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的毕业论文

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关于建筑的毕业论文1

  【摘 要】当前的建筑领域要抓住对建筑经济和企业管理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合理、规范、优化作为建筑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好建筑工程的全面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对建筑工程经济学和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应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建筑施工中药严格做好质量、项目和成本管理,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

  1.1.基本建设

  固定资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为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服务的物资资料。使用年限;单位价值。

  基本建设:建筑、购置、安装固定资产的活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工作。

  1.2基本建设程序

  基本建设项目从酝酿、规划、决策、设计、施工到建成投产所经历的全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程序。编审项目建议书:轮廓设想和立项先导、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环保、外部协作条件等、编审设计任务书:进一步落实技术、经济指标可靠性,建设条件等、编审设计文件: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工程标准;建设地址;总投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总概算-修正总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建设:施工准备;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决算。

  1.3建筑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

  生产的单件性:用途;材料、结构、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生产的流动性:产品固定;严格的施工顺序;生产者及工具流动、生产过程具有综合性: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单位多、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大:露天操作;影响因素多:设计变更、资金、物资供应。生产过程不可间断:合理组织,统筹安排;时间不间断,空间不脱节、生产周期长:大量占用人、财、物;资金时间价值。

  2.资金时间价值和等值的计算

  资金的价值随时间推移而变化。通货膨胀;承担风险;货币增值:投资,储蓄。

  2.1利息与利率

  利息是因为占用资金而支付的费用,I;利率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支付的利息和本金之比,i。

  单利:仅按本金计算利息,不把先期计息周期中的利息累加到本金中去。利息总额与借贷时间成正比。

  P为本金,F为本利和,n为计息期数。

  复利:在计息期内每一计息期计算一次利息,并把这一期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次计算利息的本金。

  2.2现金流量图

  项目(方案)在寿命期内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序列。

  水平线表示项目的寿命周期(时间坐标),时间可用计息期数或具体日期标记。垂直箭线表示现金流量大小,箭头向上表示现金流入,箭头向下表示现金流出,流量大小与线长成比例。对同一笔资金,借贷双方现金流量相反。

  3.建筑经济项目管理

  3.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3.1.1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制度规范,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中要让管理机制落到实处,在施工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达到监督施工质量的目的,最终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在建筑施工中,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质量保证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在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包括工程的承接、调研、施工材料的选购、施工生产工艺的操作等。在工程施工时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3.1.2PDCA循环的应用。PDCA循环,是确立质量管理和建立质量体系的基本原理。其中,P等于计划,是确定为达到预期的各项质量目标,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提出作业技术活动方案;D等于施工,即进行质量计划目标和施工方案的交底,落实相关条件并按质量计划的目标所确定的程序和方法展开作业技术活动;C等于检查,首先是检查有没有严格按照预定的施工方案认真执行,其次是检查实际的施工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A等于处理,即对检验中发现偏离目标值的纠偏及改正,包括应急措施、预防措施及持续改进途径。

  图1PDCA循环上升图

  3.1.3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选择最优化的施工方式

  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质量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物质基础。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3.2工程项目策划

  工程项目策划是指项目业主或策划人员根据业主投资设想与总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对项目建设活动的整体策略进行运筹规划,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作预先的考虑和设想。

  3.2.1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主要环节

  投资机会研究、投资方案构思、目标设计、方案策划、可行性研究。

  图2项目累计投资及其影响曲线

  3.2.2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重要性

  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意义:项目构思和项目目标的确立可解决项目的方向性问题。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具有的全局性影响。

  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作用:构思工程项目系统框架、形成项目的竞争优势、决策保证作用、项目计划的依据、预测的作用、项目管理创新作用。

  3.3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3.3.1做好项目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可以根据内部承包合同确定目标的成本。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做好每月、每季度的计划,并计算出成本投入和利润来作为控制施工过程中生产成本的依据。

  3.3.2强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完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

  工程造价成本管理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情,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全体人员参与。全员成本管理不仅要在思想上加强成本费用节约意识,而且要在制度上加以强化。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和培训加强全员成本意识,另一方面是完善相关责任制度。要把项目的成本目标逐项分解到各项目班子、项目成本工作人员及全体职工中,让每一单项工程都要降低成本费用标准,每一项工作要制定费用标准,节奖超罚,用制度来培养和强化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通过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教育和制度约束来达到人人具有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增强成本控制增长和促进成本降低的观念。

  3.3.3科学管理成本信息化

  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是项目部管理好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的必要手段。要使成本项目管理良好,可以适时的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随着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的不断增加,各部门要处理的信息就增加,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成本管理能够使其方便快捷,同时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来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

  3.3.4建筑企业具体成本控制

  (1)决策阶段的成本

  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考察,对项目进行策划、对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最终实现项目的最优化。虽然项目的决策阶段所需投入费用很少,但对于整个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设计阶段的成本

  设计阶段的成本包括项目方案设计成本、计划成本、招投标成本、管理成本和施工前准备的成本。这阶段对成本的影响很大,设计的项目直接影响房产项目的成本控制。

  (3)施工阶段的成本

  施工阶段的成本是房产开发项目建造过程所产生的费用,一般包括开工前准备费用、施工成本和竣工验收成本。该阶段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涉及到的方面多,影响广泛,受市场和政策影响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房产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4.结语

  建筑经济与管理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发展好坏,关系到其市场竞争力,两者密不可分,要不断的做好建筑企业的质量、项目和成本管理工作,为建筑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月红.分析建设市场现状 加强建设市场管理[J]建设经济

  [2]齐全新.成本费用控制之我见.市场研究,20xx年第10期

  [3]殷卫星.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工程质量[J].中外建筑

关于建筑的毕业论文2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面积的概念和作用,并对计算工程建筑面积的新《规范》与旧规则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规范;规则

  1 建筑面积的概念

  建筑面积亦称建筑展开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面积之和。建筑面积包括使用面积、辅助面积和结构面积。使用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布置中,可直接为生产或生活使用的净面积之和。居室净面积在民用建筑中,亦称“居住面积”。辅助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布置中为辅助生产或生活所占净面积总和,使用面积与辅助面积的总和称为“有效面积”。结构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布置中的墙体、柱、垃圾道、通风道、附属烟囱等结构所占面积的总和。

  2 筑面积的作用

  建筑面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在国民经济一定时期内完成建筑面积的多少,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人民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文化生活福利设施发展的程度。

  建筑面积在编制工程建设概算时,是计算工程量的基础,如计算出建筑面积之后,利用这个基数,就可以计算地面抹灰、室内填土、地面垫层平整场地等项目的工程量及其价值。

  建筑面积作为结构工程量的计算基础,不仅重要,而且也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和细心计算的工作,任何粗心大意都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不但会造成结构工程量计算上的偏差,也会直接影响概预算造价的准确性,造成人力、物力和国家建设资金的浪费及大量建筑材料的积压。

  建筑面积与使用面积、辅助面积、结构面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或结构设计时,都应在计算建筑面积的基础上再分别计算出结构面积、有效面积及诸如平面系数、土地利用系数等技术经济指标。有了建筑面积,才有可能计算单位建筑面积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工程总价值除以总建筑面积,就是单位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技术经济指标或称单方造价(元/m2)。

  建筑面积的计算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投标报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配备施工力量、成本核算及物资供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建筑面积计算的规范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建设工程全面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已是大势所趋。工程量清单计价属于全面成本管理的范畴,其思路是“统一计算规则,有效控制数量,彻底放开价格,正确引导企业自主报价,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所以,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计算规则,对建筑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以往的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制了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建设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xx)(以下简称《规范》),并规定自20xx年7月1日起执行,这充分标志着国家对规范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1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与规则的比较

  3。1。1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计算

  《规范》规定: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单层建筑物高度在2。2m及以上者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m者计算1/2面积。利用坡屋顶内空间净高超过2。1m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m~2。1m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m的部位不应计算面积。

  规则规定:单层建筑物不论其高度均按一层计算,其建筑面积按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并未明确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规范比规则更加突出了高度在建筑面积计算中的控制作用(高度在2。2m以上者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m者计算1/2面积),还有很多部位的建筑面积均是依据其净高分3类(净高超过2。1m的部位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m~2。1m的部位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m时不计算面积)进行计算,如多层建筑坡屋顶内、场馆看台下等。

  3。1。2多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计算

  《规范》规定:多层建筑物首层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外围水平面计算,二层及以上楼层应按其外墙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m者应计算1/2面积。

  规则规定:多层建筑物建筑面积按各层建筑面积之和计算,其首层建筑面积按外墙勒脚以上结构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二层及二层以上按外墙结构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由比较可见,《规范》将多层建筑物按其层高,以2。2m为界分两类进行计算,而规则并没有突出层高高度在计算建筑面积中的作用。

  3。1。3立体书库和立体仓库与立体车库的计算

  《规范》规定:立体书库、立体车库、立体仓库,无结构层的应按一层计算,有结构层的应按其结构层面积分别计算。层高在2。2m及以上者应计算分面积;层高不足2。2m者应计算1/2面积。

  规则规定:书库、立体仓库设有结构层的,按结构层计算建筑面积;没有结构层的,按承重书架层或货架层计算建筑面积。

  由比较可见:立体书库、立体仓库、立体车库无结构层的计算建筑面积,《规范》与规则存在很大差别,一个是按一层计算,一个是按承重书架层或货架层计算。

  3。1。4阳台的计算

  《规范》规定:建筑物的阳台(不论封闭与否)均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规则规定:封闭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凹阳台、挑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显而易见,规范的此条规定解决了阳台建筑面积在以往房屋买卖中出现的很多争议。

  3。1。5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的计算

  《规范》规定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应按建筑物自然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而规则规定室外楼梯,按自然层投影面积之和计算建筑面积。

  3。1。6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车棚和货棚等以及雨篷的计算

  《规范》规定: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车棚、货棚、站台、加油站、收费站、场馆看台等,应按其顶盖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规范》规定:雨篷结构的外边线至外墙结构外边线的宽度超过2。1m者,应按雨篷结构板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规则规定:有柱的雨篷、车棚、货棚、站台等,按柱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独立柱的雨篷、单排柱的车棚、货棚、站台等,按其顶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规范》计算建筑面积更加简便,取消了有无柱的说明,改变为按顶盖和结构板的水平投影面积考虑。

  3。1。7建筑物通道的计算

  《规范》明确规定建筑物的通道,指楼层部分跨在人行道上的临街楼房的底层和有道路穿过建筑空间的楼层,不计算建筑面积;而规则规定可计算建筑面积。

  3。1。8其他

  《规范》规定:建筑物外墙外侧有保温隔热层的,应按保温隔热层外边线计算建筑面积;而规则不计算保温层厚度所占的建筑面积。《规范》增加了以幕墙为围护结构的建筑物,应按幕墙外边线挂牌建筑面积。

  3。2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优点

  (1)《规范》更加细化。例如,在计算单层建筑物和多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时,更多的地方都用到了层高高度或净高,并分为3个界限:计算全部建筑面积;计算1/2建筑面积;不计算建筑面积。

  (2)《规范》更加简便、明确。例如:计算雨篷、车棚、货棚、站台等建筑面积时,取消了有柱与无柱的界限,使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3)《规范》更加合理。例如:阳台的计算,不论其设置形式如何,一律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避免了以往的许多争端。

  4 结语

  建筑面积的计算绝不是单纯的计算工作,它不仅为编制概预算、拨款、与贷款提供指标,同时,对建筑面积的合理利用,合理进行平面布局,充分利用建筑空间,不断促进设计部门、施工企业及建设单位加强科学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经济效果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于建筑的毕业论文3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专 业: 建筑工程技术 I 摘 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 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 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 裂缝发展的措施。

  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法、填充法、 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有些裂缝的继续扩展可能危及结构安全,因为结构的最终破坏往往是从裂缝开 始的,成为结构的破坏的先兆,这主要是指荷载产生的裂缝;有些裂缝的出现 造成工程渗漏,影响正常使用,是钢筋锈蚀,保护层剥落,降低混凝土强度, 严重损害工程耐久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这主要是指变形产生的裂缝;还有 耦合作用下的裂缝和碱骨料反应膨胀应力引起的裂缝及冻融引起的裂缝。同时 较大的结构裂缝,也为人的观瞻难以接受,造成恐惧心理压力,影响建筑美观, 为装修造成困难。由于产生裂缝的微观与宏观机理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它 也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一个技术难题。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混凝土裂缝成因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1.设计原因. 2.材料原因.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5.使用原因. 针对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以下几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1.设计方面. 2.材料选择.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4.施工方面. 5.管理方面. 6.环境方面.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与调研方案 资料、数据整理,统计分析 运用相关理论与技术进 行分析 与相关实体工程结合, 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混凝土产生裂 缝具体原因 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 施 在工程中应用并验 证 成果总结,编制报告 图 1.1 技术研究路线 2 第2章 裂缝的成因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的 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 的形成原因人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 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裂缝原因是设计、施工、材料、环境及管理等相 互影响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裂缝控制问题应当采取综合方法。由六项主要因素 组成的控制链见图 2.1。 结构 材料 施工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地基 环境 裂缝处理 图 2.1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2.1 设计原因 1.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

  2.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3.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

  4.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

  5.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

  6.菏载收缩,使用环境温度变化,管线配置不当,保护层厚度不足,抗温 度收缩配筋不足。 3 2.2 材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 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 量增大。

  3.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

  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 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

  5.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 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 裂。 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1.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2.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

  3.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 收缩越大。

  4.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 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

  5.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2.4 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1.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 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2.拌和不均匀(特别是掺用掺合料的混凝土) ,搅拌时间不足或过长,拌和 后到浇筑时间间隔过长,易产生裂缝。

  3.连续浇筑时间过长,接茬处理不当,易产生裂缝。

  4.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

  5.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6.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 4 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7.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8.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

  9.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砼较大的收缩,产生龟裂裂缝或疏松裂缝,致使砼微观 裂缝迅速扩展,形成宏观裂缝。养护是使砼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 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砼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 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种条件。但是 必须注意到,现场砼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砼开裂可能性就越小。 2.5 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

  2.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

  3.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

  4.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5.使用中短期或长期超载。

  6.结构构件各区域温度、湿度差异过大。 5 第3章 3.1 设计方面 3.1.1 设计中的‘抗’与‘放’ 裂缝的控制措施 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 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 采取的措施。

  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一放’结合、或以‘抗’为主、或以‘放’为 主的设计原则。来选择结构方案和使用的材料。

  3.1.2 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 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

  3.1.3 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 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 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3.1.4 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 根据调查,各类结构的易裂部位如下:

  1.框架机构和剪力墙结构房屋中的现浇混凝土楼板易裂部位 (1)房屋平面体形有较大凹凸时,在凹凸交接处的楼板; (2) 两端阳角处及山墙处的楼板; (3) 房屋南面外墙设大面积玻璃窗时,与南向外墙相邻的楼板; (4) 房屋顶层的屋面层 (5) 与周梁、柱、墙等构件整浇且受约束较强的楼板; (6) 楼板中有预埋管线时,洞的四角处; (7) 楼板开距形洞时,洞的四角处; (8) 设有后浇带的楼板,沿后浇带两侧部位。 6 2.框架结构房屋中的框架梁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1) 顶层纵向和横向框架梁的截面上部区域; (2) 长度较长的端部或中部纵向框架梁; (3) 横向框架梁截面中部。

  3.剪力墙结构房屋中在以往部位易出现裂缝 (1) 端山墙; (2) 开间内纵墙; (3) 顶层和底层墙体; (4) 长度较大(>10m)的墙。

  4.当冬季停工春季再继续施工时,地下室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1) 地下室顶板; (2) 地下室的窗上墙和窗下墙。

  对以上易出现裂缝的部位,目前在设计中通常采用了“放” “抗”或“抗 、 放结合”的控制裂缝措施,工程经验表明在于材料、施工等部位密切配合的情 况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1.5 重视构造钢筋 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于楼面、墙 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3.2 材料选择 1.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 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和外加剂目标已作为混凝土的 第五、六大组份,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 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

  4.正确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对膨胀剂应充发考虑到不 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应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 佳掺量。 7 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混凝土配合比除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 的规定,根据 要求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耐久性及工作性等进行配合比设计外,其配制的 混凝土还应符合 4.3.2-4.3.10 的规定。

  2.干缩率。混凝土 90d 的干缩率易小于 0.06%。

  3.坍落度。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基 础、梁、楼板、屋面用的混凝土坍落度易小于 120mm,柱、墙用的混凝土坍落度 宜小于 150mm;混凝土采用泵送时,高层建筑用的混凝土坍落度根据泵送高度宜 控制在 180mm 左右,多层及高层建筑底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 150mm。

  4.用水量。不宜大于 170kg/m3。

  5.水泥用量。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宜为 270-450 千克每立方米,高强混 凝土不宜大于 550 千克每立方米。

  6.水胶比。应采用适当较小的水胶比。混凝土水胶比不已大于 0.60。

  7.砂率。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应采用较小的砂率。

  8.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9.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 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 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4 施工方面 3.4.1 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程序、 施工工具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 荷载,以及上层机构施工时产生的荷载。

  2.安装的模板须构造紧密、不漏浆、不渗水,不影响混凝土均匀性及强度 发展,并能保证构件形状正确规整。

  3.安装模板时,为确保保护层厚度,应准确配置混凝土垫块和钢筋定位器 等。

  4.模板的支撑立柱应置于坚实的地面上,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 8 定性,间距适度,防止支撑沉陷,引起模板变形。上下层模板的支撑立柱应对 准。

  5.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顺序及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在制定施工技术方案时 应考虑周全。拆除模板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模板及支架应随拆 随清运,不得对楼层形成局部过大的施工荷载。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混凝土结 构可能尚未形成设计要求的受力体系,必要时应加设临时支撑。

  6.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 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 3.1 的规定。

  7.后浇带模板的支架及拆除易被忽视,由此常造成结构缺陷,应予以特别 注意,须严格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8.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 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为不利时, 必须经过核算并加设临时支撑。 表 3.1 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2 板 >2,≤8 >8 ≤8 >8 ― 达到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50 ≥75 ≥100 ≥75 ≥100 ≥100 梁、拱、壳 悬臂构件 3.4.2 混凝土的制备 1.应优先采用预拌混凝土,其质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 的规定 进行外,对品质、种类相同的混凝土,原则上要在同一预拌混凝土厂订货。如 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预拌混凝土厂订货时,应保证各预拌混凝土厂所用主要材 料及配合比相同,制备工艺条件基本相同。

  2.施工者要事先制定好关于混凝土制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3.4.3 混凝土的运输 1.运输混凝土时,应能保持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 9 象,运送容器应不漏浆,内壁关滑平整,具有防晒、防风、防雨雪、防寒设施, 并宜快速运输。运送频率,应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

  2.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车内残余混凝土及积水排尽。当需在卸料前补掺外 加剂调整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时,外加剂掺入后运输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 拌时间应由实验确定。

  3.运至浇捣地点混凝土的坍落应符合要求,当有离析时,应进行二次搅拌, 搅拌时间应由实验确定。严禁向运输到浇筑地点的混凝土中任意加水。

  4.由搅拌、运输到浇筑入模当气温不高于 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 90mi n,当气温高于 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 60min。当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或采 用快硬水泥时,持续时间应由实验确定。

  3.4.4 混凝土的浇筑 1. 为了获得匀质密实的混凝土,浇筑时要考虑结构的浇筑区域、构件类别、钢 筋配置状况以及混凝土拌和物的品质,选用适当机具与浇筑方法。

  2. 浇筑之前要检查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及保护层厚度、预埋件等的部位、尺寸, 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浇筑。同时,还应检查对浇筑混凝土有无障碍, 必要时予以修正。

  3. 制定施工方案时应考虑工程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各环节的施工能力应与 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量相适应,必要时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4. 对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要进行监控,运抵现场的混凝土坍落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时,可采取经实验确认的可靠方法调整坍落度,严禁随意加水。在降雨雪时 不宜在露天浇筑混凝土。

  5. 浇筑墙、柱等较高构件时,一次浇筑高度以混凝土不离析为准,一般每层不 超过 500m,捣平后再浇筑上层,浇筑时要注意振捣到位时混凝土充满端头角 落。

  6. 当楼板、梁、墙、柱一起浇筑时,先浇筑墙、柱,待混凝土沉实后,再浇筑 梁和楼板。当楼板与梁一起浇筑时,先浇筑梁,再浇筑楼板。

  7. 浇筑时要防止钢筋、模板、定位筋等的移动和变形。

  8. 浇筑的混凝土要充填到钢筋、埋设物周围及模板内各角落,要振捣密实,不 得漏振,也不得过振,更不得用振捣器拖赶混凝土。

  9. 分层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使上下层混凝土一体化。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出凝 10 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须将振捣器插入下一层 混凝土 5cm 左右以便形成整体。

  10.由于混凝土的泌水、骨料下沉,移产生塑性收缩裂缝,此时应对混凝土表面 进行压实抹光;在浇筑混凝土时,如遇高温、太阳暴晒、大风天气,浇筑后 应立即用塑料膜覆盖,避免发生混凝土表面硬结。

  11.对大体积混凝土,应控制浇筑后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及其与表面的温差、 混凝土表面与环境的温差,内部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 70℃,内外温差不超过 25℃,混凝土表面与环境差不超过 15℃。

  12.滑模施工时应保持模板平整光洁,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与滑模速率 匹配,防止滑模时产生拉裂、塌陷。

  13.板类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后,应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

  14.应按设计要求合理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无设计要求时,后浇带易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 8 周后再行浇筑,且应加强 该处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15.施工缝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接茬处剔凿干净,浇水湿润,并在接茬处铺水 泥砂浆或涂混凝土界面剂,保证施工缝结合良好。

  3.4.5 混凝土的养护 1. 养护是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重视,并制定养护方案, 派专人养护工作。

  2. 混凝土浇注完毕,在混凝土凝结后即须进行妥善的保温、保湿养护,尽量避 免急剧变化、振动以及外力的扰动。

  3. 浇筑后采用覆盖、晒水、喷雾或用薄膜保湿等养护措施;保温、保湿养护时 间,对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 少于 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 14d。

  4. 底版和楼板等平面结构构件,混凝土浇筑收浆和抹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 防止表面水份蒸发,混凝土硬化至可上人时,可揭去塑料薄膜,铺上麻袋或 草帘,用水浇透,有条件时尽量蓄水养护。

  5. 截面较大的柱子,宜用湿麻袋围裹喷水养护,或用塑料膜围裹自生养护,也 可涂刷养护液。

  6. 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1-3d)后,必须时应及时松动 11 两侧模板,离缝约 3-5mm,在墙体顶部架设淋水管,喷淋养护。拆除模板后, 应在墙两侧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避免阳光直照墙面,连续喷水养护时间 符合 5.6.3 条规定;地下室外墙宜尽早回填土。

  7. 冬期施工不能向裸露部位的混凝土直接浇水养护,应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 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温材料的厚度应经热工计算确定。

  8. 当混凝土外加剂对养护有特殊要求时,应严格按其要求进行养护。 3.5 管理方面 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避免在混凝土施工 中过分抢修工期,监督混凝土施工中制定的各项技术措施,必须严格执行。不 应当预先指定设计及施工方法,设计图纸上不应指定施工单位采用尚不成熟的 外加剂。施工过程中及验收后发现有少量的裂缝,应当采取化学灌浆方法和封 闭方法加以处理,轻微的收缩裂缝不应作为“事故”处理,不应降低工程质量 标准,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结构物的正常耐久使用,完全满足设计要求。除非 承载力严重不足,不要轻易打掉重建,耗费巨资补强加固。注意到同一设计单 位设计,同一材料供应单位,同一施工单位施工,在相同环境中,裂缝程度却 完全不同,这是常遇到的现象,其要害是“非均质性” ,裂缝控制的作用效应及 抗力都是高度离散性和随机性的问题。 3.6 环境方面 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及气象变化对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严 格控制现场坍落度、防风、及时和气象站保持紧密联系,应当尽可能在较低的 温度环境中开始浇灌混凝土,中间特别注意急剧降温、急剧干燥对混凝土的不 利影响。注意暴雨中不能浇灌混凝土。 12 第4章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1.表面处理法 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 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 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 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4.1.2 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

  宽度小于 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 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4.1.3 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利用压送 设备(压力 0.2~0.4Mpa)将补缝浆液注入砼裂隙,达到闭塞的目的,该方法属 传统方法,效果很好。也可利用弹性补缝器将注缝胶注入裂缝,不用电力,十 分方便效果也很理想。

  4.1.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 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 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 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 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4.1.5 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 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 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13 4.1.6 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 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 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 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 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4.1.7 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 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 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 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 愈合[4]。 14 第5章 5.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结论 设计方面存在断面突变、施加预应力不当、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未充分 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等级过高、菏载收缩的原因。

  材料选择方面存在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骨料粒径太细、混凝土外加剂和 掺和料选择不当、水泥品种原因、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存在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水灰比过大、水泥 用量越大和用水量越高、砂率和水灰比选择不当、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施工及现场养护方面主要有混凝土振捣或插入不当、拌和不均匀、连续浇 筑时间过长、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现场模板拆除和预应力张拉不当等原因。 5.2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主要有:

  设计方面从设计中的抗与放相结合,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采 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重视构造钢筋等控制措施。

  材料选择从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和级配优良的砂、 石原材料,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控制措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从干缩率、坍落度、用水量、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 的配制,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等控制措施。

  施工方面从模板的安装及拆除,混凝土的制备、运输、浇筑和养护等进行 控制。

  管理方面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并且在环 境方面应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防风、及时 和气象站保持紧密联系。 15 5.3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主要有:表面处理法、填充法、 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 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 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 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 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16 致谢 感谢付 、沈 、杨老师的指导,使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建设职 业技术学院曾经为我授过课的老师,感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的全体 老师,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使我日有所长,学有所成;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 两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 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 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 挚的谢意!

关于高职建筑工程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探究的论文

标签:建筑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12
【yjbys.com - 建筑学毕业论文】

  提出了符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点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新模式。同时对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设置、规范化操作、系统化管 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其他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安排与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_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 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必修 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因为工作 岗位的真实性、能很好地与就业对接。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 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因此,这两个教学环节在高职教育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研究高职教育的专家、学者对此 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统华、龚娟等对高职实习顶岗实习的 意义及顶岗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张 雁平、刘晓刚、朱春瑜等人从学生、系部、学院以及实习基地四 个层面对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进行了研究;何辉、宋 萌勃等高职顶岗实习中学生的管理问题和顶岗实习的管理机 制进行了探讨。罗长金、郑永裕等人对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高职高专、如何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毕业 论文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但是,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是 _个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安排、实训基地 的长期有效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的系统化管理、实践效果的评 价等研究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缺乏行之 有效的理论和思路进行理性指导。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顶岗 实习的要求和管理也不尽相同,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 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质量更易受学生、指导老师、企业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顶岗实习 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上仍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为了 更好地保证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 效果,开展符合建筑工程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顶岗实习 和毕业设计的管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论文从实训基地的建 设,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 探讨,为该实践教学阶段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于建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标签:参考文献 时间:2020-10-30
【yjbys.com - 参考文献】

  1.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9.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10.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 (04);

  12.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13.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关于建筑设计毕业论文提纲格式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0-09-23
【yjbys.com - 论文提纲】

  毕业设计(论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必要教学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关于建筑设计毕业论文提纲格式,欢迎参考借鉴!

  关于建筑设计毕业论文提纲格式

  一、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1、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目标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按照这一定位,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目标是:

  (1) 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融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于一体的工程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设计和技术研究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3) 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方案设计、资料利用、实验研究、理论计算、数据处理、

  经济

  分析、外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计算机使用、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

  必须注意,对于具体的设计(论文)题目,可能偏重上述3条基本目标的某些方面,但3条基本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要避免只重视其中一些要求而忽略另一些要求。

  2、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总结知识、检查教与学的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提高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事物能潜心考察。

  2、培养学生严谨推理、实事求是、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全方位地考虑问题等学科技术人员应具有的素质。

关于建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标签:参考文献 时间:2020-09-13
【yjbys.com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9.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10.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 (04);

  12.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13.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功能主义或精神氛围-关于新的建筑审美标准

标签: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23
【yjbys.com -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功能主义思潮的兴起是标志整个进程的一个重要事件,以此为端点,种种闻所未闻的技术力量开始急剧膨胀,进而出现失控,艺术家变成了抛弃的“实验主义”者,而工程师们则联合酝酿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风格”,这股潮流来自于西方,它吞噬了西方人在十八世纪所精心培育的审美观念,同时又像一场汹涌的海啸迅速扑向那些非西方文化所宰治的国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这种以技术崇拜、自由竞争为特征的现代主义理解成一声被长久压抑的呐喊,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将这些刺耳的声浪转化成和谐的乐章?  显然,对功能主义建筑的怀疑会引出另外一些话,功能主义建筑所追求的生理舒适感并不是一幢建筑的最终目的,什么样的建筑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舒适感,这本来就很难有固定的答案,再者,一幢建筑也不可能不考虑整个城市的建筑群所要求的那种视觉氛围和文化氛围。一座建筑是建筑,而两座建筑就构成了景观。一幢建筑所要求的并不只是“技术-生物性质的纯功能的解决”,它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如何在已有的建筑组群中取得和谐的问题:“在建筑领域,现代运动的主要成就已经使建筑设计与它们的服务的目的相互联系,但在一座建筑物的设计中,还是有许多方面的关系不能由功能决定,它们取决于设计者的`趣味,或他工作于其中的传统,建筑物的美学特性或许就很好地依赖于此。到二十世纪,功能主义已经作为一切实用和功利艺术的美学基本原因之一而成为正统的信条。但是它已经不再被空洞地吹捧为美的绝对的和唯一的原则。”   英国批评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就表达了一种谨慎、保守的观点,他说:“可以承认那种功能的效用与美常常一致……,但错误在于把功能的效用看作是美的原因;因为是功能的,所以才是美的。这并不是事实的真正逻辑”[《艺术与》(Art and lndustry)].   随着欧洲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的学者也开始对自身的建筑传统、文化传统展开了深刻的反思,建筑的多元化、多样化、民族化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在西方,这类问题往往表现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国际主义风格的衰落,表现为对欧陆文化传统的怀旧心理,也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高速之后对自身工业化历史所作的深刻批判。在中国,这类问题既是对西方流行文化的一次回应,也是对民族文化心理的一次调整,对自身的现代建筑史和城市化历史的一次反思。  发生在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刺激出了一批新型的现代城市,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个天然的实验厂,而这样一些城市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无历史、无节制、无中心、无主题、无视觉节奏。新型的现代建筑更像是一件件可以随时更换的外套,永远在追求着时兴的花样。而今,这样一种趋势正在向内陆地区蔓延,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多样化的结构,而我们的文化观念却依旧僵化、沉闷,缺少真正的品位、鉴赏力和批判精神。建筑中的向流行病一样四处播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银行、贸易大楼成了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而在无节制的商业冒险冲动中,那些历史性建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里我们远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座城市的景观是由多层的立体的因素交织而成,人文历史遗迹、环境、设计上的独特创意这三者不可或缺。一座没有园林绿地的城市看起来更像一座沙漠,一个没有历史建筑的城市也是如此——文化上的沙漠。历史记忆的缺失、损毁只能让一个城市变得更加浅薄、苍白,也许现代建筑中的任何一种奇思妙想都无法弥补这种遗憾。  事实上,正如和技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样,建筑师与工程师也有着不同的职责。科学探索中蕴含了技术上的无限可能性,而技术的泛滥却未必意味着科学的繁荣。工程师那急于事功的功能主义思想往往会湮灭建筑设计师的灵感。然而,在二十世纪这个特殊的,在建筑化和功能化的浪潮中,工程师冲上了前台,当人们一厢情愿地用时代精神为某种特殊的建筑样式辩解时,我们们也失去了鉴赏的品位,失去了感受文化的机会。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在其《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19世纪最有创造力的人没有选择建筑师这个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本世纪多年来审美价值崩溃的现象,也同样解释了为什么最具有超前意识的工作如此频繁地出自行外人之手。为什么出自工程师之手的原因在于这个世纪是一个唯物主义的世纪和由此而来的技术的世纪;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未曾见过这些领域所取得的进步。这种进步以牺牲欣然接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敏感人物的审美感受为条件。水晶宫取得了成功,而其中装饰的败笔也功成名就。建筑师的建筑与沙龙或学院派艺术殊途同归,而工程师和探索者的建筑与探索者的艺术则分道扬镳。  1914年,穆特修斯在科隆一次著名的会议上说过:“建筑和制造联盟在整个建筑领域内的活动趋于标准化(Typisierung)……只有标准化能够……再次引进一种普遍有效的、自信的趣味。”凡。德。维尔德回答道:“只要制造联盟有艺术家……他们就会反对任何有关标准化准则的建议。艺术家就其本质而言,是偏执的个人主义者,是自由自在、恣意而行的创造者。他从来不会自愿遵从强加于他的任何原则、任何类型、任何准则。”这真是新艺术运动的悲剧,当艺术家们全心全意地投身到新艺术的创造活动中时,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又一次被淘汰出局。  我们现在要谈的是,艺术家在整个现代艺术史、现代建筑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多少显得有点尴尬,他们的缺席或失职也许是现代建筑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回顾西方现代建筑所走过的,我们看到现代主义的成功也许并不意味着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当工程师、设计师们把功能定义为美时,艺术家们就已经注定无处容身。早在本世纪初,这个裂痕就已出现,而且日渐扩大,最终无可挽回。这个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艺术家是一群特殊职业者,就像建筑师、工艺美术师一样有着自己的“专业”,他们仍然继续着浪漫主义运动所遗留的梦想,对现实满腹牢骚。在强势人物的眼中,他们不过是一群失意的个人主义者,是一群永远都不懂得合作的局外人,在商人的眼中,他们又是一群容易上当受骗的“赚钱机器”,在摄影师、服装设计师的眼中,他们也许是一些无害的合作伙伴,而在普通民众的眼里,他们又变成了一群怪人或江湖骗子……。艺术家真的就是这样一群游荡于之外的精神流浪者吗?艺术真的是这么重要吗?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建筑却总是难以沾上艺术的灵光?  这样的问题真令人感慨万千,米开朗基罗是画家、雕刻家,但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建筑设计师,同样,清人石涛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之余,不是也构思出了精巧奇绝的江南园林吗?……   如果追寻一下艺术一词的古老含义,那我们会发现艺术一词几乎覆盖了人类所有的技艺形式,覆盖了所有的创造性活动。在今天,当有关“公共艺术”的讨论又开始变成一个时髦话题时,我们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是不是该有所感悟呢?顺着这个思路,让我们留下最后一句诘问:建筑师,你们为什么不想变成艺术家?或者:艺术家,你们为什么不是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