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启示与现代民族文化的构建
每一种特殊文化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文化的构建问题,可参照先行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构建与德意志民族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现代化浪潮的发展下,文化的现代构建既肯定了社会的现代性,也反映了对现代性无限扩张的某种反驳。当前文化构建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构建现代精神生活,这也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难题。一方面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很多内容并不适合现代生活要求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存在,并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重逻辑关系中,实践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层面,由于实践对象的具体性,人类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去把握具体的实践活动,而后抽象的科学理论才可以被转化为实践智慧,其中具体的转化过程便是人本逻辑与科学逻辑之间的相互中介,一方面,科学逻辑可以普遍反映人类思维实践活动规律,另一方面,人本逻辑也可以将文化理想作为需要实现的现实目标,这样双重逻辑之间的相互中介,便最终会转化为一个可以引导具体实践的总体观念。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解决哲学精神构建问题的过程中顾及了现实生活与文化理想,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式,可以为中国哲学精神的现代构建提供更多启示。
二、自由主义与现代新儒学
如果我们承认现代化的不可避免性与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问题,那么中国哲学精神的构建实质就是在现代化事实下的重构哲学精神。任何民族的哲学精神都应该充分体现该民族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终极理想目标,中国哲学精神也不例外,它可以为现代的中国人提供一个更为温馨的精神家园。因此构建过程中必须兼顾当下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衍生的新儒学思想。与自由主义不同,现代新儒学主要寻求一种道德层面的理想主义道路,虽然它也提倡复兴传统儒家思想,但这种复兴的前期应该是在现代生活之中,因此必须面对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国自由主义与现代新儒学之间的对立体现了现代社会矛盾的根本对立,甚至不可能因为某种理论方式而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