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金融的论文

国际金融,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关于国际金融的论文1

  摘要:为帮助大家书写植物保护相关论文,为大家带来了当前国际金融面临的冲击,希望您能提出更多好的想法!

  新经济风潮的出现,互联网科技的崛起及加入WTO是中国金融业在新世纪面临的三大严峻挑战。这是美国远东国民银行董事长卢正昕先生日前在20xx年外资银行重点项目合作研讨会上演讲的基本观点。

  卢正昕董事长对中国金融业在新世纪必须面对的三大挑战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分析:

  1、来自新经济风潮

  国际化程度不足,包括国外据点不够普遍,以及事业体内部通晓国际事务及外国语言的人才仍属有限。科技及创新与事业经营的结合不足,包括新科技及新设备在业务上的应用,以及产品及服务上的创新在内。人才的质与量亟待开拓,特别是在人才的弹性与容量方面(譬如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与新观念,并将之融入自己的专业领域中)。

  2、来自互联网科技

  发展网站的内容网页、交易平台、安全机制等的技术人才缺乏;事业体内部了解互联网的人也不很多。可用于互联网线上交易的支付工具(譬如信用卡)还不为一般民众普遍持有。网路传输环境(譬如线路铺设)还不理想(速度等),网络使用费率偏高,上网人数还不够多。全面性的网路安全认证体系尚待建立。

  3、来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产品线居于劣势(金融商品种类有限、配套灵活程度不够);顾客服务力较弱(顾客满意及顾客需求较不重视);政策配合负担重(国企的支援);对市场反应钝化(习惯于固定的利、汇率)。

  卢正昕对中国金融应对挑战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建议:

  一、市场自由化

  包括利率自由化(逐步取消利率上下限、建立利率指标、建立短期票券发行及交易市场);汇率自由化(建立外汇市场、设置外汇经纪商、准许民众及企业持有外汇、逐步放宽汇出入款限额等);开放本国民营银行设立,鼓励银行合并;鼓励中外合资银行设立,或外资入股本国银行。

  二、业务自由化

  参考国外做法,扩大银行间办理之业务范围;奖励银行采用自动化设备;准许并鼓励银行设置网路银行;准许银行经营金融周边事业。

  三、金融监理合理化

  加强控管金融机构之经营风险;金融统计资讯公开;检讨不合时宜的金融法规。

  四、督促金融机构改善体制

  强制处理不良债权;金融机构与国营企业脱钩。

  五、提升金融机构经营效能

  注重人力资源发展;推动以顾客为尊的服务方向;以营运绩效为奖励及报酬的主要依据;兼顾资产品质与业务量;分散风险与收入来源;导入顾客关系管理 (CRM)之类的机制,深化顾客往来关系;建立内部管理情报系统,明确营收成本之责任区分;发展内部及外部网路系统,凝聚员工及顾客之向心力;积极与国外同业合作往来,导入新的产品知识及管理观念。(摘自《中国金融面临冲击20xx-05-30

  新经济风潮的出现,互联网科技的崛起及加入WTO是中国金融业在新世纪面临的三大严峻挑战。这是美国远东国民银行董事长卢正昕先生日前在20xx年外资银行重点项目合作研讨会上演讲的基本观点。

  卢正昕董事长对中国金融业在新世纪必须面对的三大挑战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分析:

  1、来自新经济风潮

  国际化程度不足,包括国外据点不够普遍,以及事业体内部通晓国际事务及外国语言的人才仍属有限。科技及创新与事业经营的结合不足,包括新科技及新设备在业务上的应用,以及产品及服务上的创新在内。人才的质与量亟待开拓,特别是在人才的弹性与容量方面(譬如能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与新观念,并将之融入自己的专业领域中)。

  2、来自互联网科技

  发展网站的内容网页、交易平台、安全机制等的技术人才缺乏;事业体内部了解互联网的人也不很多。可用于互联网线上交易的支付工具(譬如信用卡)还不为一般民众普遍持有。网路传输环境(譬如线路铺设)还不理想(速度等),网络使用费率偏高,上网人数还不够多。全面性的网路安全认证体系尚待建立。

  3、来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产品线居于劣势(金融商品种类有限、配套灵活程度不够);顾客服务力较弱(顾客满意及顾客需求较不重视);政策配合负担重(国企的支援);对市场反应钝化(习惯于固定的利、汇率)。

  卢正昕对中国金融应对挑战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建议:

  一、市场自由化

  包括利率自由化(逐步取消利率上下限、建立利率指标、建立短期票券发行及交易市场);汇率自由化(建立外汇市场、设置外汇经纪商、准许民众及企业持有外汇、逐步放宽汇出入款限额等);开放本国民营银行设立,鼓励银行合并;鼓励中外合资银行设立,或外资入股本国银行。

  二、业务自由化

  参考国外做法,扩大银行间办理之业务范围;奖励银行采用自动化设备;准许并鼓励银行设置网路银行;准许银行经营金融周边事业。

  三、金融监理合理化

  加强控管金融机构之经营风险;金融统计资讯公开;检讨不合时宜的金融法规。

  四、督促金融机构改善体制

  强制处理不良债权;金融机构与国营企业脱钩。

  五、提升金融机构经营效能

  注重人力资源发展;推动以顾客为尊的服务方向;以营运绩效为奖励及报酬的主要依据;兼顾资产品质与业务量;分散风险与收入来源;导入顾客关系管理 (CRM)之类的机制,深化顾客往来关系;建立内部管理情报系统,明确营收成本之责任区分;发展内部及外部网路系统,凝聚员工及顾客之向心力;积极与国外同业合作往来,导入新的产品知识及管理观念。

关于国际金融的论文2

  一、引 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剧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我国计划20xx年将上海市建设成与国力、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实现金融集聚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然而,如何准确评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的动态影响,提出富有实效的措施,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实践操作上没有直接可用的国际经验;二是缺乏有效的理论框架进行政策实验。本文通过构建金融集聚的理论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进行政策评估,得到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集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结论。

  目前,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被大量用于政策的评估和预测,但是传统的DSGE模型通常假设经济政策是经济中的参与人无法预见的冲击。经济系统只能在政策实施当期做出反应而不能提前,政策效果来源于“意料之外”的实际政策冲击。显然,这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公众可以在政府执行政策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政策将会执行与否的消息,这些有关未来政策的消息很可能影响公众的预期并相应地改变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以上海市为例,即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到20xx年并未如期建成,但战略本身会对上海市的金融集聚产生作用。据笔者所知,本文首次将DSGE模型和消息冲击(News Shock)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领域。

  Beaudry and Portier(20xx)把“消息”看做经济人观察到的信号,这种信号原本就是对当前经济的一个冲击。在前向预期(looking forward)的最优化决策行为下,任何有关未来经济状况的信号或者消息冲击都会影响当前的经济行为,造成经济波动。消息冲击的特殊性在于:虽然冲击在当期就对经济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由实际冲击产生的,因而不会改变经济的基本面。换言之,消息冲击是对未来实际冲击的一种预见。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讲,从消息冲击角度研究国际金融中心战略,无疑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可以在政府实施相关政策之前,通过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和预测。本文试图探究的是:如何有限推进金融集聚?作为“消息冲击”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本身是否重要?如果重要,会产生哪些实际影响?背后的经济传导机制又是什么?

  本文主要结论有三。一是降低金融从业人员所得税、投资者的金融资产所得税和金融营业税有利于实现金融集聚,其中永久性税改的政策有效性最强。二是实施以鼓励金融创新为主的战略措施,可以有效促进金融集聚,且影响具有持续性。这两点意味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从金融集聚入手,着力强化金融创新的制度激励。三是作为“消息冲击”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能否如期实现将影响金融集聚的规模和速度,加强战略进程预期管理是重要的。传导机制为:理性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通过对消息冲击如何影响金融产品及其价格的预期做出反应。

  本文尝试从微观基础构建DSGE模型,通过贝叶斯方法估计参数,用于分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这一消息冲击的重要性及其传导机制。吴化斌等(20xx)在研究财政政策的消息冲击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二、金融集聚和消息冲击的文献综述

  基于DSGE模型的大量文献,主要集中于财政货币政策的探讨,将之运用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还存在空白。有必要对金融集聚、消息冲击等进行简单综述。

  (一)关于金融集聚的相关文献

  对于金融集聚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金融地理学视角,引入地理位置、距离与空间等因素,例如金雪军和田霖(20xx)2等,地理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对称信息(Clark and Wojcik,20xx)、非标准化信息和地域依赖(Pred,1984)等方面。二是金融地域运动理论,该理论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时空规律的研究,全面系统地解释了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董锁成,1994)3。

  对金融集聚动因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集聚内在动因的直接研究。金融地理学的信息流理论是当前该领域的主流学派。Amin andThrift(1994)认为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而金融业也可理解为“高增值”的信息服务业。二是区域金融成长的研究。张凤超和王亚范(20xx)4、张凤超(20xx)5认为区域金融成长内含于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之中,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空间和条件。三是产业集聚动因对金融集聚的借鉴研究。如马歇尔关于空间集聚外在性的理论主要针对产业空间集聚而言,但对金融集聚也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分析金融集聚的成因,对此问题进行了较强的解释。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其成长过程、速度变化的动态考察,难以揭示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及其动态特征。

  对金融中心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金融中心的形成动因。一些学者用聚集效应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解释金融中心的成因。Kindleberger andCharles(1974)认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潘英丽(20xx)6认为金融的集聚提高了市场流动性,降低了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这种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加速了金融中心的形成。二是金融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Davis(1988)首次将企业选址理论运用到金融中心的研究中去。潘英丽(20xx)运用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分析了金融选址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三是政府在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潘英丽(20xx)认为政府所提供的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先进的通信设施和良好的监管环境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条件。四是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历史的考察。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黄运成和杨再斌(20xx)7、叶耀明和高平平(20xx)8、干杏娣(20xx)9分别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性条件、与新加坡的相似性、政府作用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二)关于消息冲击的相关文献

  目前,关于消息冲击的研究领域有三。一是讨论消息冲击下产生庇古周期的可能性及其必要条件。由于消息冲击与实际冲击存在本质区别,在标准的RBC模型框架下,关于技术的消息冲击并不能够同时产生各经济变量的共动(co-movement),即消费、投资、总产出同时增加,因此不能产生庇古周期。Beaudry and Portier(20xx)首次提出了一个三部门预期推动下的经济周期(News Driven Business Cycle,NDBC)模型解决了该问题。此后文献主要是在他们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分析消息冲击产生庇古周期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机制。二是尝试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寻找宏观数据中的证据,如Beaudry andPortier(20xx)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析股市数据和TFP的关系,找到了消息冲击造成庇古周期的证据。Haertel and Lucke(20xx)使用类似方法在德国专利数据中找到了证据。三是讨论消息冲击下实际经济政策效果,如Kobayashi and Nutahara(20xx)在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粘性价格设定下产生庇古周期可能性的基础上,针对美国数据探讨消息冲击对货币政策的意义。

  关于“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的实际政策冲击及其消息冲击对金融集聚影响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尝试在新凯恩斯框架下,构建能够体现金融市场特点的金融集聚模型,研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战略的动态影响。本文与Kobayashi and Nutahara(20xx)的区别在于,首次将NDBC理论运用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研究中,并结合上海市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估计和讨论“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三)关于贝叶斯估计的相关文献

  由于消息冲击的特殊性,金融市场上参与者的消息来源及其准确性非常复杂,从经济数据中识别和提取消息冲击序列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金融制度创新参数、金融发展战略参数等结构参数,难以通过微观数据进行校准。

  针对上述问题,强调事后纠错机制的贝叶斯估计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贝叶斯估计强调利用研究者掌握的先验信息,结合可观测数据进行对参数的后验分布进行推断,以便处理数据可得性有限的情况。这一方法直接从理论模型的均衡路径中得到用于估计的状态空间模型,推导出待估参数的极大似然函数,从而把观测数据和经济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DeJong et al.(20xx)和An and Schorfheide(20xx)建立的分析模式。Smets and Wounters(20xx)基于欧盟数据运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了DSGE模型。随后Smets and Wounters(20xx)用该方法估计了一个美国经济的大型宏观模型。这一研究成果成为现在基于DSGE框架估计宏观模型和在此基础上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出发点。

  由于状态空间模型不需要实际税收制度冲击、金融效率冲击和消息冲击的观测值,成为本文估计结构性冲击的理想工具。Schmitt-Grohe and Uribe(20xx)在RBC模型中引入习惯形成、调节成本和资本利用率等摩擦,发现关于生产技术、投资专有技术以及政府支出的消息冲击可以解释2/3以上的经济波动。Fujiwara et al.(20xx)利用贝叶斯方法研究了有关全要素增长率的消息冲击是否可能成为经济波动的主要推动力,发现消息冲击对美国经济比日本经济更加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金融集聚的研究,有必要构建具有微观基础的DSGE模型。对于数据的不可得性,评估政策影响可以借助贝叶斯估计。

  三、结 论

  本文通过构建金融集聚DSGE模型,深入探讨如何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及对金融集聚的影响。与以往的研究文献不同,本文从消息冲击的视角研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集聚的内在关系,是对国际金融中心理论的重要创新。

  一是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下构建金融集聚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可用于政策评估,这为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前瞻性,避免潜在损失提供了方法参照。二是金融集聚的理论模型可从消息冲击的视角,考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的影响,填补了学术界对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空白。针对消息冲击难以从数据识别的问题,我们运用贝叶斯估计方法从可观测数据间接推断得到与冲击相关的重要参数,从而避免了识别冲击序列的问题,这为研究预期推动的中国经济周期提供了有益借鉴。

  研究发现,(1)税收制度安排对金融集聚具有重要影响。降低金融从业人员所得税、投资者的金融资产投资所得税和金融的营业税,将有助于促进金融产品的研发,扩大金融的资产管理规模,增加金融从业人员,从而实现金融集聚。就政策有效性而言,永久性减税比短期内减税和一次性减税更加有效。需要指出的是,降低金融营业税将会减少金融从业人员的数量,因此,实施税收制度时应根据不同目标进行政策指派。

  (2)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加强金融创新的制度激励、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通过增加金融产品数量、扩大金融的资产管理规模和吸引更多金融从业人员,实现金融的集聚。

  (3)作为“消息冲击”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本身会影响金融的预期和决策行为,能否如期实现将显著影响金融集聚的规模和速度。鉴于国际金融中心能否如期建成对金融集聚的差别性影响,通过统一规划、过程控制以保证如期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将大大促进金融集聚的规模和速度。

关于国际金融的论文3

  1.引言

  问题解决产生于数学教学,之后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际金融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意义重大,但由于国际金融学是研究一国金融变化对其他国家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影响,问题解决十分困难,案例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从而有利于问题解决,因此,应大力提倡以案例引导为基础的问题解决教学。感于是,撰于文。

  2.问题解决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解决突破了波利亚的启发法。波利亚问题解决研究的最大贡献在启发法上,这种方法强调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而不应拘泥于某一具体方法和教条。波利亚之后,人们对问题解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而使问题解决突破了启发法而深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系统研究。

  2.问题解决研究广泛吸收了其他学科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广泛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使问题解决研究更加科学,应用日趋广泛。

  3.问题解决不但在数学教育中受到重视,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问题解决正在成为整个教育界的教学方法规范和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尽管如此,在我国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和应用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的。究其原因,第一,从传统来看,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尽管有些专家学者反对,但在我国人们习惯上把数学定位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差距较大,这自然造成了发端于数学教育的问题解决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迁移障碍;第二,中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习惯于高度统一的教学内容计划和高度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第三,在学校教学中长期以来所遵照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难以容纳更符合市场和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解决教学方法,这实际上是以产定销的生产经营理念在教育界的特殊表现;第四,中国学生从小就接受并且习惯了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对问题解决教学存在本能的反感。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教学已成为时代潮流,无论阻碍有多么大,我们都应有勇气去进行挑战。

  3.国际金融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必要性

  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家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所以研究的内容很广泛也很宏观。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内容比较复杂,分析方法也比较抽象,同学们往往感到很困难。相对于国际金融学学习的真正目的来讲,内容和方法本身还不是最困难的,但这一点学生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也正是我国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弊端之一。学生们往往认为学习国际金融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去关注真正的学习目的本身。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国际金融学对将来工作没有用,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认为学习国际金融学对将来工作没有用的同学往往都是因为没有信心找到一个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想去当导游,当然觉得国际金融学没用;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想去搞软件开发,当然觉得国际金融学没用;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想去当钳工,当然觉得国际金融学没用……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搞经济和金融工作,就不会觉得国际金融学没有用了。目前,中国经济学科各专业学生很多,就业岗位有限,造成拥挤现象,所以学生没有信心找到适合自己学科专业的工作,这样就连带地影响到了学生对专业课程有用性的准确判断,进而使真正的学习目的丧失。针对这种状况,必须使学生们认清就业形势、树立专业信心、明确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实行问题解决教学。国际金融学问题解决教学是与国际金融学的目的紧密关联的,学习国际金融学就是为了理解国际金融现象并能够解决国际金融问题。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国际金融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更加必要。

  4.国际金融学案例分析与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

  国际金融学问题解决教学必须做好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设计有很多原则,这些原则之间往往有一定矛盾,在国际金融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以坚持时效性、真实性、启发性原则为主。笔者认为,国际金融学应根据当时是实际国际金融状况设计问题情境,这样设计的问题情境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也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情境才真正有意义。问题情境难度很大,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有限,这个矛盾的解决有赖于案例的详细分析。前已述及,案例的选择依据是中国和外国历史上与问题情境类似的国际金融事件和调控措施,因此,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迁移能力。经济学与很多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学无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与此相似,国际金融学的问题情境不可能与历史案例完全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们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环境是有差异的,并鼓励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分析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

  5.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问题解决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十分必要;

  2.在坚持时效性、真实性和启发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当时中国实际国际金融状况设计问题情境;

  3.选择中国和外国历史上与问题情境类似的国际金融事件和调控措施作为案例;

  4.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

  作者:罗丹程 薛雅奇 张婷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