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研究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小学德育研究论文1

  一、因人而异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个体,他们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从家庭状况、学习态度、思想品性、生理和心理特点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只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对症下药。贪玩、好动、逆反是大多数孩子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容易塑造。根据这些特点,社会、学校、家长、教师要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启发诱导,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过程中,把自己塑造成成绩优良、个性良好、爱好广泛、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的一代新人。每个学生的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家庭状况等情况各不相同,他们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有的通过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有的通过制度约束会使他们走上正轨,有的通过尝试挑战会使他们养成顽强拼搏、勇于面对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的喜欢和老师谈心为他们指点迷津。总之,只要教师根据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教师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和平共处,针对学生内在的品格,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达到德育目标,才能收到最佳的德育效果。

  二、因人而异抓好德育的策略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而学校的精神面貌则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上。德育工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德育抓得好,整个校园到处就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很高,相反德育抓的不好,学校学生精神涣散,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提高成绩也是天方夜谭。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个人认为:抓德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

  (一)分阶段

  当前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五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这些内容具有深浅不同层次。不同的年级,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接受教育时,就不能同步。因此,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分年级来进行。

  1、低年级侧重于五爱教育

  小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德育。在对小学低年级道德教育中,应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即“五爱”这一基本要求去实施教育,实现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否则,道德教育将无法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前,由于社会上“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严重泛滥,拜金主义充斥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学校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十分必要。如音乐教师在教唱《爱劳动》歌曲时,让同学们先观看多媒体画面的演示,然后共同探讨:青蛙是怎样劳动的?蜜蜂是怎样劳动的?进而想一想生活中妈妈是如何做家务的?让孩子分组即兴表演小品<妈妈劳动的情景>。最后师生共同分享:我今后应该怎样做呢?通过观看、讨论、表演活动体验,孩子的身心得到净化,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欣赏民乐合奏《三个和尚》时,教师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孩子懂得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

  2、中年级侧重于集体主义

  有的学生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缺乏主人翁意识。如:放学后窗户没人主动关窗户,白天开灯没人随手关掉,班级桌椅出现故障不能主动维修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主题班会,会上孩子们对“小事该不该管”争论的面红耳赤,辩论过程中,同学们还列举身边发生的小事酿成大悲剧的事例,孩子从中受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集体主义观念是潜移默化支配集体成员行为和集体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在玩《火车开了》这个游戏时,我让班长扮演火车司机,其他同学扮演客人,边唱边玩,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我一看由于前面的同学太快,后面的同学跟不上掉队了,这个时候该怎样教育呢?我马上暂停游戏,让同学们看看你最好的朋友掉队了怎么办?如果这样的速度开一天,会不会有人失踪呢?孩子们一听,马上慌了,随后建议司机慢点,照顾一下掉队的同学。我问孩子为什么要照顾后面的同学呢?他们都说因为我们是“一家人”。通过这样的游戏使孩子认识到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想到别人,一个人的快乐并不是快乐,大家快乐才最快乐。

  3、高年级侧重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包括:全面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实践是真理试金石的哲学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是不断发展的规律。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适时点拨,恰当引领。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如:在数学教学中,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冲击,提高、升华时,学生的旧知识不能满足新知识的需要而发生矛盾时,可适时进行矛盾转化思想的教育。譬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出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22÷14,学生很快地计算出结果,并说出了计算法则,然后教师再出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3.22÷0.14,这时学生原有的知识已不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新问题了。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将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即把0.14转化为14来计算。此外,教师还可联系列学习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来计算的方法,从而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

  4、针对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法律教育

  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教育。每周开设一节法制教育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保证学生学好法律知识。学校可请法制专家或公检法执法人员定期进行主题讲座,有目的地对全体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利用学校的板报、宣传窗、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法制教育内容和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建立法制教育辅导站,帮助学生解决有关法制方面的问题。社会要多出版一些有利于学生法制教育的书刊、影视等,让他们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分层次

  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可以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学校教育真正体现为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德育内容的选定、德育途径及方法的选择和具体运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影响着他的接受程度,影响他的道德养成。德育教育也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切记不顾学生的水平高低,采取“一刀切”,这就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所以,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对他的品德要求也要高。对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要低起点、低要求,耐心教育。如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利于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形成坚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多途径

  德育教育的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不能只局限于品德课,应该把它放在各科教学中去渗透。比如语文课上,在《周总理的睡衣》一文中,就要教育学生在经济繁荣的今天,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美术课上,当教学山水画时就可教育学生要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音乐课上接唱红色歌曲,缅怀革命英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除此而外,在平时的谈话中,因事而论,也可进行德育。再有教师可以借助重大节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如:借助“三八”妇女节,开展“我爱妈妈”系列主题活动;结合重阳节,开展慰问敬老院活动;结合教师节,开展“感谢老师”主题活动;结合国庆节,开展“我爱祖国”主题活动;结合感恩节,开展感恩教育大行动;结合清明节,开展缅怀革命烈士活动;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活动。

  (四)抓师德

  师德是教师之魂,要为人师表首先需以德服人。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培训,定期组织政治学习、师德演讲比赛、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落实师德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到主题明确、时间保证、记录完整。例如: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师事迹,观看电影纪录片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坚定了为崇高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信念,增进了老师们的“踏踏实实做实事,勤勤恳恳为教育”的服务意识。

  三、结束语

  总之,重视小学生德育教育,意义深远。它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为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认识到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是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内涵。

小学德育研究论文2

  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学校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德育管理的实效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影响到学校整体的育人水平和学生的发展。笔者在研究中采用行动研究、记录研究和跟踪研究的方法,利用潍坊市实验小学诗文育人这一特色,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常规的说教德育管理为新颖的诗意感悟,让孩子们在感人的语言,实际的行动中受到熏陶,起到良好的班级德育效果。

  一、具体做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发挥班主任德育管理的主体作用。

  加强班主任自身建设,提升教师自身德育教育管理水平。切实转变教师的德育教学观念,尤其是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德育教学能力。增强科研意识,提高教学才能与教学效果。

  在研究阶段,班主任应该学习领会《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精神,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同时,通过读与教育有关的各种书籍,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朗读手册》、《窗边的小豆豆》、薛瑞萍教学专著等书籍,丰富自身的头脑,提高自身的修养,给孩子做好榜样,为班主任德育工作增加动力。

  (二)通过加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1、利用班会课,有针对性地安排诗文诵读课程。精心挑选或自编与孩子习惯养成教育有关的各种三字歌,儿童诗,让孩子们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入感受其中的内容,并以儿歌中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如编写常规儿歌“坐着要像大白鹅,挺胸抬头真精神,不要做那小青蛙,弓背弓腰真糟糕”、“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起来,小胳膊,抱起来。”“小浪花,真淘气,朵朵浪花哪里开”“谁的眼睛看老师,我的眼睛看老师”……

  带领学生背诵儿童歌谣《读书歌》、《礼貌歌》《习惯歌》,让学生在朗诵的同时加深常规训练。

  2、带领孩子们诵读赏析《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经典儿童读物,把弟子规中的小故事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根据学校特色学做《弟子规》操,并开展《弟子规》国学操比赛,让孩子们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加强常规训练。

  3、班队日常管理诗意化。在此次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注重细化班级值日制度和一日常规的评比制度,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充分发挥班队干部的作用,放手让他们自主开展工作。利用各项评比活动,把评比结果让孩子们通过儿童诗的形式呈现在公示栏中,把养成教育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建立班训、讨论并确定了班级奋斗目标,制作含有我们全班师生集体合影和班级奋斗目标的挂牌,形成朗朗上口、有自我特色的班级诗意呼号,使班级充满集体主义的融融爱心,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各类德育专题教育活动。

  1、根据上级要求和小学生的特点,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中国梦”的精神内涵组织学生开展“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和诗文创作大赛。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组织学生参观了潍坊市德育教育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結合中国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开展了系列德育活动。利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了系类小报和诗文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品味传统节日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开展“我为妈妈写首歌”活动,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为妈妈创作一首诗歌,母亲节的早上拿出送给亲爱的妈妈,孩子们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3、通过“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和诗歌朗诵会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喜欢的诗歌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谨记在心,增强效果。

  (四)创新班会课形式,分享学校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了向雷锋叔叔学习专题教育活动。借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让孩子们学习诗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后深入了解雷锋叔叔的事迹,分享现实生活中的感动故事,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希望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开展学习《20xx感动中国》活动,学生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开展交流活动,小组交流读后感并在全班展示,让感动印进学生的心里,让行动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五)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注意把握教育的时机,尤其在开学前、考试前、放假前,以及各类活动前,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将安全细则等用诗文、儿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知晓安全知识,遇到突发事件,学会保护自己,为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六)寓社会实践于德育教育中

  空洞的理论及贫乏的说教只会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在日常的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中,如利用暑假期间鼓励孩子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义务整理图书、帮助孤寡老人等。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通过家长助教团进校讲课架起家校互动的桥梁。家长助教团进校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传统工艺剪纸课程教授、厨艺大比拼——中餐、西餐的制作……让孩子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劳动中享受成长的快乐,并把这成长的快乐用诗文记录下来,在班会课上统一展示,加深印象,巩固班级管理效果。

  二、研究反思

  实现德育管理与诗文育人的巧妙结合,努力构建生本高效班级管理课堂。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生本高效课堂的理念,创新班队会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注意记录,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

小学德育研究论文3

  在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的过程中,小学生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上的障碍,他们面临的更多的问题是情绪障碍,甚至有的学生出现抵制情绪。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德育的发展。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学校的德育工作,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就很容易忽视学生们的内心感受,也就很难把德育规范变成学生们的实际行动。鉴于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通过课题研究这种形式,全面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原因与结果的归类分析,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在小学生中开展德育,并不是一个只是由老师的教组成的简单的育人的行为,更是由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一项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学生从内心深处把各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作为一种完善自身的要求,并且通过德育这种形式得到满足。在一项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德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内在需要保持高度的统一,进行德育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全面塑造人才,发展优秀的人才。

  二、学校的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德育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们的德育成果进行检验,与此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推动学生的德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完善学生们的社会实践的激励制度有待于提高。通常情况下,在校园里这种评价体系过于笼统,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完善,还缺乏对学生们的个性的合理把握,无论对任何程度的学生们都采取同一种标准,并且这种评价体系还很不科学。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这个标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由于老师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会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考核学生,这种做法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学生们的成绩都是一样的。很多愿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学生都没有更多的机会,这一做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失去探索知识的热情。

  三、学生没有充分体验社会实践活动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小学生们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课业压力,加上很多学校对社会实践这种活动并没有做出硬性的规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即使是部分小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也会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们学习的兴趣都不高,学生们对待实践都是采取一种游玩的态度。假如在社会实践中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很容易出现打退堂鼓的现象,并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社会实践,就导致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也并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初衷。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被动的事情,应该是学生这种个体自觉主动的追求目标。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需要把内在的品德转化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另外社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新,实践的项目总是一年年地重复着,并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社会实践的形式基本上都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形式都是以学生们的实践报告为主要的标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并不能与学生们的学习知识有效联系起来。

  四、应对策略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全面开展德育工作,学校需要精心挑选责任心及其强并且相对的德育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不断充实班主任队伍。学校要坚持在每月的班主任的例会工作中,根据德育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展开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高社会实践的实践效果。班主任要通过每学期的论文评比工作,开展具体的德育工作研讨会,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层次。并且还可以不定期地邀请校外的德育专家到学校来组织演讲,提高教师们的德育理论知识。在学校内部开展一系列活动:每周组织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并且每周各个班级必须组织开展一堂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课,并且在活动结束以后,有专门的人员组织检查,这项检查的结果还要纳入到班级每周的评分体系中,对每次的评分结果都要颁发证书以鼓励学生们,每次列出的活动方案都要及时地计入档案。为了使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保持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开展,面对小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们作出正确的引导,从中吸取经验,寻求正确的方法争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

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标签:音乐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24
【yjbys.com - 音乐学毕业论文】

  一、德育渗透教学的意义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勇于接受挑战等良好的品德。而这些特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在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逐渐渗透德育,强化学生们的道德素养,从而为学生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基础性的道德理论课程必不可少,在教学计划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们进行常规性的训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音乐课程内容而言,在教学建立的同时,可以通过旋律带动学生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真实性氛围,从而为学生们音乐素养的形成提供科学化的依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打造使小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进入课堂的教学活动。在拍打节奏的同时,让学生们坐好,然后在一个规定手势的指示下让学生们保持安静,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听力,还可为音乐课程的常规化训练提供充分性的保证。所以,在小学一年级音乐课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丰富音乐教学的基本内涵并不是最重要的,应该激发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学习兴趣,感受音乐的文化,从而为整个音乐课程内容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通过心灵的感悟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二、教师在德育渗透教学中的职责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更应起带头作用,做学生的大朋友,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来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为此,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标签:音乐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08-24
【yjbys.com - 音乐学毕业论文】

  摘要:音乐是一种情感,可以美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又是一种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用优美的旋律净化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情感

  记得有位著名的音乐家这样说过:“如果我的音乐只会让人觉得非常愉快,那么我很遗憾,因为我创作音乐的目的是让人们变得高尚起来。”简短的一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音乐创作的真谛:学习音乐不是为了掌握音乐本身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通过其独特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鉴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品质的升华。

  一、通过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如果教师告诉学生要热爱祖国,那么他们对“怎样做才算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不透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必着急,可以告诉学生热爱祖国就是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就是从点滴小事做起。当然,在这些教育方式中,我认为还是音乐背景的效果最好,它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在音乐课堂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还可以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时,我通过音乐背景的介绍,成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国歌是一首高昂、雄壮的歌曲,每当听到国歌响起,我们都振奋起来,充满力量。有的学生虽然会唱,却不知道国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因此他们的歌声中没有灵魂。所以,我为学生介绍国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华儿女为争取自由而奔赴前线,与帝国主义进行不屈的斗争。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每个人都神情严肃,似乎在心中做出重大的决定。我想,学会这首歌曲之后,每当学生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国歌的旋律荡满校园的时候,心中一定会有满腔热情,充满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自己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音乐背景的介绍和文化知识的灌输,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育人育才的双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