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1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趋成熟, 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为例, 在分析探讨赣南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客家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建议, 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些许指导意见和引起相应的重视。

  关键词:赣南; 民俗文化; 新农村;

  赣州, 也称“赣南”, 位于江西省南部, 是客家民系发祥地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 有“客家摇篮”之称。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赣州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 代表着赣南地区的特色文化。随着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 在面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织碰撞的抉择下, 如何将客家文化传承并融入到赣南乡村建设中, 值得思考与研究。

  1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

  在深厚的客家文化中, 民俗文化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赣南客家人口众多,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形成了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 融合了畲、瑶等土着民族文化的一种多元文化, 极具地域特色。历经时代的发展, 赣南形成了戏剧、采茶、舞蹈、二胡、唢呐、器乐、摄影、图书、灯彩、书画、象棋、电影、花卉、鲤鱼灯、香火龙、板凳龙、九狮拜象、龙舟、武术、狮舞、根雕、木偶、云灯、刺绣、剪纸、渔鼓、弹唱、山歌、南北词、傩舞、婚嫁、客家风味小吃、姓氏家谱等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

  2 赣南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 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保护农村特色乡土文化, 展示农村特色风貌, 是新农村建设区别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赣州新农村建设效果显着, “赣州模式”[1]的新农村建设在江西如火如荼的开展。然而, 改造后的乡村基本实现“硬化、美化、绿化、亮化”, 但是乡土文化却不够, 尤其是当地的民俗文化。历时十几年的建设, 赣州新农村文化建设整体呈现的现象也日趋突显。

  2.1 宗祠文化

  赣南客家人口众多, 姓氏丰富, 自古赣南人民又注视家族团结、家族文化, 崇尚祖先, 有族必有祠[2]。然而, 赣南的宗祠受保护的程度却不尽相同, 除了一些古村的祠堂受到足够的保护重视或者修缮一新外, 很多祠堂由于年久失修, 或已倒坍, 或已破败不堪。这些祠堂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的得到重建, 有的得以修复, 但是很多祠堂没有实际原貌图, 再者加上一些新农村建设者更重视改善村庄的基本设施或者产业, 忽视一些祠堂的重建或修复, 所以宗祠文化在一些新农村已失去原有的风貌和文化。

  赣南客家人崇尚风水, 不管是村庄建设还是宗祠建设, 选址布局都十分讲究风水, 使其尽可能位于山灵水秀之处, 也就出现了宗祠建筑前多有水塘的布置。在赣州的一些新农村建设中, 这种风水文化仍然受到现代人的足够重视, 这是对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保护。

  2.2 德育文化

  中国上下五千年, 有着古老而悠久的文化。赣州一些新农村建设中将“仁、义、礼、智、信”、“二十四节气”等传统道德、传统节日通过景观文化墙或者铺装等形式展示, 宏扬中国文化, 这本无可厚非, 只是忽视了本土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展示, 不免让人觉得千篇一律, 缺少地方特色。

  2.3 社区文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互联网下的乡村生活也在日趋发生着改变, 乡村的精神文化也在日趋丰富, 比如广场舞。因此, 大部分的新农村建设都会设计一个舞台广场, 以顺应这种时代的需求;建设树池、花坛、园桌凳, 以满足邻里之间的交流;建设文化活动室, 以满足农村社区活动的需要。有调查指出, 在各类新建的农村文化设施中, 缺乏人文关怀, 缺乏专业、特色化的形象设计, 很多都在造型、色彩、形式上与原村镇文化缺乏必要的联系, 品种单调[3]。

  2.4 产业文化

  在赣州的新农村建设中,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新产业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赣州以农业为特色,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要求,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 形成不同形式的产业模式, 延长产业链, 形成产业集群。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实施“一村一品”、“一县 (乡) 一业”发展战略。经过上下各级的努力, 大部分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 如瑞金以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为主导产业, 尤其是其蔬菜产业, 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产业优势明显。

  3 赣南新农村建设中客家民俗文化的应用建议

  3.1 打造民俗文化特色新农村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丰富而多样,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 在新农村建设中, 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村落作为重点建设, 将其作为客家民俗文化展示点或教育基地, 结合村落环境建设民俗文化街、民俗文化展示馆、民俗文化展示墙, 在一些节点设置民俗器械等景观。对于客家文化的传承, 赣州市秉承客家传统文化理念, 已建设了赣县客家文化城。然客家文化城毕竟是一个“大观园”, 建筑虽然是客家建筑的再现, 但缺少岁月的洗礼, 与乡村的现有古建筑相比, 则不可同日而语, 特别是缺少鲜活的民俗文化, 对于一些具有乡愁情节的参观者和久居城市的游人, 客家文化传递的仍然不够深刻。乡村作为民俗文化的发源地, 是最好也是最直接展示文化的载体。

  3.2 加强文化意识, 提升建设质量

  在新农村建设中, 赣州市相关部门提出“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4]的要求。但这些文化建设多是一些基础设施建设, 如农村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板报长栏、演出活动场地等, 且规划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新农村建设中, 文化建设是内涵, 民俗文化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政府部门仍需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意识, 加强文化宣传力度, 提高建设经费, 落实民俗文化建设, 让乡村保留古朴风貌。设计方和施工方也需多深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 挖掘文化, 同时结合原村落风格和肌理, 将民俗文化通过景观元素展示给村民和游人, 展现村落特色, 让民俗文化可观可赏, 可玩可品。

  3.3 科学规划, 可持续发展

  客家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被合理开发与规划, 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白鹭东河戏, 除了保留的古戏台让人怀念昔日的风景外, 其辉煌的文化已日渐淡薄。在新农村建设中,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 整治环境, 提高农民的切身利益之外, 需要科学规划文化建设, 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 民俗文化建设可结合旅游开发, 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当然, 交通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赣州并不缺乏客家文化浓厚的村落, 如赣县白鹭古村、赣县夏浒村、宁都东龙古村等都是客家文化保留较好的村落, 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然交通并不便利, 且宣传不够, 客观导致了民俗文化的埋没。

  4 结语

  新农村建设中生产、生活、文化需要齐头并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因地制宜, 更需要科学规划, 以人为本, 确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提高农民切身利益, 保护农村原有风貌, 继承传统民俗文化, 让“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黄乐桢.南康:“赣州模式”下的缩影[J].中国经济周刊, 20xx (9)

  [2] 陈永林, 周炳喜, 孙巍巍.城镇化中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其区域效应——以赣南客家乡村聚落为例[J].江西科学, 20xx (5)

  [3] 杨晶, 何佳.赣州新农村文化设施设计研究[J].艺术理论, 20xx (9)

  [4] 郭沫勤, 孙若风.新农村文化手册[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xx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2

  1、前言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科技档案可以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新农村开展实践生产活动,提升农产品的产量,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3

  摘要: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基础, 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西的民俗文化又对建设陕西的新农村起着强烈的助推作用。本文介绍了陕西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况, 分析了陕西民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陕西民俗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 新农村; 建设;

  1 陕西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况

  众所周知, 陕西是文化大省, 文化生态极具多样化, 其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丰富, 而且人文传统也有着深厚的积淀。文化又是陕西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所以陕西民俗文化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

  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形式, 隶属于精神文化范畴,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和习惯, 是一种非物质文化, 是一种社会和集体行为, 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的随心所欲。

  陕西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 源远流长,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间性、古老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其包罗不同的社会层次下的不同文化形态, 主要有民俗节庆、民俗活动礼仪、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口头文化传统、民间传统知识实践等诸多方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安塞腰鼓、陕北秧歌, 有源于民间的户县农民画, 陕北妇女创造的民间剪纸, 还有西府民间工艺、华阴老腔、蒲城的焰火等。此外, 还有众多民俗文化艺术进入到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有:凤翔彩绘泥塑及木版年画、民间刺绣中的西秦刺绣和澄城刺绣、剪纸艺术以及黄陵面花等等。还有泥塑、皮影、鼓乐、地方剧种、社火、庙会、服饰……其品种众多, 都独具特色。

  当前, 我们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在陕西民俗文化的助力下, 有效地对其产业进行开发、利用和创新, 将对陕西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 陕西民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优化陕西农村产业结构, 突破陕西农村建设瓶颈

  在新农村建设中, 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来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农村建设, 就需要转变思想, 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而陕西民俗文化的科学运用, 正好就是突破传统农村经济增长瓶颈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途径。所以, 整合陕西农村优秀民俗文化和开发文化旅游经济, 发挥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就是为陕西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新的农村发展模式。例如:陕西民俗文化村——袁家村, 就是科学、充分地开发当地民俗文化,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使袁家村从当地有名的贫困村逐步跨入现代的农村新阶段, 甚至超过德国农民的生活水平。

  2.2 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中, 陕西民俗文化的有效开发对农民的就业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民俗文化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可以利用当地具有传承技艺的农民手工艺人进行。这些优秀的手工艺人将自己的手艺教给当地的普通农民, 这不仅有效利用了农村的闲散劳动力与其闲散时间, 使之全力地进行生产和经营陕西的民俗文化, 而且也扩大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 改善了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其次, 利用农村这一地域民俗文化优势, 不仅使当地农村民俗文化得到繁荣发展, 而且也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这使陕西的农村经济社会格局得到改变, 解决了农民平日里无法解决的问题, 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在陕西农民的就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3 有利于传承、弘扬和保护陕西优秀传统文化

  大量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和手工艺人、手工艺品是陕西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 发展陕西民俗文化不仅是当代民俗手工业产业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更是优秀的民俗手工艺价值理念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途径。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能够增进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 使民俗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并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生态系统。也就是说, 在新农村建设中, 陕西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是陕西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效载体, 所以, 要利用地域优势通过产业化来发展农村民俗文化, 深入发掘、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产品, 使民俗文化产品和配套服务逐渐丰富起来, 并广泛地进入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让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得到重塑, 使陕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新的形式得到弘扬和发展, 并使这种良好的民俗文化生态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又弘扬了新的时代精神。

  2.4 有利于充分、广泛地保障陕西人民群众的民俗文化权益

  在新农村建设中, 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加深陕西民众对优秀传统民俗的了解, 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 增强其弘扬民俗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陕西民俗文化的产业发展, 有助于创造充满激情的民俗文化氛围, 使陕西人民群众的民俗文化创造成果得到尊重、文化创造热情得到激发和保护, 使文明精神风貌得到提升, 新的民俗文化业态得到更好的培育, 使其生活方式得到创新, 使其民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的、广泛的保障。

  3 陕西民俗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

  3.1 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的长远机制

  文化建设和创新是新农村长远机制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 首先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坚持统筹规划的发展道路, 以民俗文化产业为支撑, 明确农村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在不同阶段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任务、施行原则、规划步骤及保障机制, 确立科学的工作引导, 以文化民生为抓手和文化传承为主线, 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 使农村民俗文化达到启发民智、凝聚民心、保障建设、加快发展的作用, 并让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权利。统筹协调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农村的文化龙头企业, 按照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其传承力与渗透力, 履行相关责任, 保证所承担工作有人抓、能落实。

  在新农村文化创新方面, 依然要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远机制方面着手。同时考虑兼顾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加大本土文化的挖掘、开发、利用、宣传等推广力度, 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使其融入农村文化建设, 打造以农村为载体, 并能够全方位将这些资源辐射到城镇文化产业中, 做到重点扶持, 在“农”字上下功夫,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陕西有价值的农村民俗文化, 打造出具有陕西特色的、鲜明的乡村品牌文化, 使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顺利推进。

  3.2 健全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 而农民又是新农村的主体, 所以,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养和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使农村的民间艺人升级为文化技术人才, 真正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新型农民群体, 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 使农村的先进文化得到创造和培育, 促进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 还应积极制定和落实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 解决相关人事问题, 稳定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培训, 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以增强和提高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 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发挥巨大力量。

  目前, 由于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 所以, 可以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农村文化的服务行列, 使其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各尽其才。对于农民中的文化志愿积极分子等各类农村社区文化人才, 也要大力发展, 给其提供良好条件, 营造良好氛围, 鼓励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并激发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促进农村人才队伍成长成才, 以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力。

  3.3 建立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机制

  要实现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 就要统筹规划, 加强城乡文化产业的互动和城乡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 以促进城乡二元文化结构融合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设。首先, 对资源的统筹要进行强化。构建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 就是要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规划, 把农村民俗文化产业放在优先位置, 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合理分配, 并共同发展。其次, 对城乡文化活动方式要进行创新。由于城乡文化具有互补性, 所以就可以使农村文化进城, 城市文化下乡, 达到城乡双向互动。最后, 对城乡文化的传播途径要多样性化。由于当今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所以要满足农民需求, 就要建设完善的农村文化阵地, 以协调文化传播的渠道, 并积极构建城乡统一的网络体系, 拓宽信息资源, 助推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喜桃, 张德丽.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J].唐都学刊, 20xx (06) .

  [2]张浩.“互联网+”时代下陕西民俗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开发[J].包装工程, 20xx (18) .

人力资源有效供给新农村建设论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12
【yjbys.com - 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力资源有效供给新农村建设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为了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同时由于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使得人力资源水平低下,导致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成为当下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通过本文探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供给现状,最终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现状;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供给现状

  (一)管理干部素质低下

  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是农村基层干部,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民的桥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领导者。但当前我国农村管理干部的素质较低,同时年龄结构相对较高,适应能力较差,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导致其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更无法指导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二)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使得乡村教师不足且流失严重,虽然为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相关部门也制定多项措施以期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但当前我国乡村教师仍严重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同时教师学历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不仅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重大挑战。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事业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模式论文

标签: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1-05-06
【yjbys.com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事业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模式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全面的推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使我国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减,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相关人员就必须要了解新农村的发展特质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需求,把握当下的新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机遇,对其管理流程和管理结构进行创新调整,并构建适合新农村发展的全新公共事业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公共事业管理更加的规范、完善、科学。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研究;

  相较于城市地区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卫生、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稍落后,受到遗留问题和各种形式的影响,实际的公共事业管理创新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此情况之下,相关人员必须要立足于实际发展情况,不断的进行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总结,掌握各项政策和方针在执行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参考我国其他地区成功的公共事业管理经验和案例,考虑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教育等的实际情况,始终坚持党中央和政府部门的领导,持续深入探索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发展路径。

  一、新农村公共事业

  新农村公共事业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某项公共目的,所开展的一系列具有社会性经济性综合性的公共事务。其中,公共事业的主要追求和主要载体是公共利益,其发展依托于国家、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公共事业涵盖了公共安全、社区物业、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信息、公共住房、公共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体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环境事业、市政公用事业、燃气供应、污水处理、废物处理、供水、电力等不同的方面和领域。可能处于自然垄断和政府控制,也可能是由某些机构或单位私营,而后者则需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和行政法规的监督和管制。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贵州农业旅游热点的研究论文

标签: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1-01-30
【yjbys.com -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摘 要:农业旅游最早在欧洲出现,随后在亚洲及其他地区发展开来。其独特的景观类型及活动项目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为传统旅游增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国内外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大多从概念辨析、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开发影响等角度进行,并且多注重零散的实证研究。本文借用城乡统筹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构建了新农村建设系统和农业旅游发展系统。

  关键词:贵州省;农业旅游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前 言

  论文选题的背景

  (一)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旅游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二)贵州省的特殊省情

  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三农”问题仍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效果还不够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三大经济区农村发展很不平衡。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使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思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肯定。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农业旅游的研究综述

  唐克敏、舒伯阳(2007)从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模式出发,将乡村旅游分成城市带动型、景区带动型、古镇建设带动型、特色村落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魏小安(2008)则从大农业和大旅游结合的视角,将农业旅游分为“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古村落、农业的绝景和胜景.特区经济, 2008(3)182一 183.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论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0-10-06
【yjbys.com - 教育毕业论文】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障碍,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心理不键全,人格极易出现扭曲。由于父母关爱缺乏,同时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促成了其感情的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种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甚至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出现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习惯,有些甚至还被不法分子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活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儿童自觉学习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被搁置一旁,在思想上,他们会有“无人管教自我放弃”,“学习无用打工挣钱”等观念,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在校期间有学习成绩下降直至较差的现象。

市新农村水利建设论文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0-09-25
【yjbys.com - 教育毕业论文】

  1.新农村水利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工程建设资金需求量大

  部分群众认识程度不高从工程建设投入来讲,我市属半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任务重、难度大、投入建设资金需求量大。部分干部群众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体认识不清,“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农村水利投资应由国家全部承担,农民不应再承担义务,上级给钱就干,存在给多少钱干多少事等认识,并不能深刻领会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致使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建设比较被动,阻碍了新农村水利建设和发展。

  1.2部分村饮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因我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遗留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致使我市部分村因高氟水、苦咸水、局部严重缺水和污染水等问题造成饮水不安全,严重影响着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制约着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1.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滞后已成为全面建设新农村严重制约因素

  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还是粗放型的,没有达到新农村水利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不足,灌溉设施老化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不能满足农田灌溉和群众安全饮水的需要。

  2.解决思路及主要措施

  2.1切实加强领导,多渠道筹集资金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安排部署,我市积极组织召开了农建工作动员大会和专题会议,成立了主管市长为组长的农建领导小组,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农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领导分工和岗位责任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市、乡、村3级组织协调联动的农建指挥系统。农田水利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做保障,为此,我市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地方配套、自筹资金足额筹集到位的同时,对立项的工程项目实行先干后补、统一供货、以物代补的资金使用方案,特别是饮水安全和节水灌溉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付,确保了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在组织协调和农建资金筹措方面,创新建设机制,建立健全投资主体股份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层次多样化的机制。

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提纲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0-08-06
【yjbys.com - 论文提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那么关于这类的论文提纲该怎样去写呢?

  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提纲

  摘要:我国农村一直是处在一种经济落后的状态,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针对农村的各项改革和建设都在逐步的进行之中,其中农村电网建设就是其中主要工程之一,本文针对目前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电网建设;探讨

  1009-0118(2013)03-0090-01

  一、目前我国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落后。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程总策划是国家,而具体的实施情况是依靠当地的供电部门进行实施。而由于地区的差异,以及人员思想的问题,就会导致到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中出现种种的问题,例如供电部门领导层的思想落后,不会随机应变,在实际的农村电网建设中不会因地制宜,只是盲目的听从上级安排。这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农村电网建设来说,只能起到一种阻碍作用。

  (二)目前我国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中,电网结构设计不够合理。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导致在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中,电网结构的设计并没有达到最大限度的合理。而电网结构设计不合理就会导致成本浪费、路线过长等弊端。

  (三)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农村的地形、环境都不一样,所以说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实际的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增加了难度,对于我国农村电网建设整体工程起到了一定的阻碍。

青海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05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摘要:从进货来源上看,不少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是选择购买通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些非法用户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数据库,而部分会计人员对计算机风险缺乏了解,这将造成严重的损失。为此,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摘要:从进货来源上看,不少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是选择购买通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些非法用户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数据库,而部分会计人员对计算机风险缺乏了解,这将造成严重的损失。为此,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系统安全;研究与探索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在经济生活的广泛应用,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电算化会计工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较晚,但是,其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我国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安全风险存在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人为因素,舞弊造假。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有些系统内部工作人员窃取口令、文件,用来作弊。或非法转移资金、掩盖各种舞弊行为泄露商业秘密、等。

  (二)会计软件自身缺乏安全性与保密性。不少单位由于各方面原因,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模式是选择购买通用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由于通用使得一些非法用户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违法操作,造成企业的严重损失。还有一些会计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客观上增加了追究责任的难度和产生风险的几率。

音乐人才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标签:文化毕业论文 时间:2020-07-19
【yjbys.com - 文化毕业论文】

  一、江苏省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在周恩来总理的诞生地——淮安区,则按照“一乡一品”的思路,整合资源,先后开发出流均舞狮、季桥诗歌、百姓舞台等文化活动;该文化局还将民间古曲“十番锣鼓”进行了创新,使之古今融合、韵味十足;与此同时,该区还将舞龙舞狮、小淮调戏台、健身舞等多个群众性活动有会机发展成群众性文化节,以此来全面进一步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但是,在笔者调查过程中发现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尚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首先,基层文化队伍素质不高、流失情况严重;其次,群众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第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第四,对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包括传统音乐、戏曲)重视不足等。这也进一步阻碍和制约了淮安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二、淮安市师范院校音乐人才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

  淮阴师范学院始创于1958年,是淮安市建学较早的院校,并设有音乐学院;该音乐学院先后在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声乐比赛、合唱比赛中获得大奖。该师范院校还通过鼓励、指导本校音乐专业学生深入到了农村基层进行实践,通过对基层人民大众提供文化产品的实践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创作热情,体验自我价值;如组织基层的小型音乐演出以及各种慰问、联谊演出等。其中,由淮阴师范学院及该院音乐人才先后在盱眙县、金湖县、洪泽县、清浦区、淮阴区、淮安区等农村基础组织发起的各类演出186次,参与的学生1022人次;另外,还有56名音乐系学生通过在各县、区的中小学进行了音乐教学实践。与此同时,淮阴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学生还在基层的实践过程中,还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如以淮安传统地方戏——“三刮调”、“肘鼓子”等淮海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传承、发展这些地方戏,还通过在淮安小学、淮阴区淮师二附小进行了小范围的教学实践;以此来避免了淮海戏落后的“口口相传”所带来的局限性,为该传统戏曲的传播、发展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从实践到理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7-17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作为治理“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旨在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应如何深化新农村建设,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加以思考和研究。本文在对湖北民族地区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就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路进行了理性分析,进而提出了“城乡协调互动、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加强制度革新”等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 民族地区 新农村建设 战略思考 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为治理“三农问题”而提出的着眼长远、统揽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推进器。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我国要有效推进其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健康发展,就需要基于战略的高度从理论上来加以思考和认识。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经理性分析,提出若干理性思考,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仅是在新形势下治理“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化,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因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村工作—农村干部的事、农民自己的事及农业部门的事。事实上,农村工作只是社会大系统的部分工作,农村和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地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洪流之中,“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既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各行各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要促使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