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论文范文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平面设计论文范文1

  一、视觉语言的特征

  1)生动性。生动视觉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对于平面设计作品主题的突出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作为平面设计作品传达信息的一种视觉形式,平面设计为了更好地将其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在使用视觉语言时可以打破各种常规,通过对浪漫主义手法的采用,恰当的对主题进行虚构和夸张,以达到使设计出来的平面作品具有较强的生动性。

  2)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平面作品的设计风格具有很大的影响。大多数民族和国家在对其平面作品进行设计时,都会将其特有的民族元素融入设计当中,并作为平面视觉语言的形式来对设计信息进行表达。而那些越是富含深厚民族性和个性化的设计作品,就越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和关注。

  3)简洁性。相比较其它形式的视觉艺术设计而言,平面视觉艺术设计具有显著而独特的特征。对于艺术的表达方式,平面视觉设计既要易于识别、易于记忆又要简单而明快。对于平面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大多数人只是短暂的一览而过,这就要求所设计出来的平面设计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信息以视觉语言的形式传达给大众。因此,简洁明了的特征就成为了平面设计中视觉语言设计最为主要的特征。

  二、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

  1、视觉语言的原生要素

  平面设计的原生要素作为基础性视觉语言,包括图形要素、文字要素和色彩要素,它们互为统一,构成平面设计基础性视觉语言的整体。

  1)图形要素

  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称插图,是现代平面设计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有位当代著名的国际视觉效果设计师曾言:“一副好的平面设计,只需要用说话,不需要任何的文字注解”。图形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作品的含义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对图形的理解可以跨跃语言文字的鸿沟。设计大师们通过“图语”,利用现代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将创作的主题与个人观念的表达结合起来,把意念和想象发挥到极至。

  2)文字要素

  在平面设计中文字的使用和编排是画龙点睛之笔,起到表达和注释的作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因素更多的开始重视其在视觉上的表现力,将文字的力量与其他元素有机结合,从而成为深化主题且有效表达信息不可或缺、独具魅力的觉因素。因此,发挥文字视觉语言的表现力度,是关系到平面设计中信息传播实际效应的重要因素。

  3)色彩要素

  没有色彩的设计大都是缺少生命力的。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在平面设计中,利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可以有效的传达喜怒哀乐;利用色泽、饱和度、明度、色相对比调节,可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在进行色彩选择时,要考虑色彩同主题的吻合及相互间的协调搭配,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

  2、视觉语言的人文要素

  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人文要素可以概括为创意的设计感、形式感及表现力。笔者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得出:设计感是平面设计的精髓,形式感是平面设计的外衣,表现力则是平面设计的加速器。

  1)平面设计的设计感

  设计感是平面设计的灵魂和精髓。它的创意语言,能够为受众带来精奇的视觉感受。设计感依靠设计师根据主题需要对平面设计内涵的把握,优秀设计感的创意,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绝美和谐想法。出乎意料之外,是创意令人惊奇,与其产生共鸣;又在情理之中,说平面设计的创意准确反应主题内涵,合理得让人不可挑剔。这种设计感的把握,需要设计师对平面设计的创意深入探索。

  2)平面设计的形式感

  形式感是平面设计的外衣。每一幅平面设计都有不同的构形方式展示给受众,它与平面设计的设计感紧密结合的、浑然一体的。在平面设计的形式探索中,一要注重主题内容、构成形式的高度统一;二要注重对构成形式多样化语言的探究,或张扬或严谨,或粗犷或精细,或动感或稳定等,抓住不同的视觉感受深刻表现主题;三要注重对多种存在构成形式的广度分析,探索二维空间中繁杂图形要素的画面构成关系整合画面,

  3)平面设计的表现力

  表现力是平面设计的加速器。适合、到位的表现手法使平面设计深刻、生动,加速视觉传达过程,事半功倍。表现力强的平面设计,能在视觉传播中加深印象,是信息传达的加速器;无力的、轻描淡写的表现手法,则是毫无表现力,影响视觉传达整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想法连篇,真正表现出来的却是凤毛麟角,因此表现手法的探索,就应该充分挖掘平面设计的表现深度、广度和力度。

  三、和谐建构平面设计视觉语言

  “原生要素”是平面设计的“形”,是“人文要素”的物质基础;因此,为了平面设计更好地传达信息,在创作的起初,就要对这些具象要素做一个推敲选择,完善平面设计的“硬件”设施。“人文要素”是平面设计的“神”,没有这些抽象要素的存在,就没有平面设计的审美与精神;因此,要对这些“人文要素”进行形式美与艺术表现的多样化尝试与探索,并精炼“人文要素”的含金量,创造具有气质的形式美。完整的平面设计应该是“原生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和谐统一体,应该和谐构建平面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尽善尽美、融为一体。平面设计中原生要素与人文要素密不可分,因此,在和谐构建二者时,就要在最初选材时提取有价值的客观“原生要素”,并对其形式美进行艺术加工、不断完善,创造出形神兼备、巧夺天工的平面设计作品。

平面设计论文范文2

  摘要:在现行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平面设计师应该从传统思维定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现思维从平面到空间的转化,赋予设计更为广泛的意义。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化体现在具体的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多维空间,从单一到多元转化,拓展平面设计的感染力,调动观者的多感官参与与体验;二是用平面烘托、渲染与塑造空间环境,使之成为空间环境中的积极组成要素。

  关键词:平面,空间,平面设计,思维

  一、平面思维和空间思维的释义

  《当代科学学辞典》对平面思维是如此释义的:“平面思维是科学思维学研究的一个概念。也叫单面思维或非空间思维。这种思维要用图形表示的话,或是表现为平面上的一个定点而向周围展开,或是表现为向着一定方向延伸开来的直线,它不涉及认识对象的诸多方面,而只涉及认识对象的某个方面。”也就是说,平面思维是一种确定性的思维,其根本任务就在于保证思维要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有一个确定不移的思维对象或研究中心并在单一定向中活动。它是在一个二维的空间里对对象进行纵横两个方面的线性思考,尚未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尚未把握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所以很难对对象进行整体性、本质性的把握。与平面思维相对应的是空间思维。它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和不同角度去感知对象,并充分考虑了事物存在的环境,能跳出事物的本身。它将纵、横、垂三度三维空间或点、线、面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察,即将对象的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并且在事物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中去思考问题,因此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思维决定着行为方式、感受和需求。实现思维从平面到空间的转换,是设计师创造性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平面设计的要求。

  二、现代社会赋予平面设计新的发展空间

  实现平面思维向空间思维转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体现在观念的变化上。后现代设计主张用多元、丰富来对抗单一的“纯粹”意义,甚至是跨界的交融,用活泼来消解统一,营造消费时代轻松幽默的生活氛围,自由尝试任何可能的风格并进行折衷处理,实现与大众的对话等。其次,体现在媒介的转变上。数字多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纸媒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平面设计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设计视觉语言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平面设计冲破传统的限域,在影像、声控等现代技术的支持下使平面向多维空间的转化更具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它不局限于仅仅是视觉语言表达,而是调动人的多感官参与,使信息更易传播和接纳。再次,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平庸的设计很容易淹没在多于牛毛的信息中,被人们自动过滤掉。因此,信息传达要清晰有效,新颖独特的设计才能延长视觉的停顿时间,使人获得明确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设计师只有适时转换设计思维才能迎接现代社会对平面设计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文章认为平面思维向空间思维的转换体现在具体的设计中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从单一到多元———视觉形态的突破

  “英文中的‘平面设计’这个词是‘graphicdesign’,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调动所有平面的因素,达到视觉传达准确的目的,这是平面设计的真正功能,而美化则是第二位的、从属性的。”[1]但是,对于平面设计,人们往往望文生义,产生曲解和误读,将其思维局限在“平”上,限制了它的表现力。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的设计,它的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进行传达。人们对设计作品的第一印象便是它的视觉形态,然后才会去追究其意蕴和内涵。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设计的表现形式,后现代的文化消解了传统设计观念,平面设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逐渐从平面向空间,单一向多元,静态向动态的交叉和综合方向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虚实的变化或形象的夸张、写实、阴影的塑造等手法使平面产生纵深感和凹凸感,获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如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的设计大师冈特兰堡在《S.费舍尔出版社招贴》等设计作品中追求平面外的视觉效果,恰如其分的把握视觉语言,让人一目了然,在设计上独树一帜。我们还可以还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影像等四维空间融入二维平面,甚至是通过触感设计来调动人与作品的互动体验。如20xx年4月开始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中国巡回展,就是利用了多路动态影像和影院式环绕音响,将原本静止的画作从局部到整体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并配以光影效果,使展览空间展现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氛围。展览馆还将梵高的名作《夜间咖啡馆》实景复现,并打造向日葵主题空中花园等。这种展示的方式颠覆传统观展模式,使观者身临其境地置身于梵高的世界,充分调动他们的所有感官参与,增强了人的体验与感受,拉近了人与艺术的距离。详见图1图1“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展部分作品展出效果(左一,《夜间咖啡馆》作品实景呈现)大家可以看出,现代平面设计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态势发展,注重人与作品的互动、交流与体验。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作品要抓住人的注意力,当他看到时激起他的兴趣,并在想象中参与进去。这时,他不再在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其与设计作品的关系就从“我”与“他”的关系变成了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与“你”的关系,也即是作品不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能与人产生互动的关系。现代技术和观念的发展使平面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从单一到多元,既是设计形态的突破,也是设计思维观念的转换。

  (二)从孤立到互动———空间形态的融合

  海德格尔认为:“空间中多个要素属于空间但并非就是空间本身,而是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才构成空间的概念。”[2]平面则是构成空间的基本要素:面与面的叠加、围合、错落、组合构成了我们所能感知的现实空间。平面设计如脱离纸质媒介的限制,进入到空间环境中去,就意味着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责任。它不仅要承载信息传达的本质功能,同时还要承担起重新塑造和规划环境的任务。平面设计适应性与载体依附性较强,如通过充满艺术张力的绘画、图案与时尚前卫的涂鸦等等,能在三维空间中创造无限的想象力,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平面设计可以拓展和丰富空间的层次,传达空间的内容,美化空间的环境。如中国建筑中漏窗、门洞的设计,产生对景、借景、空间错觉等艺术效果,能丰富空间的层次,扩大景物的深度、广度,使整个环境生动有趣起来。公共场所里导视系统的设计,通过字体、色彩、图形等元素的组合,形成适合具体空间且传达空间信息的系统。再如屏风的使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是塑造和利用空间的高明做法,它除了能够美化环境,也能分割空间、保护隐私等。可见平面设计是空间环境形态中很重要的组成元素。朱鄂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译序中这样评价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既感官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部分,所以具有一种特别的气质。”[3]正如原研哉所实践的一样,他把视觉传达的信息之美,称为“visualogue”,也就是视觉的(visu-al)和对话的(dialogue),即平面设计是利用视觉形象构建起与环境互动生成的关系。原研哉认为“人是一个积极的接受感觉刺激的容器”,在他的松屋银座翻新设计上应用具有关联性的触觉设计,把百货商店本身当成一个可以通过触摸而了解的媒介进行再设计。如外墙玻璃背面白色铁板上紧密而有规则地排列着很多白色突出的点,能够引发人的触感,上面巨型拉链的图形用拉开的程度来说明松屋翻新的进程,让人对此充满期待。外墙的平面设计既很好地传达了银座的现代感和高级感,又创造了一个能包容一切品质优秀的优质环境,这是一个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的整体设计。原研哉做的正是修正传统的设计概念,不落陈规的视觉呈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设计。详见图2。

  三、结语

  文章分析了在平面设计中平面向空间转换的必要性和具体的表现形态。在平面设计创作中,设计师的任务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信息传播的力量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尺度。“设计师的工作,并不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的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4]设计是超越技能之上的,设计中的技术性要素固然重要,但设计不是靠技术的华丽堆砌,而是要将设计的思路和眼光放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把设计者关注的内容更多地转向设计的意图、材料、方法、观念上。设计师应平静而内观,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本质功能,通过自己的创意并切中主题的把握,带动人们的思考。因此,从平面到空间的转换,首先是一种思维的转换。这种思维是不囿于传统单一的思维模式,当思维在朝同一方向发散时,可形成丰富的内容,在朝不同方向发散时,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体现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以新的角度看待事物,产生与众不同的观点的创意。因此,转换思维,用另一个视角看问题,将平面和空间通过媒介的相互结合,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作用。未来的平面设计不仅仅是表达内容的载体,也承担着为人们营造一个更为美妙生动的视觉环境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xx.10.

  [2](德)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484.

  [3][4](日)原研哉,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xx.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