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立春习俗

时间:2024-02-03 15:15:16 诗琳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客家人立春习俗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後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客家人不仅具有语言上的独立性,更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客家的立春习俗丰富多彩,以下介绍的就是客家常见的立春习俗。

客家人立春习俗

  交春

  赣南、闽西地区的客家人习惯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之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节气的三侯(五天为一侯),而特指立春日“春”到来的时刻。交春之时,客家传统习俗需家家户户放爆竹相迎,闽西三明客家更对天礼拜,名曰“接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如何判断交春时刻?客家人往往将鸡蛋竖起,若松手而蛋不倒即是“春”来了。或者将鸡蛋置于水中,交春之时一到原本横向浮在水面的鸡蛋便能慢慢竖起来。客家民间认为只有这一时刻,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客家的立春习俗,无论“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饼”还是“送春牛”、“舞春牛”均显得非常古老而传统。周代有天子设东堂迎春的仪式,当时祭祀的是春神即句芒神。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之神。远古时期, 最早在立春日祭祀者除专职的礼官外,便是从事耕作的农人。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开始有祭春牛的民俗活动,而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则有送春牛、吃春卷等习俗。送春牛也叫报春、打春、赞春,有人在立春前几日边敲小锣竹板,边唱赞春词,挨户送春牛图。

  拜春神

  客家的春神即古老的句芒神,是众神中主管农业的天神。客家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典范族群,对春神格外崇拜。接春三明客家的拜春神习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立春时节在每年公历(亦称“西历”)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闽西客家人“老历年”的前后。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报春所谓报春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食物

  交春

  贛南、闽西地域的广东客家人习惯性将春分这一节令称作“交春”。客家文化的“交春”不包括立春节气的三侯(五天为一侯),而专指春分日“春”来临的時刻。交春之时,客家文化民间风俗需每家每户放爆竹笑礼,闽西三明客家文化更对天星期,名曰“接春”。

  这一天,当春分時刻来临时,贛南广东客家人那怕是在深夜,大家还要引燃香火,鸣放鞭炮,以表喜迎春,然后便摆春酒,吃春卷,故时也要耍春灯,互相祝贺。“接春迎福”吃春饼喝春酒风俗习惯。卷饼在魏晋就会有记述那时候叫春盘,又被称为五辛盘。到明清时期,卷饼卷裹好瓜果蔬菜入锅中炸,再进食又被称为“肉粽”。

  珍珠丸

  “珍珠丸”是福建连城传统式口味美味小吃,是城关人民群众过年或过节必制的食品类,素负盛名。尤其是顾客至时,本地人民群众常为此招待,以表重视。因其表层裹檽米,晶莹透亮如天然珍珠,故称“珍珠丸”。

  艾糍

  在广东客家人的饭桌上,艾叶草可算作一种普遍的食物。每到春天,田头河边就会张出一丛丛艾叶草,采摘下来将檽米煮熟以后拌入艾草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仁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碧绿碧绿小粑粑放入锅中煮熟,这就变成知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客家人立春习俗】相关文章:

客家人的中秋习俗09-04

立春的习俗03-30

立春习俗大全02-03

北京的立春习俗03-04

关于客家人中秋节习俗精选09-06

客家人清明节的习俗与风俗介绍03-28

立春习俗吃什么02-04

盘点立春的三大饮食习俗12-21

客家人的歇后语08-10

客家人恭贺乔迁新居的贺词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