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

人生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思维,内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人生行为的标准,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之道,等等。其根本目的是探究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揭示人生的真谛,并从人生的实践到哲学的反思和理论的总结,再从哲学和理论上指导人生的实践。

人生哲学论文1

  “斯芬克斯”的秘密是“诱惑”和“恐吓”或“现实社会”,谁将它解开,“斯芬克斯”就死在谁的脚下;否则,谁就死在“斯芬克斯”的脚下!

  你是要——生,还是死?!

  曾经使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着迷的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寓意无穷,特别是其提到的“斯芬克斯之谜”,更是永恒地吸引并考验、锻造着无数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思想者的智慧,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阐释构成了一道人类自我意识和认知的亮丽风景。但,它却没有引起当下思想界普遍的、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现代哲学和语言学,有可能对这一千古人生之谜做出自己全新的深度阐释。而我们的现代人生哲学,就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斯芬克斯”者,“现实社会”也!

  一

  “斯芬克斯之谜”尽人皆知: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认定并认同,这个“谜”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

  我们对斯芬克斯之谜的深度阐释将表明: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是“表象”的、“动物”层面的,换言之,他并没有真正地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德尔菲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着的“认识你自己”几个大字仍然是一个“谜”,迄今,它仍是横亘在当代人类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索福克勒斯在著名的《俄狄浦斯王》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幕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惨绝人寰的个体人生悲剧:

  田间麦穗枯萎,牧场上牛羊瘟死,妇人流产,哀鸿遍野;带火的瘟神降临到这城邦——特拜。wwW.133229.CoM神谕明示消灾的办法在于缉拿杀害前国王的凶手问罪。——这样大家的目光均被吸引到谁是凶手的问题上去了。

  紧接着,剧本以倒叙的形式让俄狄浦斯显身:

  无子的特拜国王拉伊俄斯曾经诱拐了皮萨国王佩洛普斯的小儿子克律西波斯,导致他自杀。佩洛普斯向主神宙斯祈祷降祸于拉伊俄斯。当拉伊俄斯祈求神恩赐他一个儿子的时候,神一边答应了他的请求,一边预言他的儿子将杀父娶母。为了逃避神谕的实现,拉伊俄斯夫妇一等儿子降生即钉住他的双足(——俄狄浦斯乃双脚肿胀之意),派一位仆人把他扔进山谷。但心地善良的仆人却将俄狄浦斯送给了科任斯国的牧羊人,以致于俄狄浦斯被无子的科任斯国王波吕玻斯收养。逐渐长大了的俄狄浦斯在一次宴会中偶然闻知自己非科任斯国王亲生子,便去求问神谕,得知自己命将弑父娶母。为避厄运,离开了科任斯,来到了特拜边境。在一个三岔路口,为争夺道路,与一个老人争执起来,一怒之下,他用手杖打死了这个老人。俄狄浦斯不知,这老人就是要去德尔斐神庙求解解除斯芬克斯灾难的他的父亲。因为此时,特拜城正遭受狮身人面鸟翼怪兽——斯芬克斯的灾难。俄狄浦斯来到斯芬克斯面前,毫不犹豫地出色地回答了“斯芬克斯之谜”,于是,斯芬克斯一头扎入大海。俄狄浦斯被特拜民众拥戴为新国王,并娶王后为妻。至此,“杀父娶母”的神谕得以彻底实现。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这一悲剧事件,曾经被弗洛伊德解读为普遍的人的先天的“恋母情结”而广为人知。“恋母情结”,构成整个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

  我们看到,俄狄浦斯的命运是被神谕“注定”了的:俄狄浦斯愈是想逃避神谕的实现愈是落入神谕的圈套之中。——这就是“预言的自我实现功能”。这个故事的真意早为英国思想家波普尔的“俄狄浦斯效应”一语说破:经验事实大都会符合理论预见,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观察到对象,连各种“偶然发现”其实也是相对于预见失败了而言的,那些作出偶然发现的人刚开始时并不追求偶然,而是一心想完成一项能够证明某个理论预见的实验。笔者在“命名即创造”这个命题中也已说出:预言具有自我实现的功能。

  一般来说,一个真正认识了自己的人,是应该具有斩断“悲剧”命运,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的。而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表明,生理上处于青年时代的俄狄浦斯,其心理(理智或理性)是并不成熟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这里出现了一个吊诡。因为,剧本明确地告诉我们,俄狄浦斯在被特拜民众拥戴为国王之前有这样一个“细节”:回答了“斯芬克斯之谜”,解除了特拜城的灾难。既然俄狄浦斯正确地回答了难倒所有人的“斯芬克斯之谜”,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他的心智不成熟,说他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呢?——问题就在这里。

  二

  其实,要合理地理解这一吊诡并不困难,关键是,需要我们直接从斯芬克斯之谜着手,需要我们对斯芬克斯之谜进行现代哲学和语言学意义上的深度阐释、阐发。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谜面”和“谜底”予以这样的语言学置换、颠倒:谜面应该是——人是什么?谜底才是——这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谜面”和“谜底”的置换、颠倒,是正确地理解、解读俄狄浦斯悲剧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斯芬克斯之谜“谜面”和“谜底”的语言学置换、颠倒,我们发现,俄狄浦斯仅仅说出了“人”的“表象”或“假象”,仅仅说出了“人”的“动物性”本质。这充分证明,俄狄浦斯并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因为,所谓“认识自己”,最起码应该像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更进一步,人必须认识到,自己首先需要走一条“人——从——众”的“社会化”之路,然后再走一条“众——从——人”的“个体化”之路。其实,俄狄浦斯没有认识自己的事实,早已为古代思想家们意识到。在遍访自以为有智慧的智者后,思想家苏格拉底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我知道自己“无知”。亚里斯多德在他著名的《诗学》中是这样说的:俄狄浦斯“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犯了错误”,在这里指的是人的“无知”,而不是指“道德上的缺陷”。

  只要人不认识自己,注定要受“命运”的捉弄和支配,——就像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所昭示我们的;在巨大的现实面前,人往往无能为力,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认命”,——就像事实上应该知道事情真相的俄狄浦斯的母亲兼妻子所做的那样——当俄狄浦斯执意要彻底追查杀死前国王的凶手的时候,母亲兼妻子双重角色的伊俄卡斯特几乎在苦苦哀求俄狄浦斯:“看在天神面上,如果你关心自己的性命,就不要再追问了。”——一个活脱脱被命运打败、“认命”了的人的无奈。——笔者痛心地看到,我们的现实中,遍地是这样甘愿服从“命运”的民众!

  俄狄浦斯在可怕的“预言”支配下演绎了一连串像是命中注定的悲剧之后,并没有退缩和认命,而是勇敢地背起了自己的“十字架”:他用别在母亲兼妻子伊俄卡斯特胸前的金别针戳瞎了自己的双眼,放逐了自己。——这是一个“慧眼”取代“肉眼”或以“肉眼”为代价换取“慧眼”的隐喻,也是一个个体“赎罪”和“拯救”的隐喻。它表明,俄狄浦斯的“智慧”成熟了,他“认识了自己”。而一旦认识了自己,人就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斩断多米诺骨牌效应那样的悲剧,让可怕的“预言”终止:拥有了一双“慧眼”的俄狄浦斯,自己做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受命运的摆弄了。

  至此,我们已经清楚,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是一个低级的、表层的、表象的,实际上并不十分困难的解答。可就是这样的一个“谜底”,却难倒了特拜城的所有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秘密就在“斯芬克斯”——狮身人面鸟翼怪兽——本身。这种“形象”,往往会让“男人——贪欲者”,在天使般美女的诱惑面前心智迷乱;又往往会让“女人——懦弱者”,在野兽的咆哮中因恐惧而理智不起作用。

  插图:著名油画——《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new/display/76297.html)

  参考: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ha库恩:《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三联书店20xx年版。

  可以说,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全部学说,都是奠基在对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这一“恋母情结”的解读、诠释之上的。弗洛伊德的伟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失误也是明显的:他将人的“心理”问题全部归结于“生理”问题,而没有像他的弟子荣格、弗洛姆那样进一步地探讨人的心理的更深层原因——集体原型的、社会结构的原因。

  波普尔谈及“俄狄浦斯效应”的原话是:“几年前我引入‘俄狄浦斯效应’这一术语来描述一个理论、期望或预言对它所预言或描述的那个事件的影响:人们不会忘记,导致俄狄浦斯弑父的因果链条发端于神对这个事件的预言。”参见卡尓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第54页脚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不过,我们必须修正人们长期以来关于俄狄浦斯的命运完全受“预言”左右的传统见解。因为,整个悲剧的起因在于无子的特拜国王拉伊俄斯“曾经”诱拐过并导致别人家的孩子自杀这一事件,而不是没有背后根源的无缘无故的纯粹“预言”的产物。在这里,阿波罗的“神谕”、“预言”,只是一个增强“戏剧性”的障眼法,剥去了这一层迷障,背后是赤裸裸的“因果链条”。

  在梁旭东的《遭遇边缘情境:西方文学经典的另类阐释》(第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一书中,笔者看到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有个未被人们注意的细节令我感慨不已。据说德尔菲(delphi)神庙里,镌刻着阿波罗著名的神喻‘认识你自己’。”——稍有遗憾的是,梁旭东先生没能够从斯芬克斯之谜本身看出来这个“细节”。因此,他对俄狄浦斯悲剧的理解仍然是外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使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参见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第122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第38、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第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参见ha库恩:《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第451—457页,三联书店20xx年版。

  有些大学生接受了一种庸俗的人生哲学思想:人在社会中必然会变得“圆滑”——“同流合污”起来。我予以驳斥:只有那些没有认识自己的人,才会在社会中变得“圆滑”;而那些认识了自己的人,不仅不会变得“圆滑”,相反,他会变得越来越“尖利”和“锋芒毕露”,他们是社会的“良知”和“希望”。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第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第6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俄狄浦斯也是一个“盗火者”。历史上的先知圣人,莫不如是。

人生哲学论文2

  摘要: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构成了主导线。这种悲观色调深受康德世界二分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其哲学对社会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回顾西方哲学史,却不能忽视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特别是非理性主义流派的影响。

  关键词:生命意志;悲观主义;叔本华;人生哲学

  叔本华人生哲学基本情感色调是悲观主义。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与无尽的磨难。

  一、悲观主义的理论思路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1]。意志是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自发的活力,是一切欲求、需要的根源。欲求、需要得不到满足即是匮乏,匮乏就是痛苦。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剧了这种痛苦。因为,人不仅当下直接承受痛苦,且由于记忆将以往的痛苦储存在记忆中,随时由于偶然可能而被唤回意识中。“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因此随着认识到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这是一个正比例。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1]这样,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受,因此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但是如果欲望能得到满足,却又发现这种满足只是暂时的,而暂时的欲望满足之后又会带来新的欲望,引发新的痛苦。如此,欲望是无穷的,痛苦也是无止境的。满足之前,人已经备受各种痛苦纠缠不休;满足之后,除了回到痛苦不会再有别的东西,只是改变了痛苦的形式而已。痛苦的原初形式是缺陷、匮乏,如果不以这种原初形态出现,也会穿上“无聊”、“空虚”那令人生厌的马甲而来,这时可怕的空虚、无聊就会袭向人生。

  因此,“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与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1]“人生就是在痛苦的匮乏状态下力求去掉匮乏可又不能去掉的悲惨存在”[1]。

  二、康德世界二分的影响

  叔本华自己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中提到他的人生哲学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他继承了康德世界二分法,提出了生命意志作为世界本质,把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与人生问题直接连接起来。生命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限制了理性作用的范围,而生命意志是无止境的欲求,这样就使他的人生哲学滑向了悲观主义色调之中。

  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物自体与表象世界,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表象世界,物自体世界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及的。叔本华哲学以此为基础,从主体出发认为世界是表象与意志,提出两个著名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与“世界是我的意志”。但与康德所不同的是,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可以认识的。以往哲学认为世界是大宇宙,我是小宇宙,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大我,我是小我。于是对世界的表象、本质的认识都可以回到人自身去体认。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1]因此,不可知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一切行为都是意志的表象。表象并不是世界、人生的真正含义,而只是在时空中服从充足理由律的必然体现。这就为他寻求理解人生与世界根本机制的学说作了准备,且为他的人生哲学走向悲观主义奠定了基础。

  首先,生命意志束缚了理性与行为。叔本华认为表象世界是必然性的领域,在表象世界中,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理性。理性只能局限在表象范围之内,不能透过表象认识世界的本质。在他看来,理性只是生命意志的工具,它的功能是满足人的欲求,满足个体及种族在生理上的需要,使个体能传宗接代,种族得以繁衍。在这里,非理性的生命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必然抑制了理性的无上地位。为了保证生命意志的本质地位,他还将生命意志支配下的行动理解为不自由。因为理性、动机作用中所产生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由严格的必然性而引起的。所以人们尽管有许多预定计划、思考,可是他们的行径由于受必然性的支配,他必须从有生之初到生命的末日始终扮演自己不愿担任的角色,同样地也必须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悲剧剧情演出直到剧终。

  其次,生命意志肯定无止境的欲求。叔本华认为,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是自由的,它支配着包括身体在内的一切的表象世界。表象世界是纷纭复杂的,但从其本质来说是单一的,整个表象世界是同一个生命意志。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体现在人身上,使人越自觉,就越是痛苦,因恐惧而奋力挣扎。这是因为生命意志肯定欲求。它没有目的,没有理由,没有满足,没有根据,是一个无尽追求的过程。即使有暂时的满足,也只会使后面的欲求更大,人的本质在此时就滑向了痛苦。

  三、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还受《奥义书》、《吠陀》等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人生是痛苦,痛苦的根源是欲求,解决之道是禁欲。

  1.人生是痛苦

  人生根本上是痛苦的,这是由生命意志的自由性决定的。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直接受到了印度经典《奥义书》的影响,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质看做是灵魂,称“那就是你”,只是叔本华用“意志”一词来替换,表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而人生根本上就是这种冲动造成的痛苦或不满足。所谓幸福只是痛苦一时的减少或这痛苦状态的暂时被遮蔽。“一切满足或人们一般所谓幸福,在原有意义上和本质上都只是消极的,无论如何决不是积极的”,幸福“永远是一个愿望的满足。因为满足,亦即缺陷”,“缺陷即痛苦”[1]。同时,佛教认为贯穿于人生生、老、病、死的过程,只是一个“苦”字。《中阿含经》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五阴盛。佛教这种人生“苦海”的看法与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理解是一致的。叔本华认为,“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态。”[1]这样,他们都认定人生本身是痛苦,人生过程也是痛苦的。

  2.痛苦的原因是无明的欲求

  佛教讲“苦、集、灭、道”四谛,而其中的集(缘)谛是苦的一个原因。集谛在佛教中是“渴”,是贪取、欲求。这欲求的核心,就是从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因此,“集”是没有意愿的个人性、自明性,对人生世界的根本状态缺少理解,是由摩耶之幕造成的,即掩饰本体真相的帘幕遮住了世界的幻想。在“摩耶之幕”的幻化中,只看到特殊的、分立的、极不相同的表象。这个认识与叔本华的意志是人生痛苦原因的说法极其相似。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欲求,而痛苦的原因是无止境的欲求。人们只能看到生命意志体现在世界上的表象,于是“紧紧抓住生活中那些狂欢和享受不放,却不知道他正是由于意愿的这一活动在抓住着,紧紧拥抱着在生活上他见而生畏的一切痛苦和折磨。”[1]而看不到这一切都出自“唯一的一个生命意愿”[1]。

  3.解决之道是禁欲

  既然人生的本质是痛苦、无聊,引起痛苦的根源是欲求,归宿是死亡,那么个体认清自我与世界的本质,认识生命意志内在的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认识到利己主义和自我欲求都是生命意志的体现。于是在个体的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对生命意志的厌恶,需要通过以禁欲、苦行等行动来不断否定生命意志。佛教提出了“戒”、“定”、“慧”的“三学”修行准则作为解决的方式,通过“三学”清除人间的贪欲,这实质上就是禁欲的方式。而叔本华认为禁欲可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愿放弃性欲。因为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强烈的表现。性欲的满足,生命的繁衍,实际上是延长了个体的痛苦。放弃性欲等于拒绝这种痛苦的传承。二是心甘情愿体验痛苦。正是由于个体经验痛苦及其折磨乃至绝望之后,个体才能转向内心去认识表象与意志,进而抑制或灭绝它。最后一种是死亡。和清心寡欲相伴的安宁,是寂静中极乐。“随着意志的取消,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或主体和客体也都取消了。没有意愿,没有表象,没有世界。”[1]剩下的既无意志也无表象,只有那个“无”了[1]。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构成了主导线。这种悲观色调深受康德世界二分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其哲学对社会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回顾西方哲学史,却不能忽视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特别是非理性主义流派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5-564.

  [2]张祥龙.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精髓[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xx:19-37.

人生哲学论文3

  摘要: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意蕴深长。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情操, 培养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 形成更成熟完善的性格习惯, 同时对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是茶的故乡, 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它不再是单纯的一种饮品, 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在中西贸易发展中, 茶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将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象征, 其中不仅浓缩中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的精髓, 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与思想品质。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交活动中, 在文化交流中, 处处都可以看到茶的影子。茶沟通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品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 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也是大学教育的创新与方向。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我国茶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但是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在唐代。当时的唐朝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茶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社会不同阶层都十分推崇饮茶之风, 并且赋予了茶更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 人们对茶的喜爱和关注越来越多, 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只有不断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使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近年来,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 大学生教育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也成为当前高校的发展目标, 由此, 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 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多、范围广。但是, 如今时代, 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全面, 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 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中, 只有通过高考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梦, 但是,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高考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只会死读书的大学生已经适应不了形势, 他们思维僵化, 缺乏创造性, 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发展, 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需要。如今,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其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只有让大学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才能将积极的思想品质渗透到他们身上,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阶段, 由于少了升学压力, 生活与心理更加放松, 也更容易放松自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高校应当积极发挥自身教育和引导作用, 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目标, 加强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教育, 抓住大学教育这一重要时期。

  2、茶文化的价值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但是国人对茶的了解却并不多, 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饮茶的表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 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人们生活越来越忙碌, 而饮茶是一种慢生活的代表, 强调自然平静, 所以, 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并没有机会坐下来慢慢享受茶文化。如今,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 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其中的问题, 希望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解决。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在文化回归的时代中, 逐渐显现出其优势来, 人们通过茶, 了解了生活的真谛, 改变了生活的态度。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 将茶文化融入大学教育中, 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更新鲜丰富的学习体验, 他们通过学习和了解茶文化, 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论从生活习惯、文化礼仪等方面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茶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多样, 从茶的种植、茶的泡制、饮用, 到茶艺茶俗等内容都能够给人别样的体验。在饮茶过程中, 从茶具的使用到泡茶的动作, 再到饮茶的享受, 都突出了茶与文化艺术的融合, 这不仅是茶的魅力所在, 更提升了品茶之人的审美意境。这些丰富的茶文化都吸引着国人。饮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更多的是对艺术的追求, 对自我思想的洗礼与升华。所以, 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教育中, 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对于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影响作用。

  3、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创新了璀璨的茶文化。尽管茶文化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但是却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发展体系。茶文化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 融合了不同的思想价值体系,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在传统茶事活动中, 需要茶人衣着干净整洁, 内心纯净, 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茶道精神, 提升茶人的思想境界。茶文化发展至今, 能够做到如此要求的已经很少了, 但是,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 首先需要对茶文化内容和方法进行基本的了解。高校也应当适时举办一些茶文化活动, 例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传播茶文化, 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 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 加强茶文化教育。

  在茶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在早期种植茶时期, 茶人的劳作十分辛苦, 后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西方茶叶贸易的繁荣发展, 贩卖茶、研究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古代, 以茶为主题的作品也层出不穷, 许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 成为我国富贵的历史资料, 对后世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参考。从这些资料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 茶文化中蕴含着高雅而质朴的品质, 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大学教育中, 如果单纯地将茶文化理论融入课堂, 也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所以, 对于教师而言, 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内涵。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教师可以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着手, 从茶的发现, 到茶的传说, 再到茶的出口贸易等, 运用更加丰富的资料内容, 分享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 使茶文化这一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普及。如今, 不仅是高校, 许多地方还设置了专门的茶室, 这里不仅可以饮茶, 还可以进行茶事活动, 独特的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与传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通过泡茶、饮茶等活动, 加深学生对茶的认知和了解。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处世哲理, 大学阶段正是对社会事物了解的重要时期, 茶文化中蕴含的纯真、质朴的品质, 都能够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品质。茶文化走进大学, 既说明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 而且, 想要使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活动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借助现代网络技术, 活跃教学氛围, 引导大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学习。

  4、结语

  综上所述, 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学习借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大学生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目标。将茶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能够有效改变当前大学生思维僵化的状况,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 不仅只是单纯地教授他们理论知识, 而且应当引导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 认识生活的意义, 将茶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渗透到他们身上, 使他们形成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张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职业技术。20xx (20) .

  [2]黄晓琴, 张丽霞, 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xx (01) .

  [3]朱红缨。高校茶文化专业构建动因及教育探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xx (06) .

  [4]汪子一。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 (03) .

  [5]刘勋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演练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xx (01) .

  [6]杨敏, 蔡云。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xx (35) .

  [7]蔡国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学周刊。20xx (35) .

  [8]干爽。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才智。20xx (34) .

  [9]胡建良。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20xx (02) .

人生哲学专业的论文

标签:哲学 时间:2022-04-19
【yjbys.com - 哲学】

  人生哲学专业应该如何书写毕业论文呢?选题应该怎么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人生哲学专业的论文,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论文

  摘 要: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分彼此的,科技自动化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改善劳动条件。本文探讨科学技术和哲学之间的联系互相和影响,提出了核心和关键论点。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 哲学 观念 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哲学的理由,科学技术与哲学思想进步不平衡,后者远远滞后,前者毫无约束地被加以发展和滥用,从而产生致命的危险。因此,探讨现代科技发展对思想建设的新要求,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1、科学和哲学的互相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依靠发达的大脑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众多的难题。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经验正确反映了科学文化知识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论认识过程。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渊源起始于现代科学最初的萌芽期。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负面的影响。哲学的作用在于开始避开盲目运用难懂经验和思辨策略去研究科学,只有这样科学策略才能从哲学束缚下解脱出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哲学的辩证理推动了自动化的策略和手段,相继出现了系统制约和智能制约,对于科学的策略是我们必须仔细事物是不是普遍联系,科学技术是否是众所周知的,是得到社会认可的,不要局限于因果的联系。通常人类理解科学技术的策略就是综合运用理论,把理论当做无限经验世界的网,运用科学自有的语言构建完成描述,实现对真理的无限逼近。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论文提纲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1-03-12
【yjbys.com - 论文提纲】

   论文摘要: 庄子“(略)学,概言之就是“浮游于世”,(略)度处世”.《庄子·天下》篇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正写出了庄子与现实人生保持一定距离的“游”的人生哲学或处世哲学.本文旨在对庄子“游”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作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全文分六章,除第一章绪论外,各章围绕庄子“游”的人生哲学思想分别从先决条件、来源和建构、表现形态、功能价值、“(略)方“游戏说”比较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研究庄子“游”的人生哲学实践的先决条件——忘.庄子认为,处于“形为物役”中人是根本不可能有精神自由活动可言的,只有通过“忘”的心理修养工夫,成为“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人才能以游戏的.态度处世.庄子使用“(略)殊性,它与《老子》“为道日损”的“损”意义接近,其终极目标是生成与大道相通融的心境.“忘”的根本方法“吾丧我”.忘与游具有因果关系,没有忘就没有游,有所忘才能有所游,无所不忘则无所不游.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其来源和组成要素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对于以往的出世思想的批评反(略)出世思想的新观念,强调“出世”不能悖逆“子之爱亲”和“臣之事君”这两种普天之下...
    Zhuangzi's life philosophy(omitted)n the world in brief, which is todeal with everything in an play and easy attitude. It is said in Tianxia (namely the wh(omitted) chapter of Zhuangzi that Zhuangzi outstandingly get along well with the Holy Spirit but don't vainglo(omitted)look down on the whole world, he didn't care what's right or wrong, only treat thi(omitted)n ordinary person. This is precisely the notation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You(play), which is a philosophy of(omitted) a distance with th...
目录:致谢 第5-6页
中文摘要 第6-8页
Abstract 第8-10页
1 绪论 第13-25页
  ·研究现状和研究旨趣 第13-19页
  ·论文思路及拟突破的主要难点 第19-25页
2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实践的先决条件 第25-48页
  ·“忘”义考论 第25-32页
  ·致“忘”之方 第32-42页
  ·从“忘”到“游” 第42-48页
3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的由来和建构 第48-70页
  ·理论背景 第48-53页
  ·出世思想的新观念 第53-58页
  ·入世思想的距离化 第58-67页
  ·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第67-70页
4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的表现形态 第70-96页
  ·“游”义考论 第70-72页
  ·外游游物 第72-77页
  ·内游游心 第77-82页
  ·至游游道 第82-89页
  ·与中国美学的关系 第89-96页
5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的功能价值 第96-120页
  ·化解人生悲剧 第96-106页
  ·重估人生价值 第106-110页
  ·开拓理想生存境界 第110-120页
6 庄子“逍遥游”与现代西方“游戏说”比较 第120-133页
  ·关于“游戏”的一般概念 第120-125页
  ·无用之用与审美无利害关系 第125-130页 #p#分页标题#e#
  ·无待逍遥游与游戏冲动说 第130-133页
结语 第133-136页
参考文献 第136-143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第143页
 

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

标签: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12
【yjbys.com - 哲学毕业论文】

  亚瑟·叔本的代表作是《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在其书中,叔本华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并探讨了摆脱现实痛苦通向幸福的途径。世界是由人的意志和表象所构成的,意志与世界同时存在却不同于世界。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各种痛苦。为了不被空虚和无聊纠缠,最好或彻底否定意志,或严格禁欲,或自行禁食而死。

  一、亚瑟·叔本华的人生背景

  亚瑟·叔本华于出生于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战争的年代,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对叔本华影响很深。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对人间的苦难极为敏感,所以他的人生观中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欧洲各国战乱后的萧条让他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他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陷入毁灭感而不能自拔。

  叔本华开始用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去挑战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对人类充满敌意的狂言,甚至对人性的恶毒攻击,这与构建人类和谐的初衷背道而驰。叔本华把人赤裸裸地剖开来研究,从新的领域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这种对人类屠杀式的人性总结注定让他游离于哲学的边缘,走上了一条命运多夕帕哲学之旅。

  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他强调意志是没有方向性的,没有条件的永不满足的需求,是不能被的是盲目冲动。所以说人生其实是痛苦的。

  (一)悲观人生的根源一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注定了人生是痛苦的。欲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因为世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客观精神,而是动态的需求的'意愿和不安。由于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痛苦也是无止境的。快乐只能是短暂的,这正是人生的致命伤。整个人生都充满着由于欲求一满足一新的欲求的无限循环,意志现象越完善,欲求和冲动就越强烈,因而痛苦也就越明显。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由于容易得到某种满足而消除了他的欲望,那么,空虚和无聊就会萦绕着他,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沉重的负担。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着的。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的研究分析论文

标签:哲学 时间:2020-12-10
【yjbys.com - 哲学】

  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是人之为人应该解答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人生观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分别对之作出了系统的解答,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哲学体系。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和近代启蒙思潮的先驱、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船山,在其庞博丰富的思想体系中,同样对人生哲学作出了自己的阐释。

  一

  在王船山看来,解决人之所以生,也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人生的意义,活着才有目标,一生的言论行动才有依据。他在《张子正蒙注·序论》中说:“人之生也,君子而极乎圣,小人而极乎禽兽,然而吉凶穷达之数,于此于彼,未有定焉。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则为善为恶,皆非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下焉者何弗荡弃彝伦以遂其茍且私利之欲!其稍有耻之心而厌焉者,则见为寄生两间,去来无准,恶为赘疣,善亦弁髦,生无所从,而名义皆属沤瀑,两灭无余,以求异逐而不返之顽鄙。乃其究也不可以终日,则又必佚出猖狂,为无缚无碍之邪说,终归于无忌惮。自非究吾之所始与其所终,神之所化,鬼之所归,效天地之正而不容不惧以终始,恶能释其惑而使信于学!” ①生于世上之人有两种,君子小人,君子最终成为圣贤,小人则为禽兽。但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一生的荣华富贵、穷困潦倒或生死寿夭都是不确定的。然而作为一个人要知道为什么生,为什么死,这样其在世为善为恶就会有自己的标准。船山指责那些见利忘义背弃纲常的无耻之徒,也批评那些摇摆于两边无所适从的骑墙派,认为他们是受佛老等异端邪说欺骗从而无所忌惮,佛老等邪说灭鬼灭神无善无恶并不能使人信服,因而不能指导人生,所以,必须阐释出一个有新意并能让人们遵行的人生哲学体系。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特别推崇这段话,他解释为:“要解决人生问题须先讲明人之所以生,若把这问题囫囵躲过不讲,那么人类生活之向上便无根据,无从鞭策起来,否则为不正当的讲法所误,致人生越发陷于不安定。船山所以不废哲理谈者,盖意在此。” ②

庄子人生哲学融入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论文

标签:生命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08
【yjbys.com - 生命毕业论文】

  摘要:庄子人生哲学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从概念解读、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庄子人生哲学融入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来构思全文,浅抒己见。

  关键词:人生哲学;生命教育;传统文化

  一、概念解读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其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对人们的生活起指引作用。

  生命教育,就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1.生命教育意识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弱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体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中曾这样写道:“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价值。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加之教育体制的“泛功利化”,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被消解,表现在生命教育理念上,即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1)多元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增大了人们适应社会的.难度。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在不断引进来。面对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当代大学生,很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误导,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外国媒体和舆论大肆渲染的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至上,正不断消解着我国一贯主张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腐蚀着青年一代。传统文化被弱化,生命意识在淡化。

人生哲学论文参考示例

标签:哲学 时间:2020-08-25
【yjbys.com - 哲学】

  导语:《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着作,也是与儒家学术如双峰并峙的学术经典。《老子》以“道”为核心,以“法自然”为原则,以自然之“真”为人生的终极价值。老子之“道”具有广大而神秘的趣味,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中国学术思想之本根在“人”,老子的天道观、自然观,究其根本还是生命的精神、人生的境界,其中充满了人生哲学与智慧。

  一、“朴”:老子人学三层次

  “朴”是未成器的东西,老子以此喻“道”,所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以明“道”之本原状态,其中内涵是生命之本真、文化之根源。老子以“朴”喻“道”,一方面与其作为物质崇拜的容器有关联,另一方面还与其性质跟古人盛水的陶器有关联。在中国历史典籍与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古代人物被认为是陶器的发明者,最有名的当以神农、舜、雷公以及宁封子为代表。宁封子在传说中不仅是黄帝时负责陶器生产制作的官吏,后来更被道教奉为神仙。这种“有容乃大”的原始物象,成为老子人生哲学的本根。

  在《青源惟信禅师语录》中有一段记载禅师的话:“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老子的人生观也具有这样的正-反-正三层次。

  (一)归根曰静

  《老子》中的“朴”崇拜落实到人生状态,就是主“静”的人生观。他认为: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谓“有身”,在于“有形”,有形则有需求,有需求则有欲望,人的无尽的欲望是破坏自然态的祸根。宋代程颢《秋日偶成》诗有句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静观”二字,也切合老子的人生思想。因为老子主张“无为”,由“无为”而“无不为”,其“无为”有两重含义:一是没做什么,表示一种存在状态;一是不做什么,表示一种行为禁忌。而“无不为”则是在“无为”基础上的顺适自然与民情的政治行为。这也是老子说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

深究儒家人生哲学之孔子人生哲学论文

标签:哲学 时间:2020-08-23
【yjbys.com - 哲学】

  人生哲学是个人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看法。它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安身立命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面对自己的处境应当采取的态度,简言之凡是探讨一个人生存在天地之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都属于人生哲学的范畴。孔子创立的人生哲学要求的是入世,倡导建功立业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其思想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是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上也处于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国民精神。

  一、孔子之名:修养及发展的起点

  孔子生在春秋末期大国争霸的乱世,当时社会诸侯不安于位争权夺利。他虽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但因其思想与现实不合而不被重用。一生生活贫贱颠沛流离,生在乱世又雪上加霜,中国常言的人生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孔子都遇上了。他经历了幼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一生的坎坷不幸他没怨天尤人而把命运变成使命,没有强调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却时时关心社会。孔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战胜了自己使自己不为苦痛所系,致力于谋求社会大众的福利。他的经历教诲了后世,其思想和智慧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开启了儒家文化的先河。

  孔子在论及名分时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乱世的礼乐不兴渊源于名不正,导致言不顺事不成。孔子生逢的乱世始于人际关系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失常则由于名不正,因此孔子提出了正名,以此作为化解人际关系危机的前提。所谓正名就是用周礼匡正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现实,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辱礼。孔子重视礼视其为维护制度的手段并认为维护礼需要从正名入手。在那种名分已失天下大乱之时,“孔子惧,作春秋”,他所害怕的正是人际关系的沉沦社会的混乱及人心的败坏。他虽然重视礼乐教化却认为礼乐的根本在于仁德的修养,要正名得从个人的修养开始,于是提出了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仁。

斯芬克斯之谜的现代人生哲学阐释论文

标签:哲学 时间:2020-06-29
【yjbys.com - 哲学】

  “斯芬克斯”的秘密是“诱惑”和“恐吓”或“现实社会”,谁将它解开,“斯芬克斯”就死在谁的脚下;否则,谁就死在“斯芬克斯”的脚下!

  你是要——生,还是死?!

  曾经使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着迷的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寓意无穷,特别是其提到的“斯芬克斯之谜”,更是永恒地吸引并考验、锻造着无数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思想者的智慧,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阐释构成了一道人类自我意识和认知的亮丽风景。但,它却没有引起当下思想界普遍的、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现代哲学和语言学,有可能对这一千古人生之谜做出自己全新的深度阐释。而我们的现代人生哲学,就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斯芬克斯”者,“现实社会”也!

  一

  “斯芬克斯之谜”尽人皆知: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认定并认同,这个“谜”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

  我们对斯芬克斯之谜的深度阐释将表明: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是“表象”的、“动物”层面的,换言之,他并没有真正地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德尔菲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着的“认识你自己”几个大字仍然是一个“谜”,迄今,它仍是横亘在当代人类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索福克勒斯在著名的《俄狄浦斯王》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幕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惨绝人寰的个体人生悲剧:

  田间麦穗枯萎,牧场上牛羊瘟死,妇人流产,哀鸿遍野;带火的瘟神降临到这城邦——特拜。wwW.133229.CoM神谕明示消灾的办法在于缉拿杀害前国王的凶手问罪。——这样大家的目光均被吸引到谁是凶手的问题上去了。

庄子人生哲学对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影响论文

标签:哲学 时间:2020-06-22
【yjbys.com - 哲学】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庄学思想”,即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有着极其现实的启发意义。通过研究庄子人生哲学的思想内涵,结合当下大学生精神领域存在的问题,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庄子;大学生;人格塑造

  “自由观”“价值观”“技艺观”“和谐观”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庄子独特的思想内涵。研究庄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有着极为突出的意义。

  一、庄子人生哲学的思想内涵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其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他以人生观为核心展开了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是无待的逍遥观。庄子告诉了我们必须要“以道观物”,才能够“无碍无待,逍遥自在”;其次,是打破相对性的价值观。庄子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不管是利还是害,取还是舍,都是人满足人自身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具有不可否认的客观性质,但人生真正的价值和追求在于精神上的超越;第三,是游刃有余的技艺观。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技术不是手段,技术是天道的一种展现方式,要结合天道和技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第四,是致和的社会和谐观。庄子认为人和自然之间要发展和谐,人和人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能够和睦的相处,要实现天和,首先必须要实现人和,从而才能够达到心和,这是一个最高的境界,也是庄子所提倡的和谐所要达到的最后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