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2023-04-11 17:38:34 教学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6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6篇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

  通过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下面从以下几方面略作总结。

  一、学生地位变了

  1.学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班级学生需要进行设计的。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教师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到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其次,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要具有较大的弹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对活动的准备和计划,而不是对教学过程的严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师在具体组织活动中随时会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有思想,会依照自己的意志开展活动。而活动中出现的许多内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没有安排,不曾考虑到的。所以,我们的活动方案只能是一种思路,一种目标,而不应该是一个具有严格"程序"。

  2.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谈话、制作、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等发生实际接触,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而学生就是在这种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受教育者,而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动者。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活动,决定了每次教学活动的完成与否,成功与否。

  二、教科书作用变化了

  许多年来,教科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它一直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师生运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是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行教学。而今,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教科书的作用变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科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供教师讲授,不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讲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圣经"。《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作用实际上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中,学生、教材、教师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关系。这些正是未来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标,是中国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轨的开始,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2

  为了提高以后的教育教学技能,深刻反思本学期教育教学的存在的问题,特作总结,以便搞好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六(7)班共有学生54人,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课后不温习,导致本次检查成绩极不理想,这有学生问题,也有我自身问题。

  二、取得的成绩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实施的措施有: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

  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

  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一些英雄或老一辈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在指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不仅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3

  本人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本学期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对课文内容作了具体的安排,重点讲述的课文针对班内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如在讲述一、二课时教育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小朋友对学习耐心、认真,不懂就问,同时从小认真学习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实践上。如王超等学生他们也学会了不懂就问的道理,后来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

  其次在讲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一章时,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劳动人们的辛苦和勤劳,是我们的.伟大领袖的正确领导,以及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换来的今天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要学好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大。特别是我们的祖国有强大的科学,有宇宙飞船的上太空,说明了我们祖国的科学先进。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主人,所以我们更加要努力学好文化,同时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有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再次,课文用较大的篇幅来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善心,培养学生有一种积极的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为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4

  本学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浓厚,这次考查成绩很好,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知识理解较深,识记较好,对小学六年的生活也有全面回顾,对时下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留恋也诉诸于笔端。回顾自己这一个学期的社会教学,总结如下:

  一、品德与社会科目的外延非常丰富,教师备课的时候需要找许多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如教学“合作”和“双赢”这个道理时,教师用 “龟兔四次赛跑”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白“合作”与“双赢”的道理。这样,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如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小组汇报活动,团队心理游戏活动等,学生上课能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尤其喜爱团队心理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

  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本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我们热爱和平》、第三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第四单元《走进生活的舞台》的内容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收集和课堂上能够展示的都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形成一个专题,期末的时候再将同一专题的同学集合起来召开发布交流会。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品德与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许多资源都需要自己多方收集,在找寻与教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受益匪浅。

  品德与社会教学,力求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同时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调适,要教好这一门课程,任重而又道远。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5

  光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又临近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本学期,我校一至三年级全体品社老师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教育教学生动的乐章。

  一、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本学期我们鼓励老师们采取“多听课、多反思”的方法,结合网络师资培训,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例,及时评课,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教研组采用了集体备课制,每次教研组活动,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家认真学习教材,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通过教材分析、结合教学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我们时时处处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尽管执教品社的老师来自于不同的年级,但我们经常会聚一起探讨研究,教研组洋溢着团结互助,群策群力的气氛。

  二、紧抓教学,促进专业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教研组老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理念,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认真参加区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上海市“两纲”教育颁发之后,我们组织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专题学习,把“两纲”教育贯穿落实于品社课的教学中。本学期在区教研员王嬿老师的指导下,杨旋华老师执教了《身边的公共设施》一课。

  由于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曾看到过、使用过公共设施,但对这些设施的作用以及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残缺的,因此在引入课题时,杨老师采用了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明“公共设施”这一概念后,通过播放学校周边的公共设施入手,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和实际生活为基础,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力求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应用到生活中去,也使教材内容更具有说服力,生动的录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这些设施就在我们身边,分布广泛,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使《品德与社会》学科回归生活。

  对于专用的公共设施和不易看见的公共设施这一难点,杨老师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加上旁白的介绍,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学生亲近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同时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整堂课的教学,杨老师都贯穿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在师生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三、加强常规,提高课堂效率。

  1、本学期,我们每位教研组成员都能备好符合班级特色的教案,在教研组内上好实践课。教师在校、区级教研活动中认真听课,且能作好详细的听课记录和评课反馈,学期结束交教导处检查。

  2、组内教师能根据教材特点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现行教材进行补充何拓展,在教学使用中效果良好。这学期,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身边的公共设施》,在区课件评比中获得优秀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苦乐相伴。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又是教研的发展,下学期,我们的教师要以“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研究去工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学校领导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构建一道品社学科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6

  本学期,根据新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学会做人的宗旨,从学生的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隔为一体,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时,教学相长,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工作总结01-09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工作总结05-01

社会品德教学工作总结09-14

品德与社会教学下册工作总结05-0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05-04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07-20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0-29

品德与社会 教学工作总结12-06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工作总结范文09-23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