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影市场的繁华与平凡

时间:2021-04-13 13:34:56 影视制作 我要投稿

浅谈中国电影市场的繁华与平凡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不是狄更斯笔下《双城记》对时代的判断和预言,这是当下如火如荼电影市场所处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小编相信,每部电影都渗透着导演和演员的心血,但这不能作为电影繁荣表象内涵枯萎的遮羞布。

浅谈中国电影市场的繁华与平凡

  一、为何我们对影院趋之如骛?

  2005年(大概是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如今这么大行其道,微信、微博这些移动社交应用都还没有出现。那年底冯小刚拍了一部贺岁喜剧《天下无贼》。缘于刘若英和刘德华的加入,开创中国首次内地、港台三地联袂演出模式(也是自那以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电影市场的繁荣,更多的港台艺人转战内地谋求发展)。

  也是在那一年,淘宝第一次以重度营销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我印象里,这应该是传统电影与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天下无贼》出品方跟阿里巴巴合作进行了首次互联网营销,所有《天下无贼》道具在淘宝网独家销售。如果说现在的淘宝是拉升产品销售的核动力平台,10年前的淘宝的体量和攻击力称其为驱逐舰都言过其实。在阿里内部测试完毕后,带着羞怯的面孔,在eBay的夹击下,缓缓驶出电子商务港湾。

  这次合作,冯小刚利用其将近十年在国内积攒的超高人气为淘宝的腾飞提供了高端平台和足够动力。所有钟爱刘德华、中意刘若英、欣赏葛大爷、惜爱李冰冰、喜欢范药匣的粉丝,第一次有机会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取他们喜欢的,这在之前看起来是那么遥不可及。所有摆上淘宝销售页面的物品在上线短短几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物品是有限的,但是蜂拥而至的人和他们的好奇心是无限的。

  这一次网上狂欢带来的流量是淘宝平时的数十倍甚至百倍。在杭州阿里总部数据库和服务器甚至都没有为此做好准备。至此,一部情理之中大卖的电影《天下无贼》却孕育了一个意料之外大火——在十年后改变传统交易模式的淘宝网。尝到甜头的电影出品方和网络服务商自然还希望用更好玩的东西牢牢将影迷黏贴住。

  说了这么半天,这和标题“为何我们对影院趋之如骛?”有什么关系?因为就在这次和互联网首次合作营销的活动中,那些可以在淘宝网上买到物品的人,他们是有资格的,这个资格就是电影票根上面的唯一识别码。即,只有买票去电影院看过的人才有资格购买。这意味着什么?你想购买了?可以,但是,请先买票。这是通过一种带有“强制”购票的行为方式去缩短客户和电影之间的距离,让两者朝着强关系方向发展。不管主观创造也好还是客观制造也罢,这应该是互联网时代,把客户重新来回倒电影院看电影的元年。

  也是在那年,很多评论者作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会对很多行业造成冲击,比如纸质媒体,比如电影。我惊叹于评论者的先见之明,因为在经过2000年互联网寒冬后,挺过5年的艰苦岁月,互联网还是迎来了属于它自己的朝阳。他们对互联网的如日中天判断是正确的。随着包括美国《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在内的全球许多媒体巨鳄纷纷停印和停止发行纸质媒介,标志着他们就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冲击的预判是精准的。而唯一食言的却是,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电影非但没有消亡,恰恰相反,却按照与互联网双龙戏珠,争相斗艳的另一个方向被“冲击”。

  这不仅让很多人始料未及,甚至大跌眼镜。现在事后诸葛亮来看,我想他们之所以会作出互联网对电影冲击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会有更多可供选择观赏的视频放到网上,因为Yo*Tube的方兴未艾已经为他们的判断提供了最佳佐证。以互联网为平台可以制作和产生更多网络视频衍生品。可以直播、可以选播、可以点播......总而言之,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泛、种类更繁多,收看方式更自由。就跟电子商务一样,一个终端、一根网线,一张卡便可以触摸整个宇宙。

  回头想想我们孩提时代是怎么看电影的?要么爸妈单位发票带我们去,要么学校包场组织观看。看电影仿似从来都非主观意愿,而是不要浪费来之不易的票价裹挟中被迫去看。对于80后的我们来说,即便在读大学消费看片也是在录像厅。在手机还属于奢侈品尚未普及之时,那十几年对我们来说是电影断档的十几年,那十几年也是城市化进程提速的十几年,曾经的电影院伴随着老房子一道消失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

  是的,电影谁还会去电影院看呢?再好看的电影只要上网,我们都可以搞定。情侣、好友、室友、家人这是组成电影观摩团的最大主力军,他们不再是去电影院理所当然的理由。谈恋爱?可以找个只有两个人地方;好友?可以在家里看;室友?可以一群人窝在宿舍里(遥想2001年,寻秦记就是跟十几个室友窝在不到十平米的宿舍围着CRT14寸显示屏每天两集看完的);家人?就算你买了票他们会舍得去看吗?于是电影永生,电影院将死的言论叫嚣尘上。只是现在回头看看,电影院非但未死,以极强的生命力星罗密布盘踞在中国各大城市版图上,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再次被自己的“自以为是”和“自作聪明”狠狠扇了耳光。

  因为我们去电影院很多时候未必是冲着影片本身,在电影院这个“暗无天日”的'情景下与陌生人共处几个小时的时光,其实是一种团体活动,特定场合本身就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比如,带尚处在相处暧昧阶段的准情侣去看《将爱》,这是彼此愿意深入相处的前奏。带父母去看3D《智取威虎山》是用心,是用一张票价的价钱去换他们两个小时的怀旧。带祖父去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是孝顺,让他们紧密与这个时代接轨,让他们再一次感受共产党的伟大和国家的荣光。跟伙伴去看《偷听风云》,是在那些年我们曾经喜欢的明星中找寻年轻的我们。如果说歌曲是用旋律和听觉将我们与演唱者的建立沟通桥梁,那么电影就是用情节和视觉将我们与表演者建立的传输纽带。电影院就为我们搭建和创造了一个这样环境和平台,这是单纯用终端“看”电影所不能替代的。

  实物产品和切身体验终究是两个不同概念。电子商务可以买到几乎你想买到的一切,但服务型产品还是需要自己去线下去体验的。我想这就是预言家未曾预料的,他们把实体产品交易和服务交易混为一谈了。网络互动社交的迅猛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更多人走出室内,去到电影院看电影。因为社交网络之所以能够把人们从室内解放出来,自由出入到电影院,有两个重要问题它一并解决了,一个是价格,一个是组团。没有人(或者极少数,纯看电影本身者除外)是自己花钱一个人去电影看,看电影是群体行为。团购一下就解决了看电影的两个瓶颈,低价和伙伴。

  当然09年微博的兴起和12年微信的萌发,都成为客观上推动电影院火爆的“始作俑者”。与电影有关话题的讨论,与电影明星的社交互动,与有相同喜好朋友的共鸣,都成为这场电影盛宴的狂欢注脚。以前网络信息的不发达,即便没有看到首映甚至延迟一周去看,你都不会被剧透。而现在?找一个你两耳不闻,两眼无视的偏隅都仿似白驹穿隙。我们讨厌的并非电影情节本身被剧透,而是那种就因为早看半小时而有恃无恐的“嘚瑟”。

  每个人未必都渴望或者有机会成为明星,但是明星的谈资和八卦,还是我们茶余饭后所不可或缺的谈资。我们可以一边吐槽别人谈论的八卦,却不能容忍被硬生剥夺和自我放弃参与娱乐的权利。这个权利我可以不使用,但不能没有。于是在低价和伙伴的怂恿下,我们在朋友圈和微博也有了可以参与娱乐活动的入场券。

  电影院布置所营造的特有氛围,特别是3D和4D,这些对着家里的电脑是没法实现的。就像即便在家我们可以自己通过跑步机和哑铃就可以轻松完成健身活动,但我们依然会去健身房。要的其实只是那种氛围和体感。想想看,Twiter短短140个字,图片还不能美化,为什么会火?因为它有一个重要功能“@”,Twiter的横空出世,让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只要你身在现场,以最快的时间用文字和图片把现场信息发散出来。如果碰巧你@了官方或者大咖,恭喜你,你的图文便会传遍整个世界,你就成立网红。它的功能性和艺术性赶不上博客之万分之一,如果说Twiter是新闻,那么blog就是评论。这两者在时间性和文艺性上来说本来就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电影院放映的电影和网络视频中的影片就是新闻和评论的关系。网络视频中的影片我们可以反复看,扑捉当中每一个笑点和泪点。而电影院,仅仅只是让你在未知情节中去猎奇。扑捉的只是那一个仅有的瞬间刻度。在凸显个性、张扬自我,娱乐至死的当下,不去电影院就被当成活化石的我们,去不去电影院仿佛已经不再是一个纠结的选择题。

  更多电影相关文章推荐:

  1.电影《浪漫樱花 》芭啦芭啦樱之花舞蹈

  2.2016电影院圣诞节活动策划方案

  3.2017年春节档电影推荐

  4.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5.长征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文

  6.把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制作需要注意些什么

  7.三方面解读《愤怒的小鸟》电影对Rovio的影响

  8.海外IP电影能否拯救国产惊悚电影市场

  9.浅谈3D电影泛滥的原因

  10.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