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论文

管理会计,就是成本管理会计的简称,是一个管理学名词。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着重为企业进行最优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为此,管理会计需要针对企业管理部门编制计划、作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的需要,记录和分析经济业务,“捕捉”和呈报管理信息,并直接参与决策控制过程。

管理会计论文1

  摘要:文章分析了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管理会计的改进对策,文章最后分析了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管理会计;问题;原因;对策;发展方向

  一、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管理会计向来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研究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例如,对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联系,迄今少有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使得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2.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管理会计理论中的一部分方法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但也有部分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如回归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理论的进步,但实际运用这些方法却存在一定难度。首先,这些方法的应用条件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其次,这些方法应用的前提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成立。最后,有些技术和方法仅属于纯理论的探讨。

  3.观念陈旧,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例如存货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它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造成企业财富的巨大浪费。据此,企业对产生存货堆积的现象应该严加预防,并尽量冲减存货的数量。然而在现有管理会计理论中,针对存货管理是允许存货存在的,并且主张通过计算最优经济批量来实现对存货的控制。这种理论往往会给管理人员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只要严格按照最优经济批量来采购,就能降低成本,但实际却造成企业存货大量积压和资金的大量占用。可见,现有管理会计理论的某些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

  4.目光短浅,只重视眼前利益。管理会计在制订经营目标、进行决策分析或成本控制时,往往只关注企业内部环境及现有产品的降本节流等问题,其所关心的是眼前利益,追求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改进对策

  1.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出发,以成本控制管理为手段,注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总体来讲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企业生产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并将成本控制的重心从事后控制转向事前和事中控制。

  2.以责任会计建设作为管理会计发展的突破点。作为管理会计重要内容的中国式责任会计应进一步完善:首先,要将目前广为采用的成本中心向责任中心转变。另外,要加强分权管理,引进行为科学的管理,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建立起适合我国的思想文化、能够真正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的业绩评价制度。

  3.强调专业管理与全员参与相结合,保证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

  必须明确企业员工的民主管理是管理会计的基础,也是加强企业管理会计的必要保证。专业管理与全员参与是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管理会计必须以全员参与为保证,这是其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

  4.构建独立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成立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来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的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并创办研究管理会计方面的学术刊物,让管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工作者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对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及实务问题的探讨。

  5.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应适度地界定管理会计内容、规范管理会计基本概念、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为管理会计实务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托。与此同时,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参与,加强典型案例研究,学术界可以从成功的管理会计实践中提炼出新思想和新方法,实务界也可以借助典型的管理会计案例进行模仿和改进,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

  6.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如果他们具有较强的管理会计意识,将会重视管理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也十分重要。应完善管理会计的教育模式,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能适应现实之需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促进管理会计的蓬勃发展。

  三、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一)科学技术是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在管理控制等系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引人注目。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预防分析和质量成本分析等。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管理会计体系将产生的重大影响1.管理会计的内容将更加丰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要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管理会计不应是单一化的,而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等。

  2.扩展了管理会计师的职能。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管理会计师的职能将转变为跨专业的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入洞察力的“管理顾问”,为企业提供高智慧的谋略,全面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

  (三)将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的功能质量优势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与此同时会计界对质量管理的努力造就了当代管理会计的雏形。由于采取多重方式来界定“质量”和资源耗费有很多益处,因此会计界便采用了“预防成本”、“评估成本”以及“失败的机会成本”等多重分类。同时通过对不良质量控制的观察来预计真正的资金流量为成本管理会计提供了绝佳的信息。对质量成本的衡量看似微不足道,但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共鸣,并在“顾客至上”的宗旨下得到了在标准上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孟焰,林金炳.经验研究在我国管理会计中的借鉴意义[J].会计研究,20xx(05).

  [2]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索[J].北方经贸,20xx(02).

  [3]余绪缨.展望21世纪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财会月刊,1999(01).

管理会计论文2

  0.引言

  合同是联系工程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纽带,通过合同的具体内容分配实施项目活动整个过程中发包方和承包方要承担的不确定性风险;合同旨在促进双方专业化生产活动的协作和经济方面的联合。一个真正有效率的合同能紧密联系合同双方,通过合同条款的设置充分激励承包方,使得双方组成拥有一致目标的合作团体。在工程建设项目领域,合同模式多种多样。

  1.现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模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的GF—20xx—020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的合同价款与调整部分,将合同模式按计价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1.1固定价格合同

  固定价格合同(FixedPriceContracts),顾名思义指的是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工程建设项目价款(单价或总价)不再调整的合同。合同价款包含的风险范围、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以及风险范围以外的合同价款的调整方法均需在合同的专用条款中列明。

  1.2可调价格合同

  可调价格合同(FixedPriceContracts)是指合同价款(单价或总价)可按照双方的约定进行相应的调整。双方商定的调整方法需在合同的专用条款内列明。调整方法一般针对国家政策、市场行情等潜在变化因素而制定,换言之,在要达到目标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合同价格是随着施工活动的进行相对自由变动的。因此,通货膨胀等不可预见因素的风险由发包方承担,对承包方而言,其风险相对较小,但对发包方而言,突破投资的风险就增大了,不利于其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1.3成本加酬金合同

  成本加酬金合同(CostPlusFeeContracts)也称“CPF合同”成本补偿合同,指的是合同价款由成本和酬金两个部分构成。成本的构成和酬金的计算方法需在合同的专用条款内列明,也即最终的合同价格将按照项目的实际成本再加上一定的酬金进行计算。

  从理论上讲,这种合同模式可针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灵活变化,合理应用的话可实现良好的激励作用,是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的必然走势m。然而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这种合同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一般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内容及其技术经济指标尚未完全确定而又急于上马,或是完全崭新,或是施工风险很大的工程建设项目采用这种合同。

  2.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成本加酬金合同,是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的一种常用类型。成本加酬金合同不仅规定了合同双方的责任、义务,而且决定了利益、风险的分配和激励的效果。

  2.1显现的优势

  对发包方而言,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可以灵活设置施工分段,边设计边施工,并非要等到施工图样全部完成后才进行招标和施工,达到了缩短工期的目的,使得项目早日投入使用,缩短项目的周期,减小企业的资金压力。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分段建设模式可以避免因开工不及时而带来的额外经济损失,或避免项目因错过施工期而造成后续问题不断。

  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条款设计可以缓和承包方的对立态度,使其和发包方拥有一致的项目目标,对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变更或不可预见的问题等状况保持积极的反应态度,可以通过承包方的施工技术专家来指正设计的错误,完善设计的不足之处。采用此种合同模式,发包方可按照自身实力和需要,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介入度进行优化选择H。

  2.2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优势明显,方式灵活多样,应用得当,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然而实际上,该合同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如承包方的现场施工人员成本管理力度弱、成本意识缺失、材料浪费等。下面结合成本加酬金合同的特征,从三个方面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般情况下,成本加酬金合同的合同价款是在实际项目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结算的,一般为实际项目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酬金。换言之,承包方的酬金是随着项目成本的增长而增长的。在这种状况下,承包方的成本管理动力不足,相反可能会诱发承包方刻意提高项目成本来获取更多的酬金,降低整个项目的效率,损害发包方的权益。

  (2)由于合同条款设计问题造成后期不确定性大,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没有一致的项目目标。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建设模式,当设计未完成时,自然无法准确描述项目的内容、计划工期、工程量等,继而难以合理确定项目的施工计划,发包方承担最大的风险。与其他合同模式相比,成本加酬金合同使发包方的专用性投资受制于承包方?,权利和义务不均衡,需要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充分相互信任,这也是该合同模式现多为综合一体化企业采用,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3)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发包方不可能完全获知和度量承包方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效果,所以尽管发包方可按照自身实力和需要,对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介入进行优化选择,但由于客观原因效果不尽如人意。

  3.对发包方成本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3.1成本管理一全过程动态管理

  针对上述承包方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甚至刻意提高项目成本、项目不确定性大、承发包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充分利用发包方在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下占主导位置的优势,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己方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介入和管理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从而达到己方的成本管理目标。基于优化选择对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介入度,从项目阶段化、项目信息沟通、项目实施环境以及项目成本的风险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3.1.1全过程分阶段成本管理

  在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下,发包方可采用设置施工分段,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来缩短项目周期,减小资金压力,但同时项目的不确定性增大,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降低项目成本风险,发包方应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采用全过程分阶段成本管理。

  (1)工程设计阶段。此阶段的成本管理是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a。把重点放在建设前期的设计阶段上,强调设计是项目建设阶段技术龙头的地位,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项目造价,有利于项目造价和设计变更的技术控制。设计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要积极通过优化设计、优化施工方案,提高项目质量、缩短工期、节约项目成本。

  (2)开工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成本管理目标,这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最主要阶段&]。成本标准的不完善是造成企业成本管理失败的重要原因。因项目具有唯一性,成本管理目标的确定不能简单化°8。成本核算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到合同签订的内容、方式、价款等,继而影响合同效用的发挥,最终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运行效率。明确项目成本管理目标要从预算分部分项的确定、单项成分的精细分析、各项单价确认方式的界定等方面入手。大型企业内部要有自己的定额和消耗量指标体系和系统,并及时补充更新。

  (3)施工阶段。对整个施工过程采用动态控制,以项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成本计划等为依据,严格控制每一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分包工程费及其他费用的支出等,检查施工现场的实际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成本分析和计划的动态调整。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阶段,持续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在项目成本的实际形成过程中,它是以事先制订的成本计划为依据,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计量、控制、监督和调整,从而达成原定成本计划目标的一种成本管理行为°9。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下的项目施工阶段成本分析见图1。

  (4)竣工后成本考评阶段。在竣工结算的基础上进行最后的成本控制分析,全过程梳理项目实际成本开支,与计划成本控制目标对比,客观综合评价在该合同模式下的项目成本管理的最终效果,分析成功和失败之处,挖掘出潜力点和改进点,为今后项目打下良好基础,实现成本管理的良性循环。

  3.1.2完善信息沟通系统,实现动态控制

  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对改进建筑行业的业务流程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尤其是在管理领域M。信息流统一整个项目的工作流、物流和资金流,覆盖整个项目组织和各个管理职能,使得项目内外部与环境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信息沟通系统通过项目文件、报告、报表等形式呈现,反映了整个项目的实施情况,包括项目形象、进度、成本、质量等以及各类决策、指令、计划等信息,控制和协调着项目的进行。E.A.Stallworth指出,成本控制不光要考虑风险因素、成本因素、质量因素之间的关系,还要把他们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变化和变化幅度纳入其中,这样更有利于项目的成本管理11,而实现这些的基础就是信息沟通系统。

  在信息有效性、及时性和控制有效性的基础上,成本管理才能实现对项目全过程动态的掌握,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针对项目实际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调整,从而有效控制项目实施的中间环节,令其结果达到或接近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

  3.1.3确保良好的项目实施环境

  任何一个项目都是存在于某_特定的物质、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M。项目规模、地点、资源需要、参与者的偏好、文化差异等独一无二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因素等方面。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重视环境的影响,尽力避免在实施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从而减少实施费用,促成项目^成^功。

  3.1.4加强项目成本的风险分析

  影响项目成本的风险因素是各种各样的,需要被估算的不仅仅局限于成本本身,还要对成本估算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估算。在这类合同中发包方需承担项目实际发生的一切费用,因此也就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4,这就更要求发包方要加强成本管理的风险意识。

  3.2重中之重:引进激励机制

  3.2.1引进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工程建设项目是一次性的复杂活动,在各种外在、内在因素的影响下进行,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合同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成本加酬金合同即便采用标准合同也存在缺陷,具有不完备性。为了达到提高项目质量、合理降低成本或者缩短项目工期的目标,在成本加酬金合同中引进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一份带有激励性质的合同能诱使项目承包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他最有利的行动。

  3.2.2成本加酬金合同的激励原理

  从理论角度来讲,由于成本加酬金合同的激励机制与项目成本控制系统的结合最为紧密,承包方可以分享成本的结余并分担成本超支的风险。成本加酬金合同通过为签约双方提供较合理的风险分配模式,其激励效果应该是最为显著的。

  从基于收益最大化的成本加酬金合同的设计模型a7]中可以看出,发包方以合同条款设置的形式给承包方一个激励强度剌激,承包方在收到该激励强度剌激后,在自身资源和能力范围内,安排施工作业计划并实施,同时对实施活动的过程进行动态控制,最终达到最大化自身收益的目的;发包方的激励强度和承包方的努力程度是紧密相关的,该努力程度直接影响到承包方的项目成本,继而影响发包方的成本管理;作为合同甲方的发包方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上,可以通过有效的合同设计来实现对承包方的调控,进而诱使其努力程度提高,达到发包方的目标要求,同时承包方的活动也会影响发包方的权益,双方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该模型的均衡状态就是合同双方都达到各自的目的,实现各自的收益,即双蠃状态。

  关于最优激励度的问题,当项目活动好或坏的结果对承包方切身利益影响越大时,承包方受到的激励强度越大;而项目活动好或坏的结果影响越小时,承包方受到的激励强度越小。在讨论工程建设项目时,可以把利润的增加额视为建设期的缩短给委托人带来的效益。当承包方的努力程度提高,工期缩短显著时,承包方会受到较大的激励。最优激励强度与外界环境影响方差负相关。当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时,项目的风险变大,难以测度承包方的努力水平所带来的结果,较低的激励强度较适合;当风险较小时,委托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清努力程度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个较大的激励强度来激励承包方。承包方额外的努力伴随着个人成本的大幅上升,在此情形下的收益不应该依附于产出水平,较弱的激励强度是适合的。

  3.2.3设计激励机制的方法

  一份有效率的合同应包含一个对发包方和承包方均有效的双向激励机制。在成本加酬金这种计价模式的合同中,激励机制应着重于合理分配成本控制所带来的收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合同的效率。

  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视项目个性而定的,不同激励形式对发包方和承包方产生的效用不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对双方所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效用扩大化甚至最大化的目的。成本加酬金合同有许多衍生种类,不同的衍生种类,发包方和承包方承受的风险不同,见图2。

  最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合同双方存在合理的共享分数(SharingFractions)。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比如在固定酬金的成本加酬金合同中,规定承包方最终获取的酬金与项目成本无关,这样虽能避免承包方刻意提高项目成本的情况出现,但也降低了给承包方的激励强度剌激,使得承包方的成本控制动力不足。要减轻或消除该合同模式的效率劣势可通过一些额外的合同条款设置来实现,比如在合同中明确设定项目最高成本,灵活细化定值酬金或比例酬金等酬金抽取模式。MartinP.Loeb等指出采用没有最高限额的成本加酬金合同,承包方不会提供相应的生产努力M。若项目的实际成本高于事先约定的最高限额,则酬金不予增加;若项目的实际成本低于事先约定的最高限额,则承包方除了获取原定成本目标下的酬金,还可以获取因成本节约而带来的奖励酬金。鉴于成本加酬金合同不确定性高,合同价款较高,发包方应向承包方提供尽量详细的项目设计信息,才可以要求承包方进行最高成本报价。

  发包方要从项目的整体出发,明确激励的范围,指导承包方努力的范围、程度,确定激励的方式,量化激励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并严格落实,激励与惩罚并用,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提高承包方的努力程度,从而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4.结语

  发包方在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时,一方面强调项目成本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在合同中引进有效的激励机制,可充分发挥该合同模式的机动灵活、激励效果明显的优势,保证承发包双方项目目标的一致性,最终达到项目工期优化、质量提高、成本管理有效等目标。

管理会计论文3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

  (一)管理会计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管理会计又被称之为对内报告会计,和外部会计具有相反性,也就是考察企业未来和现阶段的经济活动,以此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并且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并且成本会计和管理系统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该项工作的时候,必须将眼光放眼未来,并对各个管理阶段的发展进行审视,对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考虑,进而从中获得启示。

  (二)财务会计的内涵

  财务会计通常情况下又被称之为对外报告会计或者是传统会计,主要是负责监督和核算企业已产生的经济活动,核算目标主要是向政府部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进行相关财务管理活动的提供。并且财务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属于一项基础性工作,该工作有助于企业领导者信心的完善,并将正确的经营裁决作出,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点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同之处。1、两者均属于管理活动的一种在企业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重要的内容,均是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进行处理、加工、整理和收集,进而以相关数据为企业决策者的相关决策作出支撑。并且两者均是企业会计分支,在关系上相互制约、促进、依靠和独立。并且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础,是企业经营者为了满足发展需求而诞生的。而财务会计则是遵循企业规章制度和会计法规产生的,并且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以上两者均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密切相关性,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向及其财务动向的代表。2、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两者在企业的企业管理中工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终极目标上却具有一致性,也就是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管理和经营过程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具有相同性,也就是经济活动中的价值运动。同时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结果主要通过报告、监督控制、核算和记录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并且这也是决策者进行裁决的主要依据。(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不同之处。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核算要求差异,其中外部报告需求是财务会计尤为关注的,也就是及时性和准确性,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法;而内部报告需求则是管理会计核算时尤为关注的,同时在其中融入了管理学内容,将预测系统构成,它的前提是会计成本,而计量则是通过成本法的变动,全面分析和预决算的企业经管活动。二是服务对象的差异,管理会计工作的主体对象是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部门,而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对象则是整个企业。三是工作目的的差异,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的主要参考依据,主要反映和核算的是企业内部利润形成、费用归属、支出费用和收益等各项经管事宜;而在会计工作中管理会计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管理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

  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它的两个重要分支,并且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在以上做了详细的探讨,然而有效的整合两者,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则是我们当下思考的主要问题。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具体如下:

  (一)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设置于企业机构的同一部门

  目前在我国的各个企业部门设置中往往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在应用水平上,财务会计也要明显的高于管理会计,然而财务会计产生于管理会计之后,因此,若没有管理会计,自然也就没有财务会计。并且两者均属于现代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系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财务会计系统还是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的主要来源,因此为了实现信息兼容和交换处理能力的提升,将两者进行结合,则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将管理成本减少,将重复浪费降低和避免。

  (二)结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成本控制与核算

  在财务核算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属于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重视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在企业的核算和成本管理中,将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功能充分的发挥,并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成本控制方法、理论及其成本性态分析。并且以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对企业产品成本中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在革新和改造技术的情况下,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在固定成本投入不增加的前提下,将产品产量提高,将产品的固定成本降低。并且将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控制方法运用,同时综合考虑原辅材料消耗、员工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及其产品设计等情况,将产品的标准成本制定,进而对成本实施规范化控制和规划。并对比财务会计的标准成本和成本核算资料,将成本差异找出,将差异性质分清,将有利差异合理利用,将不利差异努力克服,加强管理可控差异,将客观条件改善,将不可控差异的影响尽量减少,将产品变动成本减少,将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成本管理和核算作用充分发挥。

  (三)结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经营目标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展开的主要方向,因此在进行经营目标制定的时候,必须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制定的时候,必须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对生产经营管理和能力水平充分的考虑,并将大量完整准确的数据信息掌握。并且数据信息的来源除了来自企业历史资料外,还源自未来预测分析。由此可见,企业财务会计所承担的责任是报告、计算和记录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在数据资料的掌握上具有大量性,故而,企业在进行经营目标制定的时候,必须有财务会计将相关的历史资料提供。而对于企业管理会计而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企业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如利润、销售、资金需要量及其成本等,所涉及的经营层面具有广阔性,对企业未来的大量信息和数据掌握。故而在进行企业经营目标制定时也必须参考预测的未来数据,而这主要由管理会计提供。由此可见,在企业经营目标制定时结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整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