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1 11:16:00 高中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 、本课程探索性较强,探索研究版画的外延,以及版画语言形式。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讲授、作品赏析、艺术实践与艺术创作、艺术展览的相结合,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流程体系。

  2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极了解当代艺术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强调学生创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本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动教学,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在20××年全国普通高中美术模块教学研讨会上作为展示课,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课程的改进方向:

  存在不足:

  1、相关设备配置不够齐全,版画工作室未能配备版画机机器及丝网版画等相关设备,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种类不够丰富,创作作品时可以选择的题材受到限制。

  2、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使教学与实践更多地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

  关于黑白木刻

  任何艺术都是有局限的,没有完美的艺术,只有真诚的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真诚。黑白木刻从最早、最原始的形态,作为文学作品的附属品,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许许多多艺术家表达思想情感和艺术理念的理想方式,从丢勒、多雷到珂勒惠支、麦绥莱勒、肯特、瓦洛东、黑克尔、彼负施泰因以及蒙克、毕加索等等,都曾拿起过木刻刀。大师们的创作,为黑白木刻艺术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们的创作成为黑白木刻艺术画廊中的`经典。他们中的有些人也许不能算作职业的版画家,但他们首先是艺术家。黑白木刻对于以艺术养心的人,是一时抒发性情、传达观念的又一种语言方式。就如小说家也有诗兴大发的时候,也会有逸情散文、小品或诗歌名作,作品甚或成为经典。黑白木刻是人类文化艺术资源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人类文化前进的潮流同时完善和发展着自身语言。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思潮不断在影响着黑白木刻的形式与风格。为了黑白木刻艺术语言的突破与拓展,在当代艺术语境与文化大背景中,对黑白木刻艺术本质意义的思考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教学上,除了让学生掌握黑白木刻,还要知道种种知识,知道它的来源,知道它的艺术价值等,所以在每次上课,我都会跟学生讲讲关于黑白木刻的一些知识,以增加学生的见识,我觉得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2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旧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

  师生角色互换,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觉,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和创造才能的发挥。

  1.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材,灵活运用。

  高中美术教学主要包括教师解说、学生讨论、问答等几种类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进行不同授课方式的变幻,让课堂活跃,让智慧飞扬。

  我国拥有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优秀的美学文化贯穿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只要能够认真观察,便会发现生活处处是美术。

  在讲授课程之前,教师应该做好备课教案,把重难点进行区分,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节奏,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所讲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和酝酿,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才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美学能够开发人的智慧,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艺术真正的美在于眼睛对美的捕捉和对心灵的感悟,运用美学价值较高的美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美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娱乐中喜欢美术、热爱美术。

  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多方面感觉美的东西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春天里盛开的鲜花,夏日里低垂的杨柳,秋天里的片片枫叶,冬日里皑皑的白雪,一切自然美的东西,它们就在我们的眼下,当我们有一天尝试去发现它们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原来生活真的很美,就会理解生活处处是美。

  二、摆正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针对美术特长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重美轻文”。

  针对这一倾向,我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本身的原因:绝大多数美术特长生文化课基础差,成绩偏低,对专业学习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

  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比之艺术专业的学习劲头就显得松松垮垮,热情偏淡。

  他们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部分美术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比如学习无计划或无法坚持,课前无预习,上课听讲精神不集中,容易走神,不会做笔记,因怕难不愿完成作业或抄袭别人答案,平时不刻苦、临考抱佛脚,学习主动性不强,专业与文化、休息与学习时间配置不当等。

  二是社会原因:由于近年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偏低,使不少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错误地认为将来考艺术类高等院校,只要专业成绩优秀就行了,在提高文化课成绩上花那么多力气不值得。

  针对以上情况,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艺术院校的招生形式。

  如今艺术院校招生,文化课录取分数呈逐年提高的趋势,过分地强调专业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是不会有什么发展的。

  同时列举学生身边每年都有专业特别出色的学生只是因为文化课的原因被淘汰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转变对文化课的认识,摆正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2.跟学生一起分析,讲明道理,使他们从理论上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虽然文化课与专业课在思维方式、课程能力上要求侧重不同,但是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好文化课会对专业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美术专业的提高和发展就会受到局限。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要想将来真正步入艺术殿堂,必须是“专业+文化=成功”,艺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础,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文化底蕴,才能让自己的特长在艺术中放飞。

  “光会画画只能是个画匠,绝对不会成为杰出的艺术家。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好文化课的意识,增强学好文化课的信心,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带动文化课成绩的提高。

  3.寻求专业课和文化课在教学方法上的统一,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课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所带的专业学生不但专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且文化课成绩也都有了明显进步。

  三、美术教学应联系实际

  美术教学首先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把握住大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在美术教学中,不应光念书本,因为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很死板。

  我采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应,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

  在画写生和记忆画等课业中从选择学习用具、玩具、水果等学生熟悉的物品入手;在创作画课业中,围绕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及学生可能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来进行命题;在艺术设计课业中,开展实用物品的模拟设计与制作,让学生从小就有意识地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

  另外,在工艺制作的用材上尽可能生活化,除纸工、泥工等手工常用材料外,还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废弃物品,锻炼学生从平凡之中发现美的本领,从而达到因材施艺、变废为宝的目的。

  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将眼、脑、手协调配合与珍爱美、崇尚美的心灵相结合,举一反三,使学生既能很快地理解美术的真谛,又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

  从美术学习和创作中增强了审美、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3

 x

  美术高考已好几十多年了,送走了很多届高考美术考生,个人感觉在美术高考的辅导中,素描起着基础而重要的作用,在素描教学中,作为教师考虑了很多,而学生对于“学”则触及得相当的少,缺乏阶段的总结,在素描学习中就会长期停留于简单的描摹上,同时一些思想上的认识也不能及时得以疏清,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明显的进步。所以在素描教学中,关于素描的“教”、“学”及相关的经验想法,教师与学生都完全有必要进行探究性的思考。

  一、明确概念、把握特点

  素描是运用单色的线条、体面来塑造物像的形体结构、明暗及空间关系的一种绘画形式。每一个刚刚步入造型艺术大门的学子,总是先从素描学习入手。因为单色的素描绘画,是研究造型的方法与规律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素描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优秀的素描作品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绘画艺术品,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素描艺术成就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这在写生素描静物中,很多学生机械的照抄光影这一错误的认识,表现得非常的明显。从这一点来说,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概念其本质性的东西。

  二、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正确认识

  辅导美术高考学生也有这么长的时间了,每一届来的学生都有很多思想上的误区,比如认为学习美术是考大学的`捷径,认为不用太努力就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且很多中学班主任也这样认为,把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都动员来学习美术,客观的说很多中学都有这样的观念误区。而目前美术高考其实并不容乐观,很多好的专业对专业文化线都要求较高,正是这种观念,让学生一开始学习基础素描的时候,态度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形成。有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平时对一两幅卡通画临摹的成就感中,不能正确认识美术高考,不能正确认识绘画这些观念都较大程度的阻碍了学生在开始进行基础素描练习中的一种良好心态的建立。因此很多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认识美术中的首要基础课程素描的学习,在学习中产生了挫折感,畏难心理,不自信心理,这种前期理想化与后期现实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于是,学生往往就在美术的前期学习就中断。

  在美术学习中,基础素描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以后色彩、石膏、真人写生都是一个良好的铺垫,但这个阶段的重点主要放到了对形体、结构、明暗、空间的刻画上去了,这些课题都是非常理性的东西,学起来难免有一定的枯燥感,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在这阶段的教学中就应当首先做好学生对美术的全面认识了解,不要让学生在懵懵懂懂中进入第一步的素描训练,进一步通过优秀的素描绘画中的赏析,让学生理解素描的概念,特别是对素描本质上的东西的了解,同时在素描静物的写生中,我们要时时处处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比如一组多物体静物,一般都要涉及到对比,比如长与短、高与矮、宽与窄、粗与细、刚于柔……。在写生之前,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想象成人的外貌形体特点,把无生命的静物当成有血有肉的人来表现,区分出他们的各自特点,这样我们在建立兴趣的时候就找到了一个建立点。总之在基础素描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有耐心、自信的心理,刻苦不畏困难的精神,同时对素描还要进行理论上的全面认识。这样才能打好学习美术的第一步。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4

  嗓音功能本身是每个人生来固有的,但是唱得动听的能力却主要是训练的结果。歌唱是通过用特殊的方法——多方法的语言来训练嗓音功能而获得的。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是依靠声乐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通俗的、精炼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让他们歌唱,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进行判断、评价、提示,再应用教学语言,引导他们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好语言教好声乐课,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经验体会,这些经验也同样运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

  一、精炼准确性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获得的,而训练又必须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精炼而又准确。老师的'教学语言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精而准才能体现教学的重点,精而准才能解决声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准才能对症下药,精而准才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如通常可以听到老师在课堂训练中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大讲特讲面面具到,有的则空谈声乐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无重点,演唱中会感到无所适从。

  声乐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如:我是应用头腔共鸣唱的,就是把声音唱在头上,让头顶来歌唱等等的语言往往会让学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客观敏锐的听觉,它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声乐教学的基矗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主观努力的教学经验,它是教学实践而成的积累。也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二、辩证统一性

  在声乐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对这一总目标的教学要求,心中是有数的,但在具体的分阶段的教学中,不可能把未来的目标要求拿到现阶段来付诸实施,在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训练,音乐处理表现,音乐感受和创造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声乐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听觉和辨力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听到了学生演唱中的问题,就要拿出具体的办法去解决,声乐教师责任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时的对与错,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的,就声音的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比如在声音的训练中,当强调声的高位置时,同时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效果尖、挤、卡、虚的现象,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同时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会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训练中让学生把喉咙打开时,又要提示学生把声音唱的集中;提示靠前唱时,又要注意声音的垂直性;提示歌唱发声中要有点感觉时,又要注意整体面的结合;提示笑肌上提时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觉,真声位置假唱,假声位置真唱,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关着唱,这一系列的训练方法、

  观点、语言无一不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

  三、形象比喻性

  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还常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训练的效果。如:训练气息下沉时,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当训练声音靠前唱时,教师会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圈再抛向前方”“让声音坐在气上滑出去”“唱高音时要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声音要始终向前滚动的唱,气才不会重”“声音的高位置像雨伞的伞蓬,气像伞的把”,“声音像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气息要像线轴始终在下面拖妆?“吸着唱”“喊着唱”“真的唱”“假的唱”“收着唱”“开着唱”“竖着唱”“圆着唱”“扁着唱”等等。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去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声乐教学的语言研究探索,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对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有意义。<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5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正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与反思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而对其它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论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当前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由于非统考科目,高中美术欣赏课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出现学生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的情况。教学课时量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大部分高中美术课的开设安排,一般都为每班两周一课时,即隔周上课,由于所隔时间较长,知识得不到系统的识记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整体化。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对策

  (一)提升教学理念,师生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不拘一格的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如在学习《外国近现代雕塑》这一课时,教师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1、让学生在本课中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作品,然后把他们分成相应的若干组。2、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各组欣赏和讨论。3、请学生表达个人的感受和见解,发表对作品的评价。4、教师作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发表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或改正。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全班进行探讨。6、指导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进行更广泛的欣赏实践。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的表达。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评价,又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其次,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组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又要主动而坦诚的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此外,还应该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查找到很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即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展示学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不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中不仅有绘画、雕塑等以观赏性的为主的美术,更有如建筑、工艺设计等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实用性美术。在教学初期,教师应让学生对美术的范畴和功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充分的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美术对自身素养、能力、心理乃至整个人生的重要影响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的积极性。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三)提高教学艺术,增强学科魅力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时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日本教育家斋滕喜博称提问为“教学的生命”。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时,教师先设问:“画中梅花与生活中的梅花有何不同?”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初步认识到画中梅花的艺术特色,即只有一支横斜在画幅中间的梅花,作者用墨色画梅,画中还有题诗等。接着教师再用“画家为什么不用生活中所见的梅花的颜色,如红色、粉色来画呢?”、“画中的题诗与画中梅花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逐步领悟画家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的胸怀和理想。继而再以“画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和理想呢?”引导学生联想元代的历史背景,最终使学生领悟作品所体现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此外,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如在欣赏外国现代绘画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时,就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中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跟随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带有童话色彩的宁静而又祥和的梦幻气息,去体验那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教师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稍加提示即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是现代教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艺术手段。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让学生对二十世纪的时代背景有较全面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为了能更快更全面的让学生了解,采用多媒体技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把世界大战影片片段、工业革命的成果等进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为接下来开展学生的自主欣赏奠定了基础,无形中也加强了美术与历史、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

  此外,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恰当的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调动情绪、丰富感受、创设氛围的作用。如在欣赏绘画作品《百老汇的爵士音乐》时,让学生欣赏一段爵士乐;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一边播放着古乐《高山流水》,一边会使人的视觉、听觉乃至整个身心都得到美的感受和体验,继而能帮助欣赏者对作品作出更准确的欣赏和评价。

  总之,要改变当前高中美术欣赏课的不良现状,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6

  高中一年级的美术课堂教学是以美术鉴赏为主要的内容,目的是来对高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美术鉴赏中的微课,教师鉴赏古今中外的著名的美术作品,还要深刻的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年代背景。既然这样,所以美术鉴赏课的微课上课方式就和其他科目的上课方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不太一样了。高中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有着自己的主张和已经形成自己比较独立的个性,并且美术鉴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生学与不学就看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染学生的程度决定了。“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高中的美术教师,上课要先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美术鉴赏课。

  在美术鉴赏的微课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十分重要。美术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经常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敝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美术鉴赏课中的微课是最让人愉悦的小视频,它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轻松地接收一些本学科外的知识,陶冶情操。可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部分学生或者浮躁,或者听一会就不听课了,看其他科目的书了。于是,一堂美术鉴赏微课就成了尴尬的自习课或休闲课。在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美术鉴赏微课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调动学生上美术课的热情。从而使每一个高中生都在较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 比如说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这一课,关于欣赏课本上的作品他们不感兴趣,所以我用微课找到类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分析比较,学生们来了兴趣。达到了我预期中的效果,学生都很感兴趣,听的也特别认真。

  除此之外,我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力求在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较好的完成,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课堂情况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应变了,比如说:我所带的高一年有十个班级,每个班的情况都不一样,上课也不能千篇1律。一班的学生属于过沉闷类型,所以课堂上要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否则会严重跑题;十班班的学生又属于过分淡定型,所以十班的课要时不时的幽默一下,调动他们的上课情绪。而有的班级是热情高涨的,所以就要压制一下。

  接下来的美术教学中的微课,我会再接再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让学生因为有“美术”而快乐。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7

  一、“点、线、面”策略模式提出的教学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正在我省如火如荼的展开,高中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对课程目标新的调整,教学内容新的整合以及教学理念新的界定,这些变化终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得以体现,由此引发教学策略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变旧观念,对传统教学策略不断传承与创新,探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策略。

  同时,我们农村高中的美术鉴赏教学,正遭遇着一种非常无奈的尴尬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致使美术教学课堂容量庞大,作品挖掘肤浅,课堂结构散乱,教学目标自然难于达成。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反映冷漠,在作品描述中,很多时候大部分学生只能是以“很美”或者“漂亮”等字眼来回答或评价美术作品。这种教师对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研究的不足,致使课堂师生互动的缺失和学生对作品分析的肤浅,使得美术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以笔者的调查,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里是普遍存在的。

  二、“点、线、面”策略模式的思考和建构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一定的深度理解和深刻情感体验的过程。基于此,我们构思以“点、线、面”策略展开教学活动,探讨如何立足于美术的学科本体,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探索挖掘作品深层内涵,以提升教学层次,真正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点、线、面”教学策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对传统教学策略的传承和发展,要求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并抓准一个“点”,使它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建构一条教学主“线”,并由此铺开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主动生成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有效改变高中美术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的尴尬现状。

  1、“点”和“点”的选择

  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内容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以美术类别或美术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术现象,更加贴近了生活,扩大了视野。作品类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对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一一罗列,要求我们有所选择。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尹少淳教授也认为初中美术是“走马观花”,而高中美术教学则是有选择的“下马赏花”,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是学生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有所选择并较深入的进入个别典型范例知识的学习,才会对这一类型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有更深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科本体的深入和教育功能的拓展。

  那么,选择多少?选择什么?我们认为:只要选择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对此展开深入的挖掘和理解。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就是我们所界定的“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件美术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画家,可以是一句美术评论,可以是一种美术现象等等。当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该“点”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该“点”的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与本质。而这个规律与本质恰是我们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以,我们选择的“点”不仅是切入点,也要是教学的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挖掘能直指教学目标并是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

  2、“线”和“线”的建构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相应的,认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在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中,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建构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这种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使得美术鉴赏活动成为是一个有深度的艺术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从“点”切入,到展开,到深入,再提升,环环紧扣,层层挖掘,步步深入,从而达到对“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包藏在“点”其中的规律与本质的掌握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方法,这就是我们所界定的“线”。既是课堂教学活动铺开的“教学链”,又是达成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的一般思维,是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从“点”到“面”的一个具体行为。由于涉及到教师素质、学生基础以及授课内容的不同,构建“线”的方式也随教学的具体情境产生变化。所以,构建“线”是新课程美术鉴赏教学实施过程最为关键之所在,是最具不确定因素和创造性的过程。

  3、“面”和“面”的生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至少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七种智能,它们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上述的七种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领域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在一、二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其它智能。教育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智能特点,从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充分展示,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向其他智能领域的迁移。

  多元智能理论是新课程改革借鉴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美术鉴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创设一种情境,要使学生能基于自己的智能优势特点,从自身体验出发,有选择的开展对不同美术现象或作品的比较、分析、评论,生成符合自己智能优势的美术知识系统,促进个性发展。所以,“面”的生成应当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师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实施教学而进行的预设,即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知识“面”。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于学生的个体智能优势的差异,对知识构建的方式不禁相同,即生成符合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这是我们界定的“面”的另一层含义。所以,“面”不仅是对关注全体性与基础性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关注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差异性的知识体系的生成。“面”的生成是最终目的,是达到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点、线、面”策略模式的教学实践探索

  1、课堂教学实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本课属人教版《中国古代花鸟画》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对不同时代的花鸟画的分析,阐述传统花鸟画以写生为基础,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的独特传统,进而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审美观。

  “点”的选择:以齐白石的名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教学的“点”。

  “线”的建构:以作品的对比探究:要不要“似”?什么是“似与不似之间”?为什么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缘物寄情的特征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理念。

  “面”的`生成:对中国传统花鸟绘画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使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观能衍射到对其他作品的认识。

  本课于20xx年10月9日获温州市美术学科新课程优秀课堂教学实录评比一等奖。

  2、公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材通过四组作品的比较,要求: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看待世界和事物,并运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点”的选择:以校园里树的照片与具象(希施金《松树林》)、意象(倪瓒《六君子图》)、抽象(蒙德里安《开花的苹果树》)组图进行对比。

  “线”的建构:以自然的树与艺术作品的树比较描述: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寻求适合“我”的方式来表现“物”的结果,欣赏的关键是追寻包藏在美术作品中的“我”;可以通过探究画家表现的不同方式来追寻包藏在其中的“我”。

  “面”的生成:不同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使美术家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眼光和不同表达方式。我们也应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用自己的方式欣赏作品。

  本课于20xx年12月8日在泰顺开展的温州市第三届高中美术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

  3、公开课《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教材通过对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建筑的影响等几方面内容的分析,要求: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点”的选择:与江南水乡的建筑接触的机会多,相对比较熟悉,而且比较有感情,因此选择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为教学的“点”。

  “线”的建构:以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环境、建筑色彩等不同侧重点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并思考,教师由地域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这一角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进行集中并引领挖掘。

  “面”的生成: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能有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认识和理解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并能从相应的角度,思考地域环境对徽州建筑(地理环境)、天坛建筑等(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增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保护意识。

  本课于20xx年12月23日在瑞安市六中开展的瑞安市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

  4、课例说课《构建 “点、线、面”模式的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以《托物寄情》一课为例,简单描述为什么进行“点、线、面”模式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和如何进行“点”的选择、“线”的建构和“面”的生成的策略。本课例于20xx年3月7日在温州市美术学科新课程高一(下)课前培训活动中做公开交流。

  四、“点、线、面”策略模式的反思

  1、这种“点、线、面”模式的教学策略,对于理清教师的教学思路,构建课堂结构,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现行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设计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锻炼,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解决师生互动的缺失和对作品分析的肤浅等尴尬局面,挖掘作品深层次涵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需要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如课例对朱耷与《荷花水禽图》的探究过程,对荷叶出淤泥而不染联想到画家不与统治阶级的合作态度,从荷叶的倒挂联想到画家的垂头丧气;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模仿两只水鸟的动态来揣摩画家的情绪等都是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受学生的启发而带来的灵感,恐怕在任何资料中,都没有描述象学生这样富有情感和创造力的审美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如《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课,学生从地理、历史、哲学、语文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作品分析时,我们怎样进行引领,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3、只是一种策略和一种尝试,并不适合所有课题和所有教师。如何更大程度的优化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实践。电脑美术教学反思初中美术教学反思美术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8

  上课是一门艺术,一堂课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怎样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好,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呢,我认为进行教学反思是必要的,以下是我对美术教学的反思。

  一、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

  教师在课堂中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既要记住台词,还要知道演出效果,在课堂上既要把知识点将明确,还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要想到学生的反应,并且根据这些反应去做相应的准备。在讲到《礼仪与教化》这一课的时候,我准备了大量与这堂课相关的知识,可是突然有学生提到“世界末日”的问题,并且很好奇玛雅文化,面对课本上玛雅人的作品,我一下子被问住了,本觉得准备的已经很充分了,可是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后来我总结到很有必要在课下的时候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到重点内容,还要想到课堂效果。

  二、不能把课上成工作报告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最忌讳的是把课上成会议报告,“不能台上雷声轰鸣,台下雨声淅沥”,一堂好课会让人觉得开心愉悦,一堂不好的课会让人昏昏欲睡。为什么易中天的《品三国》会有那么多人想听,而冗长的工作报告会让人心生反感呢,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比较有趣味性,后者比较枯燥。美术教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要学会把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就好像同样的演讲题目,有的人演讲可以让人流泪,有的人演讲让人心生反感。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讲的精彩,不能照着教案从头念到位,要适时的“背课”,充分的把握课堂的节奏,适时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多用探究式教学法,把自己当成是学生思维的帮助者,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讲述者,善于运用语言和肢体上的沟通。后来我就发现如果你的课上所有的学生都在津津有味的听课,说明这堂课是成功的。

  三、活跃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切不可把课上的像批会一样,要善于把握课堂氛围。记得在一次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我非常紧张,恐怕自己讲不好,我向一位老教师请教的时候她告诉我,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氛围活跃了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演员的演技再差学生也会很感兴趣,很开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知识。

  四、善于维持好的课堂纪律

  在课堂上讲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难免会有学生在下面不由自主的讨论,往往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同时在讲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大声的呵斥学生“不要讲话,认真听”但是这招并不管用,教师的声音再大也大不过一个班级一起说话的声音。后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故事说一个领导人在开会的时候讲到重要内容的时候声音会很小,会场就因此变得特别的安静。后来我试验了一下,在讲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的关键地方的时候声音故意放的很小,这招果然管用,教室里非常安静。好的`课堂纪律不能只靠批评得来,教师要善于想办法。

  五、在相同中找不同

  学校的美术教师不多,班级有很多,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一堂课我要讲很多遍,一开始我感觉到枯燥乏味,可是到后来我却发现,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讲,同样的一堂课可以边上课,边完善教案,讲到最后教案的设计已经趋于完美了。相同的一堂课学生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探讨《人面鱼纹盆》这件作品的时候,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总之,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是学生把我从一个不会讲课的教师培养成一个能够熟练驾驭课堂的合格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深知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不仅让我学会了对每一课的教学设计,更教会了我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课是一门艺术,我将不断地对我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努力把美术课展现的更加精彩。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9

  高中美术教学以欣赏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说采用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高中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课堂上,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有的对那部分感兴趣,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到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要先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课。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艺术课是最让人心动的一门学科,它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轻松地接收一些本学科外的知识。可是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部分学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尴尬的自习课或休闲课。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10

  普通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

  高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高考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

  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课堂上,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有的对那部分感兴趣,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到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不到,全靠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一堂好课犹如一曲美妙的乐章,成功的导语是第一个奏响的音符,它准确、悦耳、动听,让教学过程铺陈出动人的旋律,使之高潮迭起,妙趣横生,达到“课继续,趣横生”的教学效果。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我们作为美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作品,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艺术源于劳动、源于交流、源于娱乐活动,而兴趣的发现与培养也正是在这中劳动和活动中建立并达成的。

  总之,高中美术教学要求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让学生因为有“美术”而快乐。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11

  在现实美术鉴赏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现象,这其中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非常了解,甚至有比老师还熟悉的感觉;也有一些学生就不行了,老师讲得非常辛苦,可学生却似乎没什么反应,这其中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老师对自己授课的学生还不够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合体,他们在美术方面的知识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分类教学的必要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体现在各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上,而美术鉴赏课教学只有适应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教学对象,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地域的人,不同中小学校毕业的学生,其美术的基础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面对着不同学校的毕业生,采用分类教学,将极大地增进授课的针对性。

  我们老师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下功夫,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老师要利用目标指导教学过程中各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引学生学习。分类分层次教学应结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差异,不同的地区设定不同的目标。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分类教学能否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能否切实提高美术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抓好师资培训工作,稳定和扩大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学生资源,如请优秀的学生带动较差的.学生;另外,集体备课的普及,也将大大缓解师资紧张这一矛盾。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教师面对同一班级教学对象的压力大大缓解了,但不同区域层次、不同班级的学生出现也要求老师改变过去那种同教学目的、同一重点难点、同一评判标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因材施教上狠下功夫,导学要做到精讲、对路、有启发、尽量把“教”的活动变为学生“学”的活动。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高中美术教材是根据不同线索编写的,它不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它只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却不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只有经过我们教师的结合自己所处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加工,才能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做到这些,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美术教师要不官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大量具体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要调查当地学生美术课是否正常授课等现状,建立各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调查档案,编写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美术鉴赏校本教材,这才是美术鉴赏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总之,分教学,分层达标的美术鉴赏教学新模式,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上,从教学目标层次定位上,全面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美术鉴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个性秘共性、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宗旨。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12

  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课堂上,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有的对那部分感兴趣,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到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不到,全x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窒闷得喘不过气来。到了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从现阶段来看,高中艺术课,尤其是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手动”的教学内容,实地考察参观应当另论。但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更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大学里也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断层”现象。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的本身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但这当中还得有一个“约定”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当前,艺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调味”课,缺少不行,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师在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类似“变脸”一样的角色。许多教师认为,反正学校也不重视,评职最后,待遇最低,上艺术课没人会看得起,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前几年,地理、生物课也非应试科目,教学景况和艺术课相差无几,但自从加盟理科综合考试科目起,成绩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师一下也摇身变成升学考试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了。艺术课呢,还是那样……更多时候只能服从教学需要,为主课让路,在主课与主课的磨合中客串“润滑剂”、点缀物。最终主课丰收了,艺术课也未能实现“丛中笑”的初衷。显而易见,艺术教师在这当中的“色调”关系非常微妙。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13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加上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学的美术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颇深: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与反思

  首先,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内容的掌握则相对薄弱,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是“讲授式”教学,就是只讲作品本身,而没有把作品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其次,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在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之下,非高考科目自然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出现学生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的情况。

  再次,课时得不到保证,教学课时量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小三门”。大部分高中美术课的开设安排,一般都为两周一课时,由于所隔时间较长,知识得不到系统的识记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整体化和系统化。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对策

  (一)明确教学任务,增强美育意识

  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

  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教育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在我们看来,智育、德育和美育虽然相互区分,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也是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的必由之路。

  (二)提升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有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画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的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是学好美术课的一个关键。首先,让学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地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美术的兴趣上来。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多跟学生谈心,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拉近距离,减少代沟。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谈谈学好美术的社会用途和好处。再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陶冶学生的性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譬如讲到色彩给人心理效应不一样时,就列举出服装色彩与人体体形之间的相应关系的例子:太胖的人穿衣服可以选择深色的,不要穿颜色太鲜艳的,横纹的衣服也不宜穿,否则效果大打折扣;体形较瘦的人,不要穿竖条纹或颜色太重的,否则瘦上加瘦……学生听了都频频点头,树立起信心,有兴趣去学美术这门课。

  综上所述:虽然高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客观上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我们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做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14

  摘 要: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素描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描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增加学生的鉴赏机会,提高学生的品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拓展他们的创新空间,从而推进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升级。关键词:高中美术;素描;质量

  美术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其与美学、建筑学甚至医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阶段的美术学习,主要以素描为主,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描技巧,是高中美术教师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一些艺术方面的学生,其为了顺利地考取艺术院校更是要在素描方面下功夫,以促进自己美术成绩的提升。鉴于此,本文主要就高中美术课程中的素描讲解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找出适宜高中美术课程中素描讲解的技巧,推进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升级。

  一、增加鉴赏机会,提高学生品位

  素描作品带有一定的写实性,进行素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描述的物体有一个细致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完成素描作品。一幅合格的素描作品,不仅要求学生的笔法到位,同时构图的'合理以及光影的搭配等也十分的重要,而这些都是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掌握的。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作品鉴赏的机会,通过带领学生对素描作品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并且让学生吸取更多的素描经验。

  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展示的作品较少,并且图片过小也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实际魅力。而带领学生去美术馆又受到了教学条件的限制,因此鉴赏课程很难展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美术鉴赏课程得以良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世界知名的美术作品,通过细节上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素描知识。例如,在观赏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时,高中美术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达·芬奇的构图,鼓励学生探寻画作背后的故事,对当时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通过这样的赏析,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意识到素描不仅是对事物的呈现,同时其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感情等多个方面的要素,为学生今后的创作打好基础。

  二、培养学习习惯,提升观察能力

  素描重在观察,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付诸笔端,画出理想的作品。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素描技巧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纳入其中。通过向学生传授观察方法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素描对象进行观察与分析,找出最优的绘画角度,并通过纸笔给予合理的呈现。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15

  时间匆匆,转眼间离我刚踏上教师岗位已有半年之久。感谢峨眉一中领导和教师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慢慢进入教师的角色。这学期收获良多,无论是自己教学上,还是自己心理成长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本学期一路走来,改变了我大学认为“教书很简单”这种幼稚的想法。

  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本以为自己只要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上课的时候认真讲解,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但是没想到课堂上还有这么多的突发事件,有时候自己花费了很多心思备的课,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随着课堂的进行,慢慢的我发现自己的课堂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这里进行一个总结性的反思。

  第一,课堂中的教学用语有待提炼,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一堂课中肯定会出现很多常规性的知识点,在讲解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过多的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惰性,以至于想都不想问题,随口就乱回答。这样的问题,经过在其他老师那里学习经验和自己的反思后,效果得以改观。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可以给学生选择性的答案,让他们先从中思考,然后在回答。几秒钟的思考回答时间,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语言方面,还发现自己的措词也存在很大问题,逻辑性不强。这方面随着自己对课堂的熟悉,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二,课堂重点突出不明显。

  教材上面一节课的知识量非常大,很想给学生面面俱到,但到头来总结课堂才发现,其实学生什么都没记住,像是看电影一般仅仅在头脑中过了一遍,没有值得他们引起重视的东西。后来经过多次和师傅陈老师讨教得知,新教材虽然给出的信息量很多,但新课标明确指出选取其中适合学生本身情况的知识进行重点赏析。这就说明教材中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交给学生的是赏析的方法,而不是教他们赏析每幅画。

  第三,课堂时间把握不够严谨。

  总的来说,还是自己安排时间的.容错率太低。有的课堂学生反应强烈,很有积极性,就容易过多的去拓展,导致时间不够用。有的课堂中学生很困乏,不愿意听老师所讲,很多知识点讲到位就过了,没有去展开,甚至有时候受到学生的影响,本该深入的知识点,却始终讲不出该有的深度。陈老师也一直在强调,老师是课堂的导演,要把控整个课堂,训练老师用自己情绪去感染学生的积极性。这条尤为重要,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

  第四,课堂管理不够严格。

  有的时候,看见学生实在很疲、很乏,抬着头都能闭眼打瞌睡,实在不忍心再去打搅他、吼他,以至于到后来班上纪律显得有些松散,有好几个同学开始开小差。我认为这是这学期下半期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也找老师们请教过。首先,要端正自己的立场。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必须具备一项“师能”,然而课堂的管理就正好体现一个老师的师能。如果连课堂中起码的纪律都管理不好,谈何行课。其次,建立课堂的规矩。比如:学生觉得困乏,可以让他自愿起立站着听,

  如果不愿意站,那就不能睡觉。最后,让他们对美术课堂引起重视。并不是不高考的科目就是豆芽科,就可以想怎样就怎样。美术虽不高考,但它是培养我们审美情操,开拓眼界的必备课程,更是建立我们正确审美观,人生观最重要的课堂。

  本学期发现的问题还有很多,最突出的就是以上四点。我很庆幸自己第一学期就能发现这么多的问题,以便于我更快速的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再次感谢陈雪峰老师,对我耐心的指导,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栽培。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06-12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05-31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精)07-06

(热门)高中美术教学反思07-10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优】07-10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06-26

高中美术素描教学反思12-19

【推荐】高中美术教学反思12-21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精】12-21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热门】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