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大学体育论文1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在我国已实行30多年了。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文以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为背景,对体育院校这个专业性较强的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改革做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 互联网 体育院校 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的存废引起了巨大争议。20xx年5月1日一篇题为《逗你玩: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博文再次将争论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随后,《光明日报》分别在5月7日、8日和18日刊载《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三篇文章,此外还有《新华每日电讯》、《山西日报》等,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议性之大可见一斑。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其本科毕业论文既具有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以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为背景,探讨体育院校的毕业论文制度改革。

  1 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大致有三种主张:其一,主张应坚持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这种观点甚至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取消,而是应该如何加强。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同样不例外。”①在这种主张里,还有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应坚持,但是应对其进行改良。因为“真正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其效果往往胜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能更充分、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整个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将来,从而使得四年来的知识更系统化。与其另起炉灶,从根本上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还不如对现有的毕业论文制度进行升级,或对相关的测评、考核方法方式进行改良。”②其二,主张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应取消。如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③其三,主张毕业论文成为多种可选择的形式之一。这种主张认为,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过于武断和绝对,毕业论文和其他形式并列成为可选择的考核机制之一。“…目前要完全‘一刀切’式地废除本科毕业论文,确实还不大可行,因为总得有一种方式或载体,来考察和检验学生学了几年的综合素养或成效;而完全靠临毕业时弄成的一篇毕业论文来考察和检验,也过于机械和死板。故而因校制宜、因系制宜、因实践制宜,对本科生综合素养进行毕业考察,就大有必要。”④从这三种关于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主张看,前两种观点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而第三种主张,显得较灵活。

  2 毕业论文存废的逻辑前提

  其实,孤立地争论毕业论文的“存”抑或“废”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毕业论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服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如果毕业论文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则应坚持和加强;反之,则应取消,用其他更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机制替代。从学者关于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情况看,存、废的立论基础是统一的,即都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出发。这可从其中一些代表性观点看出,如,肯定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最具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培养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综合利用资源能力等。⑤否定者认为,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精力有限等原因,大多毕业论文都是拼凑、应急之作,发挥不了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的作用。折中者认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区别对待。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大学的定位应该体现一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如研究型大学要注重科研创新、教学型大学要注重知识传授、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训等。大学定位不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⑥

  那么,当代大学生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毕业论文制度有助于这种能力素质培养吗?《大学生学习理论与方法》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四种素质(学习素质、求实素质、主体性素质、创新素质)和十种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表达能力、鉴别审美能力、自我控制调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⑦那么,毕业论文有助于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吗?有观点认为,毕业论文设立初衷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在我国硕博士等高端人才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已没有价值和意义了。“……但人类2l世纪不仅对专业人员要求具备科学研究能力,非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也必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在自己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实践中,也要善于从大量个别的偶然现象中进行概括总结工作,一方面要为专业的科学研究提供各种事实材料,同时也必须有目的地指导自己和他人的实践活动。未来的社会要尽量缩小实际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距离,使更多的实际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⑧即便撇开科研能力,毕业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培养考核机制,仍可在培养锻炼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上发挥作用。

  需要澄清的问题是,不能因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问题而否定毕业论文制度本身。在诸多主张取消毕业论文的观点中,往往将毕业论文工作问题作为取消的理由。如学生抄袭、拼凑、应付等,教师精力有限,无法指导大量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等。这些都是毕业论文工作问题,而非毕业论文本身的问题。

  当然,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机制也不符合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思路,比较务实和可行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作为多种可选择的方式方法之一。这样既能继续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锻炼学生上的作用,也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从而增加灵活性,推动教育机制创新。

  3 体育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

  虽然体育院校现在多向综合性发展的方向,除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等术科性专业,还开办经济、新闻、外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性专业。体育院校毕业论文该何去何从?我们认为,可行的做法是对现行毕业论文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顺应体育院校本科教育发展。

  首先,树立正确认识。尽管体育院校作为专业性院校,学生在素质和能力要求方面有不同于普通院校之处,尤其是对学生运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毕业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培养考核机制,对体育院校学生素质能力仍可发挥重要作用。以科研能力为例,体育院校主体专业培养定位是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他们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科研工作能力,否则无法胜任工作。况且,体育院校当中还有部分学科专业。因此,体育院校毕业论文制度仍应坚持。如前所述,毕业论文的很多问题是毕业论文工作机制不完善所致,可通过工作机制的完善解决。如毕业论文答辩走过场的问题,可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让一部分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并严格答辩要求。

  其次,完善毕业论文工作机制。毕业论文不同于单门课程教学,涉及环节较多,链条较长,向前可延伸到《体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向后可延伸到教师、学生的评价。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最终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制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重视:一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投入保障机制。本科毕业论文虽不如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复杂,但要想做好,仍需大量投入。例如,如果要把论文写得言之有物,有实际针对性,可能需要进行小型的调研、访谈,这就需要经费,可是目前在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块还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因此,在投入保障上,可以借鉴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做法,为论文制作提供一定经费保障。二是毕业论文制作的监控。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持续时间最长的环节,从论文选题、开题、写作、答辩,最短也需要两个学期,如何对运行在这两个学期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实际上,只要能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一定不会差。现实情况是,虽然各学校针对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监控措施,但真正落实的不多。因此,毕业论文的监控也有待完善和落实。三是毕业论文指导机制。依照目前毕业论文指导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在大学第六个学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然后开始毕业论文工作,直至论文完成。这种机制的问题在于,一是学生在导师选择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是仅仅认为这个老师面善,论文容易通过而选择。因为,学生选择指导老师的标准通常是根据前面几个学期和老师在课堂上接触的印象。二是学生进入论文工作过晚而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可以考虑的做法是,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尽早接触老师,接触科研工作。

  最后,逐步实行培养考核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只要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的形式和手段都可以采用。虽然毕业论文的制作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将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方式和手段也过于死板和机械,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化和因材施教理念的实施。因此,在坚持毕业论文制度的同时,可增加其他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培养考核形式。

大学体育论文2

  1分析与讨论

  运动是良药,让大学生拥有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有研究表明45%的男大学毕业生,10%的女大学毕业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60%的男毕业生,15%的女毕业生形成体育特长。从“不自然,有意”到“比较自然,似乎已经有了从事此种活动的欲望”,再到“不经意间做出某种行为或动作”,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习惯通常会伴随一生、。

  1.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基本情况分析

  艰苦专业大学生多为理工科,通常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习处于中上等,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甚至没有女生,将来工作的环境艰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很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生,生活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调查发现,艰苦专业大学生喜欢体育的程度,男生约为女生的2.5倍,喜欢体育的程度处于中间水平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调查人数中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喜欢体育,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学生大约为调查总数的5%左右、。、态度决定一切。笔者认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除和自身有关系外,也和学校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及体育运动氛围有关。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自由,有很大的群体性趋势。本研究结合我国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及其操作定义“每次运动30min以上,每周三次以上,每次中等强度以上”,另外规定参为体育运动习惯养成者。由表1可见,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高年级与低年级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基本一致,原因一方面为低年级上体育课,时间也充裕,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步入社会,急于找工作等;处于动荡期的学生(即不确定是否拥有体育运动习惯)占到了调查人数的27%,这部分人群需要及时引导,环境影响,假以时日会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成员。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生理、尊重、交往和自我实现五种层次,而体育可谓贯穿于每一个层次之中。大学生为完全民事行为人,参与体育的动机自然也比较明了。由图2可见,运动减肥、缓解压力、人际交往、文化环境、习惯娱乐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家庭和就业压力比较大,人际交往也相对薄弱,大学的文化和氛围更促进了他们投身体育之中。大学生一个最奢侈的优点就是拥有大把的属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除上课、吃饭、睡觉等完成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我们把他叫做“余暇时间”。由图3可见,闲暇时间用来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睡觉的大学生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数的64.4%、34.3%和47.3%,看书学习仅为23.1%此外谈恋爱和社交活动也占据了不少比例,明确表示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比例为31.1%。调查发现,时间不足,身体困乏、懒惰,天气因素是影响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的首要原因。综上所述,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

  1.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特征研究

  1.2.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式和场所分析大学是个小社会,大学生更愿意彰显个性,更愿意到社会中去历练。高校社团则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比如体育社团就会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为集体社团、和社会人、个人自己,场所选择以学校和俱乐部居多。一方面说明大学具有更高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有了独立自主的一面。尤其参与体育社团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特长。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对很多城市学生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太了解,积极参与社团,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增进学习,扩大交际圈,提高办事能力。

  1.2.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项目选择分析大学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做事拥有自己的主见,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表现出了特定的时代潮流,当然艰苦专业学生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等影响会稍有区别。由表4可见,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主要以球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轮滑、足球、游泳、跑步等项目为主,在俱乐部中进行力量练习的学生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精彩吸引人的一面,艰苦专业学生切不可因为攀比或追风而选择超出自己经济允许范围内的体育项目,最终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1.2.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分析体育运动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稳定性。体育运动本来就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让人发现其魅力所在,当然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天气、环境、搭档等诸多问题。结合“体育人口”的操作定义,发现在校学生是最容易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人群。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点、次/周、时间/次、运动强度和量以及年限等方面。由表5可见,利用课下时间、周六日和体育课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占很大比例,而由于寒暑假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打工、旅游,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艰苦专业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以1次居多,但每次活动的时间超出1h以上的占到了调查总数的44.7%,很少有每次活动不足半小时的学生。艰苦专业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从图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达到了中等强度以上水平,即身体出汗,感觉休息下后身体比较疲惫;强度较大的学生比例为24.6%。由此可见只要是参与体育运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基本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运动年限是体育运动习惯稳定性最直观的体现。结合表1、表7可以得出,拥有和处于“动荡期”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运动年限通常在半年以上;一半左右学生达到了一年以上。

  1.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存在陋习情况分析

  体育运动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或现象,有些是好的,有些事坏的。大学生生活相对自由松散,自主性强,往往拥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我们暂且叫做“陋习”。文章所指陋习主要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存在的不好习惯,主要包括不做准备活动、穿便装,戴首饰、空腹或饭后运动、活动过量成瘾、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或喝大量水等。准备活动往往最容易被大学生忽视,即使是慢跑也要适当做一下拉伸和体转等活动,毕竟让身体直接进入剧烈状态,心脏等系统是无法马上接受的。从图6看出,空腹、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和大量饮水的学生比例颇高;穿便装戴首饰运动的大学生时有出现;每次运动过量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建议大学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合理、科学、安全的运动。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体育运动习惯应是个体主动积极性的需求,体现在从事体育运动的场所、形式、项目类别、稳定性四个方面。

  2)艰苦专业大学生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

  3)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以集体社团、社会人士、个人为主;场所以学校、俱乐部、小区及公园为主;项目类别以球类、自行车、轮滑、足球等居首,自主性较强;时间点以课下时间、周六日、体育课居多;周次数以一次居多,持续时间则较长,强度和量基本适宜。

  4)艰苦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存在“陋习”严重。

  2.2建议

  艰苦专业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将来参加工作基本在偏远地区,工作环境艰苦,要求身体机能要过硬,所以一定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期望通过体育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体育必须走入生活,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构建成为人们生活组成部分的体育活动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建议高校整合教育手段,以人为本,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体育硬件和软件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运动兴趣;及时反馈评价,加强意识教育,提高艰苦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大学体育论文3

  摘 要:体育科研合作对促进学科的建设,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学科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CSSCI引文数据库,以1998-20xx年均被录用的6种体育期刊刊载的16 055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在知识图谱的视域下,运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合著率、高产合著作者的合作、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基金资助研究项目论文和各区域的合作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著率不断提高,各区域之间合作的广度和力度不断加强等特征;发现体育科学研究比较稳定的合作团队还比较少,各区域间的合作不够均衡等问题。最后,对我国体育科研合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体育科研;合著;CSSCI;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

  科研合作是科研工作者为了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作为科研生产要素间和各要素内部次要素间的桥梁和纽带,科研合作贯穿于科研过程的始终,成为科研生产诸要素的结合形式[1]。在当今大科学时代背景下,以“闭门造车”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是行不通的。没有科研合作,就不可能有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发展形势的推动,科学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科学研究的方式和途径更加灵活。

  虽然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只有几十年,但是随着国家和政府的不断重视,体育科研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由于体育科学自身的特点,即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的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点[2],有些领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才能完成。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

  等方面的资源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仅依靠个人、单一学科、某个单位或某个地区很难完成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为了将资源进行互补,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各学者、学科、单位和区域之间必然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体育科研合作有助于我们制定体育科研计划和人才政策,组织科研活动,从而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率。就目前而言,我国体育科研的合作状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发展以及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研究较为鲜见。体育科研论文合著是体育科研合作的直接表现形式。因此,本研究在对我国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我国体育科研的合作状况,发现其存在的不足,期冀为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著状况,本研究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库1998-20xx年收录的体育学期刊论文作为对象。考虑到该引文索引库来源期刊每年会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作出一定的调整,在选择期刊来源时,最终确定这12年均被入选的《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6种期刊的学术论文为本研究的文献来源。

  1.2 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对文献资料进行量化,采用数学与统计学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文献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于本研究涉及文献数量较大,且研究内容较为广泛,采用文献计量法能够更加充分地揭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1.3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将社会关系进行量化的一种方法,对作者之间、区域间是否有合作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的程度如何,我们不能用直觉进行判断,需要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中。也就是说社会网络分析更多地聚焦于成员之间的联系而非个体的特征,把共同体视为“个人的共同体”,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建立、维持并应用的个人关系形成网络[3]。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作者之间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尝试用图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2 结果与分析

  2.1 合著率状况分析

  2.1.1 各年份合著率分析 论文合著率指的是合著的论文数与全部论文数之比,在科学计量学中通常用来表征某一学科的合作情况[4]。最早对科学研究合著率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K. Subramanyam。1992年我国学者汪冰认为合著率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揭示科学研究合作程度[5]。

  通过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从1998年至20xx年合著率呈上升趋势,前8 a合著率在50%以内,后4 a均达到60%以上,其中合著率最高的是20xx年,达到了65.9%。说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合作。统计表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作程度远远高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合著率26.9%[6],但却低于自然科学合著率83.9% [7]。这是由于体育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即体育学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特点,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与其它学科(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进行广泛的合作。在独著论文中可以看出,独著的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而2人、3人和4人以上的合著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篇均作者来看,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篇均作者为两人左右,但数量在不断上升。从总体情况看,我国体育科学合著率和篇均作者量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可以预测在今后的体育科研中合作力度会不断加强。

  2.1.2 各期刊合著率分析 期刊是科学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它以其连续性和及时性、反映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为特征,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近年来,随着学术的繁荣,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期刊的学术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由苏新宁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从被引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等7个方面对各学科的学术期刊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然而对于我国体育科学各期刊的作者合著情况如何,以及各期刊间合著情况有什么差异等方面还少有研究。本研究选取的六种体育学术期刊在本学科都有较大影响力,从整体上能够反映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水平和质量。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这6种学术期刊的合著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合著率最高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高达71.2%,其次是《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从篇均作者情况来看,《体育科学》篇均作者为2.6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均为2.2人,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都在两人以下。在合著人数方面,《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两人合作比例最高,以41.3%超过了该期刊的独著率28.8%,《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以21.5%的3人合作比例高于其它期刊,而《体育科学》以25.2%4人或以上的合作团队远远超过其它期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合著状况都有各自的特点。

  2.2 高产作者合著状况分析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他们的学术影响主要来自于他们所发表的成果,以及其成果被他人引用的情况[6] 13。发文多少体现了学者的科研生产能力,特别是在C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本身就是学术界的一种肯定[6] 1117。在科学研究中,作者的科研成果要么是独立完成,要么是与学者合作完成。在本研究第一部分我们分析了从1998-20xx年之间不同年份的合著状况,以及各期刊的合著状况。因此,该部分主要从高频作者合著的数量和深度来探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本研究的16 055篇科研论文中,共有9 466篇为合著。合著论文共有作者27 194位。除去多次发文作者,共有作者11 800位,其中有6 939位作者只出现过1次。受篇幅限制,现将合著次数在25以上的作者和次数列入表3。如表3所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著次数大于25次的作者有36人(含非第一作者发文),其中最多的是田野教授,共合作58次。据统计,在11 800位作者当中,合作次数大于5次以上(含5次)的作者共有265位。

  对合作次数大于5次以上的265位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共现分析,共得出220个合作对。利用Netdraw软件进行合作网络图的绘制,最后得出高频合著作者社会网络图。如图3所示,图中的每个顶点代表一个作者,顶点越大代表该作者的合作发文量越多;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越多,没有连线则表明作者间没有合作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比较固定的研究团队还较少,仅有田野+曹建民+赵杰修+金丽+郑弘溶等研究团体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其它大部分都是两两之间的双向合作关系。据考证发现这种两两合作的关系大部分为师生关系,而顶点较大的学者基本上都为高校的教授,如田野教授、虞重干教授、曹建民教授等人都是某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通过该图我们也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图中的两两合作关系凸现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作还不够广泛,合作关系只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合作。为此,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应加强单位间(甚至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壮大我国体育科研合作团队,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科研更快发展。 2.3 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状况分析 评价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论文和著作分别发表在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或出版社;二是得到大量研究论文和著作的引用[6]。据相关统计,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被以后论文引用的比率不到10%。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论文的被引次数反映了该论文的质量,也就是说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的科技含量越高,越具有影响力。分析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的合著状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高质量体育科研成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本研究选取被引15次以上的论文为对象,从表4可以看出,截止到本研究统稿日起,共有24篇论文被引15次以上,其中最高被引66次。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研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率高达79.2%,均高于各年份以及各期刊的合著率,并且重要学术影响力文献独著率只有20.8%,也低于各年份和各期刊的独著率。值得注意的是: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中,两人合著的比例最少,但四人或以上的合著比例最多,高达37.5%。从篇均作者来看,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篇均作者为3.5人,比全部论文的篇均作者多1.4人,比《体育科学》的篇均作者2.6人多出近1人。由此可见,团队合作更有利于创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2.4 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状况分析 基金项目论文是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或项目完成时所发表的论文[9]。近年来,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科研资助的方式,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我国也形成了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级基金、教育部基金,其它部委基金、中科院基金、省市级基金等多种科研资助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讲,基金项目论文反映该学科科学研究创新和学科前沿动态,代表一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较高难度和较高水准。本研究通过基金项目论文与非基金项目论文的合著状况进行对比,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研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为74.2%,与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率较为接近,而非基金项目论文的合著率为57.1%,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远远高于非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同时也可以看出,非基金项目论文的独著占了很大的比例,四人或以上的合作形式所占的比例只占了11.6%,而基金项目论文作者分布结构较为均匀,均分布在25%左右。

  2.5 地域合著状况分析 科技论文中不同地区的作者完成同一篇论文即表明该篇论文是一项地区间合著的研究成果[10]。由于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条件和人力资源等不同,同一地区很难同时拥有各种必要的科研要素。因此,各地区需不断优化科研结构、整合科研资源,从而提高科研水平。本研究以省和直辖市为

  单位(国外以国家为单位),以20xx年、20xx年、20xx年和20xx年4年的合作数据为样本,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区域合作进行研究。最后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出各区域的合作关系。如图4至图7所示。图中各顶点分别代表各个地区,顶点的大小代表该地区的合作次数,顶点越大说明该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次数越多,连线代表两区域的合作关系,连线越多说明该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越广泛,连线的粗细表示区域间的合作力度。

  从图4~7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区域合作关系不断拓宽。20xx年各区域之间的合作次数非常有限,并且各地区都只以北京地区为核心展开的合作,其它区域之间的合作很少;20xx年出现了以北京、湖北、上海、江苏为核心的合作区域,并且其它各区域间的合作也不断展开;20xx年出现了以北京、武汉、山东、河北、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区域为核心的区域合作;20xx年各区域间的合作关系最为广泛,并且各区域间的合作力度也得到了加强。同时可见,区域合作发文量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反映出该地区学术影响和科研水平,而且能折射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发达程度。从图4~7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国外(如美国、日本、瑞典、加拿大、德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合作的广度和力度还有待加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我国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率逐年上升,篇均作者为两人左右;各期刊的合著率和篇均作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合著率最高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高达71.2%;在体育科学研究队伍中,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核心队伍,他们大部分是高校的教授、研究生导师,并且他们创造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团队合作创造的科研成果更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比非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要高;各区域间的合作不断扩大,并且合作的力度也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著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合作都是两两相向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仅局限于单位内部,尚未建立较为固定的合作团队;其次,各区域间的合作不够均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科研合作还有待加强;最后,国内与国外的体育科研合作非常有限,还没有形成较为固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3.2 建 议 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体育科研的不断深入,必然会产生很多复杂的问题和研究项目。要将这些问题和项目一一解决,势必要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因此,为整合资源,促进体育科研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可采取如下措施:1)倡导体育科研合作文化,提高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素养,并为体育科研工作者参与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2)完善体育科研合

  作机制,优化体育科研合作模式,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多语种、跨学科、跨区域和跨国界合作,推行“引进来”和“送出去”科研工作者互调政策;同时,应兼顾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科研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促进体育科研区域均衡化发展;3)构建体育科研合作平台,拓宽体育科研合作途径,建立体育科研合作专家支持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科研论文合著本身就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论文的类型、基金项目的等级与来源、署名的排序、合著者之间的关系及虚假署名等。本研究对体育科研论文合著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揭示体育科研合著特点及发展规律,以期更好地为体育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彩霞,刘则渊. 科研合作及其科研生产力功能[J]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xx,23(1):99-112.

  [2] 鲍冠文. 体育概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5.

  [3] 刘则渊,陈悦,候海燕,等.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38.

  [4] 姜春林,丁堃. 关于我国高水平管理科学研究合作现象的统计分析[J] . 研究与发展管理,20xx,16 (1):72-78.

  [5] 汪冰. 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与思考[J] . 情报科学, 1992(2):8-17.

  [6] 苏新宁.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23.

  [7] 庞景安,赵弘. 我国合著论文分析与广义洛特卡分布推导[J]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xx,26(5):417-420.

  [8] 苏新宁. 中国期刊影响力报告[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1.

  [9] 王天军. 体育核心期刊基金项目的载文情况分析[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26(20):173.

  [10] 刘盛博,丁堃,杨莹,等.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xx(3):229.

大学体育论文范文(精选6篇)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08
【yjbys.com - 论文范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体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体育论文 篇1

  大学生体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学体育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突破单位纯运动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体育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个大学生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能够自行培育,锻炼和养护的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是所有高等院校在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大学时期的体育,是整个人生的关键环节,因此,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就应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体育对于人体的巨大作用,才会努力学习体育基本知识、钻研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自觉主动、积极经常地参加身体锻炼。就能为将来走向生活,工作和参加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养成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使其终生受益。

  在国外许多国家,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终生锻炼习惯,以及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做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国内也有很多学校,在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把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看作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体育思想,增强体质,终身受益。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只有有了丰富体育理论知识,学生才能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调动积极性,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并能运用体育知识,去欣赏体育运动,提高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大学体育论文1000字

标签:论文范文 时间:2021-12-15
【yjbys.com - 论文范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体育论文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能够快速发展,其根本就在于人才,一个国家没有大量的人才,就不可能立足于世界,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老师的素质水平就是教育的根本,这已是人们公认的观点。体育老师是进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体,因此必须要求体育老师是复合型人才。

  论文关键词:

  身心健康 大学 教学

  1大学体育教学必要性分析

  学生能够从体育锻炼种收获许多,比如:体育锻炼能够使得大学生生长发育,能够使得大学生身心发展平衡,能够使得大学生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当前,我国不少青少年都有着肥胖、驼背、抗压能力差等现象,由此可见,大学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老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体育教育能够培育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优良的品的素养,并通过大学体育锻炼,能够使得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学习团结合作和竞争意识,由此可见,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1.2广泛推广体育知识

  大学体育能够使得大学生获得体育锻炼身体的各种体育知识,也能够使得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理解体育知识的本质,从而使得大学生积累更多的体育知识,使得体育被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为体育知识在全民中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