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手抄报素材

时间:2020-10-28 13:53:42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元宵节手抄报素材

  制作元宵节手抄报的素材有很多就可以摘抄,比如元宵节的介绍、习俗、由来和风俗习惯等等,下面为各位摘选了一些,以供赏析和参考借鉴!

元宵节手抄报素材

 

  元宵节手抄报素材一:元宵节的介绍

  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至于中国的情人节,大家知道多少?中国情人节,是七夕还是元宵?抑或是三月三的上巳节?

  中国在习俗上有上巳节、元宵、七夕这三个节日可以称为“情人节”,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庆祝这些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习俗上比较近似情人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可谓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情人节,因为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吃汤圆。古代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夜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赏灯,多情男女在“花市灯如昼”的浪漫夜晚常常擦出爱的火花,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因此元宵节称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最恰当不过了。

  此前人们一直把“七夕”当成情人节,这个“七夕”情人节未免让人感觉有些凄凉。牛郎织女情断天河,不由得让人想起孟姜女哭倒长城,刘兰芝月夜盼夫的故事。饱经三百六十日的苦恋,换得一夕的相拥,悲喜交集之余,也就是伏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哪得浪漫可言。其实传统的“七夕”是古代“妇女节”,姑娘们在夜晚穿针引线验巧,做小物品赛巧,摆上瓜果乞巧,男性是没有参与的。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日,是古代青年“自由恋爱”的佳期,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此为例证。

  元宵节手抄报素材二:元宵习俗由来

  正月十五晚上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旧时称上元节,又称为元宵节、元夕或灯节,民间有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吃汤圆等丰富的活动和习俗。

  据民俗专家介绍,隋唐以来,正月十五便有观灯的风俗。《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多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当时这种悬在灯上任人猜射的谜语,人们称之为“灯谜”。

  正月十三称为“上灯夜”,民间开始悬挂和测试自家的花灯。到十四夜,民间有“照蛇虫”的习俗,儿童手提纸灯遍照屋角、墙脚、灶下等阴暗处,有的手持小铜锣,边敲打边吆呼:“嗄去,哒去,赶到茅山(鄞南地名)吃草籽!嗄去,哒去,赶到深山吃烂番薯!”这一天,农家还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宁波话称之为“谭火龙”。这种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至今仍可在农村看到。

  正月十五是闹花灯的高潮,直到正月十八晚上结束灯会,称为“落灯夜”。通常,每年元宵夜,全城上空烟花璀璨,人们吃了猪油汤团,成群结队上街赏灯看烟花,贪玩、爱热闹的小孩尤其喜欢元宵节,提着灯笼欢快地奔跑在街头。

  元宵节手抄报素材三:元宵节 中国传统“情人节”

  元宵节还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民俗专家称,元宵是古代百姓喜爱的节日,尤其受妇女的欢迎。在古代,闺秀平日是不许踏出闺门的,只有到了元宵这一晚,可以不分男女一同赏灯玩乐,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这正好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交谊的机会。通常,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恋人之间可留下信物,之后找媒人上门去提亲。所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

  元宵节又称灯节。有了灯会,就缺少不了灯联。既然是灯节,又是情人节,那么情与灯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说,灯联必然要成为情的媒介。在众多的元宵灯联故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下面这一则了。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巧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说巧不巧,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王安石真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捡了两个天大的便宜。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这也注定了元宵节是一个浪漫而诗情的节日,是一个可以在瞬间催生爱情的节日。

  由于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不少多情男女借机物色心上人,擦出爱的火花,因此,元宵节这天也就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著名潮剧《陈三五娘》就是以元宵节为背景,讲述陈三邂逅黄五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古戏《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也是在元宵夜海誓山盟。

  其实,说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还有诗词为证。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节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描写的就是情人之间的思念之苦。

  在我国历代的文人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丝毫不亚于现在火暴的西方情人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土汤圆”的风头还盖过了“洋玫瑰”。最为著名的`是《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生动地表现出了古代情侣元宵约会的情景。乌金西坠,华灯初上,一对对情侣相约佳节,至于是手执一枝玫瑰赴约,还是互赠诗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堪称千古绝唱。

  元宵夜为有情人提供了一个传情达意的渠道,情侣们或密笺赴约,或互赠诗帕,体现的是一种纯洁的男女之情,这种感情含蓄内敛,韵味实足。

  元宵节手抄报素材四: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接下来,我们将从汉族民俗、少数民族民俗和各省的民风民俗来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1)汉族民俗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闹花灯——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汉族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2)少数民族民俗

  和汉族一样,部分少数民族兄弟也过元宵节,它们分别是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白族、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壮族、黎族和仡佬族等。

  满族——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白族——大理白族对元宵节格外重视,正月十五当天往往要耍龙、舞狮,还组织“金花歌舞队”大闹元宵;而大理的弥渡县的花灯唱元宵更是热闹非凡,让人们充分领略云南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如今,大理的元宵节通常是白族、彝族、汉族一起欢度,不分彼此。”

  苗族——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彝族——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元宵节手抄报素材】相关文章:

语文手抄报素材07-05

英语手抄报素材07-29

数学手抄报素材06-27

手抄报素材:元旦08-02

学习雷锋手抄报素材03-06

新春新年手抄报素材02-08

庆祝元宵手抄报素材02-08

关于元宵手抄报素材02-08

手抄报素材:国庆感想08-06

语文手抄报素材精选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