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春节习俗

时间:2024-03-13 08:25:22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那些消失的春节习俗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些消失的春节习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那些消失的春节习俗

  那些消失的春节习俗

  “小时候,过年是穿新衣、放鞭炮,是那一桌外婆准备了好久的年夜饭;长大后,过年是各种人情往来压力山大,就连年夜饭都改到饭店去吃了,方便了,但那种味道没了。”

  前日,本报腾讯微博发布的这条微博引起不少网友感慨,纷纷评论转发道:现在越来越没年味了。昨日,本报联合大渝网、腾讯微博进行网络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九成网友认为如今“年味”已经淡了。

  调查

  近半网友称“年味淡了”

  春节还有多少“年味”?截至昨日19:00,共有数千名网友参加了本报联合大渝网、腾讯微博进行的调查。

  “现在过年的‘年味’怎样?”调查中,50.8%的网友选择了“越来越淡了”,41%的网友选择“几乎感觉不到‘年味’”,只有8.2%的网友认为现在“年味”仍旧浓厚。

  “年味”淡了,曾经过年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也逐渐少了。在“过年活动还保存着哪些”调查中,没有一项活动的得票超过20%,得票最高的是熏腊肉、香肠(16.12%),其余依次是走亲访友拜年(15.56%)、吃团年饭(14.76%)、贴春联(12.16%)、放爆竹(11.88%)、包饺子/汤圆(9.1%)、腊月扫尘(8.49%)、除夕守岁(7.12%)、插腊梅(2.26%)、挂年画(2.26%)和元宵看灯(0.28%)。

  而传统中过年的各种讲究,现在遵守的也不多了,调查结果显示,59.84%的网友还保持着“正月初一不出门”的习俗;24.34%的网友则保持着“正月初一不煮新饭,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的习俗;14.60%的网友保持着“正月初五清扫垃圾”的习俗;只有1.22%的网友保持着“正月初二女儿回娘家,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

  饮食

  不再吃“开水”

  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大年三十要吃团年饭,初一早上吃“元宝”(汤圆),待客的时候要吃“开水”,即为客人备上一碗醪糟荷包蛋,这些传统的春节“吃文化”如今渐渐淡化。例如吃“开水”这一习俗,记者询问发现,年轻人大多不知,而年长者略知一二,家住渝北碧津公园附近的周大爷就表示,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吃“开水”了。

  不仅是吃“开水”,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市民已经不再自己动手熏腊肉、灌香肠。居住在陈家坪水瓶厂附近的小曾介绍说,家里人都是直接从菜市场上买回新鲜肉托人熏腊肉、制作香肠等,已经好几年没有自家动手做了,“平时都忙,自己做这些实在没时间也没精力,再说了,我们年轻人也不会灌香肠这些活了。”

  除了不会做腊肉,对于食用腊肉是否健康,不少年轻人也表示怀疑。“熏腊制品吃了可能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家住渝中区学田湾的吴小姐告诉记者,“对于这些传统的食品,我们在注重过年氛围的同时,也更看重食物的多样性和健康性”。

  装饰

  门神窗花都不见了

  贴门神、窗花,初一迎财神,把送来的财神像倒贴于墙上,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财运不断、福气多多。千百年来,不光重庆,中国各地的春节都少不了这些喜气洋洋的手工艺术品,但现在,它们的身影正在渐渐淡去。

  家住沙坪坝烈士墓的邹女士说起过年直摇头,“还不如年轻人过圣诞节有气氛”。她告诉记者,今年圣诞节小区还装扮了圣诞树,如今快过春节了,小区内却风平浪静,只有一张“祝业主节日快乐!”的横幅。家家户户也不再贴对联、“福”字,“门神、财神之类的就更是没见过了,我们自己家也不会贴这些,就算想贴,我也不知道哪有卖的”。

  祈福

  不再祭拜“灶王爷”

  曾经,过年前要拜“灶王爷”,拜完后又要送走“灶王爷”,年三十夜以前必须要打扫完毕。如今尽管人们还保留着除夕前打扫完毕的习俗,然而拜“灶王爷”的习俗却渐渐消失了。在渝北某银行工作的小余就感慨道,小时候祭拜“灶王爷”会烧一桌好菜,对着厨房灶头烧香拜祭,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如今都不这样做了,只是年三十会祭祖。家住渝中区解放碑的余女士也表示,年前总是特别忙碌,送“灶王爷”的习俗差不多都快忘了。

  春节被遗忘的古老风俗

  喝腊八粥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现在还有争抢老喜殇供品的习俗。

  贴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现在,过年大家在贴大红春联的同时,也可以在门上挂两个桃符,有驱吉辟邪的美意。

  扫屋土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扫屋土作为中国传统的年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掸尘扫房子。希望通过这场年底大扫除,来辟邪除灾、迎祥纳福。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其实,就科学角度而言,定时将屋内彻底整洁一番,可以清除发霉、灰尘堆积的角落,确实是阖家健康的的选择。

  祭灶

  春节习俗之祭灶——中国传统习俗。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祭灶那天也要吃灶糖,家家户户会将灶糖敬献给灶王爷,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的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遍查各地均有关于祭灶习俗的记载,祭灶人多跪于灶前,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这表达了人民希望灶君能降吉祥于人间的愿望,祭毕,敞开房门将灶君旧像连同早已扎就的灶马一起烧掉。

【那些消失的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盘点那些不合时宜的春节习俗02-21

关于中秋节的那些习俗06-29

消失的说说06-08

陕西春节习俗10-15

春节拜年的习俗02-02

泰国的春节习俗10-26

漳州春节习俗06-03

夏津的春节习俗06-20

春节的习俗概述08-28

彝族春节习俗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