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时间:2020-11-01 12:57:22 春节 我要投稿

厦门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十六“尾牙”敬土地】

厦门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平时,闽台地区的不少民众都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农民更为注重,俗称“做牙”.因为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做牙”,称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这一天,许多商家会开展聚餐、联欢、奖励员工等活动。

  土地公,又名土地、土地爷,尊称“福德正神”,是闽台地区庙最多、信仰最广、影响面最大的民俗神。

  【廿四“送神”清房屋】

  快过年了,也是厦门家家户户需要大扫除的时候,按厦门旧俗,只有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送走家里供的“灶王君”等神后,方敢百无禁忌放心搞卫生,形成“送神”与“除尘”习俗。

  过去人们迷信,认为神无所不在,平时说不定附在什么物件上,贸然动之恐怕惹火了神灵,况且拿个驱除邪祟的扫帚在“神”的上下左右挥舞,那岂不是对神大大不敬?故只有等神们离开家里上天之时,才敢趁机清除卫生死角。

  十二月二十四所送之神主要是以“灶君”为首的家神,据新编《同安县志》记载,相传灶君乃玉皇的女婿,是灶神、门神、井神、厕神、中雷神家堂五祀之首,二十四这天会率家宅神上天汇报每家一年善恶,以定凡间奖惩。故二十三夜里十二点一过,家家户户即以三牲、汤圆、饴糖、米糕、甜(米果)祭灶,供品故意做得又甜又粘,以期糊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嘴甜心甜,确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据说北方人更逗,干脆不客气的用糖糊住灶王爷之嘴,假如灶王爷真的有知,受此嘲弄不气死才怪!厦门人醇厚,可万万不敢如此对神灵无礼,还得大鱼大肉诚心祭祀,期望家神们能替自己隐恶扬善,多多美言几句。

  【廿九围炉贴春联】

  二十九要祭祖,贴春联,围炉吃年夜饭、守岁。

  春联以红纸书写,新丧之家用青联以示哀思。当晚先祭祖,后围炉吃年夜饭。俗话说,廿九暝,做狗也要吃一块肉。故鸡鸭鱼肉必不可少,起码也得有块肉。吃完了要留一晚米饭,以便第二天(正月初一)插“春花”、摆神案供“春饭”.闽南方言“春”与“剩”同音,寓意年年有余。接下来就是守岁,给小孩分红包。熬到十二点一过,迷信人家抢先敬天公。年轻人、小孩则欢呼新年到来,喜迎新的开始。

  旧时闽南门上贴“福”字,极为讲究正中,忌讳贴歪了,认为不吉。近年受北方影响,“福”字也跟着倒贴,一来“福”倒即“福”到;二来认为“福”脚朝上,“福气”不跑。

  【正月迎来送往忙】

  厦门民谚云:“正月初一贺新正,会友探亲情;正月初二请女婿,初三犯忌无客来;初五过开,初六养肥”;说的就是厦门民间从初一到初六活动安排习惯。

  所谓的“探亲情”就是亲戚朋友间互相串门拜年。初二则是女婿上岳父家拜年的日子,做女儿的这一天都要拖儿带女、拉上丈夫回娘家给二老拜年、送礼,吃顿高高兴兴地团圆饭。至于谚语中初三的“忌讳”,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犯城(又有一说清军屠城),古同安城除夕前遭到倭寇攻打,勇敢的同安军民奋起还击,但还是遭受穷凶极恶的倭寇屠城洗劫,直到初二倭寇才退。正月初三这天全城百姓忙于收拾尸骨、埋葬遇难亲人,故城中悲悲戚戚。以后每年的初三因多数人家忙于遇难亲人的忌日,因此初三上门对古同安(今厦门区域)的人来说自然不大吉利成了“忌讳”.另一说是:按厦门一带习俗,对死去尚未一周年的亲人在初三这一天要举行祭奠仪式。所以个别较迷信的老人不喜欢那天让亲戚朋友来拜年,怕有“祭奠”之嫌;认为初三来拜年是在“咒他死”,故有“犯忌无客来”之谚语。其实,近年来极少有人去理睬这个“忌讳”.

  “初五过开,初六养肥”说的是在农业社会里,到初五“节”算过完,“过开”即女人们开始要打开机械纺纱织布了。男人们也要积蓄肥料;以备春耕了。

  【上元佳节观花灯】

  古厦门虽地处“天涯海角”,但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从明清时期起元宵节各社区就有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据《同安县志》记载,元宵节不管是城里乡下热闹非凡,民间艺人化妆成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神仙、妖怪组成浩浩荡荡的歌舞阵,或城里街上或乡村旷地或挨家挨户表演节目,称为“闹元宵”.民歌《上元暝 正月半》唱道:

  “……迎暗灯,看鳌山,南曲自弹又自唱。弄龙套宋江,车鼓公对车鼓旦,歌仔阵,相连接,蜈蚣座,接归拖,挨挨阵阵真好看……”

  民歌中的“迎暗灯,套宋江,车鼓弄、蜈蚣阁”等文艺形式,除了“迎暗灯”已失传,其他项目在现在的文艺踩街队伍中还可见到。“套宋江”又名宋江阵,由习武之人扮演梁山好汉游街串社,走到哪表演到哪,单打,双打,小组打,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有。

  “车鼓弄”也称“车鼓舞”,相传出自同安新圩的一对卖豆腐的夫妇。这对夫妇磨豆腐常要到三更半夜,困倦时两人便互相唱民歌逗趣。有一天深夜,店前刚好借宿一个民间艺人,听到两人的逗唱很感兴趣,便将歌谱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固定的表演程式。由一男一女扮一丑一旦,称“车鼓公车鼓婆”.公婆抬一个象征石磨的挂彩竹筐,手持旱烟筒、蒲扇等道具对唱,歌词通俗诙谐。

  “蜈蚣阁”(即“蜈蚣座”)则源于神话故事。传说某村盖王爷庙时惊动了蜈蚣精,蜈蚣精兴风作浪,搞得王爷庙盖不成。“王爷公”一怒之下收服蜈蚣,变成自己的部将,后来蜈蚣精修炼得道,成为“百足真人”.人们制作蜈蚣阁意在“驱除邪气”.阁以数节木架接成可转动的长阵,阵前后装饰成蜈蚣头尾,架上端坐扮成古代故事里有名的幼童,由壮汉抬着活动,又有锣鼓助阵,很是壮观。

  尾牙

  平时,闽台地区的不少民众都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农民更为注重,俗称“做牙”.因为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做牙”,称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这一天,许多商家会开展聚餐、联欢、奖励员工等活动。

  除夕

  春联以红纸书写,新丧之家用青联以示哀思。当晚先祭祖,后围炉吃年夜饭。俗话说,廿九暝,做狗也要吃一块肉。故鸡鸭鱼肉必不可少,起码也得有块肉。吃完了要留一晚米饭,以便第二天(正月初一)插“春花”、摆神案供“春饭”.闽南方言“春”与“剩”同音,寓意年年有余。接下来就是守岁,给小孩分红包。熬到十二点一过,迷信人家抢先敬天公。年轻人、小孩则欢呼新年到来,喜迎新的开始。

  旧时闽南门上贴“福”字,极为讲究正中,忌讳贴歪了,认为不吉。近年受北方影响,“福”字也跟着倒贴,一来“福”倒即“福”到;二来认为“福”脚朝上,“福气”不跑。

  拜年

  所谓的“探亲情”就是亲戚朋友间互相串门拜年。初二则是女婿上岳父家拜年的日子,做女儿的这一天都要拖儿带女、拉上丈夫回娘家给二老拜年、送礼,吃顿高高兴兴地团圆饭。至于谚语中初三的“忌讳”,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犯城(又有一说清军屠城),古同安城除夕前遭到倭寇攻打,勇敢的同安军民奋起还击,但还是遭受穷凶极恶的倭寇屠城洗劫,直到初二倭寇才退。正月初三这天全城百姓忙于收拾尸骨、埋葬遇难亲人,故城中悲悲戚戚。以后每年的初三因多数人家忙于遇难亲人的忌日,因此初三上门对古同安(今厦门区域)的人来说自然不大吉利成了“忌讳”.另一说是:按厦门一带习俗,对死去尚未一周年的亲人在初三这一天要举行祭奠仪式。所以个别较迷信的老人不喜欢那天让亲戚朋友来拜年,怕有“祭奠”之嫌;认为初三来拜年是在“咒他死”,故有“犯忌无客来”之谚语。其实,近年来极少有人去理睬这个“忌讳”.

  厦门春节民俗介绍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厦门春节吃什么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从“粘粘糕”同音演化而来。厦门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种多样,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乌(红)糖米果,并加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头(萝卜)米果、番薯(地瓜)米果、芋头米果,并加猪肉、虾米、蚝干、香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米果、发米果、碗糕米果……厦门的饮食种类繁多,不过建议以海鲜为主,地点选择在海沧或者同安的海边大排档,物美价廉不说,绝对不会遇到“青岛大虾”类似的事件哦!

【厦门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相关文章:

厦门人才报到证遗失怎么办理03-10

闰月生日怎么过07-24

厦门人才租房补贴申请条件03-07

怎么写怎么过元旦日记100字10-17

耳鸣是怎么引起的06-12

龋齿是怎么形成的11-13

过春节去旅游日记11-03

关于过春节的日记9篇12-14

过春节的日记(精选15篇)10-27

过春节的日记合集15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