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教学的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有关历史教学的论文1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传统的历史教学面临着变革,历史教学中要增加思维的不同性份量,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适应今天的历史教学。

  关键词:教学 改革 创新 思维

  近年来,随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弊端日益突出,我国加大了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从传统的历史教育教学法来看,它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使这种创造性思维不被扼杀呢?这是我们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重新定义教与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与学要有一致性,这是历史教学中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要求学生要与教师的思维要有一致性。但是,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思维的一致性,还要有思维的不同性,特别是逆向思维教学,一定要增加它的份量。教与学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在中学历史具体教学中虽然有这样的逆向思维,但是还远远不够。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单一性的教或学有悖于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只有明确地认识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重此轻彼,顾此失彼,则相互干扰,一损俱损。

  教师逆向性创造思维诸要素与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因素成正比例,潜移默化,互为反馈。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逆向创造思维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发展教育教学思维的不同性。

  值得肯定的是,历史教学有自己的特异之处,它的内涵广博精深,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不同性的外部环境,即它的语言美感情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信息反馈。历史教学思维不同性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中既要使用求异思维与要使用求同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思维的不同性与同一性不能仅单独使用,两种思维必须要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把课堂组织好。首先是思维的不同性必须与思维的同一性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其次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同步共振。

  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范围广,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最后是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不能望文生义,将同步共振错误地理解为“同行”、“滞前”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思维的不同性教学与学生自我思维的不同性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思维的不同性训练后才能准确地去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为什么高考文科考生有人面对历史材料分析题、问答题总感到棘手,以至很被动?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中缺乏大胆的创造性、求异性,总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常规性的思维框架里。

  虽然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大胆地运用思维的不同性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思维不同性,即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思维的不同性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出现正常现象。所以,教师在增强自身的思维不同性功能的同时,要对学生加强相同、不同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运用求同思维,分析便能透彻全面,还便于寻找规律;运用思维的不同性,分析便会精辟新颖,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说:“人的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不同水平或多层次综合的产物,只有发散度愈高,聚合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1]

  三、教学过程中要有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开拓性

  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思维的不同性,这种思维的不同性要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与和大胆的开拓性。

  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说,因果联系仅仅“只是世界性联系的一个极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2]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如讲英国工业革命,如果教师一反传统型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新成果,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教学,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探索求新的人。

  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统的因果联系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抑制的“休眠”状态,大大妨碍了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人的脑力劳动中最深奥的是创造,而现在因为我们不了解创造性的过程,只能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也许摸会了,也许摸不会。如果我们发展思维科学,那有朝一日我们就能懂得创造规律,能叫学生搞思想上的飞跃,那该多好呵。”[3]

  时至今日,教学已经不是仅向学生传授死板的知识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后者微不足道,甚至认为只要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就行了。其弱点是片面地把知识当成目的,讲求“积累”知识,使之变成“不能活动”和“不能进入周转”的积压物质“贮藏在学生的记忆里”。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这样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传统的教学必须改革,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创新型思维、求异型思维、逆反型思维。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创造力的测验.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年第1期.

  [2]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第3卷第552页,20xx年.

  [3]钱学森.思维科学探索.山西人民出版社,第221页,1985年.

有关历史教学的论文2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改革趋势,即从过去的单纯依靠教师死板的满堂灌教学,逐步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了一些挂图、幻灯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然而,由于每一章节的每个部分不可能都采取这种方式来展现当时的情境。因此,要想每节课都充分再现历史情境,真正做到轻松、愉快地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彻底地改变这种修修补补的教学模式,充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的乐趣,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比较易于理解过去尤其是数千数百年前的陈年旧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从中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应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MTV)的做法,即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一集或几集的历史电视,我们姑且把它称为HTV(HistoryTelevision)。

  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制作成HTV,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首先,历史学科每一章节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所缺乏的。而且即便是在教学中,有时也不得不对某些情节进行渲染。这是制作HTV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当今历史题材影视剧得以风靡的重要原因。据粗略统计,从商周到明清,历代有名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差不多都搬上了银屏。如《东周列国志》、《封神榜》、《秦始皇》、《西楚霸王》、《艳后吕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水浒传》、《朱元璋》、《戏说乾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较好途径,但是由于这些电视剧中情节虚实混杂,不仅学生无法分辨,就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去考证这些历史剧中情节的虚实。因此如果把这些娱乐大众的消遣品作为一种正确无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显然是不严肃的。况且这些历史影视剧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往往是长篇大作、恢宏巨制。一部《三国演义》就长达80多集,照此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学完历史?再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注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学士,对历史的其他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普通民众则关心不够。仅讲伟人、能人、名人,忽视众人、凡人也不合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这一伟大论断。所以依靠现有的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进行形象化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

  那么作为教学所用的HTV,就必须是短小精悍型的。也就是说,在介绍历史人物、讲述故事情节时要借鉴历史剧制作的方法但又要讲究精练、注意必须与史实相吻合。具体说来,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内容不宜过多,以教材中所述为主,不宜作更多的发挥,否则便难免有重蹈历史剧覆辙之嫌;时间不宜过长,一节课的内容以半个小时左右为宜,要有一定的空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同时老师也可作适当的归纳和分析。

  其次,已经发掘的遗址、化石或留存下来的遗迹为HTV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制作HTV不仅需要通过人物表演使故事形象化,对于历史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讲述,则最好把相关的遗迹、遗址、化石拍摄下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脑海中就有了直观的印象,而不必等课程早已结束时再组织学生外出去博物馆、纪念馆参观。因为到那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是见似已见、学似已学,两者已难划等号了。何况中华之大,历史遗迹之多,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分布,要组织学生全部去实地考察、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而HTV就能解决这个难题。

  另外,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也决定了HTV教学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再现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昨天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接触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认识社会发展的转迹。可以说,主要的任务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至于总结历史规律、考证史实则不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HTV就能符合上述要求。学生在观看HTV的过程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应在旁加以引导、分析。这样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试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不妨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夏朝与商朝》这一节为例来说明。该节主要讲述以下四个问题:夏朝的建立及结束;成汤建商和盘庚迁殷;甲骨文和青铜器;人殉和人祭。在将这些内容制作成HTV时,应该用人物去表现禹如何拥有特权,他的儿子如何破坏禅让制,自立为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同时也应简单地介绍一下夏朝的国家机器;在讲述商朝的建立及盘庚迁殷这部分内容时都是涉及用人物去显现故事情节的问题;其他像甲骨文、青铜器可以用考古发掘的实物图像加以说明;人殉和人祭这部分内容可利用遗址及仿真的方法来制作HTV。当然,关于历史人物的展现是采用卡通的形式还是用真人去扮演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可以说,既然时下一些粗制滥造的音乐作品都可制成不伦不类的MTV,让人看后莫名其妙,那么HTV何不以其真实生动的而不是无病呻吟的极大优势走向课堂乃至家庭?现在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条件实行电化教学,所以HTV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设想。我们期待着它能早日实现。

有关历史教学的论文3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是造成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音体美这12门课程,有些课程是中考中所占分值比较高的,有些课程是形式多种多样的,所以学生都有很多人喜欢,但是历史分值不高,形式比较沉闷,所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目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使他们正确对待历史,这是最首要的一个任务。

  二、巧设“悬念”,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课堂上有很多设置悬念的机会,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解读悬念来认真学习历史知识。

  三、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在讲授历史课当中,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讲陌生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老师来评判。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先讲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故事,之后问学生那一时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团?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提出适合的问题,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营造历史情境,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若能再现当时情境,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如在讲到西周分封制时老师可根据内容的需要事先准备好道具,让学生来扮演当时的人物,并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指导。在表演结束后,老师即使不讲解,大家也都会知晓分封制的含义。如果不营造情境,而是让学生直接看书来了解分封制,虽然学生也能根据书本的内容将相关的内容记下来,但是当过一段时间再提问分封制的内容时,他很可能已忘记了。而经过这种情境教学之后,他们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会保存很长的时间。老师在对表演结果进行评价时,除了要表扬角色扮演出色的同学之外,还要对存在缺点的同学进行鼓励,而不能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评。因为批评会打消他们参与扮演的积极性,使他们怯于课堂发言,从而不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

  四、组织活动,培养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与其它课相比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主要体现在它的形式可由组织者自行选择。因此,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意愿轻松地进行交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类活动课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不少:有的是针对历史上某一有深刻意义的内容举办故事会,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描述,将这段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有的是开展“历史辩论”,将学生分成两派,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畅谈各自的见解。此外还有的是历史知识竞赛形式与研讨会的形式等。我校在前不久举办了辩论形式的活动,题目是“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大家参与热情很高,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历史课外活动课属于课堂之外的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具有很大作用。

  五、结语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兴趣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钥匙。初中历史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明确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努力探求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有关利用影视资源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论文

标签:历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1-04-21
【yjbys.com - 历史学毕业论文】

  摘要:目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影视资源逐步地发挥着它本身的作用。影视资料中体现了厚实的过去的信息,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历史的进修兴趣,使高中生越发深切地理解历史常识,同时影视资源的加入还能够使课堂活跃起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将影视资源应用到教师的教学中,能够使知识以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视听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受到学生的青睐,同时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能够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影视资源;史教学;优点

  一、视资源简介

  影视资源以历史为题材,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影视资源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以历史为背景、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分析研究及运用能够使一些历史事件再次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让学生与历史之间产生共鸣。

  二、资源辅助历史教学的优点

  影视资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有着其独特的地方,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融入到课堂中来,能够使师生双方均受益。影视资源作文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有着以下几个优点:

  (一)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基础,我们无法对历史进行亲身体验,只能通过教师的传授来了解并掌握。而在教师传授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话,毫无疑问,学生听起来会感觉枯燥无味。通过影视资源来辅助历史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师授课的方式,改变了历史教师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增加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使师生双方均受益。

有关历史教学的论文

标签:历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1-04-18
【yjbys.com - 历史学毕业论文】

  历史是严谨的,也是需要我们去好好记住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教学的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一、课前备课

  将各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学习小组,分别占全班人数的20%、50%、30%左右。笔者所执教的班级是中职文秘专业,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了深入的学情调查,并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兴趣,使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学有所获。分层备课并非要求教师为同一堂课设计三种不同的方案,而是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分层目标设计、各层次问题预设、目标达成度的估计、分层作业设计等内容。我将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其中识记和理解层次是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组学生都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掌握是学优生、中等生要求达到的中级目标;而运用则是学优生所达到的高级目标。这样,可以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过程,都能学有所得,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向更高层次挑战。除了教学目标的分层,还在项目设计上进行分层,对同一历史课题设计多种难度递进的项目,以满足课堂上三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课堂教学

  在中职历史课的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是走出现在中职历史课教学困境的一次有益探索。那么,在中职历史课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呢?实施分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兼顾其他层次学生。保证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教师要精心设问,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各层次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思考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重巡视辅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困生多采用表扬评价,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及肯定,慢慢减少对学习的排斥感,从畏惧、厌烦学习变为愿意学习。学生一起将战国七雄的内容改编为顺口溜“东南西北到中央,齐楚秦燕赵魏韩”,这样一来,很快就把这七个国家的名称及地理位置给记住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学优生,启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得出相应的历史规律。

有关史料教学中初中历史的价值探究论文

标签:历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1-02-22
【yjbys.com - 历史学毕业论文】

  摘要:史料教学顺应当今历史课堂强调由史实的传授向史料分析方向侧重的发展趋势,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较理想的方式之一,它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日益显露。文章以史料和史料教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托,以课堂为例,对史料教学的必要性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史料教学对策。

  关键词:史料;史料实证;初中教学

  中学历史到底教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历史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教会学生记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历史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让学生知道史料就是历史的证据。学会提取整理史料中的信息,学会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培养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下面笔者从四个维度对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进行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必要性

  中国近代史学家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不具或不解,则无复史之可言。”著名史学家傅斯年先生也曾说:“史学即是史料学”,历史是基于史料证据和视角的解释,这足以证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步入初中后,开始接触历史,在他们走进历史殿堂之初,培养这样的史料实证意识至关重要。其次,《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应该了解历史多种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讨论稿)》中提出历史教学中必须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方法便是进行史料实证。再者,史料实证在现目前的中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检测学生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试题当中,材料分析题的比重也在逐步加大,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已成为趋势。为适应中高考的需要,历史教学中也应该贯穿史料实证教学。

有关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范文

标签:历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0-23
【yjbys.com - 历史学毕业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分层导学"教学中导学问题的设置与实施

  摘 要:分层导学是倡导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利器。如何让分层导学落到实处,导学问题的设置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够让全体学生迅速主动地学习好本节课的知识点,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关系到"分层导学"六个完整环节的落实效果,进而关系到有效课堂的真正落实。因此,可以说导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成败。

  关键词:"分层导学";导学提纲;导学问题的设置

  在游惠松先生《持经达易,成就立人》的精神中提到:"要求教师做到凡学生已理解掌握的内容不讲,只对学生迷惑的问题针对性地讲解,且做到言简意赅,时间用得越少也好(建议初中少于10分钟)。"该精神非常明确地指明了教师需要高效地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生所困惑的知识点,精益求精,大胆取舍,促成学生主动性的生成。同时,该模式的执行也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当然,如果能把握好"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这一原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不一定要死守10分钟的限制。总的来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分钟"看起来很少很短,教师上课貌似轻松,但真正的"分层导学"课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而充分的备课准备。特别是对导学提纲和导学问题的设置更是要精益求精。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效课堂,并避免重复性讲解,我们往往将导学提纲中的问题与重难点精讲中导学过程中的问题结合起来,甚至问题基本一致。导学提纲为导学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基础铺垫,导学问题是导学提纲中的再次深度提升。我们往往将一些导学提纲中较难的题目放置在重难点精讲中来导引、精讲和提升。

有关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

标签:历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0-08
【yjbys.com - 历史学毕业论文】

  历史是生活的积淀,历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有关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初中历史教学的论文1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是造成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音体美这12门课程,有些课程是中考中所占分值比较高的,有些课程是形式多种多样的,所以学生都有很多人喜欢,但是历史分值不高,形式比较沉闷,所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目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使他们正确对待历史,这是最首要的一个任务。

  二、巧设“悬念”,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课堂上有很多设置悬念的机会,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解读悬念来认真学习历史知识。

有关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论文

标签:历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07-23
【yjbys.com - 历史学毕业论文】

  一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历史教学时,要深挖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深研教材内容,想方设法地结合相关的内容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进而再达到一定的德育教育设定的目标。比如,在学习我国的灿烂文化——“瓷器”时,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寻找一些与我国瓷器相关联的历史知识与美术知识,使其对瓷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指导学生欣赏瓷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巧妙地将要学习的知识穿插其中,适当地加以引用,让学生更好地由表及里地加以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等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瓷器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历史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传授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也要做好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法教学,指导学生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世界的文化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可以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与同一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这样还能够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出来。再如,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近百年来我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以及最终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同样也是经过验证后历史的最佳选择,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认清中国的现有国情。由此可见,重视课堂教学,把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挖掘出来,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独有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关于历史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标签:历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07-01
【yjbys.com - 历史学毕业论文】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改革趋势,即从过去的单纯依靠教师死板的满堂灌教学,逐步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了一些挂图、幻灯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然而,由于每一章节的每个部分不可能都采取这种方式来展现当时的情境。因此,要想每节课都充分再现历史情境,真正做到轻松、愉快地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彻底地改变这种修修补补的教学模式,充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的乐趣,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比较易于理解过去尤其是数千数百年前的陈年旧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从中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应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MTV)的做法,即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一集或几集的历史电视,我们姑且把它称为HTV(HistoryTelevision)。

  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制作成HTV,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首先,历史学科每一章节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所缺乏的。而且即便是在教学中,有时也不得不对某些情节进行渲染。这是制作HTV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当今历史题材影视剧得以风靡的重要原因。据粗略统计,从商周到明清,历代有名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差不多都搬上了银屏。如《东周列国志》、《封神榜》、《秦始皇》、《西楚霸王》、《艳后吕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水浒传》、《朱元璋》、《戏说乾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较好途径,但是由于这些电视剧中情节虚实混杂,不仅学生无法分辨,就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去考证这些历史剧中情节的虚实。因此如果把这些娱乐大众的消遣品作为一种正确无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显然是不严肃的。况且这些历史影视剧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往往是长篇大作、恢宏巨制。一部《三国演义》就长达80多集,照此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学完历史?再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注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学士,对历史的其他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普通民众则关心不够。仅讲伟人、能人、名人,忽视众人、凡人也不合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这一伟大论断。所以依靠现有的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进行形象化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