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资料内容

时间:2020-10-20 13:34:11 中秋节 我要投稿

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内容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关于中秋节的资料的内容,欢迎阅读!

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内容

  中秋节图片1

  中秋节图片2

  中秋节图片3

  中秋节图片4

  关于“中秋节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的作文1

  有时弯弯像条船,有时圆圆像只盘,白天躲起来,晚上看得见。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对了,是月亮。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那时的月亮最大最圆。

  中秋节有一个故事那就是《嫦娥奔月》。自从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一直忙于打猎。有一天,突然遇见了一位老仙人,老仙人给后羿两包药,说道:“吃了这两包药,你就可以成仙。”后羿知道后他恨不得一口气把药全部吞下去,但他又舍不得美丽的妻子。回到家中又把这俩包药交给妻子,又千叮万嘱咐地说道:“千万不要吃下这药,要不然我们永远见不到面了。”嫦娥点点头似乎明白了后羿的意思,又把药藏在了自己的盒子上。在后羿的徒弟里有一个卑鄙的小人,他得知有一种可以成为仙人的药藏在嫦娥的手上时,暗暗下决心:要把药抢过来让自己成仙。

  一天,后羿带着人出去打猎,卑鄙小人就冲进房间里,逼出嫦娥交出药,紧急情况下,嫦娥便独自一人吞下两包药。突然,嫦娥的身体轻了许多倍,飞起来后嫦娥并不想和后羿离得太远,便飞到了离地球最近的月球上去了。后羿知道后,便去迫赶月亮,可后羿向前一步,月亮就退一步。那天正是八月十五,月亮显得特别圆,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嫦娥就这样离开了亲人——后羿。

  后来,人们定八月十五为中秋佳节,为的是亲人团聚,享受人间真情。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的作文2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秋节习俗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关于中秋节的童谣:

  月光光

  月光光,照谷场,

  谷场上,农人忙。

  今年稻谷收成好,

  家家户户乐陶陶。

  拜月娥

  月娥姐,月明明

  月中有株婆娑树

  婆娑树上挂紫微

  紫微星出保子星保夫星。

  保男保女接宗支

  枝枝叶叶兴旺生好子

  月娥出来免灾星

  家中添财又添丁

  中秋夜

  中秋夜,亮光光,

  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饼,烧线香,

  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红柿,切蛋黄,

  赏罢月亮入梦乡。

  乘火箭,月宫逛,

  看看嫦娥和吴刚。

  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八月十五月正高,月亮婆婆过生日。

  甜月饼、红柿子、苹果香蕉紫葡萄。

  送给婆婆过生日,婆婆对着我们笑。

  中秋拜月歌

  月亮亮,吃大饼

  大饼勿吃吃小饼

  小饼勿吃吃香稃

  吃了饼,风调雨顺

  吃了稃,生活步步高

  月姐姐

  月姐姐,多变化,初一二,黑麻麻,

  初三四,银钩样,初八九,似龙牙,

  十一二,半边瓜,十五银盘高高挂。

  中秋月,净无暇,圆如镜子照我家。

  打麦场边屋檐下,照着地上小娃娃。

  娃娃牵手同玩耍,转个圈儿眼昏花,

  一不留神摔地下,连声喊痛叫妈妈。

  云里月姐说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

【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内容】相关文章: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08-26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内容09-20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08-31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内容大全08-04

手抄报内容资料参考:中秋节的来历08-05

关于生命的手抄报资料内容04-29

关于新年的黑板报资料内容01-16

关于元旦的手抄报内容资料08-04

关于春节手抄报的资料内容02-01

关于春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