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获奖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7 13:29:52 小学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女娲补天获奖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女娲补天获奖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女娲补天获奖教学设计

  【1】女娲补天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1、复习词语:“捡石头”游戏。

  2、写生字(隆、塌、挣、喷、缺、纯、冶)

  (1)共同点;(2)该注意哪些地方;(3)范写“喷”;(4)生练笔;(5)评议

  【设计意图】:课始,我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孩子们延续第一课时学习《女娲补天》故事的余韵,当一回“女娲”,读对课件中“石头”上的词语就能捡到“石头”去补“天”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又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第一环节除了复习词语的读音,还直接将词语中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用红颜色突出,用于第二环节的生字学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优化了课件资源,并顺利完成由读到写的过渡。我精心将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分类,这节课要求掌握的生字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并且大部分是左窄右宽(“缺”字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共同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识字写字。

  3、师引读,复习第一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天空——生接: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生接: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生接: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生接:到处是洪水。许多人——生接: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生接:在水里挣扎。)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一唱一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教师的引读,让学生加深对第一段中描述的“天塌地裂”的可怕情景的体会,为下文学习女娲不怕危险,冒着重重困难把天补上的过程作铺垫。

  (二)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一)、学习女娲补天的过程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女娲为人类做了哪些事?

  2、反馈。(求雨灭火、造船救人、寻石补天。)

  生:女娲向雨神求雨来灭火。

  师:很好,这是第一件事,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吗?

  生:求雨灭火。

  师:还有呢?女娲还做了什么?请你学着像这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吧。

  生:造船救人,寻石补天。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思考,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经过“输入”与“输出”这两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获取并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女娲所做的三件事,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

  3、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这三件事,具体写了哪件事?

  生:寻石补天。

  师:那其它两件事就是(略写),现在请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女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求雨灭火,造船救人的。谁来读?

  一生读。(因为紧张读得不够流利)。鼓励之后再请一生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出难过了,但还没读出着急来。

  师:哦,你觉得还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她立刻去找雨神。

  师:你来读一读吧。

  师:真棒!能把“立刻”换成其它词吗?

  多生:立即、马上、赶快、赶紧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体会女娲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时的心情,接着请学生把体会到的展示读出来,然后请其他学生评价,结合自己读中的体会,听中的收获,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通过“读-听-说-读”的环节来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感悟。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对语言点进行训练,如给“立刻”换词,通过举一反三,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会,又积累了词汇。

  4、重点学习三、四段:

  (1)师: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也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寻石补天),补天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生:不容易。

  师:请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女娲补天不容易的词语或句子,边读边画,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交流一:生:我从“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体会到女娲不顾危险去补天。

  师:你来读一读吧。

  师:从“决定”一词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女娲很坚定,下定了决心。

  全班读。

  交流二:生:我找到了“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可以看出女娲很辛苦。

  师:特别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

  师:你能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师评:从她的朗读中老师还体会不到女娲很辛苦,谁再来读一读?

  再请一生读。

  交流三:生:我还找到了“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可以看出女娲特别辛苦。

  师:咱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文,边读边画边标注,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课堂中让学生实践这个学习方法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接着让学生来交流收获,虽然注重谈感悟,但仍以读为主,在“读-悟-读”中学习、内化。

  (2)师:你们能想像女娲在寻找纯青石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一:我觉得女娲可能会先去森林,可能会遇到野兽,被野兽咬伤或者抓伤。她还可能会去海边,遇到鲨鱼或者被海藻给缠住。

  师:她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生还未考虑清楚,先请坐)

  生二:她可能去山上找纯青石,找不到后来到荒漠,她当时已经精疲力竭,并且被地上的仙人掌刺得很不舒服,她很渴很累,所以她走到了清泉边,在泉水中竟发现了纯青石。

  【设计意图】:通过挖掘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像女娲在寻石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想像的空间很大,但通过三个提示使他们的想像更有针对性。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既保证了全班的参与,又使通过交流而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得以在全班分享。通过想像、交流、分享,让学生对女娲不怕危险,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的奉献精神和善良勇敢的优秀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女娲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纯青石,多么不容易呀!

  自读,指名读。

  师:老师发现你把“终于”这个词读得比较重,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长时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

  师:“终于”一词表示经过一个艰难的过程,最后达到目的。你能用“终于”来说一句话吗?

  两生造句,师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将文本理解和语言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是语文课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3)默读第四自然段,画一画表示女娲炼石补天时动作的词语

  A.反馈。(挖、放、冶炼、装、端、对准、泼、补好)

  B.谈体会。

  师:这些动词用得好不好呢?为什么?

  生:用得好,用词很准确,(除了用词准确生动,你还体会到什么?)写出来了女娲补天很辛苦。

  师:这段话运用了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得这么具体、生动。平时我们写作文也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一定能把事情写得更具体、生动、吸引人。

  两生反馈。

  C. 同桌读。(师:同桌之间读一读吧,体会作者是怎用运用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D.

  【3】女娲补天获奖教学设计

  一、 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校课题《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八项教学策略,其中提到了“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有效结合”策略,要求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还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组织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方法指导与思维培养有效结合”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民主平等与课堂和谐有效结合”策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二、 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三、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1、复习词语:“捡石头”游戏。

  2、写生字(隆、塌、挣、喷、缺、纯、冶)

  (1)共同点;(2)该注意哪些地方;(3)范写“喷”;(4)生练笔;(5)评议

  【设计意图】:课始,我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孩子们延续第一课时学习《女娲补天》故事的余韵,当一回“女娲”,读对课件中“石头”上的词语就能捡到“石头”去补“天”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又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第一环节除了复习词语的读音,还直接将词语中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用红颜色突出,用于第二环节的生字学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优化了课件资源,并顺利完成由读到写的过渡。我精心将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分类,这节课要求掌握的生字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并且大部分是左窄右宽(“缺”字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共同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识字写字。

  3、师引读,复习第一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天空——生接: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生接: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生接: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生接:到处是洪水。许多人——生接: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生接:在水里挣扎。)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一唱一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教师的引读,让学生加深对第一段中描述的“天塌地裂”的可怕情景的体会,为下文学习女娲不怕危险,冒着重重困难把天补上的过程作铺垫。

  (二)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一)、学习女娲补天的过程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女娲为人类做了哪些事?

  2、反馈。(求雨灭火、造船救人、寻石补天。)

  生:女娲向雨神求雨来灭火。

  师:很好,这是第一件事,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吗?

  生:求雨灭火。

  师:还有呢?女娲还做了什么?请你学着像这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吧。

  生:造船救人,寻石补天。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思考,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经过“输入”与“输出”这两个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获取并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女娲所做的三件事,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

  3、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这三件事,具体写了哪件事?

  生:寻石补天。

  师:那其它两件事就是(略写),现在请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女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求雨灭火,造船救人的。谁来读?

  一生读。(因为紧张读得不够流利)。鼓励之后再请一生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出难过了,但还没读出着急来。

  师:哦,你觉得还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她立刻去找雨神。

  师:你来读一读吧。

  师:真棒!能把“立刻”换成其它词吗?

  多生:立即、马上、赶快、赶紧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体会女娲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时的心情,接着请学生把体会到的展示读出来,然后请其他学生评价,结合自己读中的体会,听中的收获,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通过“读-听-说-读”的环节来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感悟。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对语言点进行训练,如给“立刻”换词,通过举一反三,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会,又积累了词汇。

  4、重点学习三、四段:

  (1)师: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也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寻石补天),补天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生:不容易。

  师:请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女娲补天不容易的词语或句子,边读边画,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交流一:生:我从“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体会到女娲不顾危险去补天。

  师:你来读一读吧。

  师:从“决定”一词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女娲很坚定,下定了决心。

  全班读。

  交流二:生:我找到了“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可以看出女娲很辛苦。

  师:特别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

  师:你能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师评:从她的朗读中老师还体会不到女娲很辛苦,谁再来读一读?

  再请一生读。

  交流三:生:我还找到了“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可以看出女娲特别辛苦。

  师:咱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文,边读边画边标注,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课堂中让学生实践这个学习方法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接着让学生来交流收获,虽然注重谈感悟,但仍以读为主,在“读-悟-读”中学习、内化。

  (2)师:你们能想像女娲在寻找纯青石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一:我觉得女娲可能会先去森林,可能会遇到野兽,被野兽咬伤或者抓伤。她还可能会去海边,遇到鲨鱼或者被海藻给缠住。

  师:她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生还未考虑清楚,先请坐)

  生二:她可能去山上找纯青石,找不到后来到荒漠,她当时已经精疲力竭,并且被地上的仙人掌刺得很不舒服,她很渴很累,所以她走到了清泉边,在泉水中竟发现了纯青石。

  【设计意图】:通过挖掘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像女娲在寻石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想像的空间很大,但通过三个提示使他们的想像更有针对性。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既保证了全班的参与,又使通过交流而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得以在全班分享。通过想像、交流、分享,让学生对女娲不怕危险,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的奉献精神和善良勇敢的优秀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女娲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纯青石,多么不容易呀!

  自读,指名读。

  师:老师发现你把“终于”这个词读得比较重,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长时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

  师:“终于”一词表示经过一个艰难的过程,最后达到目的。你能用“终于”来说一句话吗?

  两生造句,师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将文本理解和语言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是语文课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3)默读第四自然段,画一画表示女娲炼石补天时动作的词语

  A.反馈。(挖、放、冶炼、装、端、对准、泼、补好)

  B.谈体会。

  师:这些动词用得好不好呢?为什么?

  生:用得好,用词很准确,(除了用词准确生动,你还体会到什么?)写出来了女娲补天很辛苦。

  师:这段话运用了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得这么具体、生动。平时我们写作文也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一定能把事情写得更具体、生动、吸引人。

  两生反馈。

  C. 同桌读。(师:同桌之间读一读吧,体会作者是怎用运用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D. 说话训练: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复述这段话。(师:动作描写,有先有后,你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复述这段话吗?同桌商量一下这些词应该怎么用比较好。)

  E. 两生反馈。

  【设计意图】:第四自然段的特点就是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将女娲补天的过程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这种写法在写作上很值得借鉴,故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除了能理解外,还要能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并提倡学生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另外,动作描写有先后顺序,让学生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来复述这段话,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内在理解,并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合理性。

  (4)回顾上文,再读女娲的决定。

  师:女娲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自己的决定,大家还记得她的决定吗?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二)、引读第五自然段,呼应前文。

  1. 引读:现在,大窟窿被补好了,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2. 呼应:女娲真了不起!人们又可以(欢歌笑语),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了)。

  【设计意图】: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通过联系上下文,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相信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在习作中也会慢慢学会前后呼应,思路更清晰。

  (三) 拓展思维,训练语言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断地努力着,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吗?

  (说话训练 “我想对女娲说: 。”

  【设计意图】:学文至此,学生对女娲的精神品质有了较深的理解,但这只是积蓄在心中的一种感觉。在此设计这个说话训练,让学生一吐为快,并在思考中、在说话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并通过交流加深彼此情感的共鸣,对女娲的善良勇敢,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四) 总结升华,预留想象空间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7个生字,研读了课文,体会了女娲不顾生命危险,冒着重重困难把天补好了。她的.这种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这是一个多美的神话故事啊!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肖老师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情节展开想象,大家看一看,轻声读一读。

  老师是怎么展开想象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

  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展开想象,把故事讲得更精彩!

  【设计意图】: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极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末留给学生通过想像把故事讲得更精彩的空间,一方面渗透了写作上基本的描写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一举两得。

  四、教后反思:

  通过《女娲补天》一文的教学实践,我收获良多。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下几点来展开。

  1、反复读文促理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基础。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故在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但每次读文都有目的性,不是为读而读。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感知,然后展示读(赛读)进行体会,交流后再感情读。在多种朗读形式的作用下,在老师充满情感的鼓励引导下,最后大部分学生能读出女娲难过而又焦急的心情了。

  2、品词析句重感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学习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女娲补天》这篇文章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读文后大抵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不难的,但要让学生深切地理解女娲的精神品质并受到熏陶感染还得靠品词析句来完成。“自读3、4自然段,找出女娲补天不容易的词语或句子,边读边画,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这个问题的设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找寻关键词句中,边读边批注,这就是一个品析感悟的过程。

  3、读练结合重积累。

  本堂课的特色之一在于注重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联想迁移。如给“立刻”换近义词;用“终于”造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复述第四自然段等,目的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做到读练结合。其次,练习的形式多样,词、句、段都涉及其中,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拥有更大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展开想像快乐学。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通过“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提出“你能想象女娲在寻找纯青石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中展开想象。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热烈,发言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合理想象,成为了课堂的亮点。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够到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还有待加强。但总体而言,我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并结合八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及教学实践,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的境界。

【女娲补天获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及反思05-13

扁鹊治病获奖教学设计08-12

月光曲获奖教学设计08-27

桃花源记获奖教学设计08-30

小学语文中彩那天教学设计获奖08-29

小学三年级女娲补天教学设计08-26

人教版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8-13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通用14篇)10-26

《散步》教学设计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