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论文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中起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行政管理学论文1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授与内化过程进行调整,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翻转课堂引入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能够优化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翻转课堂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从课前教学资源准备、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反思这几个阶段进行探析,从而更有效的发挥翻转课堂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行政管理学;教学模式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现代高等学校一般具备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以及提供社会服务三种功能,培养人才则是其中最基本的职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们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和学习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网络技术运用到高校人才培养中,从而创新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索的。行政管理专业原为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后由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调整,教育部将该专业归入至新设置的管理学门类,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级学科,并将原来的行政学更名为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调整则意味着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理论型转向应用型,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进行创新,同时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正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创新。翻转课堂这一概念源于20xx年SalmanKhan的演讲报告,加拿大《环球邮报》将其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因其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常常困扰着教师。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翻转课堂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中,从而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指将课堂内外的学习任务进行调整,即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用录屏软件等工具进行视频录制,在课前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课堂时间则供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查漏补缺,同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翻转课堂改变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过程则相对被动。学生在翻转课堂下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调整学习的内容,并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以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对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因此,教师则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则会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二,翻转课堂对课堂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增加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教学内容,同时又需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来与学生交流互动。翻转课堂将知识讲授的过程放在课下,有学生自主完成进行,课堂则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从而增加了学生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第三,翻转课堂转变了传统教学的学习结构。学生学习由“知识传递”与“吸收内化”两个阶段组成,两个阶段中知识的“吸收内化”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主要是进行“知识传递”,而“吸收内化”阶段则在课后由学生单独完成,这常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翻转课堂则将“知识传递”阶段放在课前进行,由学生自主完成,“吸收内化”则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来完成。教师能够事先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使教师的指导就更加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翻转课堂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主要是培植学生行政管理方面的理论功底,使学生具备一定专业意识,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有关行政管理领域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模式下,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设置,使原本以理论为主且课程内容相对枯燥的行政管理学更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将课本内容转化为课件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被动的接受,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而该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那么则可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先自行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体现在其能否运用相应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行政管理学是专业基础课,学生对理论知识处在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阶段,并不能有效的独立分析案例。那么在翻转课堂下,教师和学生就具备充分的时间对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因此,对于该课程,可以利用翻转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有效的吸收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将从课前教学资源的准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教学效果检验三个方面,探析翻转课堂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教学资源准备。翻转课堂使得原本的教学顺序颠倒,课堂内容置于课前,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教师则应提供课前的教学资源。首先,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多、知识点多。虽然国内关于该课程的教科书种类繁多,但基本上都将行政管理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行政原理、行政过程以及法制行政。教师应根据这些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授课学生的基础、状态来决定哪些知识点适合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教学。其次,教师需设定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根据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视频,并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将其提供给学生。教师还可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慕课等,根据课程的需要将相关的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术视野。

  (二)课堂教学活动。翻转课堂下课堂教学活动其实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收集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学生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在此阶段,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因为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获得的知识属于“前概念”,其中会有些理解不到位或错误的地方,经过课堂上的讨论后获得知识属于“正概念”,也就是对“前概念”进行了纠正,“前概念”经与他人讨论交流后形成,记忆会比较深刻,故而进一步内化了知识。教师与学生间充分的讨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有关行政管理领域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反思。教学反思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反思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要进行反思。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反思可以帮助其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资源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学习反思,以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反思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需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翻转课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层次不齐,为了能够使翻转课堂有效地实施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避免出现学生在课前不学习而教师也不知晓的情况,教师应该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对学生学习起到监督和激励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了解,也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二)教师需注重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上课主要利用板书,或者将教学内容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翻转课堂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制作则考验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教学视频的制作与简单的教师讲课时的视频录制不同,教学视频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和软件,同时也需具备掌握录制视频的技巧。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学校需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教学平台。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是翻转课堂能够实现的基础,最主要的则是需搭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发布教学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交流以及课后反思等都需要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为行政管理学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也是为其他学科开展翻转课堂提供便利,并且还为多学科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xx(10)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xx(4)

  [4]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xx(8)

  [5]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xx(2)

行政管理学论文2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农村乡(镇)村管理体制进行了大的调整。由过去的”政社合一”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高度集中的垂直管理体制改变为“政社分设”的乡、村、组的相对独立和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政企不分的状况、自治权力在基层政权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也得到了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一体化要求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实行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乡(镇)村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农村大市场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人国地阻碍了区域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紧密协作,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迅速发展。因此,探讨我国目前乡(镇)村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乡(镇)村管理体制,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家政权建设 乡镇体制改革 乡镇自治 基层政府建设

  村民自治

  一、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1、乡镇一级“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政府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承担着管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务等繁重任务。繁重的任务客观上要求行政的高效率运转。但由于现行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乡镇政权的职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行政管理很难实现高效运作。

  2、乡镇一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人民公社解体后。乡村两级组织仍然承担着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公共服务职能。如兴办农村教育、修建乡村公路、优待军烈属、供养五保老人、兴办农林水基础设施等等。此外,还有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征收农业税费和“三提五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治安、调节民事纠纷、组织防洪救灾、实施移风易俗、举办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等项工作。乡镇一级“小政府”与“大服务”“强政府”与“弱财政”长期并存的格局。造成乡镇主要领导想方设法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必然成为乡镇政府的第一要务。

  3、乡镇一级“党政企不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摩擦愈演愈烈。主要是党、政、企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有些地方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地方乡政府还没有完全起到一级政权的作用。总的来看、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结构中最低的一级政权组织、仍未摆脱人民公社体制的影响,实际是党政混合运作的一体性机构、具体表现在上下组织之间习惯于采取行政措施处理关系、习惯于直接指挥和控制,不善于运用各种杠杆和利益导向实行间接、弹性控制,而且“村民自治也始终处于行政和财政双重压力下的‘紧约束’运行状态。”这是我国新时期的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社会秩序混乱、党群干群关系日趋紧张的政治根源所在。

  4、乡镇行政机构缺少监督系统。行政监督是权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政府行政失误,确保政府管理畅达,高效运行的必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我国农村乡镇政权建设中,却缺少有效的行政监督系统。一是国家行政监督体系延伸到乡镇出现了“断层”。中央、省、地(市)、县都设有政府的监察机关,负责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到乡镇基层政府,却没有设置监察机构。二是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机制。乡镇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指令和任务。但贯彻执行的情况如何。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公仆必须接受主人的监督。但由于耳前乡镇管理体制中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使主人对公仆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如何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1、应当充分认识乡镇基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中国乡镇既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治权力中心,又是满足农民各种需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当前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把它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规范到合理的空间,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社会、农民”三者良性互动、密切合作的关系。而其核心是解决过去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互相渗透。“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事权”与“财权”互相脱节等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无论怎么改革,“乡镇”作为一种地方基层行政建制、应当保持其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人员编制的法律约束性,政权名称的固定性和运行程序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之逐渐成为直接面向9亿农民的法制型、公共服务型政府。

  2、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多年来,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体制改革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和完善党在农村的组织体系,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乡镇党委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是作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沿指挥部”,与乡镇其他各种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也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改善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塑乡镇一级的”政府形象 “,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整合的、协调互动的社会政治力量,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3、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精干高效的乡镇基层政府。我国下一步的乡镇政府改革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及运行机制。同时,要按照在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塾础上、整合现有的乡镇事业站所,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其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保障:逐步增强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走向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总之、我国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光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乡镇一级改而竖立其上的政府机构不改革、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启动市、县政府体制改革。如果仅仅寄希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这样的低层次改革,那么很可能陷入“循环改革的陷阱”。

  4、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这两种权利构成了现阶段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格局。虽然两种权力的运作法律作了清楚、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又经常发生矛盾。大多数乡、镇人民政府仍把村民委员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以各种方式影响和控制村民委员会的活动,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或继续控制村民委员会的人事权:或对属于村民委员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随意发号施令,从而压缩村民自治的空问,使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名存实亡。为此,村民自治的成长必须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放权、而政府是否放权又取决于整个国家治理体制和政策选择。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交换关系,双方在交换过程中的地位是应该平等的,村民委员会需要乡、镇人民政府的资源,乡、镇人民政府也需要村民委员会所提供的服务。因此,用法律来约束乡、镇人民政府的行为、减弱其对村民自治的束缚是极其重要的。

行政管理学论文3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为“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随着人们对PBL教学法认识的逐渐深入,社会科学的教学中已逐步推行PBL教学法,但目前在行政管理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还鲜有耳闻。笔者在以往的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学中尝试引入了PBL教学法。实践证明,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PBL教学法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实施PBL教学法的制约因素。

  一、PBL教学法的特点

  关于PBL教学法的特点,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PBL教学法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四方面:第一,以结构不良的问题为学习的起点。问题是PBL教学法实施的原动力,通过真实情景的问题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在面对片面的、零碎的、不完善的学习材料时,才能激发其的好奇心,激励其积极对整个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PBL教学法明确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的重要性。学生的作用包括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评价学习效果等。第三,教师扮演教练或指导者的角色。在小组讨论中,教师通常不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只起导向作用,引导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第四,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PBL教学法通常是在由十名左右大学生和一名辅导教师组成的若千小组中进行。辅导教师运用问答式教学法促进小组的学习,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和学习中的互相帮助激发其他学生的思维,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PBL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行政管理学课的特点与PBL教学法有相似之处。行政管理学创立于美国,是一门研究行政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开始快速发展,并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培养掌握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的行政管理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而这种综合能力应该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面对这些特点,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以及案例教学、模拟演练不足以达到原有的教育目的。而PBL教学法为学生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另外,学习行政管理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实际的行政问题,解释行政现象,也具备了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条件。

  2.PBL教学法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PBL教学法使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学生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复习、归纳、整理所学知识,还需要通过到图书馆、网络上查阅并学习与问题相关的行政管理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等课外资料。换句话说,PBL教学不仅使学生们认真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材之外的知识,在寻找问题答案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PBL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PBL教学法比以往传统教学法更加注重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给出的背景材料和问题,课后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和教科书,并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查阅各种资料之后,还需要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PBL教学法指导学生从问题中入手,在分析中学会将基本理论运用到行政管理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这也必将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和其他同学讨论和交流中提升了多方面能力,如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PBL教学法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是朝气蓬勃、富有创造精神和独立见解的人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考的积极性,无法培养学生发现、提出、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种心理状态既不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见解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学习更加自信、更加乐观,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质疑的心理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在行政管理学课中实施PBL教学法的难点与对策

  1.行政管理学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任何改革阻力都是来自于观念。PBL教学法能否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应用,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目前,大多数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师还习惯于单纯采用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想承担PBL教学改革的成本与风险。一方面担心自己难以适应PBL教学对自身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担心学生不能适应PBL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推进PBL教学法,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通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下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系统中的所有要素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行政管理学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PBL教学法在我国推行的时间比较短,一些担任管理课程的教师对这一方法了解甚少,对于什么是PBL教学、为什么要进行PBL教学、怎样开展PBL教学等关键问题并不清楚。另外,实施PBL教学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既要和教学内容有联系,还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对于一些过于抽象、复杂的问题,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或由于对问题不感兴趣而丧失了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这些必将极大地影响PBL教学法的效果。总的来说,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并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控制课堂节奏等方面的技巧。对于这一难点,需要教师自身主动加强学习和学校有组织地进行培训来加以解决。比如,可以由有经验的教师传授经验,也可以通过优秀教师讲授公开课的方式为更多教师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

  3.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足。在整个PBL教学过程中,许多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资料的收集、讨论、撰写分析报告等。可以说,PBL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行政管理学这门课程在资料收集方面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因为这门课程属于导论性质,是用概括性语言介绍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里面许多章节都是可以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人事行政、领导科学、政府公共关系学、行政伦理学等。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对于PBL教学法来说还是不足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讨论之前主动参与、积极收集资料。根据以往的案例教学经验来看,主动参与、积极收集资料、喜欢发言的总是一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能积极承担责任,有一定的自我实现欲望,他们更易于接受PBL的学习任务,也能达到比较好的预期效果。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仍习惯于单纯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带来的结果。由于PBL教学法的应用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生的支持和配合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造宽松的学习气氛,通过温和的语言、亲切的教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另外,在PBL教学法实施各环节,也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比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小组成员性格气质应互补,充分调动每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缺乏实施PBL教学法所需的问题情境。精心编制高水平、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是PBL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目前,在行政管理学课中实施PBL教学法所需要的教学素材并不欠缺,有许多公开出版的公共管理教材、MPA教学案例,以及国内外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有关行政管理的事件和现象。但在这些原始资料中,许多背景资料与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不相符,不能直接拿到课堂上作为PBL教学法所需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使用,需要教师花费时间进行背景资料搜集、场景的编写,从行政管理实践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场景里引出问题。对于这么一项庞大的工作,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建议成立编写小组,集思广益,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这一难题。

  5.有限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PBL教学法的需求。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加大了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PBL教学法实施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这势必需要增添硬件教学条件。比如,学校的图书馆要扩大藏书量,设置专门的PBL教室,添置必要的教学器具等。另外,PBL教学法的又一个特点就是以小组讨论形式开展教学,通常十名左右学生配一名指导教师,而师资缺乏也使得教师实施PBL教学法难度加大。近些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比例有较大幅度增加,但远远滞后于在校学生的增长。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不得不采取上大课的办法,一两百人在一起上专业课的现象急剧增多,这也必将导致实施PBL教学法的难度增加。这就需要学校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改善软硬件环境;另一方面,在当前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加强教学资源配置的研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让每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为实施PBL教学法并提高其教学效果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