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底线:耐打+飞行 教你摆脱老化变形球

时间:2023-03-10 03:15:04 羽毛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羽毛球底线:耐打+飞行 教你摆脱老化变形球

  羽毛球的性能底线:耐打与飞行

羽毛球底线:耐打+飞行 教你摆脱老化变形球

  耐打,是几乎所有厂商与消费者追逐的重要目标。耐打带来的幸福感不亚于加薪,因耐打而省下的买球开销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加薪。

  10年前刚开始打球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对球的性价比极为敏感。我先是用燕子牌的娱乐球(泡沫球头),后来用康体城的无标入门球(仿台纤球头),最后遇到了某品牌的东北大鸭绒准中端球(拼合球头)。那种逐步体验到的价格差不多、但耐打性却一个比一个更强的幸福感,至今难忘。这也是我完全爱上羽毛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现在幸福感明显慢慢减低了。因为这10年来,羽毛球行业受通胀、人工成本与原材料提价的影响,球的性价比在不断倒挂,耐打性能并无提升,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每年一过结算期(正常是每年的公历年末或农历年末)就涨价约5-10%,几乎已经成为惯例,这也让一些球友喊出了“最后通牒”性质的心理承受底线:如果连类似亚狮龙的7号球这种“经济适用球”都涨到100元一筒,那他就再也不打羽毛球了,而转去玩其他运动。还好,这是在中国喊,因为在国外很多地方,这种“经济适用球”现在折合人民币超百元是很正常的。

  其实,我已经看到身边一些人减少了打羽毛球的频率而转向游泳、瑜、骑车、跑步、登山等运动。一方面,他们可能是为了减少羽毛球运动对腰腿各关节位置的伤害;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打球的成本问题,使得他们开始用脚投票,去从事其他的运动。顺便说句题外话:站在减肥的角度看,长时间从事同一种运动,效能也许会越来越低。

  羽毛球这种软装备跟球拍等硬装备的门槛相比,完全相反。球拍以前是一家独大,现在三国鼎立、群雄并起,市场呈红海竞争的情况对消费者有利。现在球友球包里放的球拍数量越来越多,而且档次越来越高了。与此相反的是,现在球的开销却越来越大。就我个人而言,现在买球花的钱已经是2005年物价美梦年时的二倍以上。我自认为已经是信息比较灵通、用球必定加湿的行内人士,都感觉有点hold不住了。

  在英国等欧洲国家,球的费用居高不下,羽毛球被看作是与高尔夫球差不多的贵族运动,而且相当多的人都还在打没有什么手感可言的尼龙羽毛球当娱乐。因此,如果羽毛球耐打的底线失守,享受羽毛球的门槛筑高,羽毛球在国内也升级成贵族运动的话,那么必定会失去全民健身运动排名第二位的影响力(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调查,在全民健身的各项运动中,羽毛球的整体参与人数排名第二,仅次于健步走)。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无法再去体验天然羽毛球的响亮击球声,体验击打天然羽毛球出拍速度骤减而后场高点缓降以及劈吊旋转、搓球翻滚的优美的飞行弧度等等了。

  这里所说的优美的飞行弧度,便是羽毛球的第二个性能底线——飞行。这既是天然羽毛球相对于尼龙球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越高级的羽毛球越应具备的优点。耐打是相对的,是为了钱包的幸福感,飞行则是花钱后的收获。

  如果仅考虑耐打,觉得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的话,其实成本反倒很低。其解决方案,一个用是尼龙球;另一个是用非典型毛片做的球,如“鹅单边”或“鹅大刀/驼背”,这类毛是鹅翅膀最外面的几根羽毛,在飞行中负责的职能比重最高,所以天生结构最为坚韧。然而也因为这种羽毛在翅膀最外边,毛片几何结构也往外偏得最厉害,最不对称。因此带来的问题就是:飞行涡旋不完整、不正常,减速不明显,或者飞行中不能自转,形成“死球”,打起来手感很怪。又因为球毛重,球头就必须相应减轻重量,所以飞起来容易头重脚轻。减轻重量后的球头因材料密度下降,对毛片的固定能力也减弱了,球头容易打飞。种种原因,造成这种最耐打的毛片,反而是在娱乐球与训练球领域里发光发热。

  耐打最无可挑剔的是上面讲的这种低端球,但飞行最不可挑剔的是顶级天然羽毛球。

  羽毛球底线:耐打+飞行 教你摆脱老化变形球

  若要将羽毛球的耐打与飞行性能进行细化,我们就试着从毛片、线圈、球头与胶水等几个部分来解构分析一下。

  毛片的耐打度:不可一拍断、漫天雪

  毛片可谓羽毛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原毛从鹅或鸭的翅膀上拔下,经清洗、晾晒与分拣,最终挑出16根拱度与弯度一致的毛片,插在同一个球头上做成羽毛球。(注:把毛片平放在桌子上,毛片往上弯曲叫拱,毛片左右偏斜叫弯)

  毛片当然是越耐打越好,但这只是境界。耐打的底线是什么,我试着总结一下:

  1、不能一拍断毛。即使直接敲击最易断毛的地方——毛圈上沿,也应该撑得住几拍。就算是一些大力劈杀、斜拍面剧烈切削球体的打法,一拍断毛可能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事情。对业余选手来说,一局正常的单双打过程中,换一至两个球是可以接受的,换球更多的话,就表明你有必要再考察一下其他球了。

  2、不能漫天飞屑。有时虽然毛没有断,但一打,毛叶就像下雪一样飘落,打着打着,球变成了“秃头”,这也是难以容忍的。这种情况是毛丝和毛杆的连接处老化了,可能在原毛阶段就因堆积而发酵、腐烂朽坏,或者是羽毛的生长期太长,毛丝老化而容易脱落。

  不管以上哪种情况,都是毛片的物质结构不具备弹性或者失去了弹性,或者是毛片本身太嫩、太弱,不经用,也可能是工序后期使毛片产生折毛、腐毛、脆毛的现象。这些都是要避免的。

  毛圈的结实度:定型到最后

  毛圈用于固定羽毛与保持球的开口口径。用缝线机先把棉线缝到毛片上,然后上滚胶机涂上胶水,再套上模具固定、晾干,之后就形成了有弹性的毛圈。

  天然羽毛球之所以击打起来有啪啪的响亮声,毛圈是大功臣。毛圈的变形与快速反弹,带动着毛片切割空气,就产生了声音。

  由此来看,做为毛圈的底线之一,就是有足够的弹性,并能保持到球打烂那一刻基本不变形。如果弹性保持不住,会是什么情况?羽毛球未绑线之前,开口都是往外扩的;绑上线后,约束了这种外扩的现象。如果毛圈不够结实,外扩失去束缚,羽毛球的口径就会变大,飞行的阻力也会增加,球就会越打越慢。

  除了球的开口外扩,另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情况就是变形。球若从标准的圆形开口变得不规则,飞起来就不稳定,有时连基本的直线飞行都保证不了。我经常观察别人换球的习惯,结果发现:很多高端的球换下来时毛片没断,但毛圈却已经松松垮垮。所以,毛圈有时也能成为球的寿命短板,导致那些高性能的毛片或球头被浪费了。

  球头的硬实度:不掉毛、不变形

  球头的作用,一是固定毛片,二是与球拍接触时承受击打的力量,所以底线就会有两个,一是不能轻易“掉头发”,二是不能明显“变头型”。

  “掉头发”即毛片没有粘牢,或者球头的材料不够致密,或者毛梗太粗,以至于挤着插在球头上。我前面提到的仿台纤球头入门球与单边/大刀毛片球的问题就属于球头材料不够致密的情况。

  “变头型”即球头太软,打着打着,球头就从标准的“圆寸头”变成“蘑菇头”。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球头最外层是拼合碎木再生层时。

  从球头材料看,软木是高端球头的代表,绝不变形是软木最明显的优点,但整体上,软木已经成为历史了。原因一是软木原材料有限,成本太高,二是软木仍偏硬,击球时传导了太多的震动到毛片上,加快了毛片折损的速度。在实战中,球头越硬,出球越快,也就越难控球。所以,在“后性价比倒挂年代”,羽毛球球头都是以软木与台纤的拼合球头来代替软木。如亚狮龙的顶级球用的是三拼,增加了一层碎木再生层,为的就是吸收击球时的震动,减少毛片受到的冲击,适当增加球与线床接触的时间,提升控球感。

  有些品牌球拍如弓系列,主打的概念是增加球拍与球接触的时间,从而提升控球感。其实这些年来,很多球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不过球拍是主动的方式,而球的变化看起来则是毛片质跌价涨、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方式。

  胶水的粘合度:干燥后弹而稳固

  羽毛球行业最神秘的人士之一就是调剂师。球拍的环氧树脂、羽毛球的胶水,还有吸汗带的原胶,配方都是每个师傅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从采购的原材料渠道开始就属机密,调剂时也是在封闭的房间内私下进行,因此形成了各种“秘方”。羽毛球的胶水,有这么大名堂吗?

  有宗教信仰的朋友都相信,神迹存在于很多我们觉得稀松平常的地方。古人也告诉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应该“见微知著,格物致知”。看似简单的地方都有着不寻常的学问,外行人在热闹中品寂寞,内行人在寂寞中看门道。

  毛圈的胶水质量制约了一个球在使用后期的表现,毛圈既要硬,又要有弹性,即“刚中带柔”,而且又要能保持较长的时间。用什么胶水,添加什么固化剂,再调成多大的浓度,怎样配合好工厂的室温,怎样让滚胶机把胶水均匀地滚到线圈上,甚至怎样有效地隔绝空气,减低胶水中的气泡含量,选用含棉量多高的棉线,全都是学问。一方面是师傅秘不外宣,另一方面,即使你拿到了配方,你仍要不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这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不管过程如何复杂,消费者只需要结果:胶水粘合干燥后,无论毛圈还是球头,都必须既有弹性,又很稳固。

  把毛片粘在球头上的胶水质量本身,倒比较少发生问题,因为只要粘牢即可。像一些单边毛之类的非典型毛片,粘不牢也属于毛梗问题,而不是胶水问题。粘球头毛片的胶水相对于毛圈胶水而言,底线要简单很多。

【羽毛球底线:耐打+飞行 教你摆脱老化变形球】相关文章:

三招让羽毛球更耐打06-06

羽毛球底线抽球技术要点05-17

教你如何正确打羽毛球10-09

羽毛球大师教你中场击球技术05-12

羽毛球铲球的技巧10-20

羽毛球的特点05-26

羽毛球的技术08-26

羽毛球的妙处06-01

如何训练羽毛球“球感”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