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1 06:34:04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篇一: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老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老北京在春节有哪些习俗?主要可以分成“开始”“高潮”“结束”三个部分,让孩子找找哪些自然段属于开始,哪些自然段属于高潮,哪些自然段属于结束。然后让孩子说说你喜欢春节的哪个部分,为什么,再有感情的读给在座的每个小朋友听。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都争先恐后的,很多孩子还结合本地的春节的习俗说,整个课堂,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接着我又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感受,这一次,几乎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平日有些沉默的孩子们,也一反常态,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
 

  篇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高潮”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最后,让学生动笔把自己春节活动中感受最深的.情景写一写,从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多媒体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篇三: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课。本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本组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点的民风民俗,反应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北京的春节》就是这组课文中的一课,描绘的是春节的节日习俗。作者老舍先生运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北京春节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月初、腊八节、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取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导入部分,我引导学会尝试回忆,你喜欢过春节么?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课堂气氛立刻热闹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学生有了兴趣时,再引导学生一起学习课文,带着美好情绪一起跟着作家老舍走进北京,一起过一个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很自然就被带进了课文中去。

  在整体感知课文部分,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了预习情况的交流,主要交流了字词、作者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在补充学生预习资料时,我出示了作者老舍先生的资料,资料内容比较详实。但是只要求学生读一读,并没有针对这篇课文,提及老舍的写作特点,与文章的教学略显脱节。课后,我反思可以在此环节,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老舍的优秀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这些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老舍的作品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是因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风趣幽默,把感受口语化,在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就可以体会到他写作的特点。”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又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而且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本篇课文详略得当,而且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北京春节的习俗。所以利用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把时间找出来填写在表格左边,右边填写具体习俗。通过填写表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通过表格的填写不难发现作者在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是详写部分。此时出示本课主线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各时间段特点的?画一画,写写自己的感受,师生再共同学习详写部分。在分析课文时,学生说得比较到位,但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还有所欠缺。还应该提高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

  最后,通过语言启发学生总结作者写法上的特点,体会详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篇四: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

  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发现我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

  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

  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

  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

  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

  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北京亮起来了》07-18

北京的春节教案06-06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北京亮起来了》4篇07-18

关于北京春节的谚语01-11

北京春节旅游攻略02-08

北京的春节习俗介绍03-01

北京春节习俗简介02-22

老北京的春节的来历02-18

北京春节亲子旅游攻略01-29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