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1

  [摘 要]国际橡胶价格上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橡胶种植面积的扩大,生活在西双版纳曼嘎村寨的村民收入迅速提高,但是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引起了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变化。本文旨在说明村民收入增加引起的社会问题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就少数民族地区怎么处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橡胶产业 社会变迁

  一、曼嘎村寨的基本情况概述

  曼嘎寨座落于勐罕镇,毗邻澜沧江,属热带气候。全村国土面积0.94亩,适宜种植橡胶、香蕉、水稻等农作物;拥有耕地面积675亩,其中水田面积402亩,旱地面积273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118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183亩,人均经济林果地4.5亩,主要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果。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93户农户,总人口262人,其中男性153人,女性109人。20xx年少量种植橡胶之前,全村经济总收入53.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xx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大量种植橡胶地之后,村民收入迅速提高。20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3.0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5.3万元,畜牧业收入7.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2]。

  二、当地居民收入提高后传统文化的流失

  橡胶树的生长对气候和其他环境要求比较严格,橡胶树喜温怕寒,喜微风怕强风,喜充足阳光和湿润,能忍耐季节性干旱。目前我国主要橡胶产地在海南岛和云南西双版纳。橡胶树的生长需要吸收很多光和水分,曼嘎村寨周围水环境被成片的橡胶地破坏了。澜沧江近几年水量变化说明了这一切。据村里人介绍,在没有大量种植橡胶以前,澜沧江发大水能把村里的中心广场淹没。从中心广场到村寨公路边有几公里,而且公路的地势比中心广场的地势低的多,澜沧江水量在成片的橡胶树的影响下很快减少。曼嘎村民只看到种植橡胶的经济利益,拼命发展橡胶产业,他们没看到橡胶树对水环境的破坏,再过几年等到他们发觉自己饮水困难的时候也许就晚了。橡胶产业的发展带来当地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破坏了当地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也受到了这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傣族传统服装,短上衣和长筒裙非常适合傣族当地的气候特点,便于他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但是现在村里除了一些年长的老人之外,其他的像年轻人、小孩很少或者几乎不穿傣族的民族服装,他们的穿着与汉族没什么差别的衣服。当地的小姑娘涂上口红,描上眉毛,穿着现代时髦的衣服,如果不仔细甑辨,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傣族的村民。以前,傣族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相处总是和睦,很少有吵架现象发生。橡胶地面积多的人和橡胶地面积少的人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渐渐地,经济差距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们的心理在暗暗的较劲。现在曼嘎村的邻里关系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和睦了。

  以上是我归纳的曼嘎村民在经济收入提高后,村里环境、建筑服饰以及邻里、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变化。其实曼嘎村寨只是近几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冲突的一个例子。云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即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了,但是原有民族文化却被破坏了。那么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中,怎么才能尽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下面本文就这一方问题谈几点看法。 三、提出建议和治理对策

  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政府、村寨和村民之间应相互协调、同心协力共同处理经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这个问题。

  (一)注重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宣传,让其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政府在宏观上组织村民进行经济建设,同时也必须让村民了解和明白建设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破坏传统文化。目前,许多村民办事只顾个人、眼前的利益,并没意识到传统文化破坏对本民族以后文化的传承及其自身长远发展的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重视从思想上引导、教育村民,让其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关系整个少数民族的整体发展及其切身利益的大事,从而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主动的保护好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

  (二)当地政府合理的做好村寨规划

  在具体的规划中,当地政府应根据村寨所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从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傣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根据傣族传统村寨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进行合理的规划。具体的措施主要有:

  (1)保持村寨风貌,维护民族传统建筑特色。傣族的干栏式竹楼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傣族村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在局部范围内保护传统傣楼民居的同时,建造采用现代结构技术及建筑材料并保持傣族民居传统风格的新民居,以满足傣族百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2)强化傣族村寨中的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功能建设,引入新的文化活动内容。佛教和佛塔是佛教社会宗教活动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规划设计中,加强寨心和佛寺的职能,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容,即把一些现代文化娱乐活动放到寨心和佛寺中进行。这样的设计将公共活动中心与原来的宗教活动中心合为一体,形成新的村寨精神空间,有利于增强传统村寨的凝聚力和加强民族团结。

  (三)加大对村寨、村民的管理

  曼嘎村委会是村寨的日常管理的重要机构,其应该在村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村委会在处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时,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对村民在思想上进行保护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对已经破坏传统文化的村民进行教育。对于少数已盖异化建筑的村民,可由政府、村委会出面与之协商,出少量资金买下这些“洋房”进行拆迁,以保持传统文化氛围的完整性,然后由村寨负责帮助村民建盖传统傣楼。

  总之,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丢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像曼嘎这样的村寨,在经济迅速发展,村民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时候,政府、村委会、傣族的老人一定要相互帮助,教育村民,保护傣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只要政府、村寨和村民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曼嘎村寨就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曼嘎村委会20xx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2]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曹成章,傣族社会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2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仪式上,以诗赠送宋楚瑜先生,却在读诗时,在“侉”字上卡了壳,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在我看来,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还体现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

  顾校长既然已经知道会有欢迎仪式,就连赞诗都已经准备好了,可他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如此重要的仪式上卡了壳,这是一种不尊重、不负责的行为。原本只要查字典就可以避免的这种低级错误,可他却在这种场合上“尴尬”了一把,引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细细想来,这件事不同时也表现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不重视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而我国是以汉字为主的官方文字,可见其重要性。可现在人们却对其越来越忽视,连清华顾校长都读错了字,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生僻字,还是篆体,就算不知道也正常。对啊!现在人早就习惯了使用一些简单的字词,早已经把当初的文化抛之脑后了。

  在此,我们应该反思下,也许是科技发展,现代人都用智能打字,而很少拿起手中的那支笔,导致字体有时都不认识或者写错的情况,而这情况不也在暗示着人们对其忽视。

  上海一男子为显诚意手写求职信,不料其投递的公司发现信中有错字数个后,拒绝录取了他。这一件小事在网上走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如今社会,因科技强国,而文化就因此容易被人所轻视,人文精神随之慢慢消失。

  由此可见,顾校长读错的那个“侉”字,不应该只引起人们关注,更应该敲响人们心里的警钟!这在提醒着被人们所忽略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日益消怠。科技以“理”为重,文化以“文”为重,我们不该重理轻文,我国有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对其继承以及发扬光大。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顾校长这一类的尴尬事件,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教育,注重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望社会进行反思,进而对其改进。

  以一字引起的重视,以科技强国,以文化兴国,两者都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建设更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

保护传统文化论文3

  论文关键词:井陉拉花;保护与传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论文摘要:井陉拉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外,还具有良好的健身意义和推广价值。将井陉拉花引入高校课堂并加以推广,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使大学生身心得到锻炼,同时也利于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可从题材、表现形式、动作设计风格等方面对井陉拉花进行传承与创新。

  历史悠久的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是河北三大优秀民间舞种之一,形成并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井陉拉花因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族艺术精髓,20xx年被国家列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使井陉拉花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保护并得到广泛的推广,继而探索一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我们试对井陉拉花引人高校课堂进行探讨。

  一、井陉拉花的艺术风格与推广价值

  并陉拉花起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其舞姿柔健,屈伸大度,抑扬迅变;其韵律优美,节奏欢快;其曲调悲壮,婉转悠长,给人以空旷幽谷之感。突出的地域特征,刚柔并济的舞姿,明快活泼的生活情趣,使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优秀民间舞蹈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体育训练价值。

  井陉拉花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遵循民间舞蹈的发展规律,井陉拉花的舞蹈动作同样是从人民的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而来,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生活情趣。她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上身动作以肩为主,肩部的顶、拧、耸、压和手臂的点、提、拉、抠、翻最能突出拉花风格;下身以膝部屈伸贯穿始终,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艺术风格。总体上说,女性舞姿美丽大方,稳重优雅,既有身段之美,又兼气韵之妙;男性舞姿伸展大度,潇洒自如,既现阳刚之气,又透苍凉之风。

  井陉拉花除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外,还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通过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为动作主线,不仅突显拉花的风格,而且有效地提高舞者的上肢力量和全身整体的灵活性,增强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使参与者身体得以全方位的运动和锻炼。同时,在表演过程中,灵活多变的队形,舞者间的默契配合,可以培养出舞者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艺术在民间、在学校都具有良好的健身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井陉拉花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将井胫拉花引入高校课堂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这一即将失传的民间舞蹈艺术,井陉县政府通过组织各种层次的拉花歌舞表演队,举办各种形式的拉花民间艺术活动和比赛,对拉花民间艺术进行了积极抢救和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更好地使井陉拉花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保护并得到持久而广泛的推广,继而探索一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将包括井陉拉花在内的非遗项目引人高校课堂,让高校肩负起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动态传承,这一探索应是一条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高校在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其二,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充当“演员”与“观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保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人校园,不仅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域文化,欣赏民间艺术,发现民间文化美的真谛,看到隐藏在民间故事后面真实的民间和人生;而且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扭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

  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对从事健身舞蹈的能量代谢率、能量消耗和运动心率变化等生理指标分析,认为健身舞蹈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而井陉拉花属于健身舞蹈类,是一项效能很高的有氧运动。经常参加拉花表演与练习,能够迅速消除人体内的过剩脂肪,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同时,对于解除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紧张和疲劳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井陉拉花引人高校,不仅可以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将对大学生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面临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当今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普遥的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存在于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的人类文化实践方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如:舞蹈、皮影、剪纸(技艺)、民族体育活动等。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挽救,是我们对文化传统应有的尊重,同时也起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传媒与市场化、娱乐化的冲击,民间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破坏,趋于灭亡、失传的境地。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们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常山战鼓、昌黎大秧歌、永年太极拳、井陉拉花等项目,知之甚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多是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因而就更谈不上对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舞蹈艺术的兴趣、认知及深人学习。因此,在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形势不容乐观,前景任重而道远。

  (二)生存土壤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必然条件是其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社会生存条件的改变必将改变和影响其生存状况。现当代社会的文化主导形态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且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击,这些都将导致井陉拉花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加之现实生活中,井陉拉花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保护观念存在误区,许多人只是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待井陉拉花,忽视其文化价值。因此,井陉拉花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窘境。

  (三)井陉拉花动作设计难度大,表演形式复杂多变,限制其进一步推广

  井陉拉花虽属秧歌舞的范畴,但它又有显著的自身特点。传统的井陉拉花表演人数为六人或十二人,取“六合同春”之意。演员手执道具各有其象征:伞—风调雨顺;包袱(现不多用)—丰衣足食;太平板、霸王鞭—四季平安、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满。由于井陉拉花艺术性强,动作难度较大,大学生学习有很大的难度,使大学生的参与规模受到限制。同时,传统井陉拉花的表演,所用道具较多且相对考究,也给井陉拉花在高校的推广形成一定的财政压力,限制了井陉拉花在高校的广泛开展。

  四、井陉拉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民族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优势,体现着高校引领文化的应有之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融人更多的现代科技与人文理念,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使井陉拉花更好地融人高校,使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由于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题材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井陉拉花要在题材上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突出现实特点。

  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愈加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希望拥有强健的体魄。因此,井陉拉花应在原有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使其大众化、普及化,并将其楔入传统校园节日文化中,建构新的文化生态。

  风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和符号。在突出表现井陉拉花风格的同时,可将井陉拉花的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典型动作融人校园健美操的表演之中,利用头、眼、身、手的配合,表现井陉拉花动作的力度和协调性,形成健美操的一种独特的风格。再配以井陉拉花独有的音乐旋律,使大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增强了对动作的理解与表现,在创造美、欣赏美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而井陉拉花的艺术魅力也得以在校园文化载体上充分展现。

  健美操练习形式多样,运动量可大可小,是一项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以及体质状况的健身项目,能够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具有广泛的社会推广价值。利用健美操动作丰富、编排灵活、容易掌握的特点,将井陉拉花的表演动作按不同动作类型,编排成若干小节,使学生可根据锻炼的需要随意增减。加以动感强烈的现代音乐元素,井陉拉花这项传统艺术的瑰宝一定会绽放出灿烂的青春活力。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文化多姿多彩。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井陉拉花,通过在高校的转化创新,会形成一种以健美操为核心的崭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这一文化形式也是对我国古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种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