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思想道德修养论文1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0xx新方案”规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文主要对该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以求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概述

  20xx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并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05新方案”规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法律素质有着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

  因此,不断加强和改进《基础》课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效果,就成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控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新模式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新时期要求的合格的国家建设者。

  二、思想道德修养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20xx年开始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以来,笔者一直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基础课教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教材内容过于庞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两大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准则。过去对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分两门课程来进行的。06年根据“05方案”对原有的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教材通过对原有两部分内容的创新性融合后,变得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框架。但是由于教材涉及的领域过多,又过于追求面面俱到,使得教学内容变得十分繁杂,出现了大而空的倾向,再加上学时和篇幅的限制,每个项目的表述空间都十分有限,教学内容难以深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缺乏针对性而给人以说教的感觉。一些学生也会因此对教学内容产生质疑和抵触情绪,无法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变,影响到教学效果,致使教学活动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二)师资队伍数量不充足和质量不乐观。首先师资严重匮乏,缺乏专职教师,按照教育部20xx年5号文件规定,合格的思政课师生比应为1∶400~1∶350。如果比照这个标准,绝大多数高校是不符合要求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师资队伍专职教师缺乏,只好走专、兼职相结合的路子,基础课的教师队伍更是如此,这不是长远之计。其次是基础课教师队伍的质量也存在问题。担任本课程的教师多数是以前承担思想道德修养或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这些教师通常毕业于政治教育专业或法律专业,专业划分明显。从过去担任相对专业的课程转变到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多数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因为自身的专业的局囿,再加上学术惯性,在教学过程中对非本专业的内容要讲解透彻就已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融汇贯通的从事教学活动了。这直接影响到学科整体建设和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本课程开设后,多数教师包括学生都认为,基础课和一般的政治课一样,只是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事实上这门课程的开设绝对不仅仅是泛泛政治教育和政治制度的介绍。一般来讲,我国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直接决定着我国道德文明程度的高低和法律文化水平的高低。这门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道德懂法律的建设者,为实现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方略打下基础。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向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制培训。

  (四)考核形式简单生硬,难以客观的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目前,高校基础课考核主要侧重于期末考试,考核办法是闭卷考试或开卷考查,仅靠一张考试卷评定学生这门课程的成绩。虽然现在教师们加强了平时成绩的考核,但平时考核的方式是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定,宽严无度、各自为政,使平时成绩考核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这种考核方法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做出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更不能把知行统一起来,而且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在基础课教学中,虽然已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大多数基础课教师仍然采用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新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对于思政课来讲,我们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本课程最为主要的是要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培养的教学任务,这需要基础课教师继续转变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实现道德与法律的融合。为了使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部分内容能有机结合起来,教师需要打破专业局限。在自身原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认真补习另一部分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上课的时候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另外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讲,以身言教也很重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要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遵纪守法,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既有渊博学识又有高尚人格的魅力教师。

  用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的言行,给他们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影响。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受到课时的限制,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通常会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加快讲课进度,但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学习,几乎没有积极参与思考和自主分析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合理地选择合适教学模式,并使之在有限时间和空间中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问题,也是授课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供参考。

  第一,多媒体教学。课件容量很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系统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信息资料汇集于教学课件中,通过光影音响的方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感知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起来更容易、理解的也更深刻。

  第二,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评价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基础课来说,比较适合法律基础板块的教学。它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基础课的教学变得丰满、生动而有趣,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无形中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第三,专题讲授教学。基础课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而课时少的特点,给授课教师留下了比较充分的空间,用来尝试着将道德和法律两大板块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把道德部分和法律部分中主题相同的内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所有的知识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由此加快知行的转化。

  理论课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除了以上几种方式之外,辩论式教学、现场模拟式教学、情景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都是可以选择和尝试的方式。

  (三)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包括教的效果和学的效果两个方面,因此考核是教学的最后一环,但它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一直以来,基础课的考核主要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偏重于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的考核。但是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对学生进行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因此基础课考试评价体系必须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转换。采取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学期论文、课堂表现)、实践成绩(专业调查、实践报告、社会活动、社会调查等)、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考核方式更合理、更科学、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教学有法,而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通过每位教师对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努力探索,最终将会解决目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为高校基础课教学归纳、总结出较好的可操作的教学经验,使基础课教学真正成为指导大学生做人做事并受学生欢迎的主干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论文2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探索如何进行“基础”课实践教学,其中不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实践教学内容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除一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外,大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如旁听法院庭审、外出参观,由于经费有限,往往派部分代表参加,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漠不关心,更不用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类型无外乎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庭审、社会调查、做校园文明环境的践行者、以及外出参观等,形式陈旧,真正能深入学生内心、引起学生共鸣的形式较少。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实践教学常常以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活动总结的内容与字数作为标准来评定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忽视了过程评价,导致有些学生弄虚作假,这样的考核体系,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实践教学课时分配缺乏规范性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没有科学、明确的指导标准。实践教学的课时由每个学校自行决定,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占理论课的一半,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很少。同时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进入了课表;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没有进课表,不能保证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

  (五)“基础”课师资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教学任务普遍繁重,以至于很少有教师去研究如何开展形式多样而又有实际效果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严重不够,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抱着拿教分的态度,思想上不重视,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缺少经验。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探索

  由于“基础”课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现实息息相关,因此设计和开展“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把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长,可以采用感受型、体验型、践行型实践教学模式,尽可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实践教学变成学生喜欢和终身受益的项目。

  (一)感受型实践教学

  感受型实践性教学是让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获得感受,主要的活动形式为参观访问。参观访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纪念馆,引导大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进行弘扬中国精神教育时,通过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培养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危害国家安全案件的庭审,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组织这种类型的实践教学,首先要认真规划,明确活动的主旨和注意事项。活动结束后,要及时交流总结,撰写观后感和心得体会。

  (二)体验型实践教学

  体验型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在参与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基础”课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开展以社会调查、模拟法庭、参观“芷江受降纪念坊”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实践教育。通过对体验实践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如计算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本,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时刻不忘父母的培养和国家的期望,发奋学习。同时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学习,在实践中受教育。如拍摄“感动人心”微视频,以展示生活中向善、向上的一面,弘扬真、善、美,激发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拍摄“发人深省”微视频,主要展示生活中不文明、不雅观的一面,以批评脏、乱、差为主,警示人们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如结合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参加“大学生诚信状况”“校园文明状况”“大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择业观”“道德素质”等问题的问卷调查,调研活动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践行型实践教学

  践行型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道德法律知识内化为道德法律行为。这是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最应该提倡的教学方式。因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是知、情、意、行相结合过程。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学,只有通过个人的自身实践,才能内化为德性、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践行型实践教学主要是引导大学生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必须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如开展“信守诺言”活动,要求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努力方向或针对自己的缺点,在全班做出1~2项公开承诺,并要求承诺有一定难度。通过活动,引导大学生从信守诺言做起,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使大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增强“基础”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因此,“基础”课教师必须认真实研究践教学,设计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笔者认为,增强“基础”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要有制度与经费的保障

  开展“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关键是领导重视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表面上很热闹,每个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实际上却很寂寞,效果非常一般,究其原因,领导不够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学校各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基础”课实践教学首先得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每个学期初承担该门课程的所有老师共同讨论,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其次,实践教学的成绩应该进入学生的成绩系统,以便学生查询,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不是做完就万事大吉,做与不做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了保证“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必须有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允许截留和挪做他用,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学校还要创造条件多给“基础”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将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教师社会实践的内容,给予一定的报酬,并在职称评定上予以倾斜。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建立科学、系统、操作性强调评价体系,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1.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为了扭转教师和学生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观念,使“基础”课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有必要对“基础”课实践教学进行考核。实践教学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学生提交的实践教学材料评定实践教学的成绩,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允许出现双重标准;二是重过程性原则,提高实践教学材料中所反映的过程材料的分数,绝对不允许抄袭,否则做零分处理;三是教学相长原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实效性原则,为了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效果。2.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因为大学不同于中学,任课老师同学生互动联系不够密切,因此应该建立以任课教师为主,以班主任、辅导员、班干部为辅,各系党支部审核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应该量化,如拍摄微视频,微视频作品50%、撰写微评论30%、作品展示20%,既能体现“基础”课实践教学注重过程和结果相统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实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帮助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大写的、堂堂正正的、认认真真的人。

思想道德修养论文3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课程要求,必须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内(堂)辩论就是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之一。科学地选取辩题、设置辩论程序和进行总结陈词是课内(堂)辩论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内(堂)辩论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标准,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然而,东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使得“基础”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作为大学生必修公共课程之一,“基础”课却普遍不被学生重视。如何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促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是“基础”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有关思想政治理论的所有课程“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因而,实践教学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实践性对“基础”课提出了特殊的内涵,即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更要关注如何让同学们体验“做人”与“处事”的方式,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内心的观念和信仰,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基础”课的教学一般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教学内容陈旧乏味;而且,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类课程内容从小学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如果无法改变高职阶段“基础”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们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甚至抵触情绪。因此,假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容易理解却较易发生观念冲突的问题,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主动探究和摸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更加突出重点难点,使得讲解层次更加清晰透彻,则更易取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良好效果,加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若干调查结果的统计也显示,相对于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而言,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们,显然更乐于接受“实践教学”。“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由于经费紧张、师资缺乏、安全隐患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各高职院校的课外实践教学往往面临实际困难,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和师生人身安全。相对而言,课内(堂)实践教学在目前更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课内(堂)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参与实践而进行体验,从而提升理论境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双向交流方式,例如影像观摩、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情境模拟等。调查显示,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影像资料和情景表演,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内(堂)实践教学方式就是辩论。

  二、“基础”课课内(堂)辩论的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课内(堂)辩论的重点不是结果而在于过程,“辩”即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即诠释和捍卫观点[2],最后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目的。在正反面论点交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联系实际,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提高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厘清冲突与困惑的价值理念,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锻炼了协作精神,深刻地领会人类的社会属性,可谓是一举多得。在多次探索课内(堂)辩论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内(堂)辩论必须要进行精心组织。首先是选取辩题。一是辩题一般需来自于教学重点和难点部分,尤其是学生观念冲突和困惑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判断。二是选择学生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使得学生有兴趣深入探究。三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选择难度适宜的辩题,莫测高深的辩题容易冷场并引发消极情绪,适得其反。例如,经过数次实践,笔者认为在第一章第三节安排“当代大学生是否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类主旋律辩题,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地实现理想信念;在第五章中安排关于爱情或者婚姻的辩题,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其次,确定辩论程序。有自主权才有参与热情。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负责组织辩论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由学生负责并确定正反方辩手人选(通常是各4名);为辩论双方各配备一名记录员,负责辩论过程中主要内容的记录,并在课后进行整理作为资料交给任课教师。还需要由学生选举一名主持人,负责串联整个辩论程序和随机应变地调动现场氛围。辩论程序必须确保环环相扣,严谨而完整,负责人和主持人需要进行细致地沟通,同时与任课教师商定,最终确定合理的步骤。在笔者的几十次课内(堂)辩论实践中,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必须设定作为“观众”的其他同学进行自由发言的环节,允许有疑虑的同学提出问题,给予全班同学能够同时参与的资格。这样才能在鼓励少数人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这个环节收获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有的观众比辩手发言还要精彩。同时,在若干课内(堂)实践中,同学们都能展现出很强的合作能力,使得辩论过程高潮迭出。

  三、“基础”课课内(堂)辩论的问题及对策

  当然,课内(堂)辩论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活动,也有其局限和不足,场地、人员、资料等都是有限的。由于学生阅历所限,对一些观点的认知和辩论的方式也会有偏差。但是恰恰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彰显出课内(堂)辩论的意义,凸显出辩论之后教师总结陈词的全局性导向作用,因而,教师的总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每次辩论,任课教师要比讲授一堂课付出更多的精力。教师需要全神贯注地理解同学们每一句辩论的内容,标记下需要进行分析的知识点,结合同学们的辩论予以讲解,这更需要教师超群的总结分析和临场应变能力。例如有的同学会当场提出质疑,也会出现没有任何反应的冷场,个别同学心不在焉,还有可能出现新的论点和偶尔的跑题甚至情绪失控,以及一些浅薄观点的扰乱使辩论深度大打折扣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控制现场的能力和担当的精神。针对课堂效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对策:首先,辩题的选择需多样化。虽然主要由学生决定,但为了避免漫无目的形式主义,可以由教师规定范围或者设立多个命题,由学生讨论和表决选取其中一个命题或事件进行辩论。其次,辩论前,可由组织者带领大家进行小组讨论,把握论点方向和内容,列出大纲,呈交任课教师进行审阅,进行事前指导,避免出现观点重复甚至抄袭、准备不充分等情况。第三,辩论中,为了更好地控制现场,除去主持人,可以再设立一个专门调和现场情绪的礼仪员,提醒大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意义,做好有序辩论的调控工作。第四,为了避免因为胜负而产生不必要的争端,可以设立学生评委会。由学生担任,并在赛前约定规则和强调公平,赢得同学们的信服。在辩论赛中配合默契的辩手团队,在期末考核的“平时成绩”一栏予以适当加分,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加强教师指导,在赛前赛中贯穿重点难点的内容,使辩论紧扣主题,结合教材内容。赛后的点评一定要与现场辩论相结合,不能简单走过场,不能照本宣科且过于政治化,这样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打击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如果点评得当,将会远远好于课堂讲授的效果,使同学们在主动参与的同时真正学以致用,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应升华主题,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把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内化于心中,外化于行为,提高社会角色的适应性,真心实意地得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正确思想观念。[3]

  [参考文献]

  [1]孙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求调查与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xx,(6):38-44.

  [2]唐仕钧.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堂)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新课程研究,20xx,(4):141-143.

  [3]邱尹,李玉雄.独立学院“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2):183-18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论文

标签:法律毕业论文 时间:2021-06-17
【yjbys.com - 法律毕业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属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念的一门课程,也是属于具有人文情怀的一项课程。本文通过研究该课所囊括的“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方面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来以此明确这项课程对大学生精神境界提高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精神境界;大学生

  1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主要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等要素,来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相关方面的教育,使得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及精神境界的目的。而所谓的“精神境界”就是指人的精神领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其中囊括了“思想水准、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等。此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价值分别体现在“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四个方面。

  2爱国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基础

  实行爱国教育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的重中之重,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1]。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首先是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所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将自己的个人成长与国家的兴安联系到一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及历史使命感。事实上,在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仍然还是要以理论到情感去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所以,思想道德教育是建立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之上去鼓励学生勇往奋进的。

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标签:教育学 时间:2021-04-09
【yjbys.com - 教育学】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调研课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90后学生成为我院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具有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很多新的特点。如何能够调动新时代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因此,为了了解我院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看法,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因此对我院高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和该课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群体集中在高职1—2年级学生中。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总计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达100%。问卷主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不记名方式,通过对200份问卷的分析与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慕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标签:法律毕业论文 时间:2021-03-15
【yjbys.com - 法律毕业论文】

  摘要:在以受众需求为核心,彰显人本位教育理念的要求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具体的“教”与“学”方向、定位、思维、方法等,逐渐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教改的重要观测点,在此过程中结构式讨论作为综合测评的辅助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网络媒介与实体课堂的双向结合方式构建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结构式讨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慕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推进的产物。作为打破传统教育方式在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等方面固有思维的课堂革命表现形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的产生和应用需要、行为动机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等理论形式提供有力支撑。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应用原则

  发端于学习管理、资源发布、学习管理系统、开放网络资源融合体的慕课,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求设计者使用较具有吸引力的设计方式,如立题明确、内容具体凝练、契合学生心态、使用多元化授课模式等。

  (一)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增加课程内容吸引力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设计过程中,掌握学生心态的要求,使得教师必须使用问卷调查或访谈法,认真搜集不同学识水平、民族、年级学生的需求,总结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典型案例,并借助互联网的辅助,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的吸引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设计以增加学习者思想政治素质和端正性,提升自我修养,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道德情操为基础,因此需要教师搜集符合学生兴趣并实用的话题,才能辅助学生更好的内化知识。授课教师课堂知识的充实程度应该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课程吸引力程度为衡量依据。作为课堂设计者和表演者,教师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不仅包含课程讲解内容,还包含教师本身的魅力,即教师如何以自身“灵动”的表演,来满足学生各类“苛刻”的要求。如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设计需要教师以游刃有余的表达技巧、娴熟精炼的语言技巧、风格的授课技巧、独具魅力的肢体语言等,展现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神形俱佳的优势,以最大化激发学生潜能,并对学生因势利导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期末小论文撰写和评价方案

标签:法律毕业论文 时间:2021-03-12
【yjbys.com - 法律毕业论文】

  为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把考试与评分方式的改革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将撰写小论文作为新的考试形式之一,占学科期末总评的20%。为使这一新型的考试方式得以很好地贯彻实施,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方案实施的基本要求

  1、论文要体现“基础课”课程的属性、特点和要求,要与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结合,与课程教学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最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

  2、论文完成的过程要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学生完成论文的过程变成学生调查研究问题、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二、操作步骤与方法

  1、论文选题的确定:在学期结束前一个月,教师将拟定的小论文主题下发各教学班级,供学生自主选择。

  2、论文的形成过程:主题的确定——提纲的拟定——教师审阅修改——学生撰写成文。(题目可以在教师提供的待选主题中选定,也可根据课本内容自选)

  3、论文的完成与提交:要求在学期结束前提交1500字左右的论文。

  三、论文的`评分标准与构成

  1、论文的标题与正文一般采用黑色或蓝色钢笔、水笔书写于横格稿纸之上,要求字迹工整,可以使用A4的打印文稿。标题下注明系别、班级、姓名。

  2、论文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中文摘要(100字左右)、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书目五部分。

  3、论文正文要求观点清晰,论证充分,结构严谨,逻辑通顺、引注合理;提出任何观点或事实必须有论据或实证支持;引用他人资料或著述的,必须注明出处,坚决杜绝一切拼凑抄袭,不劳而获的现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体验式教学论文

标签:法律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8
【yjbys.com - 法律毕业论文】

  摘要:作为社会支柱及经济发展的栋梁,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定位非常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在网络影响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法,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体验式教学法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客观实效性要求,以及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性质,高校开始引进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它采用网络途径进行宣传及教育,把教材中呆板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笔者探究了网络影响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和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网络影响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在网络影响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网络是把双刃剑”,教师怎样合理利用网络非常重要。采用网络形式开展教育,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然而,网络也有不利的一面。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会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感。在很多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具有网络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网络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论文

标签:法律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8
【yjbys.com - 法律毕业论文】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探索如何进行“基础”课实践教学,其中不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实践教学内容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除一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外,大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如旁听法院庭审、外出参观,由于经费有限,往往派部分代表参加,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漠不关心,更不用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类型无外乎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庭审、社会调查、做校园文明环境的践行者、以及外出参观等,形式陈旧,真正能深入学生内心、引起学生共鸣的形式较少。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实践教学常常以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活动总结的内容与字数作为标准来评定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忽视了过程评价,导致有些学生弄虚作假,这样的考核体系,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实践教学课时分配缺乏规范性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没有科学、明确的指导标准。实践教学的课时由每个学校自行决定,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占理论课的一半,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很少。同时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进入了课表;有的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没有进课表,不能保证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

  (五)“基础”课师资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教学任务普遍繁重,以至于很少有教师去研究如何开展形式多样而又有实际效果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严重不够,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抱着拿教分的态度,思想上不重视,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缺少经验。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标签:教育学 时间:2020-09-13
【yjbys.com - 教育学】

  [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作为两课之一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设置与讲授方法应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关键词]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 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思想道德修养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主体性,讲求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内涵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就是思想道德修养观念创新、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创新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模式的改革。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理论方面遵循思想道德修养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创新。

思想道德修养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28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摘要】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环节,但却长期以来受到教育者的忽视。笔者在文章中介绍了自我摸索的一套实践教学模式,就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一些现实中无力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环节之一。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述;同时,《思想道德修养课》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旨在培养和养成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和行的统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实践和行为,更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依据基础课的这些特点我们强调教学中应紧密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马克思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采用理论课与讨论课相互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修养》)课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实际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探索新课程改革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06年9月起,我院《修养》课以突出“实践性”为特点,在《修养》课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受到学生欢迎,专家好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标签:法律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22
【yjbys.com - 法律毕业论文】

  摘 要: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主体地位开始发生变化,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其能够有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政治性以及思想性,其主要是利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一般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价值。对于该课程而言,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学生能够建立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有效培育“四有”人才。二是教学价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有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创新性以及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三是社会价值。该课程能够确保学生、高校以及社会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出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此外,该课程能够提供平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试分析孔子的礼学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标签:教育学 时间:2020-08-05
【yjbys.com - 教育学】

  引言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成为教育行业最为关注和最难攻克的课题之一[1]。市场经济的多元价值观念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规范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遮蔽中占据了大学生思想高地的多个山头,高校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急需矫正和拔高。

  孔子礼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不仅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在今天的中国显示出最迫切的需要。春秋战国之际的孔子面对礼乐之崩坏提出了原则具体、内涵丰富的礼学体系,今天的社会失序更加需要孔子礼学思想的光辉重新焕发,对于高校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更是如此。不论是修身养性、孝老敬亲还是仁义道德,都是能够在今时今日的时代背景之下得到改造和继承的优秀思想精髓。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之后,孔子的礼学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理想培育、人格健全、思想净化、修养提高等方面皆有极大益处。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内涵,也能够对民族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起到实效。研究孔子礼学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关联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多种可能,是极有时代意义的[2]。

  一、孔子礼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一)礼的道德规范功用

  礼是立身之本。孔子认为,人离开了礼仪规范就不能成为真正完整的人,人的存在以礼教的约束为根本。孔子在这里提出的“礼”的概念不仅仅包括从前的宗教、祭祀之仪式,还包括人在社会中应该遵守的礼节。所谓君子,就应当一言一行都符合礼教规制,不能越轨、随心所欲。孔子一直强调,“不知礼,无以立”,证明“礼”是立身之本。另外,“礼以行之”、“克己复礼”、“以礼约之”都体现了孔子心中“礼”对人的格局、境界、修养的培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