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

时间:2023-02-21 16:22:01 中小学知识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欢迎大家分享。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1

  打灰囤,多流行于我国北方。基本做法是二月二的早晨在庭院中撒上草木灰。构成仓囤形的图案。山东、吉林两省的许多地方打囤的方法基本一样,首先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然后用一根木棒敲打边沿。让灰慢慢落下,边打边走,使灰线形成圈圈形,中间再放上少量的'五谷杂粮。粮食有的直接放在地上。有的则在囤中挖一个小坑,把粮食放进坑里,有的将粮食放在坑里后还压上石块、砖头、瓦片之类的硬物。还有的在灰囤外撒灰成梯形,意思是囤高粮满。

  预兆丰年,因此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的谚语。江苏阜宁等地也有这个风俗。也是在二月二早晨进行这种活动,称为“打露囤”。

  打灰囤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占卜。直接将五谷杂粮放在地上,看哪种粮食先让鸡发现,以此来占卜丰歉。

  有的地方打灰囤时将放里的五谷用砖石淡盖,以粮食发芽的早晚来占卜粮食的丰歉。还有的地方,在围仓时用砖石压着,看三天中是否下雨来判断年成,下雨则年丰。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2

  一、山东

  1、骡马大会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新疆、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

  2、吃炒豆子

  还有吃炒豆子(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像西北、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的习惯,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而且,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

  二、北京

  1、吃春饼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2、吃太阳糕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3、吃驴打滚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还有一些北方地区还会食用猪耳朵、猪蹄来庆祝二月二。

  三、山西省

  1、吃与龙有关的面食

  “山西大部分地区喜欢吃面食,平日里常吃的面食,在二月二的当天都有了讲究。”聂元龙介绍,比如山西人最常吃的面条,在二月二当天都会有个好听的名字“吃龙须”。吃粉条也会称为“吃龙须”或“挑龙尾”。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饼叫“龙鳞饼”,而吕梁地区这天吃煎饼或葱油烙饼,称为“揭龙皮”。太原地区这天除吃烙饼外,还有吃水饺,叫做“吃龙耳”,也有人用饼卷上合菜吃,意谓合龙头。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无论哪种面食,山西人都要想办法与龙联系,这与山西人对龙神的信仰有关。”聂元龙说。

  不过有个例外,在吕梁山区,二月二吃的面食就不带“龙”字。当地叫吃“枣山”。所谓的“枣山”是春节前做的人形面食。“枣山”在春节时供神,正月十五摆完火炉后,第二点在残火上烤,当地人相信正月十五火炉烤的“枣山”治百病,大人们把“枣山”的“身子”给小孩吃,而“头”则留到二月二早上给壮年男子吃,当地人说二月二吃“枣山”,犁地时碰不上石头,耕地时有力气。

  2、引龙祈求风调雨顺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3、驱百虫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四、西北“黄梨会”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五、陕西

  吃爆米花

  在陕西流传两句话一是炒豆一定要吃,在二月二的时候,在农村,家家都要爆米花、炒苞谷豆、炒棋子豆,豆豆既给在家的人吃,还要留下一部分送给至亲。吃炒豆豆也叫“咬虫”,也就是俗话说的“咬了虫,牙不疼”。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陕西华阴一带的人们把供奉于神灵前的献糕,像蝎子、蝎子尾巴的花馍切成碎块,在锅中烘干,让小孩子吃下去,认为这样对孩子有好处。二、剃头理发图吉利,“二月二,龙抬头”,陕西人认为二月二去剪头发最吉利,在二月二”当天给男孩子把头剃光,以使孩子像驴去掉鞍子一样轻松、愉快地生活。

  六、东北

  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

  七、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农村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3

  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理发

  二月二这一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们为什么都要在“二月二”这天理发呢?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呢。

  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引龙

  在山西,最重要的习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将“钱龙”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在豫东一带,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将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同的粮食,这实际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

  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将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不能做针线活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4

  农历二月初二,传承千年的这一时令节日,被附会了各种有趣的民俗内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说,“二月二”与天文、气候、农事、卫生、学业都相关,这一天故事多、讲究更多。

  “二月二”在北方称为“春龙节”,在南方称为“踏青节”。据说,“二月二”在周代本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巨龙。每到农历二月,处于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所以俗称“龙抬头”。

  “二月二”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北方一些地方旧俗,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要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要烧香上供,这叫“引田龙”。但也有相反的,有的地方这一天忌担水,生怕带回龙卵或惊动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这一天的食品也多以龙命名:吃面条称“挑龙头”、吃油炸糕称“吃龙胆”、食煎饼称“揭龙皮”、吃麻花称“啃龙骨”,以示吉庆。

  “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传统习俗:“龙抬头”吃面条。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5

  1、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之炒玉米

  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2、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之剃龙头

  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3、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之开笔写字

  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6

  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万署杂记》记载:万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村民们用灰色从门外委婉地布置在厨房里,绕着水箱旋转,称之为龙回来。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景物略》说: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说,熏虫;所谓引龙,虫不出来。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吉祥的东西,是风化雨的主人。春雨贵如油,人们祈祷龙抬头下雨,滋润万物。同时,2月2日是惊蛰前后,百虫准备移动。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为五类:毛虫(披毛兽)、羽虫(鸟)、介虫(甲壳)、鳞虫(鳞虫和翅虫)和人类。龙是鳞虫的生长,龙出来的时候百虫藏起来。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用龙威慑来阻止渴望移动的昆虫,目的是祈求农业收获和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为披毛兽)、羽毛虫(羽毛虫和羽毛虫)、羽毛虫(羽毛虫)。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7

  龙抬头是我国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龙抬头也自然成为民间百姓非常重视的节日了。那么你了解龙抬头都有哪些习俗吗?详情如下:

  1、二龙抬头习俗:金豆开花

  春节过后农村很快就要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那时是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时还有关于龙王为救黎民百姓违抗玉帝旨意的传说,玉帝要金豆开花才放他,民间于是炒玉米爆开花救出龙王的故事。于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2、二龙抬头习俗:吃龙食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农历二月初二还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二月二龙抬头,自然要吃点和龙有关的传统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3、二龙抬头习俗: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同时芥菜饭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饭。因为芥菜味苦,用来闷饭代表年已经过完了,大家过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新的一年奋斗的用意。

  4、二龙抬头习俗: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二月二习俗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5、二龙抬头习俗: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6、二龙抬头习俗:放龙灯

  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7、二龙抬头习俗:围粮仓

  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二月二习俗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8、二龙抬头习俗:开笔礼

  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的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也恢复了这项活动。

  9、二龙抬头习俗: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10、二龙抬头习俗:接姑娘

  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过了正月,二月二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尤其那些怀有身孕的小媳妇,有将龙气带回娘家的说法。在娘家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轻松而愉快。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北方大多数地区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8

  祭龙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熏虫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击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理发

  汉族民间有种说法,曰:正月剃头(理发)死舅舅。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

  炒蝎豆

  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郓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吃蝎豆不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除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节日食俗

  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驴打滚

  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

  其他节日饮食

  二月二的节日饮食,各地不尽相同。除上述的煎饼、面条、馍馍外,有的吃花糕,意味着步步登高。龙口等地则是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块这天吃。有的吃烙饼,郓城等地认为烙饼可铺囤底,盖囤尖,防鼠防蛀,确保粮仓。枣庄、单县的人们这天休息,改善生活,说:“二月二,不干活,坐下来,吃大馍。”

  过去人们一般把春龙节作为年节系列的.终止,从此停止各种娱乐活动,开始恢复常业。扛活的长工开始上工,谓之上工日;一般农家开始试犁。海阳等地习俗,扶犁人先拜犁具,并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丰收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然后牵牛到田间象征性地耕一耕。龙口的风俗是二月二日起农作,事先择毋仓试犁。传说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的生日,有些地方这天要祭土地神,大约也与春季生产即日开始有关。鲁西北地区还有二月一日接太阳的习惯。

  龙头节

  又称“青龙节”、“春龙节”。相传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时期,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也相继效仿。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与文武百官一起亲耕。在唐宋时期百姓把二月二作为“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的点心类食物。宋人周密曾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在南宋时二月初二这天宫中要举行“挑菜”御宴猜谜的娱乐活动,在宴会上摆着的小斛中插入生菜等新鲜蔬菜,让大臣们竞猜菜的名称,根据猜的结果进行赏罚。相传二月初二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的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很多人都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以表示祈求“迎富”之意。

  在明清时有“二月初二龙抬头”之说,明清的皇帝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到先农坛或圆明园举行隆重的“御驾亲耕”的仪式,皇帝象征性的在那“一亩三分地”或“一亩园”上扶犁耕田,以祈福这一年农业大丰收,百姓能丰衣足食。

  二月初二龙头节也是老北京时较大的汉族民间节日,那时汉族民间有吃面条、吃春饼、炸油糕、引龙熏虫、扒猪脸、爆玉米花等很多习俗。

  老北京风俗

  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北京的农家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二月二这天有“引龙熏虫”之习俗,古人认为,龙出则百虫伏藏,农作物可获得丰收。所以清《帝京岁时纪胜》云:“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那熏虫也是防止害虫破坏捣乱,确保五谷丰登,明《酌中志》一书云:“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习俗还有这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太阳出来前不许到井台打水,以免水桶砸伤了龙头;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这一天出生的男孩大多取名大龙、宝龙、金龙。老北京的习俗,在这一天还要接回已经出嫁的“姑奶奶”,俗话说:“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龙须面与龙抬头节

  跟别的节日习俗一样,二月二这天也有很多在饮食方面的习俗,且还有以龙为名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吃春饼叫吃“龙皮”,蒸饼也要在饼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吃面条称为“龙须面”。

  老北京人嗜好吃猪头肉,尤其必在二月二这天吃猪头肉。在农村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要杀猪宰羊准备年菜,炖猪肉时留下猪头在二月二这天祭祀佛祖。城内四合院里的百姓也在除夕、二月二这两天有用猪头供佛祭祖的民俗。

  爆玉米花与龙抬头节

  过去,北京街巷胡同里经常有砰砰的爆玉米花的声浪,这爆玉米花跟“二月二”还有联系呢。据说它源于神话传说。传说武则天“立周”称帝后,惹得玉皇大帝震怒,便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但司管天河的龙王看到人间因干旱而饿殍遍野的惨状,他偷偷为人间降雨。百姓得救了,而龙王却被玉帝打下凡间压在山底下受刑,并立石碑曰:“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返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报龙王救命之恩,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可哪里都找不到呀!到了二月初一这天,正逢赶集之日,有一个老婆婆赶集去卖包谷,袋口松开金黄金黄的包谷籽撒了一地。人们看到后心想,这包谷籽不就是金豆吗,炒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大家在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户都爆炒起了玉米花,并在院中设案焚香,供奉龙王。玉帝一见金豆真的开花了,遂将龙王免罪释放,让他重掌风雨大权,不久人间普降春雨、农业丰收。打这以后每年二月初二,老百姓都爆炒玉米花吃,边吃口里还唱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以企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9

  剃龙头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之一,在二月二之一天,很多人都会为小孩剃龙头,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一说。

  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

  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头,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而且不理发,头太重了抬不起来,不能“龙抬头”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民俗专家表示,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10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一:剃龙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也就是民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是要剃头发的,无论南北皆有这个风俗,在正月不能理发,二月二理发谓之剃龙头,如果这一天剃龙头,会让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你也可以看到很多的理发店今天生意非常的好。你的头发比较长的话,不妨今天也理一理,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剃了头,讨个好彩头,好运自然来。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二:食龙肉

  主要是指猪头肉,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吃猪头部上的肉,这个地方的肉口感劲道,而且吃起来也不油腻,特别适合下酒吃,如果没有时间制作猪头肉的话,不妨去卤肉店买上一点,也好讨一个吉利,吃猪头肉也叫吃龙头,寓意抬起一起好兆头。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三:祭社

  南方的一个习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一天其实也是土地神的诞辰,祭社也是祭祀他,民间一直认为,土地是万物之始,土地生万物,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有财富,祭社对于生意人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一天,希望可以得到财神的保佑,在新的一年当中财源滚滚来,不论是正财还是偏财,都能够向着自己。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四:舞龙

  舞龙灯是一种中国的传统舞蹈,只是现在没有以前那么流行了,记得那时候,只要有重大的事情,都会舞龙舞狮,这个舞龙的龙身,都会安置在龙王庙中,等到重要节日,就把龙身和龙头接起来,舞动起来,只要是舞龙的队伍,走到哪里都不会愁吃的,它也是人们祈求龙王赐福的一种形式。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五:熏虫

  熏虫它不是真的去熏虫,而是指二月二的一种油煎饼,人们把这种饼叫做熏虫,明代的时候在《好食纪略》中国就有这个说法,摊为煎饼,明曰熏虫。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六:打灰囤

  在民间流传着的一个习俗,二月初二早上,人们用草木灰,在院子里面画一个圆,称之为“灰囤”,然后还要在灰囤中,撒一把五谷,寓意新的一年粮满仓,谷满仓,风调雨顺,年景丰收,这个习俗在北方特别的多,比如河南、山东、辽宁、河北等地,都有这个习俗。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七:开笔礼

  开笔礼也叫破蒙,古代读书人的四大礼之一,家里有孩子的就要重视一下了,按照说法,学童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启蒙老师,会教写字、读书、然后拜孔子像,这样就可以入学了,这就是开笔礼,现在孩子读书,以前家长要重视,尤其是刚开始要培养他的兴趣,以后获得功名。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八:吃春饼

  吃春饼原本是立春的一个习俗,后来慢慢的二月二龙抬头也要吃春饼,春饼实则是一种很薄薄的饼,吃的时候把喜欢吃的蔬菜卷在里面,这就是吃春饼。在以前是皇帝赐白宫春饼,如今是家庭主妇做给家人吃,祈盼在新的一年,有丰收,也是喜迎春天的`一种形式。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九:吃驴打滚

  北京的特色小吃,是老北京人特别喜欢吃的一种食物,这个名字的由来,在于它的制作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要用到黄豆面,就如驴在地上打滚,所以得名驴打滚,二月二很多人出去踏青,就会来上一个驴打滚,希望在新的一年,开开心心事事顺遂。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十:抢炮会

  抢炮灰也叫抢炮头,这种风俗最早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在举行仪式的时候,比如放鞭炮完以后,就会有抢炮头的习俗,这也是人们你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一种形式。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十一:吃龙须面

  北京地区的一种习俗,吃龙须面,其实就是吃面,这一天吃的面,因为是龙抬头节日吃的,而且又形似龙须,所以把这个面称之为龙须面,同样希望在新的一年,可以得到龙的庇佑。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十二:吃龙鳞饼

  农历二月二日所食之薄饼,就叫龙鳞饼,这一天的饮食习俗,基本上都是以龙食来展开,这个饼说是龙鳞,吃了以后可以得到吉祥。

  今日是农历的二月二也是龙抬头的日子,老传统12个习俗分别是食龙肉、剃龙头、祭社、舞龙、熏虫、打灰囤、开笔礼、吃春饼、吃驴打滚、抢炮会、吃龙须面、吃龙鳞饼。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11

  二月二,剃龙头,

  祝你一年都有精神头!

  二月二可谓“中国传统理发日”,民谚云“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写,清代男子薙发(薙同“剃”),但正月有不动刀的“禁忌”,因此,一到“二月二”,皆“于是日栉薙,盖取‘龙抬头’之意”。借龙抬头之吉时,孩子“剃喜头”,健康长大,出人头地。大人“剃龙头”,辞旧迎新,鸿运当头。

  二月二,吃龙食,

  祝你吃嘛嘛香胃口常在!

  为取吉利,二月二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吃油炸糕为“吃龙胆”,吃麻花为“啃龙骨”,饼也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此外,“二月二吃豆豆”,不少地方当日还有炒豆子、吃豆子习俗。

  二月二,春耕节,

  祝你丰衣足食绰绰有余!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劳作是古人生活常态。每年有一天,哪怕是养尊处优的皇帝,也得出宫带头“劳动”一回。这一天,就是“龙抬头”的二月二,称得上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北方广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占鳌头,

  祝你功不唐捐逢考必过!

  传说,农历二月初三为掌管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帝君的生日。他曾73次化生人间,清廉仁厚,玉帝便让他执掌科甲,主持文运功名。后人当官求学,便祭拜他。古代,小孩子会在二月初二入学念书,饱含父母“望子成龙”“占鳌头”的.期盼。

  二月二,踏青节,

  祝你一步一欢喜!

  宋朝把二月二指定为百花生日,名曰“花朝节”。到了元朝,又有“踏青节”之称,费著《岁华纪丽谱》记有,“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轻衫,细马,春年少,此时节,日子如诗,时光含香,好景却不长,愿你不负良辰,一步一欢喜。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12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在我国,流传着“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的说法。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

  古时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有围粮囤、引田龙、敲房梁、理发、煎焖子、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忌动针线的习俗。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的吃食物均取与“龙”相关的名字,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13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引钱龙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引钱龙的习俗。二月二日这天一大早,人们便从井里河里挑回水来。等水缸满后,用簸箕盛灶灰从大门外曲曲折折撒进院内,直到水缸,再绕水缸撒一圈。人们对这一活动寄托着两个愿望:一是引回了“钱龙”,象征着有钱、富贵,这一年生产兴旺发达,生意兴隆昌盛。二是认为引回了龙,蛇蝎百虫都不敢出动了。那时候由于医疗条件差,“百虫”肆虐,疾病流行,人们以躯百虫而防病,求得一家人身体健康。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剃龙头

  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但每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无论老少,都要理发,称为“剃龙头”。

  民间有正月不理发的说法,从过年时剃的头,到二月二日大体上是一个多月,头发又已长长,正是剃头的时候,人们把剃头说成是剃龙头,加上一个“龙”字,以取吉利。据说在这一天剃头,可以使人健康,像龙一样在空中自由自在地腾飞,将来必能飞黄腾达。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画仓子

  有句谚语是:“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在龙头节这一天,我国北方的很多地方流行“画仓子”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在打谷场或庭院里画仓子。画仓子的习俗是为了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有的地方还用纸剪成鸡或猫,用松树明子烟熏后,贴在墙上,取意鸡吃虫子,猫捉老鼠,以避虫、鼠破害粮食。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照房梁

  俗语云“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农历二月二,天气逐渐转暖,民间传统习俗,讲究在这天打扫房舍,清洁卫生,驱逐害虫,故有“二月二,熏虫儿”的说法。其作法是在二月二这天,点着过年祭祀时剩下的蜡烛,照射房梁和墙壁,以驱逐蝎子、蜈蚣等虫子。将要复苏的虫儿,被蜡光晃照后,会自动掉下来,即可驱灭,以达到消灾防病,保证健康之目的。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拜土地神

  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各地有祭土地神的习俗。

  在民间,十地神的形象多被塑造成一个鸡皮鹤发、老态龙钟的长者、他身穿土色长袍,手持拐杖。二月初二清晨,家家户产在土地神龛前摆上各式供晶,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为土地神祝寿,祈求土地神在大门口或村口看管恶鬼和虎狼严禁进入,保佑一方平安。另外还祈求土地神保佑田间禾苗茁壮成长,秋后五谷满仓。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忌动针

  妇女们不沦有多么紧要的针线活,但在二月二这大不作针线活,说这天龙抬头,动针会伤龙的眼睛,为了避伤龙的眼睛,这天就免作任何针线活了。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间二月二的应节活动亦丰富多采。福建、浙江等省的畲民二月二开展“盘歌”活动;四川中部一·带还多在二月二这天“迎富”等等。纵观二月二的各种民间活动,多数和龙相关连,且带有较强的封建迷信色彩。如今,科学技术逐步普及,战胜天灾、疾病的能力增强,人民生活富裕,寄希望于龙的人恐怕是没有了,或者在迷信的程度上至少有所减轻,这个节的不少习俗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但打扫房舍、清洁卫生仍有积极意义。

  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煎饼炒豆

  这天龙抬头,所以炒的豆子叫“龙眼豆”。炒“龙眼豆”最标准的就是有一种黑色、圆形的大豆,上边还分布着褐色的圆圈,和眼珠相似,这是孩子们最欢迎的。但大部分人家没有这种豆子,于是便炒一般的大豆、蚕豆、豌豆等。

  还有的地方有“祭百虫”的习俗。即把陈年的粮食磨成粉,捏成各种动物和水果的形状,蒸熟之后插于青竹竿上,送到田边或祖坟祭祀百虫之神,使百虫不再损害庄稼。

  二月二的龙文化

  龙,在中华大地是尽人皆知的',它那奋飞的英姿,是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中国人不仅崇拜龙,还自称是龙的传人。黑头发,黄皮肤黄眼睛都是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谓时时处处离不开龙,十二生肖中有龙,正月十五元宵节要舞龙,各种建筑物和用具上雕饰龙;还有传说中腾云驾雾的空中飞龙,兴风作浪的水中蛟龙,真可谓在中国是龙的世界。

  然而,传说中的龙与生物龙不是一回事。生物龙是古代——些爬虫动物的总称,它包括恐龙、其龙、石龙子等。至于中药中的龙骨,也多是这些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与传说中的五爪金龙毫无共同之处,更不是什么呼风唤雨的神灵。而传说中的龙,则是被人们神化,汇集多种动物形象和本领,而作为汉民族图腾崇拜的神物。

  “图腾”产生于原始时代,当时,各个部落都要选择一种动物声作为本部落的崇拜物。后来,某些部族实行联合或兼并,于是就把各部族图腾的特征集中起来,构成了一种神奇的动物龙的形象,又经历了不断的神化,逐渐使“龙”的形象定型,这就是头似驼、角似鹿、眼似虾、耳如牛、身如蛇、鳞如鱼、爪似鹰、掌如虎、口旁有须,颌下有明珠以这种博采各动物众长的形象作为本民族的标志。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龙”象征的意义也是不断变化的,从一开始的呼风唤雨、助兵作战的动物神,到供天人骑乘的神兽。原始氏族崇拜的祖先和保护神。到汉代,“龙”成了皇帝的象征。封建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政权,以“天子龙生,真龙天子”自居,龙便成了政治、权力的最高象征。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14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春风送暖,转眼又到了一年龙抬头的日子。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也称青龙节或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又叫作“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俗传统节日。这一天,全国城乡上下一起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重龙王祈雨,祈愿老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全国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风俗习惯,但总的寓意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一年有个好兆头。在我们家乡——河南南阳,这一天,也一直沿袭传承着许多不同的习俗。

  一、炒金豆

  二月二,龙抬头,金豆开花好时候。

  二月二,一直有吃炒豆子的风俗,象征着“金豆开花”。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二月二,一大早,大人们便准备好黄豆,玉米,我把那里把玉米叫苞谷豆。把炒锅烧热,把黄豆和玉米分别放进锅里,用铲子不停地翻搅,炒至黄豆焦黄,玉米金黄或开花便好了。孩子们兜里装着,手里拿着,嘴里嚼着,嘎嘣嘎嘣,脆生生的,别提有多高兴了。好多时候,还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还相互用手抓着,抢着,闹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别提有多开心了。那是儿时幸福的回忆,却也是许多漂泊在外的人儿再也回不去的记忆。

  关于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有一段难忘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玉龙因不忍心人民受干旱之苦,便义气相助人民降雨。据传当年玉龙为解救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以性命冒犯天条,因此而被玉帝所囚禁。当时,玉帝并立下天规,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其炒熟的样子像金豆开花一样,因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便上报玉帝释放了玉龙。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义龙,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便保留了下来。

  二、炕烙馍

  二月二,龙抬头,烙馍卷蛋富流油。

  二月二,吃龙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风俗。龙抬头嘛,必然要吃点儿寓意吉祥,和龙相关的食物,沾沾福气。比如说烙饼就叫龙鳞饼,而烙馍也是烙饼的一种,我们那里吃烙馍,也相于吃龙鳞饼。

  小时候,每到二月二,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吃烙馍,卷鸭蛋,富的流油花不完。

  这天,家家都会吃烙馍。一大早,大人们起来,便开始活面,准备炕烙馍。先用水活面,饧上一会。在案板上擀成薄薄的圆形面饼,锅烧热后,用手把烙馍放进锅里,用手或锅铲不停的转动,然后翻面,再次转动,翻面,待到两面焦黄,起大泡时,便熟了。只要生胚做好,烙着很快的,一个大概两三分就炕好了。炕好烙馍,吃的时候,一般都会放上鸭蛋,卷着吃。 

  三、围粮仓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我们家乡二月二的讲究有很多,其中还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便是围粮仓。农历二月二清晨,乡亲们早早起床,家里大人拿一把小铁锨,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然后在院子当中,走着手里撒着,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圈来,说是围粮仓,寓意围上了家里一年好收成,粮食堆成金山银山吃不完。围仓的圆圈,一般都是大圆圈套小圆圈,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取自三五成群,多多益善之意。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用双手捧着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一些,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四、剃龙头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鸿运又当头。

  我们家乡那里习俗,一般正月不兴剃头,说是正月剃头对舅舅不好,大都等到二月二这天剃头,美其名曰“剃龙头”。旧时民间有一种说法:人们要赶在大年三十之前把头剃了,是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据说“正月剃头伤舅舅”,既然关乎娘家人的运势,这事也就不能马虎,肯定得重视了。因此,进了正月,理发馆的生意一般是很清淡的。大家都等待着“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

  其实正月剃头伤舅舅是纯属于误传。但是由于习俗的缘故,大家也都抱着传承的心态,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这天,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几乎人人都会去理发馆理发的。说是二月二,剃龙头,一年开始好兆头。言下之意,剃了龙头之后,一年都有精神头。小孩子们年年剃龙头,长大了一定会龙腾虎跃、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成为有出息的人。另外,小孩子们剃龙头也是为了祈愿神龙早日抬头,一跃千里,龙腾高空,以便护佑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相关文章:

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讲究03-04

二月二龙抬头习俗11-02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10-23

广西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04-30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盘点10-27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及由来03-11

南方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03-04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10-24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与来历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