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综合计划

时间:2022-04-01 16:20:32 综合管理 我要投稿

供应链综合计划

  综合计划的目标就是满足需求并使利润最大化。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供应链综合计划的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供应链综合计划

  综合计划,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全局综合性的决策,而不是关于库存单位水平的决策。

  因此,综合计划是思考3—18个月这样的中等时间范围的决策问题的有效工具。在这段时间,以库存单位来决定生产水平有点过早,但对于建立一套新的生产设施又太晚,所以,综合计划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最好利用现有设施?”

  为了更有效,综合计划需要考虑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因为综合计划的结果对供应链的绩效产生重大影响。合作预测由多个供应链企业共同进行,是综合计划的主要输入。另外,很多综合计划的约束因素都来自企业外部的供应链伙伴。没有这些来自上下游的输入信息,综合计划就不能发挥它的最大潜力以创造价值。企业的生产计划决定了企业对供应商的需求,也决定了企业对顾客的供给约束。

  综合计划制定人员的主要目标就是识别以下的一些特定时间范围内的运作参数:生产速率、劳动力、加班量、机器产能水平、转包、延期交货需求、现有库存等。综合计划为生产运营提供了蓝图,为短期生产和分销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参数,使供应链可以有效改变资源配置和修订供应合同。整个供应链都必须介入这个计划过程,如果一家制造商计划在一段给定时间范围内增加产量,那么供应商、运输商、仓储商都必须了解这个计划并对其自己的计划做出相应调整。理想情况下,供应链各环节的参与者共同合作拟定综合计划,以使供应链绩效最优。如果供应链各方参与者独立制定自己的计划,将很容易造成计划之间的相互冲突、缺乏协调,从而造成供应链的供给短缺或过剩。因此,在供应链中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使参与各方共同拟定综合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计划期内每个时期的需求预测,确定各个时期的适当的生产水平、库存水平、产能(内部的和外包的)水平以及暂缓交货量(未满足的需求),以使该计划期内企业利润最大化。要制定综合计划,企业必须确定计划的计划期,要确定在该时间范围内的解决方案,通常综合计划采用月或季度作为计划时间单位。然后,企业需要确定综合计划和作出决策(综合计划将为这些决策提供建议)所需的关键信息。综合计划者需要了解以下信息:计划期内每个时期的需求预测值;生产成本,包括正常人工成本和加班人工成本、转包生产成本、产能变更成本和增加或减少机器产能的成本;单位产品需要的劳动力工时/机器台时;库存持有成本;缺货或延期交货成本;约束,包括加班的限制、解雇的限制、可用资本的限制、缺货和延期交货的限制、供应商引起的约束。使用这些信息,企业可以通过综合计划作出以下决定:正常时间、加班时间和转包的生产量;持有库存;缺货或延期交付的数量;雇佣/解雇劳动力数量;机器产能的增加/减少。综合计划的质量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很大影响,失调的综合计划可能导致可用库存和产能不能满足需求,从而丧失销售机会,导致利润损失。所以,综合计划是帮助供应链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非常重要的工具。

  计划者必须在产能成本、库存成本和延期交货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在制定综合计划时,其中一项成本的增加,通常会使得其他两项成本减少。由于需求随着时间不断发生改变,因此三种成本的相对水平导致其中一项成本必然成为计划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杠杆。如果改变产能的成本较低,企业就不需要建立仓库或延期交货;如果改变产能的成本较高,则企业可以建立仓库,或者将旺季的订单延期到淡季交货。为了在这三项成本之间实现平衡,通常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综合计划策略,这些策略涉及资本投资、员工数量、工作时间、库存以及延期交货/销售损失之间的权衡。三种基本策略是:1.追赶策略---将产能作为杠杆,使用这种方法,当需求水平发生变化时,通过调整设备产能或者雇佣或解雇劳动力,生产水平就能够与需求保持同步。2.劳动力或产能的时间柔性策略---将利用率作为杠杆,这种策略用于存在过剩设备产能并且劳动力安排具有灵活性的情况。3.均衡策略---将库存作为杠杆,在这种策略中,保持稳定的设备产能和劳动力数量,以使产出均衡。在实践中,计划者多半采用混合策略,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综合计划的目标就是满足需求并实现利润最大化,每一家企业在努力满足需求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一定的约束,如设备产能或供应商的交货能力。当面临各种约束时,帮助企业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高效工具就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能够找到既满足约束又创造高利润的方法。为了提高综合计划的质量,在计算过程中必须考虑预测误差。我们用安全库存(就是为了满足比预测高出的那部分需求所需要的产能)来解决综合计划误差问题。企业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设置安全库存或安全产能,从而为预测误差建立一个缓冲。如:使用加班作为安全产能的一种形式;使用永久雇用额外的员工作为安全产能的一种形式;使用转包生产作为安全产能的一种形式;持有更多的库存,作为安全库存的一种形式;从一个开放市场或现货市场购买产能或产品,作为安全产能的一种形式。

  计划者必须对综合计划中可获得的信息进行细化和分解,制定粗略的主生产计划(MPS),以确定每个时期每种产品系列的生产批数。虽然该方法不一定最优,但它简单易行,且考虑了可行性检查。如果计划者希望得到更好的方案,那么可以使用更复杂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难以实施,且不可能完全反映复杂的现实状况。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还是使用这种制定粗略的主生产计划的简单方法为好。

  毫无疑问,综合计划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多的供应链领域,最早的IT供应链产品是综合计划模块,通常称作工厂计划、生产计划或制造计划。一些早期的模块只关注在满足需求和可用产能的约束条件下生产可行的生产计划,后来的模块能够提供一些有效工具,可以基于提高产出或降低成本的目标从可行生产计划中选择最优解决方案。这些经典的解决方案通常将综合计划建模为线性规划,然后得到各时期产品的生产计划。现在,因为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约束或合理的目标函数都是线性的,一些计划模块也包含了非线性优化。但是,由于在编制综合计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大量的数据,且具备用线性近似非线性函数的能力,因此线性规划通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现在的供应链模块通常整合了生产计划和库存计划功能,供应链计划模块把预测模块的输出作为建立生产计划和库存水平的约束条件。执行系统使用这些生产计划和库存水平来组织产品的实际生产并设置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因为这些问题非常复杂,所以综合计划模块甚至可以为小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IT可以在以下领域为综合计划带来价值:处理大型问题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非线性最优化和线性近似);与其他核心IT系统(如库存管理或采购)互动的能力。因为综合计划问题如此复杂,所以除了IT,通常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综合计划的实践中,一是思考的范围从单个企业拓展到整个供应链。由于整个供应链中很多企业之外的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最优综合计划,所以,应避免思维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要与供应链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进行预测,利用供应链提高输入信息质量将大大提高综合计划的质量。二是使计划具有柔性,因为预测总是不精确的。既然这些预测在某种程度上通常是不精确的,因此综合计划需要有一定的柔性才能在实际中运用。三是当新数据出现时,重新制定综合计划。当输入综合计划的信息(如需求计划)产生变化时,管理者应该利用这些最新的数据进行分析,重新制定综合计划,这样一来,综合计划就可以避免仅仅在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优化,从而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案。四是当产能利用率提高时,使用综合计划。当产能利用率很高而产能成问题时,根据订单来安排生产计划会导致产生产能不足的问题。当产能利用率很高时,能按时赶制出所有订购产品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所以当产能利用率增加时,执行一项综合计划就显得很重要了。

  拓展:供应链金融商业计划书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越来越明显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已由个体上升至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生态链的竞争,共建健康的产业生态已成全产业链发展的.共识,同时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认同。

  中国甚至提出了打造全球供应链“第一梯队”的宏伟目标,利好政策更是接踵而至,这其中金融则成了主要抓手,也是中国当下发展供应链,再造国际贸易中心优势,推动中国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中坚力量。

  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

  对于发达国家供应链,金融既是产业链发展最强动能,也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最好通路。美国供应链在工业领域起步就注重背后金融力量的推动,目前供应链金融已从银行主导逐渐发展到产业核心企业主导阶段,而参照美国经验,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未来空间,无论是在产业链改革的需求,还是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方面都将远大于美国。

  国内供给则改革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迫切与金融压抑、金融短板突出的博弈进程中,供应链金融无疑拥有着广阔的前景,潜力巨大,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企业融资方面,更重要的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产生协同发展效应,增强产业的整体实力,这既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一脉相承,也是供应链发展到成熟形态后的自然衍生产物。

  毋庸置疑,未来产业供应链发展必须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多流合一,而供应链金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资金、资源优势,解决了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资金流”问题,增强了企业发展核心动能。其次,这种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服务模式,重塑了市场经济血脉和神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以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高效协同生态。

  以产业链管理服务、现代金融创新为依托,打造出具有现代化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体系,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

  供应链金融的兴起在于其能快速、有效的解决传统供应链中的产融分离以及融资问题。在传统产业链中,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经销商,经常面临资金周转难、贷款难等问题,这极大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能力。而作为产业链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市场、品牌、资源、资金优势明显,为产业链中小游企业提供亟需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共同做大产业链市场蛋糕。

  巨头齐聚供应链金融

  去年以来,巨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力日渐明显。

  前不久,阿里发布“码商成长计划”,全面赋能个体工商户极小微群体,其中供应链金融服务(赊购贷款、循环信用贷等)是重中之重。

  腾讯旗下微众银行着力打造基于税务数据和社交数据的小微信贷产品“微业贷”,试图将其培育成继“微粒贷”之后下一个现象级爆款互金产品。

  建设银行全面践行“双小”普惠金融战略,建成了能适应小微金融场景的“小微快贷”产品体系,因此董事长田国立的最近表态才能如此高调:“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不是靠良好的愿望,而是要靠能力。”

  此外,弘翼财富也在不断深耕自身生态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研究出一套独特的风控体系,为企业打造快速便捷的融资服务。由此可见,精确瞄准解决小微企业金融痛点和难点几乎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共同主题和共通战略。

  风控科技化

  当前中国供应链金融已经全面进入智慧供应链金融新时代,其标志就是金融科技对于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全面赋能。

  当前最重要的金融科技包括五项:ABCD+I,即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Computing云计算、Big-Data大数据、IOT物联网。其赋能要点如下:

  一是云计算是基础。云计算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各种市场主体的数据化运营成本,方便云端平台收集聚合数据,这是大数据技术的前提。

  二是大数据技术是关键。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审核核心企业的资质和评估还款能力,从而提高放款融资的速度并达到供应链体系内的风险平衡。

  三是物联网技术是数据源的有益补充。例如,通过传感、导航、定位等技术方式,在仓储和货运环节来控制交易过程,提高终端交易的真实性通过物联网平台,打通资金融通、资源需求,实现现代物流与现在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形成信息共享。

  四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可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层分析,并加载传感器等物联网进一步丰富动态数据湖,定期自动更新客户画像,主动给优质客户提升授信额度。

  五是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嵌入。供应链金融需要多方合作,数据也来源于多方面,可以利用区块链来搭建场景。利用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存储、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身份安全等特征,创造信任环境。

  供应链金融的结构中最要的是三大主体:

  平台服务商、风险管理者以及流动性提供者。而金融的核心永远是识别风险并做风险定价,因此谁能成为核心的风险管理者谁就能主导智慧供应链金融体系。

【供应链综合计划】相关文章:

如何编制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培训计划08-21

CFO管理:财务计划与供应链融合10-01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生产计划管理08-16

供应链流程10-01

供应链分类10-01

供应链概念10-01

供应链定义10-01

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10-03

传统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的区别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