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改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地理课改论文1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以务实的态度,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借助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教育观念;课堂氛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新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一、提高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地学习这些理念。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不可能一夕之间就改变的,教师要长时间地研究新课改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等理论知识,并逐步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学习这些教学理念时,可以和其他的任课教师就课程的开展进行讨论,双方交流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感受,提高对新理念的认识。

  二、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新的时期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敢于说出自己的质疑。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自身教学角色的变化。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认识到课堂引导者和课堂主导者之间的差异,摆正自己的态度,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对待学生时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要贴近学生的心灵。其次,教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高中阶段的每个学生都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之中的闪光之处,发现学生的优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现阶段出现了许多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方法,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1.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就是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探究式的问题,将课堂主要内容的学习放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中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以《全球气候变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时首先需要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你们猜一猜这部电影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看过的学生吗?看过的学生可以讲一讲电影中的精彩情节吗?这时学生会很有兴趣的回答教师的问题,等学生回答完后,播放影片的精彩片断,在播放视频片断时展示相关的材料。如《难以忽视的真相》电影中出现的海平面上升的现象,就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近些年来海平面正在逐步上升及南极冰川正在快速消融的资料。在看完影片后资料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全球变暖的了解,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出所知的与全球变暖相关的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全球变暖现象中的疑惑,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记录和整理。最后让每个小组分别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通过课下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共同确定问题的答案,之后和教师就答案的合适与否进行探讨,共同确定恰当的问题结论。

  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地理课堂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琐碎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方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综合运用。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教学时首先要带领学生学习怎么运用思维导图。在回顾《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教师带领学生回想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内容,这部分中的关键内容是全球气候变暖,然后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圆点代表全球气候变暖,随后拓展思维,画出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向外的线条,在每个支线条上分别写上一个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关键词如气温上升,按照这样的方式直到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梳理完毕。在学习思维导图的用法后,在地理学习的预习阶段要运用思维导图,每堂课结束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用思维导图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进行对比,了解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不足之处,并在不足之处标上着重学习的记号,在复习时有重点地复习。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注重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并利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作者:王丹 单位:襄阳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徐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xx.

地理课改论文2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开展, 高中地理也从原来的教学应试化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而转变。为了适应新课改, 高中地理也应该引进更多具有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更好地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本文结合新课改的大背景, 探讨几项具有创新型的教学法, 希望可以为高中地理能更有效地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而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创新教学法;

  地理作为高考的一部分是我们一直强调学好地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学习地理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是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更应该注重运用更加具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法, 注重教学法的创新, 让学生在更有趣的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新课改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内容提出了要求, 更是在无形中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硬性的要求, 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影响

  1.1 对学习目标的影响

  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 其中对学习目标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的影响[1]。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明灯, 正是因为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 学生就需要根据具体的目标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地理能从自然地理中学到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 可以解释更多的地理现象, 根据现有的地理知识推出和验证更多新的理论;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城市、农村具体的人文环境设计出更好的可行性方案, 从而真正地造福人类。

  1.2 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受新课改影响最大的是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地理教师, 从踏入地理教师这一工作岗位之时, 他们的教科书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 所以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就省去了很多时间, 只要带过一届学生, 以后的教案就可以重复利用了。但是新课改之后, 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 学生学习得高分不是唯一的目的了, 这就促使地理教师要根据变化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其次, 新课改直接提出教师要注重学生本体,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这必然会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而对地理教师课程设计、教学计划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方法

  2.1 转变教学观念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实现创新型教学法, 首要任务就是让高中地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学观念其实一直在发生变化, 有时是显性的, 有时是隐性的。从古代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到新学堂新式教学模式, 这就是教学观念转变的体现。当今时代, 我们处于社会迅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 更应该根据社会现实状况适时改变教学观念。如果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每天都是固定模式化了的教学方法, 长此以往必定会减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热情, 影响教学效果。

  2.2 发挥多媒体功能

  多媒体是教学中有效的辅助教学设备, 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也投入使用多时。有效使用多媒体体现在借助多媒体展示抽象的地理知识, 结合当前最新的地理发现, 根据所学地理基本知识添加显示相关延展性知识。有的教师喜欢用图片法, 有的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 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 我们需要给学生输入更多的社会性内容。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 老师课堂上会让学生牢记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 两极稍扁的接近圆体的定义, 记住地球的运行轨道、自转方向等, 而只背记定义学生会觉得无聊, 更好的办法是给学生播放天体运动的视频, 让他们在观看动态的天体运动时向学生讲述需要记住的内容。虽然我们生活在地球之上, 地球在宇宙之间, 但是对于遥远的银河, 学生还是会觉得比较抽象, 让学生自己产生兴趣有点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3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沿着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老师来说确实是节约了不少时间, 但是任何事物一直都处于发展的状态, 如果在地里教学中仅仅坚持传授学生基本课本知识, 难以拓展课外知识是不合时宜的。社会在发展, 我们的居住环境也在改变。社会的发展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 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居住环境。因此地理课本上的内容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采纳什么样的例子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引起学生兴趣, 这需要地理教师进行科学的选择。例如人口与环境对人文地理的内容, 我国的人口在近些年来开始出现老龄化趋势, 教师在讲人口与环境这一节时可以根据多国的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举例, 而不能只是对人口大国的中国进行介绍。随着环境的变化, 社会国情的转变, 我国也适时地调整了生育政策。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成绝对的正比或者负比的关系, 这需要让学生在了解更多国家的具体国情之后, 可以让他们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

  2.4 加强教学实践

  每一门学科的可操作性不是完全等同的, 虽然地理不如物理、化学的可操作性强, 但是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跟物理、化学一样, 也是为了让学过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2]。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的项目并不多, 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 让学生在完成书面作业的基础上, 加强他们在生活中的动手能力, 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于生活中。

  人文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十分密切, 学生学习起来也有兴趣。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河流的综合治理都是我们身边能看到的实例,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身边存在的水土流失或者找到相关的生态问题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然后在课堂上提供方案的可行性。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做出及时的反馈,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自己优点和不足, 这也是一种帮助学生学好地理的有效方法。

  3 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 学生的学习目标变了, 教师的教学模式变了, 而在课堂上采用创新型教学法恰好是帮助地理教学实现新课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这就需要一线地理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更有效且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闻华.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导学, 20xx (20) .

  [2]刘章平.激发兴趣, 制造快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研究[J].新课程·中学, 20xx (5) .

地理课改论文3

  摘要:新课改与我们每个教师都息息相关,我们不但要关心新课改的形式,还要积极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参与新课改,要积极的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那么课堂就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新课改下,地理教学应紧密结合实际、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地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

  关键词:新课改;困惑;地理教学;心得学习兴趣;学习场景

  我们河南省是第一年接触新课改,那么关于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课改方向等等,使我在对其理解和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惑。

  一、对新课改的几点困惑

  困惑之一:对新教材“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易把握

  进入课改后,一段时间内教师最大的担忧,即知识和技能会被弱化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仍有被冲淡的可能性。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过程的机会,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用时需增加。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也要增加更多的教学用时,以引导学生活动。这样课堂就不容易达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何设计适当的学生活动,整合这三个维度,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困惑之二:“探究式”与“接受式”

  目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其实,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学习,有机械接受、被动接受、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现代教育应该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也就是实践中应该“执 其两端而用之”,那么“两端”的度该如何把握呢?

  困惑之三:对答题思路的多样化和基本思路的疑虑

  地理教学讲究艺术,在授课中不要讲全、讲完、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来填补空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问而不答”“答而必问”“以问代答”,教给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答题思路往往是多样的。在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一些问题的基本答题思路,三五分钟一道题就能轻松完成。例如: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有哪些?这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中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4个方面分析回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老师教学生用基本的答题思路去解决问题,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而如果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开放性地思索回答,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题思路。新课改中一些教师的看法似乎是学生的答题思路越多,学生的主体性就越突出,课堂越开放,效果就越好。如果每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就只探究了两三个问题,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讲到哪里是哪里。

  二、对新课改的一些感悟

  不过在地理的教学的过程中我对新课下的改教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在这里谈一下,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

  感悟之一:营造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应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把那些学生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把教材中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营造生活情景,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产生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时时刻刻把所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例如: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策略,从生活情景导入:西北内陆地区,(我们位于西北内陆地区,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就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地表水贫乏,河流就欠发育;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所以有机质含量少,肥力低。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到我们干旱的西北内陆;从山麓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地理环境的差异。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导入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兴趣,发展思维,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感悟之二:抓住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处处留心皆学问”。新课改下,地理教学更应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找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让课堂融人生活,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海水运动》时,联系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让学生回顾在课本了解的海啸的概念、成因及危害,这些他们都在电视上能清楚的看到,增加了兴趣,从而很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感悟之三:依托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依赖地理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创造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在时刻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我们只能从环境与我们联系密切的事物和现象入手,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的现象,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亲身体会,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气候资源》中,对气候资源的特性: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具有较大的变率,学生都经历过光、热、降水等在不同的地区分布的差异,冬季太冷、夏季过热时,对生物都有影响,甚至冻死、旱死农作物等等;有时气候变化很大,有些季节、年份多雨,有些季节、年份干旱。这些,都是学生经历过的,联系起来,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地理产生了兴趣。学会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途径和能力。回到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生活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生活应该融于教学中,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走进生活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服务的,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使人类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例如,在《人类认识的宇宙》中,晴朗的夜晚,我和学生一块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观看星光闪烁的恒星、移动的行星和圆缺多变的月亮,有时还看到了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中,阳光明媚的白天,用天文望远镜观看太阳黑子。这样,把非常遥远的天体展现到了他们的眼前,难以理解的天体知识引到实际,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学习,激发了上进心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追求,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会解决实际的生活、学习问题。

  总之,新课改下,让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以生活的理念、生活的实际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巩固教学成果,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学习的兴趣,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学习科学的执着,爱自然、爱科学、保护环境的决心等等,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