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1

  [摘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经济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社会经济环境良好,才能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从我国经济环境的现状来说,其还是非常有利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我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中,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得到了有效推进。本文就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环境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经济环境

  引言

  我国农民工数量巨大,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农民工问题也十分关心和关注。从某种角度看,农民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我国农民工问题也日益突出。就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有大量的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发生个别农民工被迫跳楼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与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我国缺乏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经济环境是相互促进的,想要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就要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想要提升经济环境,就需要借助制度建设来实现。

  1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却没有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导致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这显然有失社会公平。在社会中,出现了城乡的隔离和对立的情况,有些城里人甚至会对农民工产生歧视,就像很多企业由于农民工缺乏法律意识,所以肆意妄为地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如果建立有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的诸多问题就会得到改善,并且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其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制度建设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坚实的后盾,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内需,拉动消费,从根本上说,这非常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农民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要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关键在于当今的经济环境是否与之匹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已被社会所认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能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第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支撑。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良好的经济环境能给他们带来就业机会和足够的收入,使他们有缴纳保险费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环境是企业盈利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保证,从而使其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就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有很多因素都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如国民经济提升、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等,但还有一些影响制度建设的因素,如经济发展的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缺陷。因此,想要更好地推动制度建设,就必须要优化经济环境。

  3优化经济环境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1针对社会保障制度,修改相关的经济立法

  制度的实施需要法律的保护,只有健全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我国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仍有待完善。由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利益关系复杂,实际过程中有很多障碍。因此,国家要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关立法工作,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等法律法规及原则作出明确规定。如,相关部门可以从《劳动法》入手,在《劳动法》中明确对农民工的权利保护,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就业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劳动法》应该明确规定农民工的各项权利。另外,《劳动法》要规范农民工用人制度,如农民工进入企业后,企业必须和农民工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必须具有有效的盖章,并且劳动合同必须要给予农民工一份,以免在发生问题时,由于农民工缺乏法律意识,无法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资的情况,全力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应该进行严厉惩罚,为农民工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

  3.2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平台的建设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从两方面展开,不仅要与现行制度衔接,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需要。流动性是农民工群体的显著特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针对这一特点,建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和接续,这就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保证农民工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权利。我国可通过推广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方便农民工在各地之间转移社保信息接续,尤其要保证接近退休年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平稳对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还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农民工流入地、流出地资金保障接续精算模型,采取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措施,科学合理地计算农民工输入地和农民工输出地社会保障转移金额,确保农民工社保基金收支平衡,持续健康的运行。另外,我国要继续完善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确保社会保险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效转移。

  3.3创新基金筹集机制

  基金短缺问题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主要困难。新形势下,我国要建立长效稳定的社保资金筹集机制,适应农村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迫切要求,这就要创新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机制。首先,政府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为农民工社会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拓宽农民工人社会保障范围。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单位和个人应履行的职责,形成科学的分担机制,确定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从土地出让金、集体经济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资金中,按比例划分、筹集农民工社会保障资金,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使社会资源成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补充。另外,我国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从而保证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3.4政府要注重经济环境的公平性

  在经济环境中,有很多经济不公平的情况发生,如经济贫富相差悬殊,因此,政府应该注重经济环境的公平性,从整体上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济环境。从20xx年到20xx年国家财政总共增加15263.2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而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非常小,最多年份只占2.1%,与发达国家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支出,相差甚远。总之,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政府的财政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我国需要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注重为经济注入更多的公平因素,成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靠支柱,为社会的公平、稳定做出贡献。

  4结语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经济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想要更好地建设农名工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就必须优化经济环境,只有在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上,才能促进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然,农民工高度的流动性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更加艰巨,由此而引起的矛盾也更加复杂,单从经济环境角度的分析,并不能涵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全部要素,还有很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我国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成为真正的获益者。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宏伟,孙万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xx(14).

  [2]张太宇.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xx.

  [3]谢娇娇.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xx.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2

  一、社会保障中的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保险的概念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运用社会力量,通过立法手段向劳动者及其雇主筹措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以保证在劳动者失去劳动收入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社会保险的种类有许多,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

  2.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上低收入者与弱势群体,通过直接给予这部分群体经济上的支持,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社会救助的形式同样都许多:包括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贫困救助制度等等。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面向社会全体公民,提供良好的,免费的服务。社会福利从实质上说应该是一种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津贴。

  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针对的对象比较特殊,对象大多是国家或社会上那些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退役军人,烈士等。社会抚恤的本身就是一项较为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的对象十分狭隘,享受社会优抚待遇的对象是为整个国家及社会有所付出,牺牲的,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社会优抚的待遇往往是比较高级别的。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更加能体现一座城市在社会保障上的“温度”,因为社会互助是针对那些有生活困难社会成员,并由公民自愿帮扶形成的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活动。他是一种自愿的、非营利性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的捐款、自愿捐款,政府救助资金来源是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慈善救济的民间公益组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二、社会保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维持社会稳定,为城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个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让居民充分享受更有安全感的城市生活,居民在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满足感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犯罪率。整个城市呈现出安定和谐的局面,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中,将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土壤”。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让社会能够安定有序。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将公平与互济为主题,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民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权益,人们内心的自由与平等的意识不断增强,这就对社会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仅关注公平本身,开始更加关注整个社会公平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正好契合广大群众内心的需求,符合每一个社会人的内心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每一个人的生活保证在一个规定好了的标准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存在于整个社会当中的极端情绪,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能够有效地缓和社会上的矛盾,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的阶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好社会基本结构的稳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以理解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是和生产力同样的以制度为保证的尊重。

  2.促进城市居民消费,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出口锐减,投资下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剩下消费这一项。因此促进城市居民消费,对拉动内需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在制定经济政策中明确指出将扩大内需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让社会群众大胆放心地消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决广大社会群体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享受相对应的有保障服务。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吸引人口定居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为了让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控制在一个设定好的标准之上,在满足了这些群体的生活方面的需求后,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将会大大提升,这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打个比方,广大群众更加愿意到大城市去生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社会福利,由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来到这些大城市,这些流动人口的到来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这些人口带来的生产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建设不可能这么快完成的。

  4.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上文论述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于给予广大群众最直接的公平与正义,让全体社会群众能够享受到一个规定好了的标准之上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这些收入差距的存在让整个社会结构十分不稳定,为了避免出现不想出现的局面,必须要有一套完整有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去缩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在缩小城市收入差距上的能力与税收相比十分薄弱,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一系列的最低保障的生活服务,这是不能通过税收做到的。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1.采取多种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尽力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缺乏为了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投入的资金足够大,但是如果社会保障需要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掏腰包,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压力会十分的大,因此,政府应当广开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源,大力鼓动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包括企业以及公益组织充分地参与到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活动中来,尽可能地减少财政支出压力,尽可能地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的缺乏,尽可能地让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稳定在一个高标准的水平之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填补空洞的社保基金账户,逐步减少社保基金运营的风险。我国商业保险是落后于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因此,未来所有的系统设计应考虑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协调、相互促进,确保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险缺乏的社会保障功能。也可以争取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援助,建立教育、卫生保健、职业培训等社会保障项目,甚至可以将国际保险基金引入国内市场,通过多渠道融资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加强社会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从多个方面展开。同时社会保障的制度应当讲求高效率,即通过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保障效果。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必须经过严谨的论证分析,规范的试点调研才能广泛地展开,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整体社会结构的稳定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严谨、科学。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源再分配的功能,社会保障提供的福利必须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应根据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社会资源供应能力、政府的财政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3.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实现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必须依赖于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要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稳定投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但是由于社会保险基金在投资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稳定投入,这就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操作必须是高质量,高标准的,同时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来帮助基金的保值增值,只有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才能确保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区间内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效果能够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来剪短基金的整体运作,才能全面地控制社会保险资金的流动与运作,也能够从源头上避免出现社会保险基金流失的情况。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文学出版社20xx:(3)92-94.

  [2]赵慧珠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初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1)159-162.

  [3]李迎生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责任社会科学研究20xx(4)

  [4]高灵芝农村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xx:(1)(27-30).

  [5]林淑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综述[J].福州党校学报,20xx,(01).

  [6]吴小龙,周敏丹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农业考古,20xx(06).

  [7]孙文基.试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J].农业经济,20xx,(0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温志杰.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现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xx.

  [2]冯春艳.建设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xx.

  [3]张鑫乐.论地方政府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保护[D].浙江师范大学,20xx.

  [4]管志文.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弱势群体保护研究[D].武汉大学,20xx.

  [5]贺艳梅.论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D].湖南大学,20xx.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万年青.浅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农业科技管理,20xx,06:72-74.

  [2]祝萍,周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与弥合[J].求索,20xx,11:68-71.

  [3]王烨昕,邱宏霞.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J].经营管理者,20xx,15:157.

  [4]吴国珍.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xx,(1).

  [5]张劲松,唐贵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型的制度安排[J].改革与战略,20xx,(5).

  [6]郑功成.农村社会保障的误区与政策取向[J].社会保障制度,20xx,(11).

  [7]马千里,倪晓颖.青海省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对策..20xx.5.24

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解析论文提纲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1-03-18
【yjbys.com - 论文提纲】

论文摘要: 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制度反映着个人与共同体其他人之间关系的主观理解,对制度的认可和执行完全依赖于社会所主张的文化观念.因此,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无论是自(略)是有意设计的,都可以认为是反映了某些文化的轨迹或文化的需求.世界上并没有“自然人”,因为人性的由来就在于接受文化的模塑.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发展的实践均表明,(略)一种人为设计的制度安排和一个有着复杂内容的系统工程,虽然是(略)运行发展的,但任何社会保障制度都不是孤立产生的,也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它必然反映广大人民的文化理念,受到各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也须臾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尽管文化与制度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学术研究中,文化变量却长期被研究者所轻视甚或忽视,文化因素的分析是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常常被忽视的领域,“文化因素(略)政策过程中正在丢失的变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略),福利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然而,理论上如何认识福利文化,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如何,中西方福...
From the view point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stitutions reflects the perception(omitted) individual and the others of con(omitted)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institutions completly depend on the clut(omitted) which the society advocate. Therefore,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ny kind of(omitted)ons disregarding pontaneous or designed deliberately, which can be thought that it relects(omitted)trajectory or cultural needs. The world has not being a natural man, because the origin of the hum...
目录:摘要 第4-9页
Abstract 第9-14页
1. 导论: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第20-50页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20-27页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20-25页
    ·本研究的意义 第25-2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第27-36页
    ·文献综述 第27-34页
    ·文献简评 第34-36页
  ·本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创新 第36-45页
    ·本研究的结构 第36-39页
    ·主要创新 第39-44页
    ·不足之处 第44-45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45-50页
    ·历史研究方法 第45-46页
    ·比较研究方法 第46-47页
    ·制度分析方法 第47-48页
    ·跨学科研究方法 第48-50页
2. 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语义解读 第50-76页
  ·文化、制度的内涵诠释 第50-58页
    ·文化的内涵 第50-53页
    ·制度的内涵 第53-55页
    ·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第55-58页
  ·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诠释 第58-68页
    ·福利的内涵 第58-60页
    ·社会保障的内涵 第60-62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诠释 第62-68页
  ·福利文化的内涵、表现、结构及功能 第68-74页
    ·福利文化的内涵 第68-70页
    ·福利文化的表现 第70-72页
    ·福利文化的结构 第72-73页
    ·福利文化的功能 第73-74页
  本章小结 第74-76页
3. 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系统论说 第76-104页 #p#分页标题#e#
  ·贫困观念文化 第76-83页
    ·贫困观念文化的内涵 第77-78页
    ·中西贫困观念文化的变迁 第78-81页
    ·贫困观念文化与社会救助制度 第81-83页
  ·健康观念文化 第83-89页
    ·健康观念文化的内涵 第83-85页
    ·中西健康观念文化的变迁 第85-87页
    ·健康观念文化与医疗保障制度 第87-89页
  ·养老(孝道)文化 第89-95页
    ·养老(孝道)文化的内涵 第89-92页
    ·中西养老(孝道)文化的比较 第92-93页
    ·养老(孝道)文化与养老保障制度 第93-95页
  ·宗教福利观念 第95-102页
    ·宗教的涵义与文化功能 第96-98页
    ·宗教福利观念的涵义与功能 第98-100页
    ·宗教福利观念与社会保障制度 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 第102-104页
4. 中国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演进轨迹分析 第104-146页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渊源 第104-110页
    ·儒家"仁爱"的道德观念 第105-106页
    ·道家"积善"的善恶报应观 第106-108页
    ·佛教"慈悲"的观念文化 第108-110页
  ·中国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变迁 第110-144页
    ·中国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家庭——宗族"保障制度 第110-127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 第127-135页
    ·"发展的价值观"福利文化下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第135-144页
  本章小结 第144-146页
5. 西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演进轨迹分析 第146-183页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渊源 第146-152页
    ·古希腊的公正正义、幸福分享观念 第147-149页
    ·古罗马的契约法律、道德责任观 第149-150页
    ·古希伯来的博爱互助、社会公正信仰 第150-152页
  ·西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变迁 第152-181页
    ·西方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宗教——慈善"保障制度 第152-162页
    ·"人道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保障制度 第162-171页
    ·"多元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社团"保障制度 第171-181页
  本章小结 第181-183页
6. 中西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分析:宏观审视 第183-211页
  ·中西福利文化的异同分析 第183-195页
    ·中西福利文化的共同特征 第183-186页
    ·中西福利文化的差异分析 第186-195页
  ·中西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 第195-209页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三个世界" 第196-199页
    ·东亚儒家模式对"三个世界"的挑战 第199-202页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划分的.新维度 第202-209页
  本章小结 第209-211页
7. 中西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分析:微观案例 第211-241页
  ·中、日、美、瑞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福利文化根基 第211-221页 #p#分页标题#e#
    ·中国"孝道"的家庭主义福利文化 第211-214页
    ·日本"忠义"的共同体主义福利文化 第214-216页
    ·美国"自主"的个人主义福利文化 第216-218页
    ·瑞典"合作"的集体主义福利文化 第218-221页
  ·中、日、美、瑞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 第221-230页
    ·中国家庭化的社会保障 第222-223页
    ·日本企业化的社会保障 第223-226页
    ·美国市场化的社会保障 第226-227页
    ·瑞典国家化的社会保障 第227-230页
  ·中、日、美、瑞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分析 第230-239页
    ·中、日、美、瑞福利文化的比较分析 第230-234页
    ·中、日、美、瑞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234-236页
    ·中、日、美、瑞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比较对中国的启示 第236-239页
  本章小结 第239-241页
8. 本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241-255页
  ·研究结论及政策寓意 第241-249页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241-242页
    ·本文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寓意 第242-249页
  ·研究展望 第249-255页
    ·细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分系统的研究 第250-251页
    ·深化对福利文化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251-252页
    ·探索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证研究方法 第252-253页
    ·加强对转型期中国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 第253-255页
参考文献 第255-273页
后记 第273-275页
致谢 第275-277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第277-278页

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分析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8-21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提供退休收入的养老社会保障在理论上能够替代居民的私人生命周期养老储蓄。费尔德斯坦认为,养老社会保障对居民私人储蓄有两种效应:一是替代效应,即居民将养老社会保障看做私人财产,从而减少私人储蓄;二是引致退休效应,即养老社会保障的存在使得居民产生提前退休的想法,使得其积累的财富在更长的时期消费,而增加了私人储蓄。在这之后,许多经济学家设定了不同的模型,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选取了不同的样本进行研究,但结果各不相同。消费者生命周期理论得出的养老社会保障对私人储蓄的挤出效应是有许多前提条件的。首先,现实中,居民对养老社会保障的收益是不确定的,这与理论假设相反,这种不确定性就削弱了理论中挤出效应的力量。其次,在消费者生命周期假说下,居民可以自由的借贷资金,但现实中流动性约束的加强使居民无法在金融市场上借贷资金,这样,即使居民意识到未来养老社会保障的收入时,想通过接入资金来消费的居民也无法实现这一目的,这与预先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居民应有的消费行为不相吻合。最后,养老社会保障的收入以年金的形式而非一次性发放,这就导致养老社会保障多形式的影响居民储蓄。一部分居民对年金形式不满意,他们认为,年金无法应对大额消费,若他们拥有少量财富,就会限制自身消费,增加储蓄。相反,对年金形式满意的居民,在养老社会保障的年金形式优于一次性支付的观点的影响下,养老社会保障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就得到加强。

  一、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