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8月15日日本投降70周年之际的晋中抗战记忆

时间:2024-03-21 09:51:18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写在8月15日日本投降70周年之际的晋中抗战记忆

  晋中抗战记忆:写在8月15日日本投降70周年之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侵略铁蹄终于止步于这一天。

  70年后,晋中儿女怀着沉痛的心情,再次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顾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日本军国主义在晋中大地留下的罪恶行径,激发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追忆那些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的太行儿女,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用他们不朽的事迹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发扬太行精神,用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建设好晋中的今天和明天。

  ●70年献礼

  晋中基本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

  革命英魂泽千秋

  8月11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优抚科了解到,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到来,我市从2011年起,实施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截至2014年底,晋中市6369座零散烈士墓、257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已基本完成抢修保护,总共投入资金8835.3万元,目前,10余座烈士陵园正在紧张修建中。

  2011年,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自2011年下半年起,我市积极安排部署,详细制定抢救保护方案,全力推进零散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的实施。经核实统计,我市零散烈士墓共计6369座,纪念设施共计257处。截至目前,按照“抢救保护三年规划”,共投入资金8835.3万元,基本完成了零散纪念设施抢救保护任务。其中,中央拨付专项资金7899.5万元,省级配套245.8万元,市级配套300万元,县级配套390万元。

  在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中,各县(区市)结合当地情况,充分尊重民风民俗,科学、合理、人性化迁移保护,灵活工作方法,做到了就地保护与集中规划保护相结合:当地有烈士陵园或在建的,一般将或准备将零散烈士墓迁入烈士陵园。对零散烈士墓相对集中且条件具备的地方实行就地集中保护,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原乡镇或者烈属管理的,在烈属同意的原则上集中迁入烈士陵园;烈属不愿迁移而自愿管理的,民政部门与烈属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实行就地保护,由烈属管理。

  目前,一批纪念设施场所正在修建维修扩建中,其中市级烈士陵园——晋中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榆次区庄子乡北赵村,于2014年6月动工修建,预计于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在抗日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到来前夕,计划先期将榆次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41名烈士遗骸迁居烈士陵园。12个县级保护烈士陵园,如介休韩奎烈士陵园、太谷革命烈士陵园、和顺烈士墓园等,工程完工后,将整合辖区烈士墓,进一步提高保护力度,为开展公祭烈士活动,弘扬烈士精神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抗日英雄

  抗日名将马定夫:浩气长存弥天地

  提起抗日名将马定夫,在我市可谓妇孺皆知,他在抗日战争中,不顾个人安危,英勇顽强抗敌,成为群众和战士心中的楷模。2014年9月1日,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祖籍我市榆社县,牺牲在我市太谷县的马定夫烈士名列其中。

  马定夫(1915-1943),原名马镇西,字定夫,榆社县东汇村人,6岁识字,8岁入学, 14岁考入县第一高小,1935 年考入北平镜湖高中,在校读书期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开始了革命斗争生涯。1936 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0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榆社县组建起抗日游击队,马定夫被推任为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队长兼指导员。1941年,任太行二分区新编十旅三十团政治委员,率部转战于榆(社)太(谷)祁(县)一带,伏西河、打惠安、围里修、攻黄卦,北拒正太之敌,西逼同蒲日伪,反“扫荡”,保护夏收、秋收,屡建战功。他关心战士,热爱群众,所率部队以遵纪爱民而著称。1943年6月,在保卫夏收斗争中,亲自指挥中北岭伏击战,当场击毙日军小队长,打伤伪县长,歼灭伪军两个排。1943年7月23日晚,在太谷县枫子岭村与千余名干部群众举行军民联欢会时,突遭敌人包围。他指挥部队阻击敌人,保护群众安全转移。在激战中,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马定夫为国捐躯的噩耗传出,太谷、榆社等地的青年纷纷报名参军,立志为烈士复仇,一个月内报名参军者达200余人。1946年,中共榆社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东汇村建立马定夫烈士纪念碑。太谷县建立马定夫烈士纪念馆,并将他牺牲之地——枫子岭村更名为马定夫村,永远怀念这位抗日英雄。

  抗日功臣武克鲁:立志救国为人民

  武克鲁是祁县近百年来出现的在广大民众中最具影响力、为中国抗日事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英雄人物。

  武克鲁(1921-1945),原名武师曾,祁县夏家堡村人。1937年秋,就读于太原进山中学。同年11月省城沦陷后,他目睹了日军烧杀抢掠的种种暴行,不顾家庭阻拦,参加了祁县抗日游击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祁县独立营第七连连长。当年春,日军在同蒲、白晋铁路交叉的三角地带建立据点,修筑碉堡炮楼,大搞治安强化运动,斗争形势日益恶化。由于独立营少数领导丧失斗志,致使全营战士露宿山沟,衣食无着,元气大伤。在这生死关头,武克鲁被任命为独立营副营长,迅速破获了一起由23人参加的投敌案件,严惩叛徒7人,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

  从此,他带领独立营运用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巩固了祁县路东革命根据地,开辟了路西游击区,独立营也由100人发展到500余人。在他的带领下,独立营创造了“一颗子弹打鲁村”的传奇故事。《新华日报》专门报道了祁县独立营的英雄业绩,中共太行区党委也多次通令嘉奖。1944年12月,武克鲁升任祁县县长兼独立营营长。1945年6月5日,武克鲁在由路西返回路东途中驻宿阎家山村,被大队日军包围,不幸中弹牺牲。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当地群众编了《武克鲁歌》广为传唱。

  为了缅怀抗日英雄武克鲁,祁县将武克鲁故居加以维护和管理,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2005年,祁县为其故居挂上了“抗日功臣”门匾,以此教育后人向英雄学习。

  巾帼英魂梁奔前:誓死如归忠信仰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巾帼英雄梁奔前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4年冬,梁奔前任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交通局机要员。1945年2月14日,正值春节,天刚拂晓,日军“北支1461部队”同驻在偏城、原家庄的日伪军三四百人,向平遥县抗日政府驻地附近的三岔口等村偷袭。梁奔前不幸被敌人抓住,在一顿毒打后,一个士兵晃动刺刀尖逼问一名村民,若不招认,刀穿胸膛。此情此景,梁奔前满腔愤怒,挺身而出,村民脱险了,日军却转向梁奔前追问八路军的情况。梁奔前怒斥:“你们失败的命运已定,还敢屠杀中国人民?”恼羞成怒的日军队长官下令将她推进火中,但梁奔前毫不畏惧,一位日军翻译人员感动于她的铁骨铮铮,以“有事要向她调查”为由,建议日军队长中止死刑,囚入密洞。

  当晚,日军翻译劝她:“暂时放弃信仰,以免一死。”梁奔前斩钉截铁地答道:“无论如何不能说共产主义是错误的,哪怕是一时的胡说!”多次劝说无效,反过来她又教育翻译不要为法西斯卖命,带他一起奔赴解放区,翻译没有同意。

  2月16日,梁奔前用绑着的手,艰难地在地上写下“誓死不当亡国奴”7个字,以此表示自己的决心。日军逼她向躲在山后的群众喊话,诱骗群众回村,梁奔前放开喉咙高喊:“打倒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万岁!”喊声刚落,气急败坏的日本军官挥洋刀向她砍去,梁奔前壮烈牺牲在日军屠刀下。

  ●抗战纪念地

  左权将军殉难处:十字岭上祭英烈

  十字岭左权将军殉难处位于左权县麻田镇北艾铺村,因左权将军牺牲于此,而被后人所熟知。2014年,十字岭左权将军殉难处入选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

  1942年5月25日,日军出动3万余人“扫荡”太行抗日根据地,妄图彻底摧毁八路军总部等首脑机关。为了掩护群众和总部、北方局机关突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同志在指挥十字岭反“扫荡”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为了纪念左权同志,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2年9月18日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1985年,左权县人民政府在左权将军殉难处建立了左权将军纪念亭。左权将军纪念亭建筑设计为仿明清翼角形亭阁,属钢筋混凝土和砖瓦木石结构。亭内中央建有汉白玉纪念塔一座,塔高5米,塔身刻着有关纪念左权将军的碑文和题词。亭前正上方有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题写的“左权将军纪念亭”匾额。

  2012年,在纪念左权将军牺牲70周年之际,左权县再次对纪念亭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对亭前公路进行改迁,拓宽广场6000余平方米,建起了东西配房、四柱山门牌坊和停车场,修建了十字岭英雄纪念碑,增设了由上海油画雕塑院创作捐赠的左权将军铜像。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今年,左权县在左权将军殉难处建了一座英烈墙,将8年抗战期间在左权县牺牲的2.2万余名英烈名字铭刻在英烈墙上,以此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昔阳西峪:惨绝人寰大屠杀

  昔阳县这片浸满英雄鲜血的土地上,留下了日寇惨无人道的种种罪行,震惊太行的西峪惨案就是其中之一。

  1937年10月26日,侵华日军攻陷娘子关,随后向昔阳进犯。同年11月2日,国民党阎锡山政府弃城而逃,昔阳沦陷。抗战时期的西峪,有200余户人家,800多口人,是有名的抗日模范村。

  西峪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40年11月18日,日寇头子清水利一率领日军,纠集伪警备队等伪军共300余人,黎明前将西峪村团团包围。据当时既是受害者的亲属,又是幸存者的王殿珍在1987年(83岁)时回忆,她那天早上出门上厕所,看到山沟里全是日伪军,急忙回去叫家里人,说话间,日伪军已闯入了院子,村里几百人被赶到村东边的三角粪坑。坑边架着机枪,四周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伪军。

  毒打、杀戮不仅未使西峪村群众屈服,反而激起了大家的反抗,大家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很多共产党员、民兵壮烈牺牲。这次惨案殉难者达386人。日军制造这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之后,又纵火烧毁民房160多间,抢去牲畜100多头,粮食衣物被洗劫一空,临走还掳走村民29人,其中17人被惨杀。这次惨案殉难者的尸体3天都没有埋完,西峪村人数减半,25户遭到灭门。

  1977年春,原国务委员、国防部部长秦基伟在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王大任的陪同下来到西峪村。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太行军区工作,对西峪惨案知之甚详,这次视察之后,提出建造“西峪惨案烈士纪念塔”。叶剑英亲笔写下“西峪惨案烈士纪念塔”的题词,手稿现存放在昔阳县档案局。

【写在8月15日日本投降70周年之际的晋中抗战记忆】相关文章:

2015日本投降70周年06-08

写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情感天地07-06

晋中旅游景点大全06-20

《投降》读书笔记600字09-21

晋中平遥古城导游词07-15

晋中生育保险报销流程及范围05-31

2015日本投降70周年世界各国对安倍战后70年谈话的评论06-09

中秋来临之际贺词06-01

抗战英雄事迹11-13

抗战胜利放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