂乱的思维变的有序、深刻;同时也能使知识的掌握更具条理性。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13

  在讲课的时候,发现原来有几个之前纠结的重点,可以这样引入:

  1.当作者“我”看到杨桃后,有什么反应和想法?“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从这里你能读出他当时是什么心理?他又是如何去做的呢?“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从认认真真这个词,你能读出什么?(生:认真、仔细)什么是老老实实地画呢?(他画的是什么,没有画成什么?)这就是老老实实地画。从这里能感受出什么?(坚持自己的看法)

  在上节课中,我忽视了对“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理解,但现在想想,这是关注作者“我”的起点,我怎么想的,很重要,所以要讲一下。

  2.当同学们笑我的画时,老师是什么态度?(生:严肃)为什么老师会变得严肃呢?(生:学生笑我的画,老师觉得他们做的并不对)老师的态度后来变成怎样的呢?(找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来概括)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你是如何理解“和颜悦色”这个词的?

  在这里,我觉得老师态度的转变很重要,而且是个难点,需要问题来指导,而学生态度的转变要较容易理解,通过分角色扮演,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下很容易能体会当时学生的心理。

  3.老师是如何对学生说的?你读完老师的话有什么体会?(把你的体会写在课文旁)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想让学生把体会写下来,但是,这个班的孩子实在对这种题目无感啊,一遇到说体会的问题和霜打了似的,低着头不出声,所以当时临时起意让他们写下来。事后看来,这种方法确实有效,而且新课标中也提到“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我想这种以笔书写感受也算得上是这种要求的变形吧。

  其实,老教师都说,每一堂课都不一样,即使教过一轮再来一轮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通过这堂课更是感受颇深,正是每堂课的遗憾,才让自己慢慢的变好。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14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问题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教师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问题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教师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篇课文朗读方面的训练上,着重一下句子:“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在朗读语气上,有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朗读语气,这三种不同的朗读语气同时出现是一个很好的朗读训练契机。我采用个别读、男女生分读的形式练习,孩子们对于怎样读好这些语气有了一定的领悟。

  亲身实践,思考体验。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带了一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趣很高,都静静地画了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我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语句。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联系绘画,而是通过画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 篇15

  一妙用反复质疑。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直到最后,老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二妙以标点绘形。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而不像。像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三妙借呼应揭示主旨。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呼应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宗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01-05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08-18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画杨桃10-04

小学《画杨桃》的教学反思12-05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精选19篇)04-20

《画杨桃》教学反思12-20

画杨桃教学反思12-15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通用20篇)04-21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合集3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