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论文1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在这激烈变化的时代,都不是凝固不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为它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形态,是怎样追随时代的渐流,倾听时代的呼声,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自己的形式呢?这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自然科学、社会历史和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及其方法论历史变迁的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新特点、新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震荡,其内部结构在剧烈地变化着。这里,我们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时期: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的理论来源的对比分析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这一客观事实。

  第一,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其自然科学基础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三大发现”一一细胞学、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与进化论。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其自然科学基础则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产生的以“三论”一一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群。自然科学从“三大发现”到“三论”的发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

  1、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结合上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论”不同于“三大发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三大发现”还只是描述客观世界本身的性质和联系,“三论”则不仅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联系,而且也考虑到认识和实践主体如何系统了解、控制、调节和改造客观世界问题。如控制论不仅发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新形式一一信息联系,而且发现了生命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这三种不同运动形式的共同规律。这就把生命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联系起来,在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鸿沟上架起了科学的鹊桥。使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加紧密地、科学地融为一体,提供了自然科学条件。而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由于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主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得到直接地运用和推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之间的各个内部环节还未能达到完全有机地科学融合。

  2、从物质观上看,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列宁曾经给哲学的物质范畴下了一个全面的科学定汉,他说: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并且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的‘特性,_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同上’第266页、'。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物质的结构、形态和属性未能做出充分的论证和说明。而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材料、能量和倍息三个基本方面外,还具有无限多样的形态、结构和属性,进一步论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3.从认识论上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待于解决的新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认识论自始至终是以人的认识过稈为研究对象的,那么,如何理解新一代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对人的智能放大作用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应该如何吸取这些科技成果,使之成为马克辑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在认识论方面,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无疑是具有积极影响的。其次,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容和方法。如,由于信息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和利用问题的,所以,推动了人们的认识从物质一能量,过渡到对物质一能量一-信息的认识。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这都是实践和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结构,在认识论方面,显得更富有当代感,更具有科学性。

  第二,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我们知道,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占据了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是当时时代的中心。无产阶级为了完成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种先进哲学的指导。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废墟;社会主义已成为时代的中心。‘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地跨亚、欧、美三大洲,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与此同时,当代的资本主义,由于科学和管理革命的发展,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因此,人们在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这些社会历史现象,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研究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在杜会实践中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等,从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江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上,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向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转变。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发展、自我扬弃推动了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也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历史变迁的理论基础。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为开放型的科学理论体系,构成体系的概念、范畴是受历史时代的限制的。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将随着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认识的深入发展,不断地进行自我扬弃、l'j我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一方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皙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哲学原理同现实活动密切联系每来,从而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概念、范畴的内涵、外延进行重新的考察和规定9与此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注重引进和补充一些新的哲学概念、范畴,诸如系统、结构、信息等,从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二是理论与现实的冲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自我调节。也就是说,在新的科学亊实和历史亊实面前,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的个别原理同现实生活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促使人们去寻求说明方式,新的观点和原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自我的深化作用。三是批判地吸取当代哲学流派理论成果的合理因素,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注意吸取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同时而且注意批判地吸取西方和东方一些哲学流派的优秀成装,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向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变迁的方法论“中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历史变迁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都是由于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引起的。这种变迁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之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在内容上有了长足地*发展和变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新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性。而要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新发展、新飞跃,还必须有哲学方法论的变迁做“中介”。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方法论,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来强调理论和方法的一致。在其哲学体系中,“方法是掌握某个理论认识及它的实践变革对象的途径”唯物主义辩[苏]苏沃洛夫著.中B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理论和方法总是统一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历史变迁的过程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即是:实践结构变革一方法论的变革理论形态变迁。

  研究以往的哲学形态,尤其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任何一种特定的哲学方法论总是伴随着特定的哲学理论形态而出现的。

  在古代(十六世纪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仍处在浑然一体的状态,各门科学尚未形成严格的理论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主要凭借感觉经验对事物做直观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加上形式逻辑的推理。在这种直觉的“观察方法”的基础上,唯物主义就衷、现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形态。

  在近代(十六一一十七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开始分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主要是搜笼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所选集>卷四,各门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所以,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就、是或将整体分解成部分,或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棄,或把历史过程分解成片断,或、把动态凝固为静态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由于在这种研究中,常常忘记了事物的联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形成了近代特有的机械唯物主义论形态。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时代(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ft:定律及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逐渐发现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

  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其实质就是一个矛盾辩证法法体系,它强调的哲学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即分析一一综合法。在这种方法论的棊础;t,经典马夷思羊义时.代的哲学唯物主义形态,显然地就会相应表现出辩证的科学特色,产生了辩证唯物主支理论形态。

  在当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科学领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流,产生了一大批综合性学科;同时,学科分化的趋势也表现的异常突出。这些都艮映了当代自然科学高度分化和髙度综合统一的总特征。分化是由学科之间的综合而来,分化又是进一步综合的前提,而新的综合又为新的分化、新的交叉科学的出现作准备。所以,自代自然科学图景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已不仅仅是一个连续的链条,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我们认为,在这种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届维的发展规律主要是采取两种哲学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多层次方法,即是首先将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然后把整休分解成不同的层次,最后去研究不同层次、相邻层次和特定层次之间的关系和特点,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多层次方法的功能,对较高层次的研究是对较低层次研究的向导,对较低层次的研究是对较高层次研究的蕋础。这种多层次方法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原因:一是对整个世界无限层次深入认识的结果。

  而所有这些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处在不断的生存和消亡的过程中。要正确地把握整个自然界无限多样的物质层次及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并把我们对整个自然界无限层次的认识引向深入,其方法论基础就是多层次方法。二是新兴学科蓬勃发展的结果。据统计,当代学科的总量已超过2600门,还在继续发展中。各门学科之间纵横关联,存在着严密的层次关系?对当代科学体系如何进行分类,是国内外学者关切和注目的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外—些科学家试图用各种模式来描述当代科学体系的结构和层次,诸如:“金字塔式”、“树式”和“网式”等,用来比拟科学不断膨胀的过程。国内有的学者,将现代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层次;有的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数学四大层次,等等。而这些模式和方案产生的方法论根据主要就是科学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多层次法。

  第二种方法即是大分析一一大综合法。我们之所以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大分析一一X综合法”,是由当代科学理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这种方法即是矛盾分析_‘系统综合法的辩证统一,也即是分析一一综合法和综合一一分析法的辩证统一。关于分析一一综合法,我们在谈到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哲学方法论时做了一定的分析,在这里就勿庸赘述T。但如果将人类的认识方法仅仅停留在分析一一综合阶段就不再发展了,那么,人们对整个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也就只能理解为一个由不同部分和不同阶段的不同厲性有机组成在一起的发展链牵}而不能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纵横交叉的立体网络结构。而要实现这一應望,就必须把我们的认识从分析一一综合法推展到综合一一分析法,即系统综合法。综合一一分析法做为大分析一一大综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分析一一综合阶段所达到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综合的整体做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对整体系统的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外部环境和预期目的等进行“立体式”考察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在每一环节的分析中都要顾及系统整体,耍求分析和综合同步的特点,从而把对象做为整体对待,在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中,揭示整体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这种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领域的质的飞跃,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倡导的“分析和综合的结合”的辩证法要素,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达到了多层次、多功能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为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唯物主义理论形态,也必将体随着当代新的哲学方法论的出现而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论文2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完成了从伦理道德实践观到生产实践观的转变

  实践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通常用与“知”相对的“行”来表示。在西方哲学史上,实践概念自希腊哲学起就已产生。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的活动分为三类:一是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它是按照自然法则而不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活动;二是道德和政治活动,它是以人自身的幸福、善恶为目的的活动;三是思辨的活动,它是以普遍性的知识和真理本身为目的的活动。而亚里士多德否认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活动为实践活动,而将后两种活动才视为实践活动。康德对西方哲学的这种实践观传统做了修改,认为思辨活动并不是实践活动。康德认为,实践就应该是道德实践,因为以自身为目的的道德活动,不包括任何经验条件,而是以绝对命令的道德律令为其基础的一种理性活动。而实践在客观唯心主义者看来则是一种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的精神实体的活动。

  简言之,前马克思时期的实践观主要是伦理道德实践,生产活动在其中毫无地位。而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生产活动,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念”,完成了从伦理道德实践观到生产实践观的转变,生产实践由此第一次被赋予实践的崇高含义,从而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传统实践观。

  按照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从而解决了认识的源泉、基础和动力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因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纽带或中介。但是这种见解把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当成给定的存在,把实践作为外在的联系嵌入主体客体之间,这实际上是把实践限定为认识论范畴,其结果是极大地限制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有的地位。阐明实践的历史性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认识。

  实践主体无法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而具有历史性

  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与社会历史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甚至在葛兰西看来,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因而人不是一种给定的物,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类在不断地创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从而使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有一个历史性的生成过程。

  众所周知,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是说人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关系的土壤之中,在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复杂的社会交往。可见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本质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无法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而具有历史性。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海德格尔的笔下是为“此在”。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在诞生之初, 即以不可选择的“被抛”的方式被置于某一时间位置上,坐落于某个历史境遇中,这种“被抛”状态的命运组成了“此在”非本真的历史性。“此在”莫明其妙地“被抛”于这个世界,这周围世界即作为最切近的视野呈现于此在的眼前,形成此在的非本真的历史性,此在就是在这种迷失于世人与世界事物的境遇中不断的实践着,在不断的否定与超越中实现着自己的历史性。

  再者,“此在”在世的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具有海德格尔所谓的“前理解”. 具有“前理解”的此在在这种不可选择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利用已有的语言观念和语言方式来领会自己,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创造世界也同时进行自我创造,把世界改变成属人的世界。由此,人类在不断地创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地创造着自己,从而使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有一个历史性的生成过程。所以,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此在是一种实践性的、生成性的、情境性的变化过程。

  作为实践客体的自然界在不断地实践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性

  实践的客体是指人类生活的外在的社会与自然世界,但外在的自然界与社会并不是给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的状态,而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按照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活动固有的内在尺度和所有种类的普遍尺度而不断生产的对象世界,是人化的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且人本身即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并不是因为它自身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而进入同自然界的关系之中的,而是能动地、有意识地依靠劳动实践而进入同自然界的关系之中的。诚然,动物也生产,但它的生产是片面的。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人却是不同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生产。即使是不受肉体生存的需要也能够进行生产,并且也只有这种不受肉体生存需要影响的生产才是一种真正的生产,才能够实现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从而实现人对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真正占有。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的自然界,可以说有人参与的自然界,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成为一种人化的自然界。作为实践客体自然界在不断的实践与人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性。

  同时,作为实践客体的一个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历史性,马克思在致安年柯夫的信中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生存于一定历史境遇的实践主体并不能够任意的选择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他们必须在既有的生产力水平下,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种既有的生产力,既是前一代人实践的历史性结果,又将作为新的实践客体,为新的生产实践服务,形成新的实践成果。由此,实践客体就在人类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在时间的推移中而拥有着自己的历史性。在作为实践客体的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的代际转换中显现出人类历史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实践在历史中不断地自我产生,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人们的实践本身具有历史性:一方面已有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成果决定着我们的实践能力。而另一方面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也规定着我们对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说,实践活动的每一次展开与实现,都可能生成为被实践物的一种历史可能性。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开辟新的视域,这种新的视域也规定并影响着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可以说,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作为实践主体的我们与实践客体一起参与、开拓并创造着历史性的生产实践活动。而且,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充盈而又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只要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不停止,实践活动就会因为主体的不断参与而不断地生成与实现。这就是实践历史性的真正含义,即实践产生于具有历史性的主体与具有历史性的客体的双向建构与动态交融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之中。

  实践本身是能动的,它在历史中不断地自我产生,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从而完成实践本身的历史性存在。对此,捷克斯洛伐克哲学家卡莱尔·科西克在《具体的辩证法》中提出,实践是能动的,它在历史中自我产生着,它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更新。实践造就了人的世界,在人的世界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可知,实践活动的实际性和对象性,决定实践活动必然是历史性的活动,而正是通过这种历史性实践活动,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人实现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我们整个人类的努力是在不断地实践中,不断地变化与调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断地实现着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论文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始探讨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以高清海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前辈们为这种改革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诸多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变革。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体系,是这个研究中得到的最突出的成果之一;但是,这个成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大多仍停留在观察者的视角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问题,而缺乏一个参与者的视角。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难题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认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是从一般的实证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哲学问题,结论是如果说具体的科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界某个领域的话,那么哲学是综合地研究所有各个领域,是最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科学。按照这个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实际上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虽然在教科书中人们一再强调,哲学这门科学不是一般的实证意义上的科学,而是关于科学的科学,是在总结科学的成果以及科学认识中的思维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尽管如此,像自然科学一样,从观察者的角度来探讨一般规律的基本理论特性并没有改变。难道自然科学研究本身就不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总结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思维经验吗?这种把自然科学和哲学区分开来的努力是不成功的。我们只要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内容,就可以看到其中的哲学原理基本上都具有实证科学的特点。

  二、本体论的重构

  马克思在说明他自己的哲学与近代哲学的重要差别时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认为,这是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与近代哲学区分开来的一个纲领性的宣誓。近代哲学总是从观察者的视角来解释世界,而没有从参与者的视角来改变世界。马克思是从参与者的视角来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并改变世界的。或者说马克思是从直接参与改变世界的角度来解释世界的。解释世界被马克思看作是他改变世界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一个部分。当马克思直接参与改变世界活动的时候,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又出现了一个反思的维度:他在改变世界的时候会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与社会上所有的人一样,哲学家应该现实地参与到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并反思自己的这种改变世界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在实践中要改变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采取观察态度来考察这个对象,从而改变这个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反思我们的活动。比如,当我们改变这个对象的时候,碰到困难,就要调整我们的活动。普通人只是局部地反思自己的活动,而哲学家则从人和世界一般关系的角度来反思自己改造世界的活动。近代哲学的问题在于只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世界,比如解释人的观念的发展过程,或人类精神的进化过程,如黑格尔等。

  三、认识论的重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的认识论是按照主体和客体框架来叙述的,它停留在主客体关系的描述上。这是一种关于认识的实证理论。如果这种认识论要成为一种对认识进行反思的理论,那么,我们就必须从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认识论。这就是说,人不仅作为主体认识客体,而且要自觉地反思自己与客体的关系。我认为,这种反思至少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重大变革:第一个变革是主客体框架的破除,第二个变革是概念框架的变革。

  主客体框架中的认识论的核心是强调主体独立于客体,并通过客体所拥有的知识来把握客体。当我们把主体的自我反思放在认识的框架中的时候,那么不仅作为主体的我们以及认识的客体是我们思考的对象,而且我们和认识对象的关系也成为思考的对象。这种思考就要求我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放在人和世界关系的结构中,或者说,要求我们突破主体和客体的框架。它表明,如果要更好地把握客体,如果要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对象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种认识放在更广泛、更深入的人和世界的关系之中。只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只是为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我们才把自己与一定的对象分离开来,并把握对象的本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才出现(狭义的认识活动)。这种狭义的认识活动只是我们生活于世界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在世界中的生活规定了我们认识什么、如何认识、认识的目标等认识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而我们在世界中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认识。在这里,我们不是简单地用概念来归纳对象,也不是简单地用经验来感知对象。在这里,我们获得了许多“亲知”知识。比如,一个微雕师傅获得一种特殊的技巧,这种技巧既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也不能用经验来感知。这种特殊知识都是每个人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我们所有的人都在世界中生活。在生活中,我们都是“微雕师傅”,我们都获得了关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不同方面的“亲知”知识。而这种亲知知识即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也不是其他人所能够感知的。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长者对理解和认识社会都有自己特殊的体会,他们在处理社会事务时更有智慧。

  四、历史观的重构

  长期以来,人们都局限在观察者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而缺乏一个参与者的维度。我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观察者视角和参与者视角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把这两个视角结合在一起来理解社会历史现象的话,那么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活动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宏观的历史描述和微观的社会分析的关系,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与个人活动的关系等。在这里,我补充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历史的研究与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历史研究就是人从观察者的角度客观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然而,任何历史研究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历史过程,任何历史研究都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生的。或者说,社会历史研究就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人们以社会历史研究的方式来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理解历史就是人们理解自身,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会过程本身。研究历史就是要让历史当前化,使历史成为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于是,表面上,历史研究是要客观地展示历史的状况,而实际上历史研究就是人参与现实社会历史活动的方式。因此表面上的观察者视角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社会活动参与者的视角。从这个角度说,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仅仅从观察者的角度来描述一般的社会历史规律。马克思不是要简单地像达尔文揭示生物进化规律那样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是要从这种历史规律的研究中发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是,参与者维度与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人们如果都是从参与者的维度来解释世界,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随意地解释历史,把历史变成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呢?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历史研究,人都是按照自己改造世界的需要来解释历史。如此一来,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将无法保证。在这里,人们是这样来理解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的:历史研究就是要把某个历史事件重新展示一下,或者把历史规律描述一番。这是对历史研究本身的误解。真正的历史学(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必须把历史研究本身当做人展开自己(人类实现自我)的历史活动的一部分。历史研究恰恰不是为了描述过去,而是为了将来。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研究历史,或者一个民族回顾自己的历史恰恰就是要选择、决定自己的将来。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文(通用10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11
【yjbys.com - 论文范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思想;劳动价值论;商品经济

  论文摘要: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和适用条件的区别,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理论从狭义走向广义,就必须了解劳动价值的由来。因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以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1 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和适用条件的区别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基础上,进而创造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既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价值是商品的最大本质因素,所以分析商品实质上就是分析价值。无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还是发达商品经济社会,商品都是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经济现象,只有从此人手,才能了解价值的内涵,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然而有的人却以此为依据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原始的纯粹的实物交换,没有贷币居问,更没有资本的余地,除劳动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而不是复杂劳动。在超越了这些条件后,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至少是值得怀疑的”。显然他是把研究劳动价值理论遵循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认定为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条件,从而混淆了价值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与价值研究方法这两个问题。

关于“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论文

标签:政治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29
【yjbys.com - 政治毕业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论文1

  [论文摘要]

  马克思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对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和清算,最终创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体系。综观形成的这一过程,“现实的人”是其出发点。本文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探讨,逐步揭示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的丰富内涵。这对于我们从整体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出发点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是从黑格尔开始,经过费尔巴哈,最后“成为马克思”的过程。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足点。准确解这一立足点,有助于我们从和,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探索过程

  马克思是在德国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的,是从接受德国古典的开始的。无论是黑格尔、青年黑格尔学派,还是费尔巴哈,都对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得益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遗产,但他没有以此为限,他清晰地看到这些哲学内在的缺陷: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脱离,缺乏一个现实的、物质的前提。因此,马克思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并不断地清算、超越这些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的论文

标签: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22
【yjbys.com - 哲学毕业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康德哲学中人的本质是人是目的,费尔巴哈认为是类本质,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是此在的存在,从认识论,宗教,存在主义的视角解读人的本质问题。通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评和反思得出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外化又回到自身的过程,只有到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本质才具有完满性,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得到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统一,由此,对于人本质的解放是一个实践过程。

  关键词:人的本质;实践

  以前的哲学在追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意识的分析方面,都离不开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早在古希腊哲学对本体论的贡献,人类哲学的起点是本体论,随着本体论之后的认识论,在逻辑上是没有先后的,只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人类发现的对象不同,认识论和本体论在时间上是没有先后的,本体论对认识论在逻辑上有优先性,没有本体论的认识论无效。人类最初对于世界的探究的目的来源于人类本身对于自身的不了解,人类需要通过客体(对象)才能反射自己和认识自己,于是本体论是人类的首要对象(在逻辑上而言),对世界的本源问题的思考,其实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本源的思考。到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人类的存在被命名为“此在”,是探究一切存在的基础,此在在存在中强调了存在是没有概念的,我们只能通过此在这个点理解存在的意义,中体现人类本质的重要性,也是对人类的进一步认识。由此,我们就会问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价值是什么?下面我们从认识论,宗教角度,和存在主义角度来浅析人的本质。

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征论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05
【yjbys.com - 论文范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征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征论文 篇1

  论文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思潮。他们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对资本主义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运动的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批判和探讨。本文试从整体上来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从六个方面概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以便于吸收和利用其合理的成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文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多样性 批判性 现代性 开放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兴起并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一股哲学思潮。它以时代的变化为借口,提出并企图用西方近现代的某些哲学思想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改造,使之“完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在整体上与马克思主义根本相反,但是我们也不能对它采取简单化的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扬弃的方法来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中吸取积极、有利的因素。本文试从整体上来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从中抽取出其共同、一般的特征,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

  一、学派的多样性

  这可以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林立、理论繁多,并不能纳入一个完善统一的“公理”和通用的模式,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性与多变性。这是一个只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稍微有所了解、接触就会感觉到的不争事实。其中有影响的如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十多个学派。而且有些大学派里面还套小学派,有不少分支。可以说,在这众多的学派中也找不到两个观点毫无分歧的哲学家。此外,各学派之间还不断相互影响甚至交叉。因此,人们要准确地说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有多少个流派可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贫富差距论文

标签:经济学 时间:2021-08-19
【yjbys.com - 经济学】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贫富差距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资本主义巨大的贫富差距是通过分配差距表现的,虽然分配差距是贫富差距的直接来源,但不是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不平等的分配直接导致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巨大的贫富差距,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两个要素,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不充分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解决的唯一途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贫富差距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贫富差距;分配;私有制;

  引言: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家垄断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工人只占有自身劳动。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生产成果的分配,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在劳动与劳动手段相分离的时候已经决定了,贫富差距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不公平的分配方式紧密相连,表面上看,贫富差距的产生直接来源于生产关系层面,实际上却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1、私有制是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原因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直接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工人与资本家贫富差距的产生的原因直观表现为社会财富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不平等的分配,同时也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在占有消费资料的产品上的巨大差距,一方面是少数资本家占有大量消费资料,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雇佣工人消费资料占有不足。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原因不是消费资料的不平等分配,而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马克思在将产品划分为作为消费资料的产品和作为生产资料的产品的同时,也将分配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另一种是产品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1-06-17
【yjbys.com -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借鉴。

  一、 论文题目

  康德的科学和哲学关系思想研究

  二、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研究方向

  国外马克思主义

  四、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卢梭和牛顿的思想是康德思想的两大来源,因而,解读康德的模式也有两种:在卢梭的思想的视域下解读康德的思想;在牛顿自然科学理论的视域下解读康德思想。然而,国内学界重在以卢梭解读康德思想,在以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解读康德思想方面,在国内学界几乎是一个空白。而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的视角重新理解康德的相关思想必然要研究康德关于科学和哲学之间关系的思想。

  另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不但是科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整个思想界中的重大问题,他不但关涉到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还连接着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分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冲突。

  对于如此重大的哲学问题,几代学者都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题模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中国科学哲学的奠基人舒讳光先生认为“自然科学发展本身已要求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否则自然科学就要陷入‘危机’之中。

  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而言,以上两种解题模式是很重要的宏观解题模式,但是,在这一问题的微观领域(各个哲学家本人),学者研究的还较少。康德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也是对现代科学哲学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和哲学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

标签:哲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1-06-17
【yjbys.com - 哲学毕业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文章通过对抽象的人和现实的人的比较分析,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指出,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遭遇了理论上的困境;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既与机械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又与唯心主义区别开来,解决了在抽象理解人方面的理论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现实的人;抽象的人;人的本质

  一、抽象的人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与此相反,抽象地理解人则是离开人的发展的现实条件来理解人,离开人的现实活动来理解人,将人做抽象考察,得出的关于人的本质无非是两种极端的结论:或者,人是纯粹的不受任何环境条件制约的理性精神的存在物;或者,人是动物似的完全被环境决定的感性存在物。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会导致理论上的困境。这种困境主要体现在自由意识与决定论之间的关系上。

  按照决定论,宇宙中的任何事件都是由在先事件决定的,即宇宙中的任何事件都是严格按照“理由——结果”这个因果链条法则而发生的,当前所发生的事件都能够从先前的事件中找到它的发生理由。当我们看到一棵树倒下这个当前事件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够找到这棵树倒下的历史理由:或者,一阵大风将它吹倒;或者树根树干腐烂导致不能承受重量而倒下;或者有人将树伐倒……总之,根据决定论,大树当前倒下这个事件的发生,一定有一个先前的历史事件,这个先前的历史事件是大树倒下的理由,即大树倒下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由某些先前的事件决定的。

国外马克思主义方向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0-08-10
【yjbys.com -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一种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新文体,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 论文题目

  康德的科学和哲学关系思想研究

  二、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研究方向

  国外马克思主义

  四、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卢梭和牛顿的思想是康德思想的两大来源,因而,解读康德的模式也有两种:在卢梭的思想的视域下解读康德的思想;在牛顿自然科学理论的视域下解读康德思想。然而,国内学界重在以卢梭解读康德思想,在以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解读康德思想方面,在国内学界几乎是一个空白。而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的视角重新理解康德的相关思想必然要研究康德关于科学和哲学之间关系的思想。

  另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不但是科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整个思想界中的重大问题,他不但关涉到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还连接着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分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冲突。

  对于如此重大的哲学问题,几代学者都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题模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中国科学哲学的奠基人舒讳光先生认为“自然科学发展本身已要求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否则自然科学就要陷入‘危机’之中。

  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而言,以上两种解题模式是很重要的宏观解题模式,但是,在这一问题的微观领域(各个哲学家本人),学者研究的还较少。康德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也是对现代科学哲学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和哲学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教学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论文

标签:其他类论文 时间:2020-07-05
【yjbys.com - 其他类论文】

  历史教学应当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讲授,以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来教育青年一代,培养他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把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其中。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就必须讲清楚“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唯物史观认为,劳动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没有劳动人民从事生产活动,就不能解决人们的物质生活问题,人类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即劳动群众的历史。

  有了这个基本认识,再进一步结合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人民从事生产活动所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创造精神文化财富的物质基础,一切科学文化艺术的创造和发展,追根溯源,都来自群众的实践。

  历史上,劳动人民直接创造了大量光彩夺目的精神文化财富。语言和文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发展的;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建筑、雕刻、绘画、诗歌、音乐、舞蹈的创造,都出于劳动人民之手。同时,在劳动人民中,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些生动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群众是科学文化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