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进行,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学生选定课题后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1

  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

  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岳保珍高工、张曾教授、李兵云老师、何婉芬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重点实验室的伍红、赖燕明、朱先军、成海芬、骆娴、刘道恒、吴胜龙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福建农林大学谢拥群教授、陈礼辉教授、黄六莲高工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得到王旭、刘千钧、何为、覃程荣、李宗全、范娟、闽江马、孔凡功、王键、王习文、黄友河、徐莉莉、莫佳琳、郭三川、李建文、钟泽辉、杨奇峰、刘梦茹、尹覃伟、张春晖、刘瑞恒、涂启梁、卓宇、张成峰、江守乐、薛兵、张小超、何卓雅、梁冬梅、李强、刘浩、刘传富、于冬梅、程小炼、赖玉荣、迟聪聪、石海强、王少光等师兄和师弟妹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2

  摘要:实验教学中心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构建了分层次、多面向、课内外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结合“211”、“985”工程和国家、省、校三级教学研究项目,在硬件条件和软件资源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有力地支撑了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

  1、引言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面向我校相关专业、统一管理的校级教学实验基地,挂靠土木工程学院。中心由工程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工程施工实训馆、工程管理实验室、力学创新实验室和结构创新实验室8个实验室组成。1988年学校以“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混凝土结构学”课程教学实验改革?。改变结构实验试件标准设计、预先准备的传统做法,试件小型化,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实验改革带动课程改革,该课程1991年获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近20年来,实验中心在硬件条件和软件资源方面进行了不断地建设,得到了新的发展,20xx年被列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2.1建设背景

  1996、1998年学校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和江苏省《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从分析、研究21世纪对土建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以及国内外高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手,提出了专业设置方案,设计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由理论课程系统、实践环节系统和管理系统组成,通过不同的模块来实现系统的功能,重点解决了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20xx年主持的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对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该体系由3个模块构成,各模块呈现“综合一分解一再综合”的层次结构,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包括“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教学规律;强化综合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以能力培养尤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2.2建设思路

  根据工程建设创新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确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过程中的总体功能要求;通过功能分析确立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和组成要素;由总体功能目标对各层次结构和组成环节提出子功能要求;根据子功能要求确定外部环境,包括理论知识基础和实验条件支撑,进而设计实验项目、制订各实验环节的教学大纲。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建设过程。

  2.3体系构成

  实验教学体系分3个层次,由课内外4个模块组成,见图2。分别是面向全校18个理工非电类专业2年级的基础力学实验,面向13个建设类专业2—3年级的工程基础实验,面向9个土建类专业4年级的工程专题实验,以及贯穿2—4年级的工程拓展实验。

  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其中:基础实验为必做实验,学生必须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方能获得学分;综合实验为选做实验,学生可从供选择的实验项目中完成规定的数量;创新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中心仅提供实验条件和教师指导。

  (1)基本实验。紧密围绕核心理论课程,以强化学生的“五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和基本能力。

  (2)综合实验。贯通已修的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验项目跨课程逐次向上综合,如水力学综合实验综合固体力学与流体力学;土力学综合实验则综合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土力学。

  (3)创新实验。指引后续的辐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学热情。实验项目涉及到后续的理论知识、超越已修课程知识,引导学生带着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学习后续课程和课外知识。

  以结构原理实验为例,该实验对应的核心理论课程为“工程结构设计原理”;贯穿的已修相关课程包括“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和“结构力学”;辐射课程有“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以及“大跨结构”等后续课程。课外实验主要包括三大类:①大学生科研训练项gt实验;②结构创新实验;③教师的科研项目实验。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核心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知识、主动探求后续课程知识,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3、强化教学资源建设

  3.1改革课程建设

  课程是培养方案的基本组成单元,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教育思想的转变、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上世纪末,为了适应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超越单门课程、突破原有课程的框架,按照专业的内涵和学科内在发展规律,以课程群的形式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构帕J。构建了如图4所示7个课程群。重构的课程具有全新的内容体系。例如,“建筑结构设计”以实际工程的一般设计过程,即结构选型与布置一计算模型选取与结构分析一构件设计与细部构造,为主线实现了不同结构形式的贯通,突出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以结构形式为纽带,将混凝土、型钢混凝土、钢、砌体等不同材料的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不同结构材料的整合。“工程力学”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内容进行融合与贯通,突出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这条主线,并在静力和动力情况下进行反复和深化。

  20xx年,“工程结构设计”课程群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群,由该课程群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20xx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理论课程的重组要求实验项目的改革,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应运而生。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更加紧密。除了基本型实验紧密围绕核心理论外,综合型实验贯穿了一批相关课程,创新型实验引领了一系列辐射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按照这一教学模式,中心先后建成了“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和“工程合同管理”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省级精品课程。

  3.2编写系列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教改研究成果进一步巩固的重要手段¨?。本世纪初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分批出版了25本《新世纪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体现了以下特点:

  (1)符合新世纪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系列专业基础课教材打通了力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等大学科基础,以基本原理为主,实现通用化、综合化;专业课程分为建筑工程类、交通土建类和地下工程类3个系列,每一系列包括有规划、选型或选线设计、结构设计、施工、检测或试验等专业课系列,并强调工程的综合训练,交叉选课。符合新世纪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

  (2)精简传统内容,反映学科发展。教材纳入最新知识及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同类课程中的共性、原理性问题,用整合的方法达到“少而精”的目的,注意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整合,强化学习概念和综合思维,有助于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3)发挥办学优势。系列教材发挥了东南大学原有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的办学优势,将获奖教材、推荐教材、省优教材等拓展为大土木优秀教材。教材的编写注重老中青相结合,共有14本教材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8本教材列为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3.3改善实验条件

  20xx年,整合全校的工程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并相继建立了力学创新实验室、结构创新实验室、工程施工实训馆、工程管理信息实验室,形成了面向全校相关专业、统一管理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实现了硬件资源的校内共享。

  20xx年,学校结合九龙湖校区建设,统一规划了建筑面积达1.5万m2的土木交通实验平台,其中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投入设备建设经费1920万元,使中心实验用房达到1.2万m2,教学设备560多台套,总值近2480万元,硬件环境处于国内同类高校领先。中心在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信息管理平台(见图5)。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了现有资源的效益,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4、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中心

  依托土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在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等方面合理规划、配置实践教学队伍,形成了一支由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主体,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研究生助教四位一体,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1)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中心下设的实验室由教授任主任,实验课程或实验环节由教授担当主持人,课外实践教学由教授主持。教授把握实验教学发展方向,构建以课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成果带动实践教学新体系,全面提升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教学质量。

  (2)注重教学、技术并重。本着“引进与培养并重,竞争与激励兼顾”的原则,结合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积极选留、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充实实验技术队伍,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内部进修、参与院系科研项目、旁听理论课,鼓励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投入实验教学教改工作和实验仪器设备的研制工作。目前,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已达到53%。

  (3)建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机制。将同一课程群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统一规划与实施,让教师交替上理论课和实验课,参与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硕士研究生,让大课主讲教师兼上实验课,组织安排实验课教师听理论课和安排理论课教师听实验课等,促进教学、科研、技术兼容。

  5、建设成效

  依托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平台,先后承担了4项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培育了一支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了包括4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1个省优秀课程群在内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有力地支撑了“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2个国家特色专业、《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竞赛总分第一、二名,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一等奖。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3

  摘要: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节省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展现更多的学习资源,提供形象逼真的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高效。

  关键词:借助多媒体构建和谐高效数学课堂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教学,特别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更深远。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靠一张嘴、一支笔与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那么,如何借助多媒体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到一个圆的周长约等于圆直径的3.14倍,当然周长计算也是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我在导入部分设置了一个直观形象、新颖、别致、有趣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两层的大蛋糕,让学生猜测,假如在蛋糕的边缘放上大小相等的樱桃,两层分别需要几个?然后课件展示实际所放的情况和所需的个数。接着,让学生猜测上、下层在直径所在的位置也摆上樱桃,可能要几个,再进行演示验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上、下层边缘和直径所需樱桃的情况,发现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边缘所用樱桃的个数是直径个数的3倍多一些。接着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用一个硬币在直尺上滚动,当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时,边缘一点在直尺上移动的距离约是3.14厘米;还有一种用绕绳法测量周长的过程。把这些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银幕上的图像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对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也就有比较深刻、更清晰的了解,周长计算公式的概括也水到渠成了。

  而这种思维的感受过程是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无法给予的,并为进一步学习周长的知识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新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知识。

  二、突破重难点,提高效率

  如在教《圆柱体积》这一课时,采用传统教法演示把圆柱切割成小块,并拼凑成近似的长方体,这样既不方便又讲不清,往往演示不好,还会使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模糊认识。如何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过程呢?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对圆柱进行平均分割的演示:出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圆柱,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将它们分别平均分割成8份、16份、32份、64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立刻把它们拼凑起来,然后在屏幕上展示出拼凑的过程和拼合后的效果:拼凑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深刻理解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从而理解了:如果将圆柱等分成无限份,就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体。

  比较以后得出: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πr),宽相当于底面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体的面积=长X宽X高,所以圆柱的体积=πrXrXh,即:圆柱的体积=sh。这样的动态演示将复杂的知识在图形的不断组合、对比中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思维和推理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感知由圆柱的一个底面缩小变成圆锥时,这个圆锥与圆柱是等底等高的,然后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什么关系,继而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测:用圆锥盛沙子,看看需盛几次才能把圆柱倒满,或者把圆柱里的沙倒到圆锥里,可以倒几次,从而得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接着在变式练习中探究: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它们体积的关系;在等高等体积时,它们底面积的关系;在等底等体积时,它们高的关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同时增加了情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将难点趁机有效突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广泛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