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介绍作文

时间:2023-05-15 15:55:32 春节 我要投稿

关于春节介绍作文合集七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介绍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春节介绍作文合集七篇

春节介绍作文 篇1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与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与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与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将秦叔宝与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介绍作文 篇2

  “嘭嘭嘭,啪啪啪”随着这几声清脆的鞭炮声,我们又迎来啦一年一度的春节!过大年是个全家团圆的日子,是个热闹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把家打扫的干干净净,在自家门口贴春联,穿干净的衣服,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而我也不例外。

  有很多人在外地打工,常常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回家陪家人一起过大年,这时候,你孤独一人,看着别人围在桌前过年,你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当然是家,是家人。

  我的家庭是一个由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和我组成的温馨家庭,我的家算不上很大,但却充满啦幸福与快乐,也给我留下啦难忘的记忆,如:爸爸为我包扎伤口、全家人送爸爸上火车、我们一家人一起过年……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啦。那天我放学回来,街上到处都是一派节日的气氛,红灯笼、新年快乐的歌曲,不由的使我加紧脚步,一进家门,就看见家人忙的不亦乐乎,妈妈在挂气球,公公在贴春联,爸爸在择菜,对啦,婆婆呢?哦,原来婆婆当起啦指挥员,指挥妈妈挂气球,我也不甘示弱,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就去婆婆那儿报到啦,我问婆婆:“婆婆,你看,我该干什么呢?”妈妈听见啦,就对我说:“你就过来帮我挂气球吧!”好嘞,说干就干,我卷起袖子,帮着妈妈一起挂起啦气球。

  大约20分钟过去啦,全家人的工作才算都干完啦,我累得往沙发上一倒,就什么也不管啦,但是就这样看一下,家里好像又漂亮啦许多,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挂气球这项任务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只要你用力太大,或是思想不集中,就会把气球弄破,瞧!我都已经弄破啦两个啦。到啦晚上8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啦,我们全家人都准时地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零食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家是我成长的摇篮,是爱的港湾,我爱我家!

春节介绍作文 篇3

  春节里有许多的高兴事,但最高兴的要非包“祝福饺子”莫属了。

  包饺子是老少皆宜的“运动”,当然饺子里的馅是非常重要的。包上不同的东西就有许多不同的含义,比如:包上一枚硬币,则是祝愿来年财源滚滚,大吉大利;包上一点儿白菜,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得“百财”……

  大年夜,我跟往年一样在存钱罐里挑出一枚崭新的硬币,用开水给硬币“洗个热水澡”,然后交给妈妈。我们一家人就开始加工特别的'“祝福饺子”。

  每当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的时候,我们的口水就都“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妈妈发号施令“预备…开始!”,我与爸爸就开始搜寻那颗“祝福饺子”,当爸爸埋头大吃的时候,我仔细观察,发现盘子里有一颗饺子特别的大,趁爸爸不注意时,用筷子夹起它胖胖的身体,发现它硬硬的,于是大笑“哈哈!我赢了”,我开心的夹起那颗“祝福饺子”,妈妈说“来年我的宝贝一定收获更多的快乐…”

  新的一年迈着轻盈的脚步随着鞭炮声渐渐地向我们走来,让我想起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将新桃换旧符。”

  这真是一个快乐的大年夜。

春节介绍作文 篇4

  这个春节我在外婆家过年。一天早上,我们刚吃过早饭,远远地就听见“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我好奇地问外婆:“这是什么声音?”外婆告诉我是在闹船灯,“闹船灯是怎么样的?”我刨根问底地问外婆,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外婆决定请他们过来表演。

  “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时远时近,我坐不住了,跑进跑出地去看,希望船灯快点来。外婆忙着打开堂前门,并在堂前中央放了一张八仙桌,在桌上摆放好一些糖果和茶水,说是让这些表演的人品尝。

  终于,“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近了,近了……我飞奔着跑到门口,看到闹船灯的人浩浩荡荡地走来。这是一个长长的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大头和尚”,说是“大头”是因为他的头是用一个只露眼睛和嘴的大铁桶面具罩着,外面画着的面具虽然是微笑着,我也知道这是一些老人扮演的,可我看着还是觉得有些诡异,远远地躲开了。“大头和尚”捧着个金元宝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后面是一群敲锣打鼓的人,紧接着是两艘漂亮的彩船。

  船身是用布围起来的,上面画着龙和凤,还有各种彩色的花儿装饰在船舷上,有两个人分别顶着一只彩船,慢慢走来,这个船一定比较重吧。彩船后面跟着两个背着包的人,背包里鼓鼓囊囊的有不少东西,大概是一路的人家赠送的果品。紧随其后的是一大群围观的人,有老人,有小孩,后面还有一个“大头和尚”拿着一把扇子,突然的一个动作,吓得小孩害怕地跑,逗得老人开心地笑。

  队伍到了院子里,敲锣打鼓的人在院子一角坐下了,船灯站在院子中间,那些围观的人都在院子的.角落或大门口找了个地。接着二胡的声音响起来,一个女人大声唱起来,彩船随着歌声舞动起来,先是原地小步子地摆动,好似船在风浪中颠簸摇摆,过了一会,两艘船转向跑起来,他们跟着锣鼓声踏着有节奏的步伐,快速移动,好似船在与风浪抗争努力前行。

  随着音乐的变化船又原地摇摆,好似船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休息,积蓄能量……“大头和尚”一会儿如船长般指挥彩船舞动,一会儿又如调皮的小孩般和围观的人打趣,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开心的笑脸,我正看得投入,一个“大头和尚”突然走近我,我吓得想躲开,外婆抓住我,说是这个“大头和尚”是让我们捧一下金元宝,寓意新年财源滚滚,我捧了金元宝,“大头和尚”给我竖了大拇指,还亲切友好地默默我的头,我对他的害怕减少了几分。

  很快,音乐停了,闹船灯结束了,我还没看够,当船灯走向另一家的时候,我也加入了围观的队伍……

春节介绍作文 篇5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新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新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新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新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新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介绍作文 篇6

  春节时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热闹的日子了。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虽是在濮阳过年,但是我们很快乐。

  “二十三 ,祭灶官”是因为传说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情况的日子,要买来麻糖,麻糖又甜又粘,吃了以后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只说好,不说坏。

  “二十四,扫房子”新年快到了,房间已经有几个月没有打扫了,得快点打扫干净利落才行,快点行动吧。

  过了二十四,大人们都忙了起来,就连我们小孩子也忙了起来,大人们在家磨豆腐、割年肉、炖肉肉,贴花花、蒸馒头……我们小孩子就去买鞭炮、放鞭炮 。有的时候还帮帮大人在家里装饰房子,把家收拾的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来了,更使人们激动人心了,除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充满了爱地气息,大人们把早就准备好了地地年夜饭端出来,门外地鞭炮声声响震耳欲聋。吃完饭,好看地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这一夜,每家每户地灯都亮着,都还没有睡,钟表一分一秒地走动着,12点了,响起了一声声地鞭炮声……大年初一,大家早早地就起了床,吃完饭,就去串门了,“噔噔噔”

  家里又来了一位客人,一进门,就互相说:“新年好!新年好!”拜完年他们就回家了……过了这几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学生们就应该上学了,我们也该忙碌地生活了!

春节介绍作文 篇7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啦。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啦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啦文明、带来啦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春节介绍作文】相关文章:

春节介绍作文11-14

春节的介绍作文11-06

春节的介绍的作文11-20

介绍的春节作文11-23

介绍春节作文01-05

介绍春节的作文10-18

春节介绍的作文10-30

关于介绍春节的作文11-05

介绍中国的春节作文01-02

【热】介绍春节的作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