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1

  党校公共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我国学科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落后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落后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以至于学者们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急需解决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问题。

  一、国外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主要特征

  西方政府管理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此时公共管理仅处于学科前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于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标志着以行政学为名称的公共管理学正式诞生。在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关注的焦点有所变化,但核心争议话题始终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公共管理学科领域曾出现过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然后到政策分析,最后到新公共管理,每种研究范式都有自己的背景、内容、基本特征及优势。以公共事务管理为中心的“新公共管理思潮”把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融合到政府管理的研究中,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当代公共管理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1924年美国希拉丘斯大学首开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起,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在欧洲、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有超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设立公共管理学科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公共管理学科已逐渐成长为一门对各国公共部门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的新兴学科。

  欧美国家办学的根本经验在于:公共管理的转变与国家行政改革过程紧密相联,公共管理教育发展与公共管理社会需求相一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公共管理学科呈现出以下特征:(1)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目的是将管理从混乱和狭隘经验主义的现状中解救出来,使之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之上:(2)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强调公共服务的实践性;(3)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教育目标都注重社会实践。

  二、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较晚,直到1986年,其前身——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才得以恢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立了管理学门类,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其中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社会保障学、土地资源管理学5个二级学科;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简称MPA。

  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迄今全国建立公共管理学院的高校已有百所。13所高校具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数十所高校具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83所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MPA培养单位。随着MPA毕业生增多。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也正在从大学溢出,逐步获得全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的认同,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日益把公共管理作为干部培训的主要课程。

  公共管理学科引入我国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的态势却异乎寻常,俨然成为管理学门类中的“显学”。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内在观念建制和外在社会建制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科边界模糊,学科体系单一,研究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Ⅲ:学科范式尚未形成,不同学科之间、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中外公共管理理念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共存,以及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总之,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域边界不甚清晰、问题细化分层不甚明确、研究呈现多元化状态,学科发展正面l临着学科队伍、学科方向、项目设立、学科基地建设、学术成果产出、学科环境营造、二级学科划分、学科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困惑。

  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建设现存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学科结构不完整

  学科组织形式可分为树状型、网络型、行列式型、星团状型和原子团簇型5种。理想的公共管理学科结构应该是树状结构,即:以一级学科为主干,延伸出若干二级学科。再由二级学科生成多个研究方向,其特点是发展方向的单向性与学科关系的平行性,

  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有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其发展受到内在逻辑的制约。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的划分是建立在公共管理知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基础上的,学科的边界理论很清晰,但是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结构还没有完全理顺,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1)二级学科设置缺位。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应该包括公共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管理、国民经济管理、财政税收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管理、城市与规划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外交政策与管理、科技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国防与国家安全管理以及电子政务管理等十几个专业方向,现在仅覆盖了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土地资源4个而舍弃了其他领域,相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而言,这样的学科分类还很不健全。(2)二级学科设置越位。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突破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分支领域。从纵向的层次而言。学科的划分应该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形成树状分支结构,但“行政管理学”研究内容却相当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的定位,与其他二级学科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总、分关系。从横向关系上。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的5个二级学科,应该类似于5条平行线,其他4个二级学科边界非常清晰,存在并列关系,但行政管理学与所有二级学科存在研究上的各种交叉。特别是从课程结构来看,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学科依托依次为政法、管理、经济,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很少关联。

  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设置的越位与缺位现象同时存在。学科性质和学科边界的模糊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

  (二)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设置缺乏公共知识平台

  公共管理学科基本特征体现为: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作为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研究对象和范畴既要有区别于其他一级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又要有实现研究领域内二级学科分工的内在联系性。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统领5个二级学科,作为每一个二级学科的逻辑范畴和知识体系应该为“一级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实际上,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社会保障学、土地资源管理学原来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相互间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概念范畴等方面区别非常明显,现归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后,因为没有建立起公共知识平台,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共通之处,导致学科特色不突出。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基本上处于袋状结构,没有形成核心理论基础,主要靠公共管理这一外壳维系,学科整合的任务尤为繁重。

  (三)教研机构建制混乱。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据学者周志忍20xx年对全国63所高校公共管理院系建制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为依托、囊括所有5个二级学科在内的教学机构建制。公共管理学科教研机构建制现存问题体现为:(1)各校公共管理院系设置中很大程度上受该校性质和校内原有机构建制的影响与约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2)各校公共管理类院系的发育基础很不一致,明显存在几个主导学科取向,依次为管理、政法、人文、文法、经济等。(3)公共管理院系的机构建制与学科结构很不一致,除行政管理学之外,其他4个二级学科的教研机构分别隶属于相关院系,与公共管理院系极少发生联系。(4)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大规模分散于公共管理教研建制之外,完全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单元的学科组织结构体系,给公共管理学科的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共管理学科的长远发展。

  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设置受到办学理念、办学资源、师资以及学术素质等方面影响,呈现出以下弊端:(1)部分高校脱离本院校传统学科基础优势,在教学计划上以“拼盘式”的相关课程为主,课程体系脉络雷同性强,公共管理学科学术著作数量惊人。但在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上鲜有突破和创新。高水平、针对性强的教材还相当缺乏。(2)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教师以前大多是从事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办学资源紧张、办学竞争更加激烈。(3)培养方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培养方案中没能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4)公共管理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偏重于理论教育,优秀的案例研究和教学极为欠缺,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能力不突出、就业渠道拥堵。

  四、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建设对策

  (一)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重构

  对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置,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突破一级学科边界向外扩展:在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设公共政策、政府管理、非政府部门管理三个基本的二级学科,而把一些具体领域的管理,如教育经济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管理等,作为相应的学科研究方向来考虑。(2)现有二级学科合并:将目前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5个二级专业分为两类,保留“行政管理”专业,其他4个并为一个,如设立“部门公共管理”专业。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主体学科、办学实力和师资情况,自由设立“部门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攻研究方向。(3)增设二级学科:将公共管理划分为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和公共管理具体职能两大部分,设置10个二级学科,即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管理、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资源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公共管理学科作为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其研究对象、范围、主题、方法和理论形态必然随着国家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及现实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设定应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在公共管理学科核心知识和理论的统领下,可按照“同素异构”的原则,进行学科组织结构的创新、融合与重构。

  (二)构建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公共研究平台

  在新“公共管理”学科的大框架下,“公共行政”、“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政策”日益成为当代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领域,它们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共同发展,已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理论基石,其中“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和主干部分,

  在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现有二级学科中,可以将行政管理学的某些内容和范畴建设成为其他二级学科的共同知识基础,建造统一的研究平台。如:在行政管理学为公共知识平台内设“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公共组织管理”4门核心课程,其中“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为现有二级学科搭建统一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从而克服目前5个二级学科随意拼凑的问题;“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及“公共组织管理”为现有二级专业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以此体现出学科间内在逻辑联系和理论共通性。

  以行政管理学为公共知识平台的构建可以将现有二级学科凝聚在公共管理核心知识周围,服务于核心理念研究,汇聚学科优势,从而深化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学科研究范畴,扩大学术影响,促进学科长足发展。

  (三)构建学科社会建制,形成学术共同体

  公共管理学科虽然存在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但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各院校办学的背景差别也很大,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十分困难,在学术共同体中保持多样性和竞争性。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公共管理学科可以通过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形式,打造一个学术共同体,形成研究合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和机构建制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在尊重学科规范的前提下应当鼓励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选择和竞争。各高校应根据自己学科优势,应按“一级学科打基础,二级学科搞建设,三级学科抓特色”的办学思路。从学科特色、学科方向、学科梯队、学科基地、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以及学科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探求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建设模式,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

  (四)专业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契合

  公共管理专业内部方向的多元化和学生就业的广泛性,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在专业体系的构造上将理论研究与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价值设定与经验验证结合起来,经验试验与模式归纳结合起来,创造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到:(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专业教师能够同时胜任教学、科研及担任公共部门咨询三方面任务。(2)教学体系创新。重视多学科的渗透,强调方法论的学习,重视经济学定量方法的运用。(3)教学方法创新,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强化学生参与公共政策讨论、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的过程教学,提高其社会公共问题诊断、预防和治理能力。(4)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建立管理案例中心库,促进教材、讲义编写,实现图书文献等基础设施重新配置和资源共享。(5)建立国际化交流平台,利用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的联合优势,采取课题合作、联合培养、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五、结论

  目前,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着的内、外环境的变迁。界定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边界、理顺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关系、整合学科建制、有序配置研究资源,对改变公共管理教育现存种种弊端、促进学科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2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

  1.广泛采用私营组织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新公共管理理论鼓励政府应该积极吸取社会上有益的管理方式和经验,无论其是私营还是公营,服务内容和方式要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而与之相对应。政府可以采取半自动执行机构,特别是独立的商业和非商业功能、独立的决策和执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主张全面的货币激励,混合不过度的道德、精神状态和货币因素的影响,以及传统的、单一的固定薪酬激励机制。2.在公共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因为竞争可以提高效率,也就是产出大于投入;竞争迫使组织响应客户的需要;竞争鼓励改革,开拓创新;竞争提高政府公务员的自尊心和士气。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要想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就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打破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垄断局面,让更多不同的行业和组织有机会与政府进行竞争,提供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3.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要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重视管理投入,可以灵活地、积极地、低成本地处理外面世界的变化和不同的利益诉求。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资源配置和管理,通过绩效管理和薪酬强调的影响,对财物的控制质量、效率都要被纳入到经费预算系统。

  二、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高校行政的干预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是政府通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垂直管理。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机构与政府其他部门的组织机构为同一模式,这种管理体制要求学校设立相应的部门与之相对接,以实现政府非高校的有效管理。由于政府掌控着大量的办学资源,高校不得不按照政府行政机构的组织模式来设置,顺从于政府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从而导致了政府事无巨细,几乎对高校的所有活动都进行管理与制约,如管人事、管经费、管科研、管学科和专业、管教材等。政府要对高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就要把它变成实质上的下属部门,赋予其相应的级别和职位,这样就可以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因此,高校的各级领导有了相应的行政级别,可以视为进入了政府的官僚系统。一方面,行政级别可以给高校带来大量的资金与资源,但另一方面,很多学者变得热衷于当官,这也是导致高校缺乏学术氛围的重要原因。在过去,大学领导基本上是由大学自己的文化或外部的干部调整,即便当领导,也会花很多时间去关注学术。但是近年来,由高校外调入高校任职的干部逐渐增多,并且不少政府官员把调入高校任职看作是通往更高职位的跳板。干部制度使得学校中非学术的干部增加,行政化现象更为严重。究其根源,高校目前之所以出现行政权力一家独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对高校的严格管控。

  (二)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发展历史不尽相同,但在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配置上表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机构设置和职能上大同小异。学校层面的权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党委(扩大)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在这种结构中,党委是学校的决策机构,校长办公会议进行日常管理,学术委员会是学术事务的审议机构,教代会是民主管理机构。表面上各高校基本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机制,但在现实中,党的领导、行政部门的权力得到加强,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比较严重。教代会的民主权更无法在学校管理中得到体现。九三学社最近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只起装饰作用,或者仅能对学校重大学术事务提供参考意见。学校应着眼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高校组织和运作应该围绕这一思路。但目前高校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行政机构已成为学校领导,内部资源的配置根据大学行政权力行使而不是学术权力分配,由行政部门对学校重要事务进行决定。总之,高校的一切按照行政化的标准来设立,按照纯粹的行政化进行运作。受单向管理系统这种自上而下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行政权力远大于学术权力,难怪在学校干部选举时,许多人争相竞争,从而导致不想做学问的更不做学问,想做学问的有时候不得不去争取行政权力。长此以往,高校的学术水平只能愈发平庸,每况愈下。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管理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一)相同的时代背景目前,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同样处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中。在教育开放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体制也出现了更多的反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竞争根本上是由教育决定的,各国政府每天都面临变化无常的环境并需要及时和准确地应对。要做出正确的决定,就必须改革之前老式的管理方式和转变政府职能,成为“掌舵”的政府,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

  (二)相似的教育改革目标西方国家教育市场化运作是由20世纪的西方各国不同时期的教育分权运动产生的。早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要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及管理方式的改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市场发达程度有差异,但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有着共同点,其教育模式都是以市场为基础的。

  (三)教育改革都出现了相似问题面前公共行政中一个大问题是,公共行政的成本过高而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过低,即“投入”和“产出”不相称,这个问题也是各国政府都难以彻底解决的难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而新公共管理强调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核心理念是改善公共治理,改变传统的公共产品提供和资源配置的方式,其真谛是建立一种以市场、服务为导向的新的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管理改革已经具备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客观条件,但我们不能直接照搬西方理论。我们应该先深入分析我国的行政管理的现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将有益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理念合理地运用到教育行政管理中,为高校的管理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管理改革的借鉴

  (一)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从政治视角看,高校要在体制、机制上贯彻政府的意图,服从、服务于政治的需要。但从教育视角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又有其发展规律和独特的要求。现在教育改革其管理模式滞后仍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级管理制度的延续,使其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官本位”,这是与现代大学制度格格不入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背道而驰的。而观察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政府,则主要是通过法律、财政等方面对高校进行管理,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指导者,绝非简单的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现今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政府依然对高校的办学方针、政策、规则、管理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完全离开了政府的监管,高校也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所以理顺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我们要建立现代化的高校,就要求政府认清高校管理的本质,把握其规律,树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观念,取代上级对下级的绝对管理模式。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管理高校,教育评价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取消由政府对高校的评估,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下放办学权力,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主要在法律和财政两方面对高校的行为进行引导。政府也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管理,开发建设高校,从而使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们要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完善政府的引导作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高校自主管理能力,政府、社会、高校三者只有积极合作,才可以实现教育目标。

  (二)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适合国情的校长遴选机制高校管理改革并非一个简单过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选择一个好的突破口,从而促使整个系统的推进。而从人事制度入手,建立校长及管理人员职业化则是一个更容易着手的选择。纵观中外,大学校长的起点要求非常高,且大学校长多是职业化。校长除了进行必要的学术研究之外,更多的是进行管理活动,所以要求校长要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并不是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就一定能担任的。构建高校干部的任用制度,在校内外、国内外进行公开招聘,取代过去由上级主管部门委任的方式。实行大学校长职业资格准入制和公开聘任制是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实现教育家办学的关键。成立由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代表共同组成选拔委员会,面对社会制定公开选拔标准,制定严格的选拔程序,确定人选后由校方聘任,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校长选拔的民主化和权威性,才能按教育与学术规律办事,真正实现由教育家办学。通过对高校人事聘任制度改革,可以打破对政府的依赖,实现大学自治。大学和政府之间的新关系:按照“党委领导,行政责任,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完善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可以发挥其主导权,对高校的人事制度进行调控,实现行政权与学术权的分离。与此同时,可以实行校董事会治校的制度,这是目前最为成熟的高校管理制度,也是高校管理改革的方向。高校董事会一般由政府派出代表、教授代表、社会代表、校友代表及校长等构成。其是各方利益平衡的机构,同时代表了各方的利益,是高校自身权力制约的重要举措。由于校董事会成员构成及利益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对决策会有一个博弈过程,权衡各方利益,同时校长向校董事会负责,避免了校长或行政权力的滥用,从而更好地维护了其他各方的利益,同时促进了高校管理的民主化。对于其他高校管理人员,可以采用严格的任期制,取消高校机关中层干部终身制,取消中层以下干部职级,以机关职员制衔接官员制,实行非教学职员的轮岗、换岗交流,培养一批适应各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重视专家治校,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在岗、离职审计制,确立职后追究制,使高校各级管理人员随其职权形成高度的责任心。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有效消除教育腐拜,建立高效、廉洁的高校管理体制。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3

  [摘要]

  新常态这一概念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伴随着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民主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和社会治理对公共管理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公共管理的体系和能力与社会现实需要的差距、公共管理手段的落后、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共同构成了我国公共管理目前面临的困境。解决这些困境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在新常态下的平稳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力量。

  [关键词]

  新常态;公共管理;发展模式;社会建设;主流价值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我国的公共管理活动面临着非比寻常的压力。经济增速的换档、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社会对法制化的管理过程的要求,都迫使公共管理的模式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就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新常态是一个囊括多维度因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

  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总体性概括。在新常态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政治建设、社会文化等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理念和动力

  新常态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理念和动力等多个方面。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是经济新常态的外在表现,经济增长在新常态之下的理念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动力的调整则构成了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整体性变化的基础性条件。首先,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是经济新常态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了飞速的增长。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机制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由年均10%以上逐步下降到中低速水平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一方面,这必将给诸多传统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必将给新兴产业的成长铺平道路,提供良好的机遇。其次,经济增长理念面临着巨大的调整。不断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化和优化是目前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努力梳理的理念。长期以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核心方法是简单测算总产值的增长状况。而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效益、经济增长相对于投入的效率等因素受到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在新常态的历史阶段,这种状况必然发生改变。最后,经济发展动力将逐步转化为创新。长期以来,单纯依靠要素的不断投入和追加以实现经济的增长的模式,在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和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在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投入达到极限时,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出现放缓的趋势。在新常态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在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和要素的追加情况下,促进经济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增长,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动力。

  (二)新常态对政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治管理体制的不断变化。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中,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述揭示出了政治制度应当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变化的必然规律。在新常态之下,公共权力的制度安排必然更加民主化,公共权力的行使必然更加制度化和法制化。首先,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新常态对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要求。在文革期间,以人治代替法制,在政治生活当中践踏法律法规给党和国家带来过严重的损失。在新常态的历史阶段,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意愿和能力,提升公民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能力,确保公共权力行使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提升公共治理过程的法制化水平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权力主体依法行使权力,避免权力的滥用,公民可以依法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同时,加强我国的立法工作,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也是新常态之下,进一步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三)新常态形势下的社会文化建设

  伴随着国民经济近30年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同时,社会思想意识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社会文化建设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式,也面临着众多挑战。一些不健康的社会思潮的泛滥,将会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形成巨大的挑战,最终这也将对社会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积极地加强对社会思想的引领,用现代大众传媒的形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是新常态之下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

  在新常态之下,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社会公共管理流程和机制依旧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困境。

  (一)管理体系和能力同现实需要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体系和能力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公共管理体系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程度和水平依旧不足,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水平有待提高。首先,公共管理体系的法制化程度依旧有待提高。公共管理领域的立法依旧有待加强,部分新出现的公共管理问题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局面。这突出表现在受到法律认可的公关管理主体目前依旧相对有限。在社会公众的利益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公民社会正在逐步兴起,民间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应当获得法律所赋予的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力。单纯依靠国家行政机构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的模式在未来将难以更好的为整个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公共管理体系目前在法制化方面的问题,也表现在公众对合法的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渠道并不知晓的现象上,社会公众对合法参与公共管理渠道的不了解将直接导致这些渠道的失效。其次,目前的公共管理能力的缺失突出表现在管理技术手段有待提高。当今社会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和政务信息的公开化虽然已经在我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公共管理体系的数据化和网络化依旧具有提高的空间,尤其是在基层公共管理过程当中,依靠传统习惯力量进行管控的模式依旧存在于我国广大乡村地区。这事实上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依旧是限制我国公共管理能力提高的力量。在历史上,我国具有道德治国的传统导致基层管理主体不重视通过数据化的模式,科学的对当地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和了解的习惯性力量依旧存在。而长期以来,单纯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绩观也影响着广大行政管理者。以更为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手段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的措施,依旧应该以更高的水准加以采纳。

  (二)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依旧有待提升

  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之下,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目前,由于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情况加速发展,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依旧有待提升。首先,我国的诸多优良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的风险。伴随着网络快速传播的是西方强势价值观。在此背景之下,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潜在挑战。在网络当中,我国历史上的卓越思想家、民族英雄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受到了扭曲,诸多当代的先进人物受到了诽谤。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纠正,我国的社会主流思潮将会出现混乱的局面,这会最终破坏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这也会极大地影响我国青年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产生对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盲目崇拜的观念。在未来,国家的年轻人将成为民族的栋梁,确保青年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次,社会主流价值观需要以更为潜移默化的形式,利用现代电子信息平台,进一步深入社会公众内心。单纯依靠说教式的信息传播,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要让正能量信息贴近社会公众的生活实际,形成具体可感的形式,在公众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

  (三)公共经济生活领域依旧面临诸多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在经济领域反映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社会分配方面。社会分配更加公平是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分配机制等方面依旧存在改进的空间,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正在逐步涌现。调节社会分配,必然引起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之间的重新分配,这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妥善的加以解决和疏导。公共经济生活领域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是中小民营企业获得发展的空间和资源规模相对较小的现象。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转型和升级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依靠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支撑。但是在目前,由于体制和机制限制,这样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能力是相对有限的。融资渠道狭窄和贷款难,将直接导致这些进行创新和升级的关键力量没有充分发展必备的资源。

  三、促进我国公共管理在新常态下发展的对策

  新常态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征,我国的公共管理活动在体系、能力、价值观引领和经济调节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困境。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找到相应的对策,是帮助我国公共管理走出困境的重要前提。

  (一)加强公共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策需要从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个角度开展工作。对于政府自身而言,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队伍自身的治理是重中之重。引入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调动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为严谨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政府工作人员队伍中的优秀者得到激励,对工作效率低下和不称职的人员进行淘汰是提升政府管理效率的核心环节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真正意义上保证社会组织在法律的框架下,独立的开展工作,参与公共管理过程,参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才能够使我国公共管理体系更为完善。对待广大公民个人而言,不断提高参与公共管理,合法维护自身权益,表达诉求,是促进我国公共管理体系提升的重要基础。提升公共管理体系的能力,需要从人员素质和办公流程、设备的配备等方面着手,引导相关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科学化的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与此同时,广泛借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借鉴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确保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也是实现公共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

  (二)全面加强社会价值观的引领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管理思想当中的优秀精华应该得到关注和借鉴。《大学》当中在关于齐家这一问题的论述上,突出强调了榜样的示范力量。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工作中,公共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表率性的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表率性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是宣传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最有效的武器之一。部分公职人员,由于个人素质和社会不良思潮的诱导,在行使职权的过程当中,违反乱纪,直接给社会公众形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能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等同。避免社会公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产生僵化的认识,甚至排斥和漠视的情绪非常重要。

  (三)加强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力度

  在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增大,社会分配公正有待提高的问题上,政府可以加强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再分配的力度。目前,房地产税和遗产税的酝酿和逐步实施已经体现出相关的理念。但是就根本意义而言,需要理顺价格机制,逐步削弱部分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政府应当首先加强金融领域的改革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逐步成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同时规范民间信贷,发展货币市场,让中小企业得到更多的融资渠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入新常态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公共管理活动面临着非比寻常的压力。经济增速的换档、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以及整个社会对法制化的管理过程的要求,都迫使公共管理的模式实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的社会公共管理流程和机制依旧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困境。公共管理体系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程度和水平依旧不足,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的诸多优良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的风险,中小民营企业获得发展的空间和资源规模相对较小,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正在逐步涌现。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策需要从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个角度开展工作。传统管理思想当中的优秀精华应该得到关注和借鉴,在分配领域,需要理顺价格机制,逐步削弱部分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和公正。

  [参考文献]

  [1]杨博森.浅析“新常态”时期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23):199-200.

  [2]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xx,(03):38-42.

  [3]邵选丽.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J].经济.20xx(7):205-205.

  [4]胡象明,唐波勇.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11-15.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标签: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1-06-18
【yjbys.com - 管理毕业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艺术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目的与任务

  毕业论文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答辩合格方能取得毕业资格和获得相应的学位。

  二、毕业论文选题

  1.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2.应围绕本学科和专业,尤其要注重从医疗保险、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的热点、重点和难点中选题,突出现实性和实用价值。

  3.选题应能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较全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原则上每生一题。选题的.分量和难度要适当。

  5.鼓励学生在思想、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要注重引入现代设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力求使用计算机实现上述方法。

  三、毕业论文工作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按时完成毕业论文。

  2.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时、独立地完成课题,严禁抄袭或请人代替完成。

  3.学生应主动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报告工作进展,并接受指导和检查。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标签: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1-04-09
【yjbys.com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区域公共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文章就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利益的诱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政府就必须重视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加强区域公共管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区域经济合作指的就是多个区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开展合作,使多个区域组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越来越严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有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不相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有着重大作用。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保障,只有做好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各区域的经济利益,进而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

标签:论文答辩 时间:2021-03-13
【yjbys.com -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做出判断,对该课题的发展前景和学生的努力方向进行最后一次的直面教育,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欢迎阅读借鉴。

  范文:

  各位老师好!我叫王秀芳,来自2016届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我的论文题目是《经济转型背景下安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在这里,请允许我周伟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背景意义、结构框架、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在背景意义,高等教育与省级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需要结合区域实际为省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安徽省高等教育要立足本省,为本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相继出台省会经济圈、振兴院北、院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院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区域发展规划,加速推动安徽崛起。

  当前,安徽正在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和东部沿海地带相比,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无法吸引大量的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来安徽发展,所以,安徽经济转型发展所需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要依靠本省高校来培养。安徽高等教育要服务于安徽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发展动力。

  自1999年扩招以来,安徽高等教育的规模日渐扩大,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迈入“大众化阶段”,服务于安徽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而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扩大人才数量,还要调整所培养的人才结构。所以,探究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要求,找出安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而尝试性地提出调整安徽高等教育结构的对策建议,既能加速安徽经济转型进程,又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用隐性知识组装无形资产

标签: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1-03-13
【yjbys.com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隐性知识是财富最主要的源泉,而隐性知识的高效交流、共享和充分利用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由于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和错综复杂的因素,尽管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极为重要,但却十分困难
    不承认隐性知识就很难得到它
  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存在着多种障碍,是非常复杂、困难的事情。下面结合我国企业状况如下:
  1.不知道什么是隐性知识,不承认知识是资本
  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新课题,我国许多企业对知识管理、特别是对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对隐性知识的和有效管理;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机构大多不健全,缺少知识主管、知识经理等专职管理人员。
  2.不知道谁有什么“绝招”,不知道现有员工的“绝招”有什么用
  由于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和不易表达等特点,发现何处、何人具有何种隐性知识,对需要获得隐性知识的人或组织有一定困难。需求者因缺乏足够的信息,经常是一方面找不到隐性知识和拥有者所在的准确位置;另一方面却由于缺乏有效的识别工具和手段,无法辨认和挖掘出那些虽然十分重要、但却未被认识其价值的隐性知识,从而不愿意投入精力去获取,妨碍了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掌握“绝招”的人做得了,说不清
  隐性知识往往表达困难。如掌握某项工艺诀窍的熟练技工能够通过操作演示其技能,却无法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该诀窍以及是如何掌握该诀窍的,这就妨碍了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4.“绝招”意味着竞争优势,谁也不愿意失去
  隐性知识、特别是关键性的技巧、诀窍等的形成和掌握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来之不易。员工拥有隐性知识是某种优势的象征,而与其他人共享会使他们丧失这种优势。因此,拥有隐性知识的员工出于独占性心理,一般不愿主动传播知识。
  5.拿件商品人人都会想到付费,学会一招技术却没人愿意花钱
  知识具有垄断性,如果将企业员工拥有的隐性知识视为“个人的独占品”,那么在共享过程中,就相当于将“知识”暂时地转让出去。作为知识的接受方经常会在没有“支付”的情况下获得所需的隐性知识,出现“知识交易”的不公平,这将进一步促使具有隐性知识积累的员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6.只知道干活出产值,不知道交流出效益
  现在的企业层级制组织中,层次过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员工的工作被安排在狭窄的范围里,不利于实现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企业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需要各种场所,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各种合适的“场所”,企业“知识社区”也普遍尚未形成。
  7.隐性知识需要现代交流环境
  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以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开放交互式技术平台。讨论系统、“知识地图”、“最佳实践”数据库、视频工具等先进技术手段很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范围和效率。
  8.隐性知识属于个人资产,没有报酬难以索取
  企业员工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涉及到是否愿意贡献出来的,不能强行索取。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促进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极为重要。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采用“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分配制度,这种方式对激励员工交流与共享隐性知识不大适用。“按知识贡献分配”的制度普遍尚未建立,缺少由物质、精神等多方面激励形成的有效的组合激励机制。
  9.没有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的环境
  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缺少一种能促进、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缺乏“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尚未形成较完善的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企业文化。
  隐性知识的价值实现在于拼接和共享
  1.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立强有力的知识主管、知识经理等专职管理人员,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体系。世界上很多著名公司,如可口可乐、施乐、通用电气等都建立了以知识主管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

  2.“挖掘”员工的隐性知识
  首先要识别和挖掘出为企业所需要的隐性知识,特别是核心隐性知识。这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3.为隐性知识创造说话的方式
  隐性知识的表达需要采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工具。隐喻性文字、象征性语言、模型、概念等是用来表达人们经验、直觉和灵感的有力工具。如通过隐喻和比较可以找到一种与头脑中的想象更加类似的东西作为参照物,使这些难以表述的思想更加直观化和容易理解。将隐性知识转变成可以理解的形式,还涉及演绎和推论技巧,这要求充分运用创造性推论。集思广益法能激发员工灵感的表达,使员工的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会议或一对一交流得到传播与共享,也通常会收到良好效果。图形、图片、视象、影片、多媒体等也是隐性知识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4.为隐性知识创造传播方式
  将隐性知识逐步编制成操作规范、管理制度、业务指南和员工手册等工作文件形式。这样就可以加快员工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速度,扩大交流与共享的范围。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考虑用语言、文字、图像,数据和机信息处理工具等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
  熟练员工和专家的多数操作技能、诀窍和心智经验等很难用语言或文字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需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不断实践才能实现交流与共享。企业可以创建各种适合的条件,通过依靠熟练员工言传身教培训新员工的方式来传播与共享隐性知识。
  5.为隐性知识创造交流的方式
  有条件的企业在建立企业知识库、内部网时要充分考虑怎样便于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如可采用讨论系统,让员工写下他们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存储到讨论数据库中,以利于交流和共享。在Intranet上专家系统可加快专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速度;可借助群件等开发工具,员工技能、经验和诀窍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进程。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员工隐性知识,有效办法是建立“寻人数据库”、“知识地图”、专家系统等,让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还可通过视频工具使分处两地的人像面对面一样地进行交流,消除了空间距离所造成的障碍。
  应加快创建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适合交流的“场所”,为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聚餐会,有关员工和专家等就一些特定项目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和技巧等;企业可将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一些人组成各种项目小组、任务小组等,让这些小组的成员在互动场所中,彼此充分交换想法、经验和相互启发,实现交流与共享,并创造各种新知识。我国万宝公司建立了知识管理平台和多维空间的“知识社区”,这对员工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为隐性知识创造一个良性循环的成长环境
  (1)应尽快建立一种团队与等级制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这既可以减少层次使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缩短上下级之间的距离,给知识员工以较多的现场处置权,解决信息流动不畅等;又可以存放个人和团体的结果,避免了“退化的风险”。
  (2)建立学习型组织。应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创造一种鼓励员工学习的环境,从事制度化学习,使员工在组织学习中面对面地相互交流。
  7.激发隐性知识贡献的积极性
  企业应把员工视为“知识的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物质激励,应该承认员工个人隐性知识的独创性和专有性,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把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薪金和升职挂钩,用物质利益来驱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具体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权期权制等从近期和远期来激励员工。精神激励,能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欲、成就欲、尊重欲和自我发展欲,这对推动隐性知识共享和创新十分重要。应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并通过工作岗位轮换等措施使工作丰富化,如美国IBM公司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当把技术诀窍收入知识库时,以提供者的名字命名,并加上审计委员的名字以示确认,用荣誉激励员工知识共享。
  8.“一起努力,成果分享”
  隐性知识共享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关键是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建立“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促进员工主动交流、共享与创新知识。在企业内创造一种信任、合作和深度汇谈的精神对于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金山公司提倡“一起努力,成果分享”的企业精神。
【】
  [1] Nonaka  I,Takeuchi  H,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 吕巍等译,《知识优势》,机械出版社,2002.1.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推动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标签: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1-03-13
【yjbys.com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与纸质文件相比文件归档是一项更为艰苦细致且难度较大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电子文件形成者或囿于传统观念,误认为电子文件不是文件而忽视其归档,或怕增加工作量而不愿承担此项工作;或由于电子文件对机系统的依赖性,使其必须借助计算机编目归档,这对不熟悉操作技术的立卷人来说,不像从事纸质文件立卷工作驾轻就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笔者认为,推动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着眼点要高,立足点要实,在规划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时,应从本单位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顺应其,摸清信息产生的源头,促使电子文件归档纳入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工作程序,建立归档制度。 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因此归档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经实践检验,利用磁盘,脱机采集数据的介质移交方式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如遇质量较差的磁盘,会文件的可读性。为防止数据丢失需制作多份备份盘存档,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存贮磁盘的数量,简便而安全的方式是采用移交归档,并利用光盘存贮。网络移交的途径有两条:? (一)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网,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随着各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这些文件经过各业务管理部门挑选,反映了职能活动的概貌,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是归档的重点。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悠扬,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但不能是唯一性的,应认可几种通用性较强的软件,如:.DBF、.DOC、.TXT、.EXE等文件。? (二)选择电子文件信息的汇集点,由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归档。为适应办公自动化工作发展的需要,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水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也从以往的“分散各异”转向“集中统一”,打破了立卷单位人界限,更趋向基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职能活动的而建立系统。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统筹本单位信息管理工作,是开发集中统一型信息系统的牵头部门,成为电子文悠扬信息的汇集点,又具有一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条件。由他们负责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归档,无是最佳归档途径之一。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计划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校行政信息管理系统,共分为教学、科研、人事管理三个子系统,正在筹建的教学管理系统与学生注册中心、财务结算中心、教务处、生院构成数据交换网。注册中心负责学生注册、选课、排课、考表、成绩等数据的传递;结算中心负责学生交费信息的传递;教务处与研究生院负责学籍、教学计划、课程、毕业审查、学位授予数据的传输。计算机与信息中心接收这些数据后,进行集中处理,经汇总的数据通过信息中心又输送给各业务管理部门共享。随着每年数据的更新,过期数据应由信息中心按档案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鉴定,编目整理,通过网络传输,移交给档案部门保存,或直接存入光盘,定期归档。? 二、依靠原纸质档案立卷工作骨干,实现相关部门职能的交融集成,建立文件归档制度。? 纸质文件归档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各立卷部门都设立了分管领导和立卷牵头人,负责督促检查立卷工作。开展电子文件归档也要以人为本,形成一支队伍,承担此项工作。由于大多数机与信息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较为陌生,不像立卷归档人员经与档案部门多年合作,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业务关系,容易与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上达成共识。所以,依靠原纸质档案立卷工作骨干,比以各单位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保同为主体,重新建立归档工作队伍更为现实。由于整理纸质档案大多采用手工操作的,这与电子文件处理手法相差甚远,需要新的知识和技术手段,现有的立卷队伍尚不适应工作的需要,要通过组织业务和技术培训,尽快地使他们掌握信息管理自动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担负起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重任。? 电子文件来源广泛,形成者不仅有业务管理部门的承办人,还有数据录入员、信息管理与计算机技术人员等。将头绪如此之多的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必须靠制度约束,使制度变成归档人员的自觉行动。要将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纳入本单位的立卷归档制度,并列入信息管理工作程序,在布置、检查、、考核信息管理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电子文悠扬归档工作。? 清华大学档案馆从1995年底开始抓电子文悠扬归档工作,制定了《机读(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暂行规定(试行)》,分别对归档范围、归档单位与分工、归档的方法和要求做了具体规定,并设计了《机读(电子)文件归档目录》样式。为了使各单位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立卷牵头人能够尽快地接受这一新生事物,还将探索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列为1996年全校档案工作会议主要议题之一,会上,分管档案工作的副校长和档案馆馆长明确提出要将电子文件归档列入立卷归档程序,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于1997年全校档案工作大会上,又提出加快电子文件归档进程的具体要求。在对电子文悠扬的来源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着“注重职能因素”的原则,选择了电子文件的信息综合性强,含“金”量高的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做为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的重点和试点单位。先后三次与他们专门电子文悠扬归档工作,成立了两办电子文悠扬归档工作小组,由校办副主任任组长,并参照纸质文件归档范围,制定出党办、校办电子文件归档细目。经过努力,现已将部分电子文件归档。? 与纸质文悠扬相比,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更加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方法。电子文悠扬形成部门熟悉各项管理业务,了解电子文件的形成和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既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又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部门的职能应相互渗 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签署是文件生效的主要标志,在现在技术条件下,对一些具有凭证作用和效力的文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保存。鉴于电子文件载体和信息技术的不稳定性,以及电子文件的易修改性,也有必要将重要的电子文件制成硬拷贝存档,以确保数据的安全。,电子文件、纸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采取“双轨制”,归档形成“两套制”,即纸介质与磁、光介质两种文件一起归档,形成内容相同的两套档案。其归档时使用不同的编目方法和存贮装具。档案部门应在每一卷纸质档案的备考表或卷内目录“备注”项中注明相应的电子文件的编码及存址,同时,在电子文件归档目录“备注”项中注明相应的纸质文件的档号及存址,以便利用时参照互补。?
在磁、光介质文件耐久性留存的尚未解决之前,它与纸质档案将并存很长时间,但从长远看,在档案存储介质的技术条件进一步改进之后,可尝试对那些作用大、情报价值高的档案,采取以磁、光介质归档为主,纸介质归档为辅的做法,而对那些凭证价值较高的档案,则采取以纸介质归档为主,磁、光介质归档为辅的做法。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优化馆藏,也能减少档案的体积,缓解库房紧张的状况。两种介质归档的简化合一,要经过审慎证证,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实行,最好以简报、情况报道类,以及信息的实质已被其它档案所包含的文件作为简化合一的首选目标。? 清华大学宣传部从八十年代初将报道学校工作情况的剪报整理作为资料归档。近年又在校园网管理系统中设置了“报刊信息”专栏,随时输入各报刊登载我校情况文章的标题及摘要,通过传输到全校,供广大师生员工共享。1998年,经与档案馆反复后,进一步完善了上网的报刊信息,加注了刊登文章的详细出处,相当于索引,并将上网报刊信息及索引制成硬拷贝,与相应的电子文件一并归档,简化了纸质剪报的剪裁、粘贴和整理工作。经如此办理,一般查询可利用电子档案,快捷方便,需查用全文时可借助电子档案所提供的报刊索引到图书馆查阅,万一电子档案被损坏,相应的纸制裁档案还保存完好。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浅谈VTS机务管理

标签: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1-03-13
【yjbys.com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摘 要:立足VTS机务管理实际工作,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开展好VTS机务管理工作,以提高系统的可用率和完好率,为VTS运行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关键词:VTS 机务 管理

  船舶交管系统( 即VTS ) 是为保障船舶安全、提高交通效率以及保护水域环境之三大目的而广为建立的一种岸基设施,多年来,我国致力于VTS系统,在全国沿海各主要港口和长江主要航段相继建立了具有一定先进技术水平的VTS,使我国对船舶交通安全管理具备了较高水平的硬件环境。随着这些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如何进一步管理好并逐步完善现有系统,提高系统的可用率和完好率,为VTS运行提供物质保障等,已经摆在VTS机务管理人员的面前。本文根据从事VTS十余年的建设管理经验,分五个方面探讨上述问题。

一、正确把握VTS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一个完善的VTS系统应符合先进性、高可靠性、实用性、易维护性和易扩展性。为了使VTS系统达到这些要求,从系统的设计,系统模型选择,到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都要以此为基本原则。在系统模型确定之后,应找出代表和整个系统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的核心子系统和关键部位。对于核心子系统应采用系统最成熟、最可靠并增加冗余方案以增加整个系统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在设备选型方面,应考虑先进性和易维性相结合,大量采用商业通用设备,建设成本低同时便于今后发展升级和系统扩展,这样的系统建成后整体维护费用较低,系统可用度较高,从而达到较高的效益,这是今后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江南浏VTS系统的建设,为稳定长江下游安全形势发挥了巨大作用。该系统是成熟产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由于受当时技术及资金的限制,系统存在较多缺陷:系统几乎全部为专用设备,后期维护成本很高,功能板少则上万,多则几十万;系统分辨力较低,跟踪能力较差,不能满足通航密度高、航道弯曲度大的长江水道使用需求;系统几乎没有冗余设备,降低了系统的可用率,等等。上述问题渴望在计划实施的长江南浏VTS系统系列改扩建工程中得到完善。

二、抓好建章立制,规范设备的维护管理

为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且操作性较强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必不可少的。全国海事系统各交管中心在系统运行初期即着手制定各单元设备的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但规范性和完整性相差很大,水平参差不齐。部海事局于2003年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VTS系统设备维护管理》,规定了岗位工作职责及设备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的工作程序;强雷电、意外停电、火灾、地震时的应急程序;设备故障处理程序;日常巡查检查制度及维修保养制度程序等。该《规则》的下发,对规范交管设备的维保养工作作用巨大。

三、加强技改技革,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设备维护工作是VTS系统发挥功能的保障,开拓进取、技术创新是VTS功能发展完善的关键。VTS系统在设计、建设过程中,由于受资金、发展水平和其它因素制约,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对已建成后的VTS系统需逐步完善,使之达到VTS国际运行的标准。我们在镇江VTS运行的十年中,也一直致力于该项工作。

1.组织实施了大沙雷达站恢复和改造工程。大沙雷达站是南-浏VTS工程以前单独建设的雷达站,南-浏工程建设时没有对其设备进行改造。江苏局成立后,先后于2000年和2003年投资160多万元并利用广州交管闲置设备实施了大沙雷达站恢复和改造工程,恢复和提高了大沙雷达站的功能,达到了无人雷达站的要求,一改过去与镇江交管中心各自为政的局面,提高了镇江交管中心覆盖水域的整体监控能力,对进行有效的交通组织,改善辖区通航环境意义重大。同时,有人站变为无人站,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2.组织实施了尹公洲简易CCTV系统建设工程。尹公洲航段是长江上著名的“老虎口”航段,航道弯曲、狭窄,船舶流量大,船种复杂,事故多发,最新流量观测数据表明,船舶高峰日流量已达4900余艘次,是南浏交管建设时流量的2.5倍。作为对该航段实施监控的镇江VTS系统,虽然对稳定该辖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基于雷达探测技术原理的交管系统,对小型船舶的检测能力和监视能力有限,尤其是船舶密度加大以后,船舶间距变小,VTS就更难很好地区分航行目标。根据该航道的特点和船流情况,我局投资15万元兴建了大沙简易CCTV系统,该系统既可以作为大沙雷达监控的必要补充,成为大沙雷达设备的简易冗余系统,又为丹徒航行警戒区、尹公洲下洲头等敏感区域的纠违管理增加了重要手段,为尹公洲航段保持持续稳定的安全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进行了系统供电电源的系列改造。先后投资对征润洲雷达站进行了高压供电改造和对镇江交管中心进行了双回路供电改造;结合交管中心修缮工程对中心UPS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并建成供电冗余系统和应急照明系统;投资建设了大沙和征润州雷达站应急电源系统。电源系统的改造,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可用率。

4.不花钱或少花钱,开发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小项目。我们联合软件公司合作编制开发了交管中心值班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交管中心无纸化办公水平的提升。我们自主研制开发VHF语音信息自动播发系统,降低了值班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服务质量,受到了船舶的普遍好评。

四、加强维护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VTS涉及很多行业和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从业者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爱岗敬业精神,而且需要综合业务能力较高的人才。但由于受编制的限制, VTS专职机务人员数量,这很不利于维护工作的开展。我们将2名专职网管员与VTS机务员进行了混编,同时又培养了一名在交管设备方面有专长的值班员作为兼职机务员,壮大VTS机务员队伍,提高了维护力量。科技很快,为了防止知识老化,跟上步伐,我们购买各种书刊和材料,制定培训计划,同时跟踪VTS最新发展动态,通过消化吸收国外的设备技术、其他海事局VTS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培养自己的维护技术力量。

五、管理模式探索

现代VTS在我国的发展只有十几年,如何建立适宜的VTS管理模式,为充分发挥VTS六项功能打好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要因地制宜。首先认识到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管理模式,由于受科技水平、政策、人力、财力、环境等多项因素制约,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部门的管理模式。经过镇江的情况,我们决定以自维、自修为主,以外部力量为辅,经过几年多方面努力,我们现在已做到中小故障不出门,重大疑难故障有见解。随着交管水平的发展和理念的变化,机化、化、信息化将势不可挡,,我们还得两条腿走路。随着维护力量成长和管理模式改变,我们的管理方式也将随着变化。

二是要借鉴经验。现代VTS做为整体已经走过了几十年,但从设备构成和维保检原则来看,它和其它行业,例如邮电、通讯等有相似相通之处,这正是隔行不隔理。在设备管理方式上,我们海事系统就有更大的相似之处,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运行上,都有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交管事业发展这么多年,各局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积累了很短宝贵的经验,现在是个开放的社会,闭门造车势必落后。我们就是要大胆借鉴各方面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然后根据各自交管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应管理和模式,在实际中不断加以完善,取得了很好效果。

三是要正规化管理。为了克服机务管理中无序现象,重修不重管理情况,根据上级的要求,把维﹑保﹑检制度纳入正规化﹑化﹑规范化的轨道中,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原始资料齐全﹑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便于后人检索和检查。也便于后人整理和提高,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种管理技术。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标签: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0-11-14
【yjbys.com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区域公共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文章就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利益的诱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政府就必须重视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加强区域公共管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区域经济合作指的就是多个区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开展合作,使多个区域组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越来越严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有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不相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有着重大作用。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保障,只有做好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各区域的经济利益,进而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标签:论文提纲 时间:2020-11-11
【yjbys.com - 论文提纲】

  一、目的与任务

  毕业论文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答辩合格方能取得毕业资格和获得相应的学位。

  二、毕业论文选题

  1.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2.应围绕本学科和专业,尤其要注重从医疗保险、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的热点、重点和难点中选题,突出现实性和实用价值。

  3.选题应能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较全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原则上每生一题。选题的分量和难度要适当。

  5.鼓励学生在思想、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要注重引入现代设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力求使用计算机实现上述方法。

  三、毕业论文工作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按时完成毕业论文。

  2.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时、独立地完成课题,严禁抄袭或请人代替完成。

  3.学生应主动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报告工作进展,并接受指导和检查。

  4.毕业论文基本结构要规范。

  5.做好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精神饱满地参加毕业答辩。

  四、毕业论文工作内容

  1.毕业论文 约1.2万字

  2.调研报告(或读书报告) 约3千字

  3.外文资料翻译 约1.2万个英文字符

公共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标签:开题报告 时间:2020-10-15
【yjbys.com - 开题报告】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公共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欢迎阅读参考。

  课题名称:医疗纠纷调解制度研究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医疗纠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地方因此甚至爆发了很多群众性事件和犯罪案件,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生活与社会正常秩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目前,各国已经对医疗纠纷的解决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过程,我国在原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基础上,各地出台了相关配套规定,不少地方更是将医疗纠纷纳入社会大调解之中,在实践中探索了如南通经验等不少经验。然而,医疗纠纷的解决涉及到人民群众、医疗机构、第三方调解机构等,有增长速度快、处理难度大、赔偿金额高、社会涉及面广负面影响大的天然复杂性,更和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和社会现状息息相关。所以医疗调解纠纷之路不可一蹴而就,应当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从宏观的政策和微观的方法论多管齐下,方能有效解决。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本课题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经验丰富我国医患纠纷调解机制的理论,为有关立法和机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填补有关法律和体制的空白;就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减少“医闹”,维护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及时消除医患双方的矛盾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标签: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0-10-14
【yjbys.com -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

  新常态这一概念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伴随着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民主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和社会治理对公共管理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公共管理的体系和能力与社会现实需要的差距、公共管理手段的落后、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共同构成了我国公共管理目前面临的困境。解决这些困境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在新常态下的平稳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力量。

  [关键词]

  新常态;公共管理;发展模式;社会建设;主流价值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我国的公共管理活动面临着非比寻常的压力。经济增速的换档、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社会对法制化的管理过程的要求,都迫使公共管理的模式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就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新常态是一个囊括多维度因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

  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总体性概括。在新常态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政治建设、社会文化等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理念和动力

  新常态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理念和动力等多个方面。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是经济新常态的外在表现,经济增长在新常态之下的理念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动力的调整则构成了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整体性变化的基础性条件。首先,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是经济新常态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了飞速的增长。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机制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由年均10%以上逐步下降到中低速水平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一方面,这必将给诸多传统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必将给新兴产业的成长铺平道路,提供良好的机遇。其次,经济增长理念面临着巨大的调整。不断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化和优化是目前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努力梳理的理念。长期以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核心方法是简单测算总产值的增长状况。而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效益、经济增长相对于投入的效率等因素受到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在新常态的历史阶段,这种状况必然发生改变。最后,经济发展动力将逐步转化为创新。长期以来,单纯依靠要素的不断投入和追加以实现经济的增长的模式,在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和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在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投入达到极限时,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出现放缓的趋势。在新常态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在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和要素的追加情况下,促进经济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增长,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