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端午节习俗

时间:2020-10-09 19:34:22 端午节 我要投稿

新昌端午节习俗八篇

  篇一:寻访新昌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新昌端午节习俗八篇

  寻访新昌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研究时间:2014年2-9月

  学校:新昌县城西小学

  班级:六(四)班

  指导老师:吕晓群

  组长:蔡博雅

  第一执笔人:蔡博雅

  小组成员:蔡博雅、梁简、吕珂恩、潘齐意

  寻访新昌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内容摘要】

  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其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中国人共同的心理需求,新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深厚,通过聚焦新昌的民俗风情,尤其是寻访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让小学生更了解和传承家乡的地方文化,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为弘扬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出自己的一份力。

  一、 课题提出的缘由

  我们的家乡新昌历史悠久,建县已近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这片沃土之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拥有许多悠久而又独特的习俗,尤其是在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的风俗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新昌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和我们现代新昌独特的风土人情,通过寻访这些我们生活中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更加了解和传承家乡的地方文化,为弘扬我们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出我们的一份力。

  二、 关于课题的调查报告

  我们通过找家长访谈、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博物馆搜集相关资料等方式,对我们新昌的五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调查总结如下:

  1.春节

  新昌人过年时,腊月后半月开始,家家“掸尘”、办年货,舂年糕、裹粽子、炒馈货、煮福礼、做小吃,准备过年,天天忙到深夜。其间,选吉日“请天地菩萨”最为隆重,叫“谢年”,即祝福。腊月二十三送灶司上天,用香烛、茶叶、饴糖祭祀,户主祝祷“好言好语传上天,恶言恶语解过边”。从灶龛上揭下旧灶司像。至年三十夜又请灶司下来。烧“搁釜”,换上新灶司像,贴上对联“上天秦好事,下界保平安”。灶司菩萨,亦叫“东厨司命”,是玉帝派往凡间探听善恶之“神”,故有“灶头边不可多讲多话”的禁忌。双

  彩乡双溪村至今还保留着打石臼年糕的习俗。虽然现在一年四季都能买到年糕,但村民还是习惯在年前用自家的新米打年糕,讨个“年年高” 的好彩头。

  到除夕要“分岁 ”,这一晚为过年高潮,外出者都要赶回家团聚。县城西门外有磕山,俗称“望娘山”,新昌人乡情观念特重。除夕万一赶不回家,家人亦在席上置筷子和酒盏,以示团圆。年夜饭特别讲究,俗称“三十夜的吃”,佳肴之外常有芋艿、南瓜(俗称饭瓜)、八宝菜,寓意“有余”、“上万”、“招财进宝”。给下辈分压岁钱。

  春节正月初一凌晨开六放爆竹,听畜禽叫声预测吉凶。人人穿戴一新,点香烛,设供品,祭天地祖宗,喝糖茶,正月初一要喝“米海茶”,吃解缚粽,去宗祠拜祖,给长辈拜年。然后尽兴娱乐:搓麻将、推牌九、掷骰子、游大佛寺等。晚上早睡,不点灯,叫“赶鸡睡”。一天内不动刀,不扫地,不泼水,不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二起,普遍走亲戚,小唱、大唱、狮子班上门表演。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逐年提高,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我县传统的过年习俗也正在悄悄地发生演变。随着现代各种通信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拜年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快捷方便的方式。

  2.元宵节

  在新昌,每到正月十四有吃亮眼汤的习俗,正月十四也被称为“十四夜”,小时候,父母总是吓唬孩子说“十四夜”的晚上千万不能外出,因为这天外面会有很多倒死的鬼魂路过,于是在那天晚上,孩子们总是很听话的待在家里,生怕出去了就要被过路的鬼魂给带走。

  而第二天元宵节的活动,主要为舞龙与灯会两项。新昌城乡,舞龙活动各具特色,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其中尤以大市聚镇的后梁村为中心的“盘龙灯”最负盛名,以其规模宏大、声势壮观为全县之冠。据相关资料载,后梁村甚至包括相邻的前梁、斋堂等村,早在正月初八即开始作准备,每家每户负责一条“灯板”(其实是长条板凳),上扎六盏八角酒甏灯(灯的骨架由村里统一制作),透光的棉纸罩上都得绘有山水、花鸟、仕女,题写吉庆词句,凑在一起,大有一比高下之势!到了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村民们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花色各异的灯板搬上小街,拼接起来,撑上一根根一米左右的木棍,再拼接上三米多高、威武雄壮的龙头和龙尾,竟然在一瞬间就连接成了一条二百多米长的巨龙。时间到了,“三连铳”响,锣鼓震天,由“夜明珠”开道,高大的龙头须由精壮大汉执掌(还得有人替换),龙嘴一张一合,龙眼一闪一闪,先在村头“盘龙场”上预演一番,然

  后这支连“替补队员”在内、由三百余人组成的舞龙队伍就沿路串村,浩浩荡荡,直奔大市聚镇上。随着锣声鼓点的节奏变化,长龙还会舞出“火龙圈”、“剪刀箍”、“香烟虫”等诸多变化,赢得早就等候在一旁观众的阵阵喝彩。特别是在大市聚镇上,店铺商家百子鞭炮齐放,径直弹向“夜明珠”与龙头以讨彩,直到最后“夜明珠”与龙头被鞭炮弹得几乎只剩了个空壳!越是这样,舞者越高兴,因为民谚云:“龙头越弹越吉利,龙灯盘得越长越喜”。 其他村镇,也都有各具特色的舞龙活动,如镜岭镇溪西村的青黄“双龙”,以矫健著称,对舞时尘土飞扬,大有“见龙不见人”之势;西坑村则有“四龙”,由于体型较小,舞动时更为灵活,有“飞龙过海”的绝招(即舞时跃过桌面);至于梅林山的“野龙”,则更绝了,舞时“行动飞速,来势汹汹”,嘴能张合自如,一路上可以拖咬路边摊内的水果、食物,吓得摊贩们“敬而远之”。当然规模和影响,较之大市聚后梁村,则要逊色一筹了。 3.清明节

  新昌人,把清明节看得比春节还重。往往会不远万里,回家祭祖(上坟)。上坟,各家备荤素菜肴若干、酒水、经(纸钱)、炮仗等,挑至坟前。先将坟前清理干净,坟头上的柴草,一并割掉,挖一团泥块,置于坟顶,上面插一根竹树小枝,挂黄标纸。坟上不可动别的土,动土只许在正冬至日。随后,在坟坛右角,放麻糍、肉、豆腐各一小块,酒一盏,山王经一小包、点香三支,红蜡烛两只,这里是祭山王菩萨的;坟坛前方,那是太公大侬、已故尊长们用宴正厅了。荤素菜肴、酒水、炮仗、经、香蜡烛等等,一一摆开,供他们飨用。祭品摆好,长幼有序,先拜山王,后拜祖宗。一段时间后,估计祖上先亡们,用宴完毕,则烧经,放炮,礼毕。上坟,一般知道有几个上代祖坟,都要上;先上高祖,再上辈分低的。共同的祖宗(堂宗太公),下辈相约一起去,队伍越大,说明家族越旺。上坟要在清明前十来天内,寅日不用,说是,寅为虎,鬼们不敢出来用餐。新坟,前三年,分别在春分节后第一、第二、第三日上一次,再在清明节前上一次。

  过清明节,一般人家都会捣麻糍。麻糍由纯糯米蒸熟捣成,怕粘手不好食用和制作,在加工的面床上散一层番薯粉或松花粉。用面杖赶成半寸来厚的片,切成方块,谓淡麻糍(白麻糍);切成条,加豆沙馅、炒菜馅,乘热有粘性时,包合成棍状,切段,即谓甜、咸麻糍;在糯米中,加进“菁”(如艾草的野菜),叫菁麻糍。

  4.端午节

  新昌的端午节有门插艾蒲,喝雄黄酒,吃汤包,做香袋的习俗。在双彩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乡邻们平时忙于劳作,而对祖辈传下来的节日却并不含糊。 五月五,过端午。五月初五一早,就有人去村头的水渠边割菖蒲,又从菖蒲的末端剪下一小段横串在上面,做成一把剑状,与艾蒿一起斜插在门环上。那天中午前,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菖蒲和艾蒿,成为小山村过端午节的象征性景观。 中午,村里的老年人会在盛满烧酒的碗里放一撮雄黄,然后将雄黄酒含在嘴里喷洒在房子的角角落落,说是可以驱蛇虫。端午节喝雄黄酒,其实只是轻轻嘬上一小口,并不多喝,更像是一道虔诚的仪式。还有人会用手指蘸点雄黄,在门上划出一个“王”字。一些生性活泼顽皮的儿童还会要求大人在他们额上抹点雄黄,这时大人也往往乐意为之,有时干脆在小孩的额上抹出个“王”字来,祈求避灾消难,给小孩带来平安。 端午节那天,村里的小孩可以向新媳妇讨香袋,这是家乡过端午节的一个风俗。

  这一日,新昌习俗除吃端午馄饨外,还有吃粽的习惯。此外,新昌等地尚有“发庚”、“送扇”的习俗。如某家在年内娶媳妇,就要在端午节发庚,男方除向女方送去结婚吉日良辰之外,还得送白糖桂圆等礼物。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则娘家父母兄弟须向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东西。

  5.中秋节

  中秋节,一般是指农历八月十五;而在新昌的小将、沙溪、儒岙、回山等乡镇,则以农历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其中有三种说法:一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于八月十六殉难,人们为纪念他的功德,便把中秋节改在殉难日;二是方国珍的母亲信佛向善,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吃素食,俗称“三官素”,为避免方母八月十五吃荤菜,人们就改在八月十六过中秋;三是古时有位宁波知府的母亲生日刚好是八月十五,每当这天,许多人都来祝寿,为避免“拜月”与祝寿两个庆祝活动相重叠,就将中秋节改为八月十六;而宁波与新昌相近,此俗也传入新昌民间。

  听老人说,在古时,每到八月十五,新昌人家要举行“拜月”。人们把八仙桌搬到露天,放上月饼、石榴、花生,然后“拜月”,请“月亮婆婆”享用。在新昌,一般“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拜月”的往往是小孩子和家妇,礼后,家人一起围坐在桌子边赏月,但不吃桌上的祭品。在赏月时,长辈就会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而小孩子在赏月时,常常会指着月亮问长辈,哪个是嫦娥,哪个是吴刚,长辈为了庄重起见,就吓唬孩子说,别指着“月亮婆婆”,否则,被月亮婆婆

  篇二: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__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

  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

  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

  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

  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

  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

  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

  毒气。 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石战

  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众人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石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一番。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

  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台中南屯的头店,自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犁头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来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目前,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由四个人自组一队,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卡卡的木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 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北两种。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

  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 南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因

  篇三: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1.东北三省。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纸葫芦原先是个人家自己做的,现在大多是买的。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采回来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用来洗脸。小孩子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脖子上带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2.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3.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4.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5.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6.甘肃省。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7.江苏省。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见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8.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9.浙江省。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10.江西省。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11.湖北省。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12.湖南省。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阳龙舟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13.福建省。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14.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15.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16.安徽。安徽合肥:端午节插艾草招福驱邪 。

  17.云南省。那边人过端午,吃花生、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

  和南人有别。吃花生是取其长生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

  18.台湾。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篇四:端午民俗知识

  2015-2016学年度上期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

  端午民俗知识

  一、节日由来

  制作人:杨茗钦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纪念屈原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二、主要习俗

  (1)各地区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2)普遍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

  三、诗词歌赋

  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016.6.3 杨茗钦

  篇五:新昌风味

  【集合】新昌风味小吃介绍

  分享

  作者:低调~再低调~ 已被分享21次 评论(1)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

  1、春饼

  新昌春饼俗称饼筒,是新昌特有的著名食品。它是一种面食,即把面粉拌上水和少许盐,揉匀打透,取一小撮粉团,将它均匀地在灼热的平底锅(熬盘)上画一个实圆,稍烘一下,就揭下一张形如满月,薄如蝉翼,白中透黄,酥脆香美的薄饼。一斤面粉可制作60-70张,6张为“一大”。吃春饼通常裹以油饺、油豆腐、臭豆腐等,独具风味。也可以精肉、葱花为馅,油炸成春卷,也是佳肴。 特点:白中透黄,酥脆香美。新昌人爱吃春饼,因其味美,也因其有团园之意。

  2.芋饺

  新昌人做芋饺、吃芋饺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了。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成为农民的佐餐食品。现在芋饺在各地的菜场也买得到了,但那些确实做得太不地道了。市场上卖的往往皮子不太好吃,肉馅又少。真正的新昌芋饺吃起来很滑,不粘口,还稍微有一点点韧性。所以想要吃到好吃的芋饺,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芋饺的做法很奇特,不必用擀面杖,全是用手捏成。具体做法是:将芋艿煮熟后去皮,裹以番薯粉一类的淀粉,捻成粉团,然后裹上精肉,形状一般为三角形。然后放入沸水中煮熟就可吃了。芋饺吃起来既糯又柔,滑溜可口。

  特点:滑润爽口,不粘口,特别适合烧汤、火锅吃。

  3.榨面

  新昌榨面看着细细的,比一般的粉丝大一点,比米线又小一点,吃在口中,会体会到其实跟那两种食品完全不同。榨面吃起来很有韧性。而且久放却不涨不糊,依旧鲜美爽滑。具体做法是:将干米浸泡在水中使其变软,在石臼中捣碎成粉,放进锅中蒸熟后,压入特制的桶中通过多小孔的铜筛榨出细细长长的粉条,剪下,堆在一起,铺成一个个大小相等的圆饼,将其晒干就制作完了。小时候,到了下午大约15:00的时候,很多家里就会煮一碗榨面作为点心。农村最经典的招待客人的点心也是“榨面鸡蛋”,这里鸡蛋一般是先做成熟的鸡蛋丝在和进榨面里。当然也可以炒着吃,俗称“炒榨面”,一般榨面用开水泡软,凉水冲洗后入锅炒制,同时加入调料和冬笋、蛋丝、肉丝、番茄、葱花等一类配料,就成炒面,鲜香诱人。

  特点:鲜美爽滑,有韧性,不涨不糊。

  4.年糕

  新昌年糕和大部份地区的不一样,是一条一条的,差不多和一条烟的烟盒形状相似,一条可以够四个人左右吃了,嵊州也有,不过那是从新昌进过去的,嵊州的年糕和宁波的一样叫“线板糕”,一片一片的,吃起来很软。新昌年糕由于多用晚米做原料,质地相较其他年糕更为细密,韧性足,煎、炸、炒、烤、汤五种做法各有风味,其中汤年糕为最佳。新昌年糕由于其特点,故不容易入味,单炒后味浮裹在年糕上,交融不在一起。汤年糕可以清汤煮,或在炒软后加水煮;年糕经煮后能吸收汤汁,且其自身不化入汤中,使汤也清楚而不黏糊,如此就更加能突出其自身特点,也可使味更为交融且不失层次。年糕作为一种传统食品,一般村子的每家每户多少都会准备些晚米打一些储在家里等待来年食用。那时候,打年糕一般都是在腊月左右,一年就一次,打好后用井水浸上,勤快换水可储上4,5个月不变味。

  特点:质地细密,韧性足,汤汁鲜美。

  5.小笼包子

  新昌人不管有没有馅,都称为馒头。有一种豆腐馒头是新昌特有的。与其他经典的小笼包比起来,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用嫩豆腐做馅的。当然做得正宗的话,还要求皮薄。

  特点:皮薄陷多。

  6.汤包

  新昌俗称的“汤包”即通常所称的馄饨。新昌汤包皮薄透明,久煮不糊,肉馅鲜美。特别是汤包馅子,真是五花八门。肉汤包的自然裹鲜肉汤包,还有蒲瓜、豆腐干、葱头等,切成细末,用油一炒,芡上山粉,美其名为素汤包。倘若加上一些肉末,就谓荤素汤包。还有别出心裁地做出菜干汤包、笋干汤包。真是名目繁多,风味别异。不仅可以放汤吃,还可以蒸着、油炸吃。端午节吃汤包,是新昌特具异彩的风俗。

  特点:皮薄透明,久煮不糊,肉馅鲜美。

  7.镬拉头

  新昌的镬拉头名气不小,其实就是一种街头小食,类似与杭州人吃的葱包烩,但外形比葱包烩要大的多,作料也多。面饼做好后,就在饼上夹一些炒好的蔬菜,如豆芽菜、萝卜丝、嫩南瓜丝、咸菜等,考究一点的,还有豆腐干丝、肉丝、土豆丝、粉丝等,再卷起来,放在平底锅上压热。此米粉饼特薄,而且略有韧性,不易破碎,就是放上一些较潮湿的菜料,也不会漏出来。

  特点:饼薄有韧性、作料丰富、酥脆香美。

  8.麦花汤

  新昌的麦花汤,与“面疙瘩”有些相似,具体做法是:先要调好粉,将面粉加上适量的番薯粉,再加一点盐,用水搅拌均匀,要薄薄的,使面粉有流动感,这样麦花汤特别韧,柔滑好。待锅里的水烧沸后,将调好的面粉用菜刀或筷子沿碗口“夹”下去(其实是把溢出碗的麦花汤粉沿碗沿切下去,农村里都称“夹”麦花汤)。“夹”时如果菜刀用热水烫一下,则菜刀不易粘面粉,“夹”起来容易些。一般在麦花汤里会放些笋丝、青菜或南瓜叶,还有就是土豆,要是放大排或牛肉,这样麦花汤就更美味了。

  特点:饼薄有韧性、作料丰富、酥脆香美。

  篇六: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说端午知习俗 中国人都要知道的事

  端午节我们每年都过,但是对于传统的端午节我们又了解多少呢?2005年,中韩端午节“申遗”(江陵端午祭)之争一时间沸沸扬扬,当我们认为毋庸置疑,自信满满的时候,结果却是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有中国专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这无疑是一种自我安慰,阿Q哥哥的标识。

  众所周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然而,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的、丰富多彩的、你引以为荣的大中华端午节文化,除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五彩绳儿之外,你还了解多少其中细里?莫让端午节变成粽子节,请听果来果趣小编为您细说端午。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国申请成功的,苟ca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关于各地的端午节习俗,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想了解端午节,就需要先从这两点细细地说起。

  一、端午节的来历

  小编我呕心沥血、彻夜不眠,精心搜集关于端午节起源的种种说法。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7种颇具争议的端午节起源说。

  1.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怀王的大臣,曾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起源的第二个说法,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5.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篇七:端午资料

  端午资料

  各地习惯

  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

  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

  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

  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

  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酒中饮之,称之“

  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

  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

  “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

  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

  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

  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

  “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

  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

  诗句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篇八:江西端午节习俗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

  万福中心小学民间教育宣传月活动材料

  (供广播室宣传播音用)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 江西端午节习俗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 景德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由于陶瓷业的不断的发展,聚居了全国各地的人,他们的语言由本土的成分慢慢地演变,逐渐就形成了景市人独特的地方语言。 ☆ 来到景德镇,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嗯来住莫得?”在景德镇呆上一段日子之后,“莫得”就会充彻于耳。邀你去玩就说:“怯戏的波?”您要购买“买什么”。营业员会热情地问您:“买莫得?”。买“鸡蛋”叫买“嘎嘎子”,买“茄子”叫买“落索”。到朋友家里去作客,听到小孩将奶奶叫“妈妈”,舅舅叫“姆姆”,将弟弟叫“老老”,“男孩”叫“仔俚子”,“女孩”叫“女崽俚”。对可以随意的朋友常称“瞌困”、“省头”、“老马”。夏天火红的“太阳”晒得人们汗流挟背时,景德镇话说:“个昵头真要晒死宁”。遇上“雷阵雨”叫“打风暴”。坐船叫“错舷”。乡下人常叫城里人为“镇巴佬”。

  ☆ 民间特色灯彩《虾蚣灯》出自于泰和县螺溪镇舍溪村一带,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据初步考证,明正德年间(约1512年),舍溪村有个名叫胡?时的人,在云南做官,回乡时,途径四川某地,看过当地表演虾蚣灯,印象极为深刻,回家后就指派人做了一只,并教给村里人表演。由于舍溪村一带田园平坦、土地肥沃、湖塘清水长流,盛产鱼虾,当地群众素有捕鱼捞虾换钱的习惯,对虾十分喜爱,每逢年过节,舍溪村民便聚集一堂,以舞虾蚣灯庆祝丰收、企盼来年幸福美满,《虾蚣灯》也便以其独有的民间特色艺术代代相传。每年春节至元宵,全村欢欣鼓舞,人们欢聚在起,耍舞虾蚣灯,庆丰收、求平安,祈福来年风调雨顺。此外,也外出邻乡、邻村、邻县表演,不收取钱物,旨在增进友谊,交流感情,深为群众喜爱。

  《虾蚣灯》由一青一绿两只大虾蚣组成,另配有八朵荷花作衬托。每只虾蚣身长4米有余,身围40公分。分头、身、尾三部分,各由3名演员撑持表演,模拟虾蚣在荷塘中自由自在漫游、弹跳、追逐、嬉斗等活动情状,画面优美、生动,象征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虾蚣灯》制作工艺精巧别致,集剪纸、扎作、雕刻、绘画、裱糊等各种手工工艺于一体,造型优美的大虾蚣本身就是富有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因为每只大虾都配臵了

  适宜的灯光,夜晚持舞虾蚣灯,两只大虾在黑夜中闪出迷人的光彩,在配有灯光的荷花映衬下,整个画面尽显其独特新颖、曼妙瑰美、鲜活再现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欣赏价值。 ☆ 婺源“四古风韵”

  “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书乡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荟萃,历代名人遗迹较多,有“吴楚分源”界碑、春秋吴太子鸿墓、汉长沙王吴芮墓、南宋岳飞吟诗的花桥,还有李白、黄庭坚等名人游览时留下的遗迹。走进书乡婺源,就像行进在久违了的历史风尘中,在青山里、在村道旁、在不经意中,一处年久的残壁断碣,一段弯曲的青石驿道,一棵苍翠的名木古树,一口青苔漫布的水泉深井,都有一个传说、一个典故。其中,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树群、古洞群为主的“四古风韵”著称。

  一古——古建筑

  婺源古代属于徽州所辖,所以这里的民风民俗与现在的皖南地区非常接近,保留了大批古朴典雅的徽派古建筑,古祠堂、官邸、民居、书斋、戏台、廊桥、亭阁、宝塔等遍布全县。那些白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显得宁静而幽雅。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学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

  二古——古溶洞

  位于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灵岩石窟群有大小溶洞36个,洞内泉潭参差错落,有数百个上佳景点,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到过此洞,至今仍保留着“岳飞游此”、“吴徽朱熹”等题词2000多处,为国内罕见。

  三古——古树

  遍布乡野的名木古树,为婺源又增添一份古韵。汉代的苦槠、隋朝的银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以及其他历时千余年的红豆杉、楠木、柳杉、罗汉松、刨花楠、黄檀至今仍然长得亭亭盖盖。 在婺源的古树中,最有名的是被称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和朱熹亲手栽植的巨杉。

  四古——古文化

  婺源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还出过文学家朱弁、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朴学家江永、铁路专家詹天佑等名人。此外,李白、黄庭坚、宗泽、岳飞等人也曾到过这里,留下许多遗踪可寻。

  ☆赣南客家吃的禽蛋主要是鸡蛋和鸭蛋,而又以吃鸡蛋为最多。近几年出现了吃鹌鹑蛋的。吃禽蛋的习俗据传说是图腾崇拜的遗存,或者说是图腾崇拜的传承。自古以来,城乡家家几乎都养母鸡,都有鸡蛋,鸡蛋又很富含营养成份,吃蛋又很方便,所以,婚丧寿床,怀孕产儿,贺喜送礼,亲友吃请,礼尚往来,都少不了用禽蛋作为礼品和食品。但煮蛋方法很多。煮给不同人吃有不同的煮法。

  赣南城乡的习俗是不管家境贫富,家里来了客人,总少不了要煮几个蛋招待客人,这是一种客气,也是一种礼节。至于怎样煮法,这就是看什么客人和在什么场合了。外婆给外孙吃带壳蛋,即连壳放在开水中煮熟的,俗叫芋头蛋和石头蛋。丈母娘给女婿吃的是酒蒸蛋和酒炖蛋,酒是糯米制作的甜酒娘。给年轻人和正在恋爱的人吃的糖水蒸蛋,取意甜甜蜜蜜。主妇给一般人吃的是偏蛋,即把蛋敲破去壳放在开水里煮成的糖心蛋。所谓糖心蛋是指蛋黄未曾完全凝固的。主妇给客人下饭的则是荷包蛋、油炒蛋或桂花蛋;老人吃的则又是冻糕状的豆腐蛋。宴会席上的拼盘是皮蛋,汤菜是酸辣蛋汤或蛋花汤。此外,家人外出远地(如升学、参军、经商、做工等)临出发前也要吃几个蛋(煮法看出外者定),以示圆圆全全,大吉大利。

  还有一种常见的习俗,即孕妇和产妇要吃很多蛋。妇女怀孕三四个月时,其母要给她送蛋,俗叫瞧胎。瞧胎的蛋也有送一百多个的。产后其母还要送几次蛋去。产前产后,共计送蛋几百个。产妇吃的是油炒蛋或油煎蛋,并要放生姜末或生姜丝,取其暖性。旧时产妇坐月子期间,必须餐餐吃蛋,以加强营养,滋补身体。同时,小儿三朝时要给亲友邻居散红蛋,带壳煮蛋熟后染红色,谓之红蛋。散得多的要花几百个蛋。小孩过生日,还要请亲人吃生日蛋糕。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要吃咸蛋。有“立夏不吃蛋,上坎跌下坎”的俗语。意在补夏强身,劳动有劲。因为立夏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热天容易掉膘退瘦。俗传,立夏吃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

  ☆洞房花烛本是人生之大喜,新娘子出嫁自然全家欢喜,理应开开心心含笑话别。可在江西赣东北,尤其在东乡,却流传着“哭嫁”的习俗,新娘子上轿之前,为娘的抱住女儿,两人喊女叫娘嚎啕大哭。这大喜大庆之时为何这般哭哭啼啼?哦,原来是有这么个来由……

  很早很早以前,有个姓何的女子,长得也算有摸有样,只是命苦,三十头上就死了丈夫,身边留有一个十来岁的女儿,母女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后来迫于年景遭灾,生活无着落,在左邻右舍的撮合下,与邻村一个死了妻子的男人徐某重结半路夫妻。这徐某也有一个女儿,与何氏的女儿差不多大。

  俗话说:“十个后娘九个偏心。”这何氏对后夫的女儿好象前世有冤,对她横竖看不顺眼,穿戴吃喝都偏心与自己的女儿,当然面子上她还是会装装假样子。徐某是个粗心人也就一直蒙在鼓里。

  转眼功夫过了几年,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一个是仙女下凡,一个是观音再世。但看来看去徐某的女儿还是比何氏的女儿更漂亮些,因为前来求婚的人都争着相徐某的女儿,这可把何氏给气坏了。

  徐某女儿的婚事很快就定下来了。出嫁这天,亲戚兄弟,满屋满堂,迎亲喇叭三里路外都听得见。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何氏平时另眼相待后夫女儿,四乡八早就风闻,今日姑娘出嫁,大家倒要看看何氏的脸面。好个何氏砂糖嘴,苦瓜心,在姑娘临上轿前拉着姑娘的手,女儿长女儿短地唠叨不停,好象情真意切,难舍难分。那姑娘见后娘今天这般摸样,不觉也动了真情,几句话过后喉咙哽咽,眼泪汪汪,何氏越发装死

  卖活,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大声啼哭,俨然赛过亲生!其实何氏是长着歪心眼,故意在大喜之日大哭,存心要坏新娘的“彩头”,好让她婚后交“墓库运”,永世不得好运气。过了些日子,何氏自己的女儿也要出嫁了,何氏早在心里盘算好了,大小嫁妆臵备齐全,平日积攒的私房也一并交给女儿。出嫁这天,母女心里高兴,喜笑颜开,把自己的坏心思哪里还会有眼泪!更何况,何氏心里清楚,哭是不吉利的。

  可偏偏让何氏意料不到的是:被她坏了“彩头”的后夫女儿夫唱妇随,儿女成群,财源茂盛。而她自己亲生女儿夫妻不和,四十不育,家业衰败事事不顺。何氏后悔莫及,自觉心亏,生怕老天不容,(据说一个人如果作了恶,只要当众说开,便可免苍天惩罚。)于是就把自己的坏心思向前村后庄说开了。后来,当地人在嫁女时竟试着大哭一场,结果也是子孙满堂,家境殷实,人们便深信无疑,哭发,哭发,越哭越发,就这样,“哭嫁”习俗一代代穿承下来。

  ☆瑞昌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据有关学者从多方面考证,一致的认为是起源于我国的汉代,当“纸”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剪”的艺术早已存在,只不过是表现为剪帛、剪锦、剪金属、箔等装饰物罢了,当纸在瑞昌一出现的时候,瑞昌的民间剪纸也就应运而生了,距今应该有1900年的漫长历史了。

  ☆ 一、年节习俗:过年,即阴历春节及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大量的节日喜庆活动导致了民间剪纸的广泛应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厅堂居室剪纸拉花。大部分人家通过应用“梅兰竹菊、莲藕荷花、金鸡报晓、鱼跃龙门”等剪纸图案,以示预祝新年吉祥、办事如意、年年有余、四季平安迎春纳福等美好愿望。

  二、婚嫁习俗:按瑞昌旧时的婚嫁习俗,提亲前媒人必然会找机会首先让女方向男方显露剪纸绣花的才艺。相中后,女方则会主动向男方赠予一双巧夺天工的绣花袜垫或布凉鞋,作为爱情信物。在瑞昌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好曲烧好酒,好米锻好粑、求亲要巧姐,玲胧会剪花”。婚嫁中一般常用的剪纸绣花内容有“蝴蝶戏金瓜,喜鹊采梅、牛郎织女、龙凤呈祥、鸳鸯戏水、观音送子、金童玉女、榴开百子”等等纹样,祈求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三、寿诞习俗:庆祝寿诞在瑞昌一直非常流行,一个人自从呱呱坠地时就开始了,先是庆出生、庆满月、庆周岁、庆十岁,然后从庆三十大寿以后,每十岁一大庆。每逢寿庆活动,“寿星”的衣、帽、鞋、寿堂、寿帐等,全靠剪纸作品进行装饰。其主要的剪纸绣花内容为麒麟送子、 鹤同春、松鹤延年、寿比南山、长命富贵、福寿双全等等。

  四、丧葬习俗。老人的逝世,在瑞昌的习俗中属于“白喜事”。办这种喜事的涉及面不小,不仅牵动全村全族,往往还会惊动三亲六眷及生前好友。办理葬事的有关灵堂布臵、灵屋仙鹤的制作,亡人的衣帽以及多种象征性的陪葬品等等,均促成了剪纸作品的大量应用。

  五、巫术习俗:在瑞昌的历史上,也曾经是一个巫术盛行的地方,巫术活动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巫术活动是针对各种大的疾病而行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过去的医学不发达所致。巫师事先吩咐艺人用纸剪些“纸人、纸船天车”或“中馗捉鬼、上山老虎、狮子扒球、天花娘娘”等等,然后,便通过巫师一边念咒,一边借助有关的剪纸作品进行要术,从而以达到所谓的为病灾者驱邪治病、化凶为吉。

  六、农事习俗:在诸多的农事中,一般都属纯生产活动,然而瑞昌却有两项活动与剪纸有着密切的关系。

  ☆婚娶,是客家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经过说媒、相亲、合八字、定亲一套程序之后,便择定吉日迎娶举行婚礼,迎娶这一天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隆重而热闹的礼俗。

  在迎娶之日,新郎先要摆盒送去新娘家,盒上装有猪肝、心肺、鱼、头牲(鸡)、香烛去敬新娘家祖宗,同时盒上还要放上八种贴:名贴、辞神贴、陪娘贴、门师贴、裁缝贴、漆匠贴、木匠贴、鸾客贴,这些贴都有它特定的作用。总而言之是起尊重各种人士的作用,这时,新郎还要准备各种红包在新娘家分发。如开被礼、厨官礼、神盘礼、陪娘礼、装花礼,待一切礼节行毕,新娘才可以正式起轿归门。

  婚礼是在郎家的祖堂上举行,在礼生(司仪)的主持下分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煞帐四个步骤。新娘花轿行至新娘家祖堂门前时,不可马上放下,这时礼生会拿起一只雄鸡高举过头,用客家话语唱道祝赞词,文曰:“伏以:日去时良大吉昌,今日新娘归来正相当,正相当来正相当,手提金鸡是凤凰,凤凰长的头高尾又长,头高顶得千年富贵,尾长载来万石钱食,好好儿子生五个,好好女子生一双,大儿生来登金榜,二儿生来状元郎,三子生来文武宰相,四子生来封为候王,五忆生来年纪小,管得神州总钱俩,大女生来千金小姐,二女生来正宫娘娘,天煞归天堂,地煞地下藏,左右神杀归庙堂,还有其它神杀雄鸡担当,今日听我弟子祝赞后,荣华富贵天样长。”

  唱毕,将雄鸡杀过,用鸡血围轿洒一圈后,从轿底下扔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坐桥已很少,大多改为轿车迎娶,所以从轿底下扔过这一礼节如今变为了新郎背着新娘,从新郎胯下扔过,其寓意为避邪和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愿。这一礼节行毕,新郎新娘才可进入祖堂,新郎在祖堂上穿好新娘为其准备好的新装后再同新娘行礼,而新娘此时则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倒臵萝筐上“坐性”,这一传统礼节是新娘直接坐在花轿里,待一切准备就绪后由契娘牵出拜堂。

  拜堂先拜天地、拜天地的素果品也是待新郎新娘入堂时再摆放好,将洞房花烛点燃、喜酒双樽、香案设好、在礼生的主持下开始行礼,由新郎父母瞻拜司香,新郎新娘的两旁分别站立契爹契娘,这时礼生会高声把拜天地告文唱道:“大道由来夫妇先,古既如然,今亦如然,斯男此日缔结良缘,监定由天,作合由天,鲁洒三巡列几前,神尚凭施,祗尚凭旃,和谐恰似璧珠廉,神寿绵绵,瓜瓞绵绵。”

  这一礼节的意义是通过喜告天地神祗,说明自己的儿媳今日成婚,祈求百年谐老。

【新昌端午节习俗八篇】相关文章:

2021绍兴新昌普通话报名指南03-20

端午节习俗用英语怎么说08-08

端午节习俗手抄报-端午节手抄报插图08-13

新昌县年度职工工资收入申报办事指南07-06

英国圣诞习俗08-14

越剧习俗大全09-07

东北结婚习俗11-12

陕西婚礼习俗11-12

菲律宾婚礼习俗11-12

中国婚礼习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