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开题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是指权力的,从狭义上讲,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力蜕变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各方面体制机制不尽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反形势越来越严峻,消极现象呈现阶段性多发、高发态势,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反工作呈现了新的特点。高中级干部违法现象日趋严重,仅20xx年就有4名省部级高官落马,11名省部高官判刑。案件涉及金额巨大,动辄金额数千万、上亿、甚至数十亿元,分子涉及来源不明的财产的金额不断攀升。犯罪行为趋于隐蔽化、智能化、复杂化,“裸官”跨境转移赃款后外逃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分子选择先送子女留学、家人移民、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转移资金到国外或在国外投资置业,一旦风吹草动就择机出逃,滞留不归逍遥法外。其中,官职高、涉案金额大的外逃官员大多逃往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官职较低、涉案金额少的分子则选择拉美、东欧或者其他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据有关部门透露,近30年来,我国外逃官员数量约为4000人,携走资金约500多亿美元,计算起来人均卷走约1亿元人民币。

  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是人类社会反的成功经验,也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路径。从国际经验来看,财产申报制度是当今法治国家预防和治理公职人员问题的主要手段。比如,1978年美国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开始依法实行财产申报制度。1989年,美国又颁布了《广泛政府道德法》,对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系统中的官员实行统一的财产申报制度。美国的财产申报制度在反腐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绩效,不少美国高官都曾因为这项制度受到惩处。实践证明,该制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地遏制的制度性构建。

  近年来我国大案要案不断,公职人员尤其是中高层干部的行径令人发指,很大程度上与制度缺失有关,尤其是与财产不申报或不如实申报密切相关。20xx年2月28日,国务院总理同网友在线交流时就有网友提出什么还不建立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度的问题,总理回答说:我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这应该是反对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有助于监察部门全面掌握公职人员的家庭财产状况,尤其是在职期间财产来源变化情况以及其中涉及的经济利益关系,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变事后惩戒为主动预防、提前介入,实现对公职人员廉洁状况的动态监测,防患于未然。同时,按照有关制度和程序统一进行财产公示,开设公众查询渠道,更有助于社会、群众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有效地监督,强化公职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确保公权不被私用、滥用,树立政府和公职人员的良好形象,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及其配套措施,既能有效预防和遏制行为的发生,也是加快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助推器,有利于提升政府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学术研究综述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治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这么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建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反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由新西兰的杰里米·波普编著的《反腐策略—来自透明国际的报告》一书是“透明国际”关于反腐倡廉研究的集中成果。它汇集了目前国际上开展反斗争的一些经验。作者探究了目前猖撅的原因即制度的缺失,研究了去掉动因后国家廉政制度的构成,认为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廉政制度,值得推广。

  薛梅在《财产申报制度在我国的进展及前景》一文中指出,建立财产申报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应有之义,财产申报制度的着眼点虽然是防范公职人员的权力不正当运行,但它的意义又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还是增强政治透明度、促进政治民主化、公开化的重要标志。李恩侠在《出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遭遇的困境与对策》一文中统计,截止到20xx年3月,包括瑞典等北欧国家、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泰国、印度、巴基斯坦、韩国、菲律宾、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尼日利亚、保加利亚、台湾地区、澳门地区等97个国家和地区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入法,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赵栩莹在《多角度出发推进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中指出,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可以减少国家财产蒙受的损失。20xx年至20xx年5月,检察机关立案查办的贪贿犯罪案件中,涉及县处级以上干部l3 192人,占立案总数的7.39%。由此,我们看出,越早采取坚决措施解决问题,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出台越早,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规范越健全,反的效果就越好,它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会越小。尤剑平、姚斌在《反腐倡廉期待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出台》一文中指出,从国际社会的长期实践来看,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虽然不可能杜绝,但对于震慑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防腐倡廉,减少贿赂,避免更多的官员倒下,具有极大的、独特的、积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这项制度的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官员现象处于低水平状态,有效地阻止了的滋生和蔓延。

  国内有些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观点和思路。黄岩在《财产申报主体界定:原则与范围》一文中自出,在我国,掌握公共权力的群体不仅仅是公务员,一部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是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人的收入来自纳税人,他们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和职位可能带来经济利益,存在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把财产申报主体从公务员扩大到公职人员。姚贝在《对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应在《公务员法》中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将这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为预防职务犯罪提供更有约束力的法律依据,让此制度真正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刘旭东在《新时期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践及其完善措施——从思想观念、制度和技术方面逐步完善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文中指出,可以考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逐步完善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从宏观方面来看,要大力解放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从微观方面看,要切实从制度和技术方面来逐步完善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蔡新燕在《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本土化构建——基于制度移植的框架》一文中强调,我国要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就需要制度供给的外生变量来推进,高层要在恰当的时机作决策和选择。很多国家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人和他的政治决心是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重要推动力量,如美国,从罗斯福到里根、布什,无不积极突破重重阻力,推行财产申报制度。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制度反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一个国家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虽然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完备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出台了领导干部报告收入等内容的相关文件,进入二十一世纪,个别地方陆续开始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试点和实践。本文从人民主权、公益优先的原则出发,通过对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起源、发展和现状的研究,分析目前该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借鉴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合理建议。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例研究法等途径进行研究分析。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国内外关于反领域方面的资料,以及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财产申报制度的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得出目前有关本题目的研究现状,尤其是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缺失。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财产申报制度的研究和比较,总结国外制度的优点,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

  3、实例研究法:通过对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探索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研究,分析目前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问题和原因。

  四、可能的创新:

  利用自己所学的人民主权理论、公益优先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系统的分析,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提出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具体建议,为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五、研究框架

  绪 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三 本文的相关概念

  四、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理论

  二、公益优先理论

  第二节 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惩治和预防需要

  三、政府和公职人员队伍建设需要

  第三节 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可行性

  一、民主法治建设加快

  二、公众监督力度加大

  三、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

  第二章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

  一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探索历程

  二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地方实践

  第二节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申报主体有限

  二 申报范围狭窄

  三 申报内容不公开

  四 申报核查无法实现

  五 责任追究流于形式

  第三节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思想观念束缚多

  二 利益集团阻力大

  三 法律规范地位弱

  四 配套制度监督少

  第三章 域外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欧美国家财产申报制度

  一 美国

  二 法国

  第二节 亚洲及周边地区的财产申报制度

  一 新加坡

  二 香港

  第三节 对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启示

  一 立法保障必须到位

  二 财产公开必须到位

  三 核查机制必须到位

  四 惩戒措施必须到位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建设

  一 健全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体系

  二 构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框架内容

  第二节 加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规范运行

  一 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配套措施

  二 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责任追究机制

  第三节 加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理念建设

  一 加强公职人员的廉洁教育

  二 加强全社会的宣传普及 结语

  六、主要参考文献

  [1]〔新西兰〕杰瑞米·波普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室译:《制约— 建构国家廉政体系》,中国方正出版社20xx年版。

  [2]刘旭东。新时期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践及其完善措施——从思想观念、制度和技术方面逐步完善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中共杭州市委党委学报,20xx年第三期。

  [3]尤剑平、姚斌。反腐倡廉期待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出台。政工学刊,20xx年第8期,19页。

  [4]邹洪凯。法国廉政体系建设理念与实践。廉政文化研究,20xx年第1期,68页。

  [5]刘再春。发达国家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及其启示。《理论探索))20xx年第3期,108页

  [6]赵栩莹。多角度出发推进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3页。

  [7]姚贝。对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思考。法治与社会,20xx年第3期下,159页。

  [8]陈蔚。对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思考。唯实,20xx年第1期,80页。

  [9]江正平、冯洁。的经济学分析与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完善。甘肃社会科学20xx年第3期,124页。

  [10]任铁缨。对官员财产申报环节的几点思考。理论视野,20xx年第9期,42页。

  [11]勾玉华。当前党政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23页。

  [12]王高贺,郭文亮。从比较的视角试析我国领导干部财产申报规定。学术论坛,20xx年第2期,60页。

  [13]李恩侠。出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遭遇的困境与对策。法治论丛,20xx年第1期,42页。

  [14]黄岩。财产申报主体界定:原则与范围。中州学刊,20xx年第3期,18页。

  [15]薛梅。财产申报制度在我国的进展及前景。新视野,20xx年第1期,48页。

  [16]施莉红。财产申报制度势在必行。现代企业文化,20xx年第9期,145页。

  [17]吴雷。《公务员财产申报法》立法基础研究。法制与社会,20xx年第3期下,12页。

  [18]蔡新燕。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本土化构建——基于制度移植的框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xx年第2期,62页。

  [19]陈小斌。我国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可行性和路径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xx年第3期。

  [20]梅丽红。我国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历史考察。理论文萃,20xx年第4期,24页。

  [21]李恩侠。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终端机制——以制定《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为起点。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xx年第4期,25页。

  [22]袁峰。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信息公示机制探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xx年第3期,101页。

  [23]王立梅。国外反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及启示。岭南学刊,20xx年第5期,41页。

  [24]倪才龙、耿建。建立健全我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若干问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年3月第17卷第2期,42页。

  [25]郑重。建立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考量。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5期,46页。

  [26]袁东生。我国官员财产公开的现状、问题和解决路径。理论视野,20xx年第11期,49页。

  [27]鹿斌、杨放。国内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探讨。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xx年l1月第24卷第4期。

  [28]蒋云根。国外财产申报的制度化建设与启示。领导科学,20xx年5月下。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2

  【摘要】医药行业的研究生一直供不应求,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就业率也出现了滑坡。因此,笔者对沈阳药科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进行了就业问卷调查,分析了数据结果之后,对相应的引导对策进行了探析,以求能够增强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药学 硕士 就业 调查

  医药行业素有朝阳产业 的美誉,药学类硕士研究生一直供不应求,因此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设药学相关专业。

  据《中国药学年鉴》20xx年卷统计,全国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达到了173个,专业点600个。由于大规模连年扩招、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金融危机冲击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几年就业率也出现了滑坡。面对现实,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更应重视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为此,笔者对沈阳药科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的择业观进行了调查,探析学生就业心态,找出问题所在,探讨引导对策,以增强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其中男生51人,女生42人,总回收率为93%。

  一、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调查显示,有27.9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35.48%认为有点严峻,32.26%认为一般,即超过六成的毕业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已有认识,也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较为乐观。基于这种认识,60.22%毕业生选择就业,20.43%选择考博,其余则分别选择创业、出国等。考博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硕士生躲避就业压力的途径,应给予正确引导。

  二、对职业的期望大部分硕士毕业生还是期望能够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较为稳定的单位(分别为30.1%和33.33%),但随着观念的转变,也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开拓自己的事业。整体说来时代的独生子女特点仍然存在,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求稳有余,开创性不足。有关地域的选择,则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地区(40.86%)及东南部沿海地区(31.18%),仅有极少部分同学愿意到小城镇和国家需要的边远地区及农村去。

  随着经济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面开展,小城市、中西部等边远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研究生就业却并未与这一需求相适应,就业地域不均衡性十分严重,是目前及今后应该需要引导和教育的地方。

  在薪资问题上,超过六成的人希望可以拿到4000元以上的薪资,仅有少数人接受薪资低于3000元。同时,接近一半的人希望2年后单位就能给自己加薪,接受4年以后加薪的人仅占6.45%。在调查中,有一半人表示当意向的单位给不到其所期望的薪酬时会放弃该单位(34.41% )或推迟签约(16.13%);另外,有45.16%的人表示,如果超出期望时间,职位或薪酬仍未获提高时会选择跳槽。上述结果显示, 目前硕士研究生对职位报酬的期望值较高,但自身稳定性却较差,存在浮躁心理,对待工作不够踏实肯干,缺乏做科研的吃苦精神,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既不利于其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因素

  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单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薪酬福利和个人发展机会上,将近七成的人将这两点视为首要条件,其次是企业发展前景,而对企业文化理念和员工培训等普遍不太在意。表面上看关注工作地域的人较少,但实际上高薪酬的单位一般都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年龄偏大,毕业生们在就业时显现出来的功利性也有所增加,具体表现在过分关注短期收益,急于收回教育投资成本,忽视长期累积等方面。

  通过调查,大部分人都认为所学专业及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决定着面试的成败,政治面貌、导师名气和成绩好坏对就业也有一定影响。这与药学类院校专业性强的特点相吻合,也表明毕业生对各单位的用人标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四、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和需求就业信息毕业生的求职途径主要还是依赖于校园招聘会(75.27%),不过,由于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相对较强,求职途径也较本科生广泛,包括求助于亲戚朋友、自行上人才网站应聘等。从需求信息来看,毕业生主要希望得到更多的单位信息(58.06%)和应聘技巧指导(50.54%),也有部分人希望有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和专业出路的指导。

  五、学业规划状况及对行业关注度有41.94%的毕业生表示对研究生生涯做过规划,更多的人(47.31%)则表示未做过规划,另有11.8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在就读研究生时期,34.41%的人经常关注药品行业的动态,54.84%的人偶尔关注,1O.75%则从未关注。医药行业的兴衰成败客观上影响着药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因此,药学类毕业生首先应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及其所处的环境做好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并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做相应规划。而问卷调查中的统计数字不容乐观,药学类学生对医药行业事业的淡漠值得我们深思。

  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药学类研究生近年来的就业率滑坡现象,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客观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其自身存在问题所导致的。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必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时刻牢记只有胸怀国家,民族才有希望。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讲解,树立服务意识,在研究生人学初始就应该帮助其设定人生目标,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在学期间的研究生们应尽可能广泛地涉猎相关学科,时刻关注医药行业的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国家的医药行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进而才能为毕业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3

  一、论文题目

  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研究

  二、选题意义的研究

  作为一种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金融形式,对其加以法律规制,既是现实问题,也是理论问题。30余年改革开放,非正式金融支持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缓解了农村地区资金的极度匮乏现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然则,长期以来,非正式金融在中国是个颇有争议的议题。一方面,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其内生性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长期体制外循环对社会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影响。为此,我国政府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管制”是较严苛的,但效果并不明显。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低迷,欧债危机持续不断,中国实体经济遭遇挫折、国内通胀压力不减、股市楼市财富效应暗淡的情况下,大量民间资金流向民间借贷行业有其必然性,借助民间借贷渠道,众多求贷无门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宝贵的资金“输血”。但在实体经济盈利低下的情况下,巨额高息的民间借贷,无疑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药”,浙江“跑路”潮恐是最好的实证。民间借贷如果演化为纯粹的资金炒作,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那只能是击鼓传花的游戏,风险终会爆发。面对如此现状,正视非正式金融成为必然,对其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是当务之急,近年来中央乃至地方相继对民间借贷这种非正式金融形式及其组织进行规范正是现实所迫,但就法律规范本身而言,目前对于非正式金融的规范位阶过低,多集中于部门规章与司法解释,这并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民间融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实践,提出中国非正式金融契约治理与监管并行的规制路径,通过监管边界的设定,具体设计中国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以希将非正式金融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承受范围内,并借此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变消极事后“管制”为积极“法律规制”和变“堵”为“疏”的理念以及监管边界设定的思路,全文贯穿着对非正式金融的宽容思想。文章创新之处在于将非正式金融的契约治理机制与适度监管结合起来,设定监管边界。

  同时将司法系统长期以来在非正式金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加以疏理,对于浙江省通过司法“试错”来反应非正式金融的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提供了路径依赖,即便是在现有非正式金融立法环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地方司法的改革来适应非正式金融不断创新的路径也是可行的;司法可以第一位次的解决非正式金融纠纷,如民间借贷纠纷等。全文贯穿着实证分析方法,并在第四章中就契约治理机制的论述过程中,对于各种具体非正式金融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了具体论述,同时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监管制度进行了初步构建。非正式金融的研究不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具有一定意义,弥补了法学领域对于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系统研究的不足。

  三、课题的基本内容

  3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史奇迹,其中民营经济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则,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不足以说明其在正规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其中企业数量占比为99%的中小企业,占GDP比重为55.16%,占全国新增产值比重为74.17%,占社会销售额比重为58.19%,占税收比重为46.12%,占出口总额比重为62.13%,占城镇就业岗位比重为75%左右。

  但只有极小数的中小企业可以从正规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取所需资金,如同KelleeS.Tsai所言,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却缺失正规信贷,民营企业并没有直接受益于国有银行的信贷配置。同时,证券市场的门槛又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在无法从正规金融系统融入资金的情况下,多数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产能扩张期或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选择了非正式金融。

  与此同时,中国广大农村出现了资金逆向流出现象,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不断地输入到城市,如果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成商业银行,成为与大型商业银行类似的运营模式,可能会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萎缩而逐渐缩容。面对此格局,在农村长期的金融体系中,非正式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非正式金融,又如何陷入风波之中?非正式金融是否比正规金融体系更加脆弱,更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否则政府何以将绝大多数非正式金融视为非法,予以取缔而快之?基于一系列疑惑以及近年来民间借贷风波的发生,本文试图对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现有非正式金融法律规范进行疏理,并采取历史、经济、比较以及实证的分析方式探究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及我国民间借贷纠纷大规模发生、非法集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非金融企业间借贷不断地变相发展的制度动因,同时通过对境外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实践经验进行疏理与比较,最终对我国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路径进行思考。基于这一思路,全文的研究分为五章层层展开。

  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根基,从非正式金融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着手,通过非正式金融生成逻辑的多维分析以及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分析,为后文的法律规制确定理论基石。有关非正式金融内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但关键在于其是否受到监管、是否纳入政府金融监管体系,处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各种金融组织及各种资金融通活动统称为非正式金融。换言之,非正式金融是指不受政府对于资本金、储备金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的总和。基于这一内涵的界定,非正式金融区别于民营金融、非法金融等,同时具体的非正式金融活动包括民间借贷、企业内部集资、非金融企业间借贷(文章并不赞成将其排除在民间借贷范围之外)、通过私人钱庄与合会进行的金融活动、钱中与银背等中介组织进行的金融活动、P2P网络信贷以及各类非法集资行为、影子银行的行为等等,只要满足其内涵均可以确定为非正式金融范畴。

  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生成逻辑,文章从二元金融结构与政府的“父爱主义”入手提出非正式金融在当代中国生成的特殊环境,并且对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政策加以分析,同时对非正式金融生成的制度动因进行深入阐述,非正式金融的变迁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更是地方政府、中央金融权威机构与非正式金融参与者三方之间博弈的一种金融制度创新,最后通过经济学上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为非正式金融的存在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经济学基础。文章一方面强调非正式金融生成的逻辑机理,另一方面对非正式金融长期隐蔽运营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金融本身的脆弱性进行论证,从而为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提供基石。

  依照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一旦不具备偿还债务能力的组织或者个人,只是通过不断举借新债偿还旧债时,随着这种非正式金融主体的增加,非正式金融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即极易发生危机,而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发生即有此等因素的作用。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外部性及垄断问题,通过政府公权力的介入,初步是可以解决的,但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监管被俘获的问题,故而如何将这种公权力的介入控制在一定边界内,即对非正式金融的监管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适度地监管成为各界所关注的问题。作为外在制度的金融法律制度,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与内生演化而来的规则互补、金融法律制度的供给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系列问题亦成为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就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现状加以阐释。通过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简要论述,引出中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发展历程,此后对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寻找出如此管制强度之下,民间借贷纠纷泛滥、非法集资行为范围不断扩张的制度原因,进而为变非正式金融“管制”为“法律规制”提供法律制度上的现实原因,也为后文“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的规制路径的提出提供法律制度基础。

  一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一般都会基于金融稳定、安全的考量,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确定具体的金融法律制度。为此,从1949年至今,我国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态度前后有所变化,从建国初期的提倡私人借贷到此后一段时间的绝对禁止,形成了非正式金融一度基本消失的状态。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赶超目标基本是不可能的,计划经济也就成为当时恢复经济的首要选择,这种强制性积累机制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政府对非正式金融的管制也有所松动,故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的投资过热现象,以及诸如沈太福、邓斌事件的发生,和1993年-1995年期间大量金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又适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促成了新一轮金融严管政策。故而,在20世纪90年逐步形成了行政取缔与刑事制裁非法集资行为的规制模式,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亦成为非法金融组织。20xx年,相关法律制度开始松动,中央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36条,同时促进了民间资本向金融领域的发展,而20xx年有关民间资本36条的出台,更是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了决定性的法律基础,从而对非正式金融的管制有所松动。

  现有规制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范多集中于金融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性文件,效力位阶比较低,甚至与其他基本法律相抵触。这种将民间借贷限制于自然人间、自然人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借贷,排除非金融企业间借贷行为的规定,以及民间借贷利率四倍以上不受法律保护,同时又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规章将其确定为“爆收益”行为,却无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等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憱就了非正式金融管制的低绩效。文章通过规范分析方法阐述了非正式金融现有法律规制的低绩效与严管制的现状,为第四章论述私人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路径提供逻辑基础。

  第三章围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实践与经验,为后文的论证提供比较分析的基础。本章分为两部分,即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有关非正式金融发展的经验,尤其是法律规制的经验,并且将对中国非正式金融发展的启示融合于其中;发展中国家则以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经验、南非《国家信贷法》的规制实践以及亚洲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发展为例,为我国小型金融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而南非《国家信贷法》的简要阐述为我国民间职业放贷人的规范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抑或是发展中国家的非洲诸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既重视非正式金融固有的契约治理模式,同时考虑差异化监管,并且非正式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先行。

  第四章围绕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理念的重新树立、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的论证展开。金融监管强调安全、稳健、有效等理念,然而在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过程中,过分强调“管制”,造成自由与效率价值的忽视,甚至是公平的丧失,并不符合非正式金融规制现实需求,更不利于非正式金融的规范化健康运作,必须重新树立理念价值,客观地认识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法律规制的区别。强调效率理念:非正式金融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的有效利用;自由理念:赋予公民、企业一定的融资自由权,即民间自治权的发挥;公平价值:公平信贷权理念的树立;保障安全价值:需要适度监管;最终实现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的弥合、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

  非正式金融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除了具有多维度的生存空间,在缺乏有效的法律机制保护情况下,其特有的私人治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非正式金融的隐性担保机制(缘约文化)、基于长期合作与重复博弈形成的声誉执行机制,抑或是团体贷款中的连带责任(同行压力),都是以社会资本和声誉价值为基础,其运作机理的关键在于交易者声誉信息的传递,以及对不良声誉惩罚的可置信性。但其受限于特定的社区范围内,无法应对规模化运营,对于超出血缘、地缘、亲缘关系的非正式金融,这种私人治理机制的效用不断弱化。同时,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不确定性问题依然会困扰非正式金融的正常发展,再加上长期在法律体系之外运营,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非正式金融而言,缺乏有效的风控机制,这些都对非正式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利,为此,需要来自于第三方的法律治理机制来弥补这些治理空隙,并矫正这些私人治理机制失效的领域。

  法律治理机制对于私人治理机制的弥合,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政府公权力的介入,需要有一定的边界,换言之,需要设定非正式金融监管供给与需求边界,为非正式金融的私人治理与政府监管提供一个可行的平衡点。对于监管模式的选择上,文中并不赞成在目前的中国实行自律性监管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而是仍以政府监管为主,充分重视自律性监管及非正式金融领域存在的非正式制度。通过立法上一定程度地赋予非正式金融法律身份,从而为监管制度的具体构建提供法律基础,否则市场准入、退出及交易活动等监管制度的设计皆为惘然。

  第五章探讨司法对非正式金融的保障。尤其是在现有法律规定不加以改变的前提下,对于体制外运营的非正式金融而言,在自身私人治理机制无法解决契约纠纷时,或者已经获取一定的法律身份的前提下,发生纠纷,司法机制也是其最后的保障,同时,司法能动性是回应非正式金融创新的最可行路径。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不仅有助于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解决非正式金融纠纷持续走高问题,同时也可以弥合现有法律制度的粗疏与滞后性以及监管不足的现象。然则,完全依赖于司法规制并不是法律规制的应然之路,非正式金融阳光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尊重其自身固有的特性,更需要立法上予以承认其法律身份,并且需要行政监管部门的适时护航、司法部门的最后保障,即形成全方位的规制体系。

  四、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存在即为合理”,行文伊始,笔者提到非正式金融的广泛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通过二元金融结构的分析、非正式金融生成的制度动因分析,非正式金融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更是地方政府、中央金融监管机构与非正式金融参与者三者之间博弈的一种金融制度创新,也是经济学上交易成本理论作用使然,这一系列制度经济学的阐释,为深入分析非正式金融广泛存在的正当性提供了依据。然而,非正式金融长期以来隐蔽经营,甚至是近些年的异化发展所引致的社会问题同样不可小觑。无论是从金融脆弱性角度、公共利益角度,抑或是法律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角度而言,更或是中国现有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状况而言,都需要对非正式金融加以进一步规制,将其引入规范化发展之路。如何既考虑非正式金融固有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又将法律、监管这些正式的治理机制融入其中,将二者完美的相结合,成为全文考虑的重心。

  行文至此,本文已经初步对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路径问题做出回答,即非正式金融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适度金融监管,伴随以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理念的重树、金融监管模式的设定以及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领域路径的探析。具体而言,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非正式金融作为一种内生自发性金融形式,具有多种存在的制度动因,并不会因为政府的严厉打击而减少,近年来民间借贷规模的不断增长、非法集资手段的不断创新及其涉案金额与范围的不断膨胀、非金融企业间变相借贷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已然说明非正式金融的存在绝非是可以通过严刑峻罚来加以压制的,适当地承认其合理性与正当性是规范非正式金融的必要前提。

  2.以尊重非正式金融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为基础的法律治理机制,进行适度监管是其法律治理机制的关键,尤其是在非正式金融监管缺位、管制过多的情形下,依照适度监管的理念构建我国非正式金融监管体制是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正式金融监管供给与需求边界加以设定,从而为金融行政监管部门介入到非正式金融领域提供边界,进行适度地监管。

  3.进行适度监管,并非是放松监管,而是正视非正式金融的特性,采取区别于正规金融监管的方式。考虑到监管主体的不同、市场自治程度、我国金融业监管传统、非正式金融发展现状等多方面因素,笔者认为,政府既要监管非正式金融,同时对相关监管者予以必要的限制,将政府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性监管相结合。目前阶段并不适宜以行业自律性监管为主的模式,毕竟中国的自律性传统还不足以采取这种监管模式,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行业自律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待其发展成熟,参与者的自律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考虑政府逐渐退出。为此,本阶段需要建立以政府的监管为主、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为纽带、非正式金融参与者的内控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管体系。

  4.对于非正式金融监管的各种制度设计,其前提离不开法律对非正式金融的适度承认。而现有非正式金融的立法规定极其不完备,对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的规定过于粗疏,在规制实践中,司法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法律规范也多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性文件为主,这种法律规制现状无法调整非正式金融异化发展的现实。为此,部分地区通过地方司法“试错”的方式对非正式金融的不断创新加以体现,例如浙江省的高级人民法院,甚至是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了一系列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司法性文件,作为处理非正式金融纠纷的规范性文件。但是对于这种先行先试,要有一定边界的限制,需要处理好与立法、地方行政的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是一个综合规制的体系,既需要立法的确认,同时需要行政监管部门的维护,以及司法部门的最后保障。从广义上而言,应该是在尊重非正式金融固有特性与契约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做到事前监测、事中监管、事后保障的全方位的非正式金融规制体系。

  本文的研究尚有未尽事宜,譬如对非正式金融具体行为的规制论证,尤其是实证方法的运用,在文章中尚有所欠缺,虽则笔者在近两年多时间里几赴浙江省的温州市、丽水市、宁波慈溪市,江苏省的南通市、无锡市,山西省的临汾市等地市,就民间借贷问题进行调研,但仍囿于调研范围及深度,不能充分就文中相关观点进行论证,也不能完全确定自己提出的规制路径是否能够在非正式金融活动中得到完全验证,然而,对于源自于民间的非正式金融,笔者能够确定的是全文是基于大量实地调研收集的资料所进行的思考与写作,而且会继续这一本土化的“草根学问”。

  五、论文提纲

  目录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非正式金融研究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非正式金融及其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非正式金融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一、非正式金融概念的厘清

  二、非正式金融类型的界定

  三、非正式金融的特性分析

  第二节非正式金融生成逻辑分析

  一、二元金融结构与政府“父爱主义”

  二、非正式金融:金融抑制政策使然

  三、非正式金融:制度动因

  四、非正式金融:交易成本分析

  五、非正式金融:有利于竞争政策优化

  六、非正式金融:个人与企业的选择

  第三节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政治学基础:公共利益理论

  二、经济学基础:金融脆弱性理论

  三、法经济学基础:法律制度的普适性准则和制度的供给需求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实需求--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

  规制的发展历程及其问题

  第一节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发展历程

  一、1949-1978年:从提倡私人借贷到绝对禁止

  二、1978年-1995年:适度宽松,但仍对非正式金融进行抑制的时期76

  三、1995-20xx年:非正式金融的严格管制期

  四、20xx-2010年:虽有限制但法律开始松动

  五、20xx年至今:进一步放宽非正式金融管制

  第二节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

  一、非正式金融的法律地位

  二、对非正式金融采取的管制措施与管制主体

  三、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我国非正式金融现有法律规制的缺陷

  一、管制强度高、绩效低

  二、金融管制理念的偏差

  三、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体系的不健全

  本章小结

  第三章境外非正式金融发展与法律规制实践及其启示

  第一节发达国家非正式金融发展、法律规制实践及其启示

  一、美国非正式金融向正式金融的成功转型:社区银行

  二、充分尊重合作制本色的合作金融法制典范:德国

  三、日本轮转基金组织的成功转型:无尽→联合股份公司→互助银行→一般性商业银行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实践与启示

  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

  二、小型银行典范: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三、强制替代的代表: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泰国

  四、契约治理的典范:台湾

  本章小结

  第四章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构想

  第一节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理念之重树

  一、效率:非正式金融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的有效利用

  二、自由:赋予公民、企业融资自由权,即民间自治权的发挥

  三、公平:公平信贷权理念的树立

  四、安全:适度监管

  五、合作:正式规范与民间规范的弥合、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

  第二节我国非正式金融的契约治理

  一、契约自由与契约治理

  二、非正式金融契约治理机制现状

  三、非正式金融契约的法律治理机制对私人治理机制的弥补与矫正

  第三节非正式金融监管边界的分析

  一、监管理论述评

  二、非正式金融监管边界设定中的主要假设条件分析

  三、非正式金融监管成本分析

  四、非正式金融监管的供给强度边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五、非正式金融监管的需求边界分析

  第四节我国非正式金融监管制度设计

  一、非正式金融监管模式的选

  二、监管权限的设定

  三、我国非正式金融监管制度的具体设计

  第五章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一、各地民间借贷纠纷、非法集资案件持续走高

  二、现行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制度的粗疏与滞后

  三、监管有效与无效论下的司法介入

  第二节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的路径选择--以“先行先试”和司法能动性为视角

  一、地方司法“试错“的可能性

  二、能动性下的地方司法

  三、地方司法与地方行政的良性互动及司法能动性对立法革新的推动

  第三节地方司法“试错”边界分析

  一、地方司法“先行先试权”的授权合法性

  二、地方司法“试错”主体的限定与时间、范围的限制及监督救济

  三、司法的能动性不能取代立法

  四、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设计计划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2-08-12
【yjbys.com - 开题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设计计划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2-07-01
【yjbys.com - 开题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2-06-29
【yjbys.com - 教育毕业论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

  一、课题研究的类型目的和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2-06-17
【yjbys.com - 开题报告】

  在当下社会,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伴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而有下降的趋势,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把握之上,就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质量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完善各项措施和保障机制,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涵盖的一个二级学科,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攻读学位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位论文质量集中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研究其质量提升路径,对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素养及科研能力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在校学习成果的一种衡量和检验,是对学生专业研究和思考能力的综合检测,是研究生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读书思考、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组织框架,以及写作、导师指导反复修改的过程,使学生对本专业有较为深刻透彻的理解和研究,而为日后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及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为保证论文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学校要提倡学术批评,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等良好学术氛围。学术把关人和研究生自律的学术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理由相信在合理的制度和自律的学术道德下,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将会逐步提高。同样,当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不高,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较为陈旧,培养方案多年不变,即使在某些时候调整培养方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而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而开设课程。因此,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必须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规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因人设课”的局面,真正从专业的.角度来开设课程。落脚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素养及科研能力。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硕士论文 时间:2022-06-09
【yjbys.com - 硕士论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

  一.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的是如何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如何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概念已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还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一套科学的行之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理解设计,地设计的方法必要的。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已逐渐一门显学,大至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大大小小的项目,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可以,计划同样有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的组织安排,与通常理解的,风格的赋予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设计计划,着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的设计行之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对设计计划已有程度的。在设计方法,已成熟的结果,了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性设计法,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成型的方法群中提炼,总结出一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设计方法的,试图寻找一套我国设计师来说,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1篇)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2-02-17
【yjbys.com - 开题报告】

  导语:毕业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向老师们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1

  哈尔滨工业大学

  题 目:

  院 (系)

  学 科

  导 师

  研 究 生

  学 号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院制

  说 明

  一、开题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目录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课题的来源

  1.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不少于500字)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

  2.2.国内研究现状

  (注意对所引用国内外文献的准确标注)

  2.3.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不少于500字)

  (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3.主要研究内容(不少于1000字)

  (撰写宜使用将来时态,切忌将论文目录直接作为研究内容,要突出本人研究内容)

  4.已完成的研究工作

  (详细撰写目前已进行的研究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

  5.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5.1.研究方案(不少于500字)

  5.2.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5.3.进度安排(建议从进入研究课题时间开始)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1-07-30
【yjbys.com - 开题报告】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开题的科学依据(不少于3000字;从选题与本类别(专业领域)相关行业职业背景的关联度,社会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

  1、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Performance Appraisal),也被称为绩效评估、绩效评价,是考核主体根据一定的绩效标准和工作目标,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其组成的单位或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产出以及工作表现等方面做出的系统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薪酬发放、奖惩、晋升等人事管理的过程。绩效考核的本质,是用于考核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为提高员工能力与绩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沟通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人事管理中评价与激励的重要环节——绩效考核,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正确地确立考核目标,建立与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公开、公正、公平、合理、规范地对企业内员工进行考核,实现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完成考核目的,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

  ⑴阐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绩效考核现状,引起企业对绩效考核的重视。

  ⑵寻求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1-05-01
【yjbys.com - 开题报告】

  因为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汇报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因此研究生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及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介绍、说明,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行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专家汇报自己学位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目的是请专家帮助判断:自己选择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选用的研究方法可不可行、自己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然后由专家给出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的目的,同时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因此“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如果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进行深入论述,一带而过,评审专家将无法判断你的研究前景,也就无法对你的研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二、研究水平的定位

  国家对授予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人员所具有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硕士学位人员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因此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应适当确定自己的研究水准,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科学研究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对试验结果或调查数据的分析应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以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设计策划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1-04-27
【yjbys.com - 开题报告】

   一. 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设计策划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1-04-26
【yjbys.com - 开题报告】

一. 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