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论文

高层建筑的普通意思是指具有较多层数高度较高的建筑,但是具体达到何种程度算作高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等于或大于24.3m得建筑视为高层建筑。中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论文1

  一、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的简介。

  在当今社会,高层建筑主要是由上半部分商业公司和住宅,下半部分商服构成。所以必须发展好转换层施工技术,因为转换层结构可为梁式板式、桁架式或空腹桁架式等形式,承载着上部房屋的主要重量,在高层建筑中处于支撑作用,如果转换层的支撑力不够,将会给建筑物带来毁灭性的代价。转换层就是实现转折功能的大型水平构件,转换层位置地震反映强烈,在发生地震时,是最先受破坏的位置,运用适当的转换层施工技术很有必要。转换层施工技术多半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合。

  钢筋混凝土结实,干燥快,用时短,不影响施工进度。转换层自身是属于大体积的混凝土,混凝土自身也具有很多优点,比如:比热容大,内部温度上升快,昼夜温差大,材料便宜常见,坚实厚重等优点。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转换层施工技术时,要充分注意以下几点:钢筋质量及硬度,混凝土的配比,材料的选择,控制好温度差及施工技术的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是所有高层建设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整个高层建筑的安全及高层质量,所以充分考虑一切可能发生的因素,不可马虎大意。随着近几年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转换层施工技术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也从国外引进一些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设备,但是在具体施工时,也要因地适宜,结合现场的条件和情况进行施工,所以说光引进使用先进设备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施工团队开发属于自己优秀的施工技术,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只依靠引进,创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灵魂,只有自己的创新技术提高上去,才能更好的发展。楼房的发展,也为我国提供了许多转换层施工技术的经验,在这几年,我国已经有了显著地成效,相信在未来,我国的工程施工技术会有很大的飞跃。

  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的要点。

  1、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支撑压力控制。

  转换层支撑压力控制它包括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侧压力控制和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模体系对拉螺杆受力分析两个方面。高层建筑要想保持建筑的稳定和安全,首先要做好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侧压力控制,尤其是硬度和刚力,决定着转换层能够承受着多大的力。目前,多使用大体积的钢筋混凝土作为高层建筑的转换层,因为钢筋可以固定在横梁的支架上,不影响其它施工进度,缩短施工时间。钢筋混凝土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再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和图纸进行施工,由于高层建筑的施工时间长,又容易受到当地政策的影响,所以很容易改变施工方案。

  在设计高层施工转换层的初期就应该对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进去,多设计几个可行性方案。但是,不管设计何种高层转换层施工方案,都要保证转换层的侧压力做够,有足够的刚度。方便适用,可转换成各种我们需要的方案。所以一定要对施工设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对转换层施工技术熟练掌握。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工程设计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严格遵守工程规范,以严谨的态度认真施工,保证高层建筑质量。当前我国高层建筑施工存在问题的源头就是技术水平低,人才素质不够高。国外有很多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器材,我们可以在一定经济范围内买进。在施工实践当中必须要做到结合施工的具体状况对施工图提出有利的技术性建议,以降低建筑施工的难度系数,节约建筑施工成本,加快施工的进度。

  2、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混凝土的裂缝控制。

  混凝土材料是建设高层建筑的基本材料,所以它的质量决定了高层建筑的质量。混凝土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硬度大,比热容大,容易干,容易控制。但是,混凝土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容易出现裂缝,所以做好转换层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很有必要。还要加强混凝土材料质量的控制。一般出现裂缝就很难修补,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就会更加严重,裂缝就会越来越大,修补工作也只能起到暂时性帮助,但是根本问题已无法解决。出现裂缝的原因主要有昼夜温差大,水泥和钢筋的配比不合理,选购的材料质量不过关,都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所以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要格外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加强混凝土材料的选择。

  目前,许多企业施工单位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使用不符合规范的水泥混凝土材料,雇佣不够施工资格的管理人员,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大问题,甚至好多施工单位觉得这不是什么重要问题,但是,在后期这些问题就会显现,高层建筑就会现在质量安全问题,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水泥、石灰每批料到现场均需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施工监督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监督管理风气。定期进行科学规范的质量检查,对于质量存在问题的,及时进行补修,情节严重的需要重新翻修。只有监督管理力度上去了,才能保证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安全进行。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与转换层关键施工技术结合的注意事项。

  在建设高层建筑时最重要的就是横梁和砥柱,它们是支撑房屋重量和压力的主要来源。建设时首先把钢筋挂在横梁上固定住,然后把水泥混凝土浇筑上去,在这里需要注意钢筋与混凝土的配比一定要合理,不然容易对房屋的质量有很大影响。钢筋多,混凝土少容易刚力不够,墙面不结实。钢筋少,混凝土多容易出现裂缝,墙体承压性不强。在浇筑墙体时,尽量选择在夏天秋天,这个期间温度高,混凝土与钢筋比较容易结合,干的速度快。混凝土的水泥和细砂的配比一定要充分合理,因为转换层还具有抗震的效果。如果细砂颗粒状太大,就会明显减弱抗震效果,细砂的颗粒要小与水泥充分融合,搅拌时也要注意粘度,不能太干。转换层就是大型的钢筋混凝土,只要把钢筋混凝土与转换层之间的配比整理清楚,就能融会贯通的使用转换层施工技术,应用到高层建筑当中去。

  四、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发展在我国相当迅速,本研究简单介绍了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说明了转换层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的重要作用,只有掌握更加先进的转换层施工技术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的楼房安全。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加强转换层施工技术的控制条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高层建筑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也应该注意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层建筑的顺利发展。

高层建筑论文2

  1工程概况

  拟建某项目是一栋28层的高层建筑(含地下室)及4栋低多层建筑,属临街建筑工程,占地面积约4500余mz,高层为框架结构,其它建筑为砖混结构。为摸清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

  (1)勘察方法:组织百米旋转钻机三台进场施工,本次勘察采用了钻探、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岩、土测试分析、工程测量等手段。

  (2)勘察工作量:累计703.90m,其中第四系土层245.10m,强风化岩层159.50m,中风化岩层299.30m,共竣工钻孔66个,具体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

  (3)原位测试及取样:标贯12层次,采取原状土样14组,借取同一个场地土样6组,采取腐蚀性样2组进行了土的腐蚀性分析,2组水样进行水质分析,6组岩样做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试验。

  (4)测定地下稳定水位66孔次,ZK1ZK28钻孔见有水位,高层位置地势高,且已挖至强风化岩层,均为干孔。

  (5)钻孔测量:钻孔位置及孔口高程采用了全站仪实测,实测采用甲方提供的坐标系统及高程点,高程点为92.189m,测得各钻孔坐标及孔口高程,精度能满足规范要求,坐标系为独立坐标系。

  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揭露的地层有:①填土层、粉质粘土层、强风化含碳炭钙质泥岩、中风化含炭钙质泥岩,其工程性质自上而下描述如下:填土层:灰白色,灰黑色,稍湿一湿,松散,成分以泥岩强风化物为主,稍含中风化碎岩块。本层分布集中,低多层建筑均有见及,本次勘察揭露的最大厚度为9.40m,最小厚度为1.20m,平均6.01m,性质差,新近回填土,高压缩性土层;②粉质粘土层:黄色,红黄色,稍湿,硬塑态为主,上部多呈可塑态,成分以粘性土为主,下部稍含灰岩砾及石英砾,见网纹结构。本层分布较广泛,22个钻孔见及该层,均分布在低多层建筑范围内,勘察揭露的最大厚度为7.00m,最小厚度为1.30m,平均3.50ro,性质较好,中等压缩性土层。该层共做标准贯入试验14次,击数N=6~9击,层厚1.307.00m:层顶标高82.O891.20m;层顶埋深1.209.40m。取土样14件,试验结果见附表土要试验报告,主要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W=26.57%,e:0.784,IL=0.292,av=0.22,属中等压缩性土层;③强风化(含碳钙质)泥岩:灰白色,灰黑色,薄层理清晰,污手,风化强烈,上部多已风化成粘土,多呈软可塑态,局部含水量高,呈软塑态;下部呈碎块状,水浸泡易软化,夹未完全风化的泥岩碎块,软硬相间,本层分布广泛,各钻孔均有见及该层,揭露最大厚度为6.40m,最小厚度为0.50m,平均3.19m,层厚0.506.40m;层顶标高79.9O~97.1Om;层顶埋深0.00~11.80m;④中风化(含碳钙质)泥岩:灰黑色,薄层状,含炭及钙质,局部夹泥灰岩透境体,污手,裂隙较发育,多为方解石充填,岩芯呈短柱状及碎块状,软硬相间。均未揭穿该层,本次勘察揭露最大厚度为11.80m,最小厚度为1.10m,平均7.30m。

  3地水、土

  该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层种类少,结构简单,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填土层中,分布局限,水量小,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水的连通性及渗透性差。下伏基岩为含炭钙质泥岩,属软质岩石,岩溶不发育,含少量的风化裂隙水。场地范围内所有地层均为弱含水层,施工时ZK1一ZK28钻孔内均见稳定水位。施工后测得水位在0.00~2.80m之间。勘察期间在ZK7、ZK18号钻孔取样,进行了水质简分析,并实地调查,场区周围地下水无环境污染源。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xx(2009年新版))中有关规定,综合判定,本场地浅部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水质分析报告详见附水质分析报告,判定结果见表2。

  4岩土参数的选用及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1)填土层:据其成分及其堆积时间,其承载力特征值为60~80kPa,建议采用60kPa。

  (2)粉质粘土层:据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修正锤击数N:6.0~9.0击,确定其承载力特征值为168~235kPa;所取原状土样室内试验数据平均值:孔隙比e=O.784,I0.292,按O.90回归系数修正,确定其承载力为212kPa,建议采用综合值190kPa。

  (3)强风化含碳钙质泥岩:根据其其性质及风化程度一强风化,该层承载力特征值可达200~5ookPa,建议采用200kPa。

  (4)中风化含碳钙质泥岩:根据其其性质及风化程度一中风化,该层承载力特征值可达700~1200kPa,另根据南昌市昌平岩土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岩石抗压强度报告表数据,算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4MPa,建议采用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11MPa,其特征值建议采用700kPa。

  5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5.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该拟建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层结构简单,未发现泥石流、滑坡、塌陷、土洞、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下伏基岩为含炭钙质泥岩,属软质岩石,岩溶不发育,且厚度大,性质好,故场地稳定性好,适宜本工程建设。

  5.2天然地基方案

  据该工程特点及场地地基条件,可采用桩筏基础,中风化泥岩作地基持力层,采用天然地基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基坑开挖后,应会同有关部门现场验槽,若局部地质条件有变化,应根据现场情况认真分析,妥善处理;②基坑开挖验槽后,应及时浇灌,以免因水浸泡,而降低地基承载力;③采用浅基方案时,开挖时请作好排水工作,基坑排水可采用集水坑排水;④泥岩强风化层遇水易软化,基础开挖应尽量避开雨天,或采取有效措施,以免因雨水浸泡降低其承载力,开挖后应及时进行浇灌。

  5.3桩基方案

  据该楼工程特点及场地地基条件,岩溶不发育,性质好,宜采用夯扩桩,桩端座在下伏基岩中风化层内,桩长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确定,采用桩基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桩基正式施工前,应现场试桩,以核实施工条件和单桩承载力;②含碳钙质泥岩中风化层水浸泡易软化,验槽后,应及时浇灌,以免因水浸泡而降低地基承载力;③严格按操作规程和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5.4地震效应

  该拟建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区域稳定性较好,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地震诱发因素,建筑物可按相应烈度作抗震设防。

  6基坑工程分析与评价

  6.1基坑周边环境分析

  拟建场地周边多为528层的已建及在建建筑物,基坑开挖时允许放坡的坡角较小,场地工程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基坑开挖时,应注意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6.2基坑开挖与支护

  拟建场地表层多分布有①强风化含炭钙质泥岩,遇水易软化及塌踏,易使基坑边坡产生滑移破坏,且拟建场地周边既有设施较多且相距相对较近,基坑开挖时允许放坡的坡角较小,因此基坑施工中应视开挖深度而采取相应有效的支护措施。

  7不良岩、土工程问题的预防、监控及治理措施

  (1)场地下伏基岩为含碳钙质泥岩,属软质岩层,水浸泡极易软化,无论采用何基础形式,验槽后,均应及时浇灌。

  (2)为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及地基承载力,基坑开挖宜避开雨季。

  (3)本工程若进行基坑开挖,对于基坑支护方案,应进行专门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若见到水,宜进行排水或止水工作,排水可采用集水坑排水。基坑边坡强风化泥岩层,具抗剪强度低、触变性强等特点,基坑工程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

  (4)桩基工程正式施工前,应在现场不同的地段试桩,以确定单桩承载力及相应的施工参数。本报告建议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预估值,施工图设计时,单桩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5)采用夯扩桩时,建议正式施工前进行试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塌孔、孔底沉渣等现象,保证成孔和水下浇注混凝土的质量。

  8结语

  本工程重要性等级分别为Ⅱ级及Ⅲ级,场地范围内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土洞、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地形较平坦,场地等级均为Ⅲ级;场地范围内地层结构较简单,下伏基岩岩溶不发育,地基等级均为Ⅱ级,综合勘察等级均为乙级。场地属设防烈度小于Ⅵ度区,建筑物可按相应烈度作抗震设防。

高层建筑论文3

  摘要:高层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高层建设计过程中经常对生态建筑学进行应用,从而使高层建筑的设计能够达到人们期望的使用标准,同时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

  关键词:高层建筑;生态建筑学;设计应用

  高层建筑的出现对于缓解城市土地压力来说有着重要作用,从现代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高层建筑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空间。但是,需要注意,高层建筑在在建筑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材料与能源,并且会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基于此,人们能提出了生态建筑概念,并将其应用在高层建筑中。

  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以生态学作为基础,是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者结合的产物,将自然系统作为根本,构建一个建筑人工生态系统,该系统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具体来说,就是依据当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对建筑学、生态学进行合理应用,从而将环境与建筑两者构成一个合理的结合体,使其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并且使建筑、人、自然生态环境都可以构成一个优秀的循环系统[1]。生态高层建筑设计,就是将在自然环境中设计高层建筑,充分考虑,建筑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2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原则

  生态建筑最初追求是对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合理的对能源进行应用,避免资源浪费,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如下:(1)较高的环境友好度,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想使生态建筑学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必须要通过合理的措施对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通过合理保护措施,避免其周围环境遭受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节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要尽量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浪费,能不用尽量不用,能少用则少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建筑行业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基础,不断对能源的利用方式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使能源的利用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3)以人为本,神态建筑的本质还是对生态环境改善,从而营造出符合人们发展与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建筑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放在首位,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3高层建筑设计中对生态建筑学的合理应用

  3.1建筑与生态环境节能相一致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对高层建筑周围的产地、生态环境、资源等多项内容进行详细考察,对各项因素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与优点,在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基础下,对生态环境中的资源和要素进行充分吸收与合理应用[2]。例如,高层建筑采光,其是高层建筑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在该项内容设计中,应当尽量对多种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诸多方案中选择出一种合理的方案,从而使高层建筑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光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灯光照明系统的依赖,达到节能目的。

  3.2生态表皮设计

  高层建筑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对其表皮进行合理设计,可以使建筑外形的美观性和保护功能得到提升。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注意的是,建筑物的表皮指的是能够使建筑物的内外物理环境产生变化的外部互为结构,其主要包含底层楼板、屋面、外墙等多项内容。在对高层建筑的表皮进行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表皮对高层建筑起到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表皮”本身能够起到的支撑作用,两者必须要同时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最终的合理性。例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风、光照等人体可以感受到的天然光热、舒适度等内容考虑在高层建筑的表皮的设计范围内,通过合理的设计,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同时还需要注意,建筑表皮设计要避免对周围其它建筑造成不良影响。

  3.3突出生态化

  高层建筑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而诞生的,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进行应用与改造的能力。从该角度进行分析,在设计高层建筑过程中,要与生态环境协同推进,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将,应当不断为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环境系统而努力。这也就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高层建筑所在城市的植被覆盖情况、气候、土壤、水文等各项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并且在对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打造一个与周边外部环境相协调的结构样式,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且可以对改善生态环境也有着巨大好处,推动了高层建筑发展,设计出与大自然永续共存的“产品,”,满足人们对高层建筑的需求。此外,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选择,要选择无毒无害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挥发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对不良气体辐射和电波进行严格控制,对建筑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自动调节,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还需要注重隔音效果,避免高分的噪音对人们的休息和生活造成影响。

  4结语

  高层建筑能够减少对土地的使用,但是其在建设与应用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对生态建筑学进行合理应用。从长远角度来看,将生态建筑学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可以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并且能够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探析绿色策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xx,02:46.

  [2]潘洁贤.低碳设计理念在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xx,4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