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发音不好怎样给孩子读英语

时间:2020-11-06 17:56:28 我要投稿

父母发音不好怎样给孩子读英语

  稍有英语基础的爸爸妈妈,都欢喜给孩子念英文绘本。不过,总是有爸妈担心自己的英语发音不好,不敢念绘本给孩子听。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父母发音不好怎样给孩子读英语

  一位妈妈跟我开玩笑,说自己念英语绘本,小心翼翼,生怕口音影响孩子,都快赶上美国 CNN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的要求了。我在想,这位妈妈应该是没有认真看过 CNN 的节目,美国 CNN 报道世界各地新闻的时候,出镜记者说的英语,口音五花八门,全都带着当地的“土腔土调”。

  话说回来。给孩子读英文绘本,爸妈不要担心口音,就放心给孩子读吧。想想看,和孩子分享绘本,是多么幸福的活动,爸妈应该舒心享受这段时光,以诗意的角度发掘绘本,用童心的标尺打量世界。在这样的时刻,还要担心口音问题,岂不是“大煞风景”?

  爸妈和孩子一起读英语绘本,不是以“英语教学”为目的,而是同孩子一起,融入愉快的阅读氛围。孩子通过亲子共读,才会渐渐爱上英文阅读。孩子在学习陌生语言时,有了爸妈的陪伴,才不会感到寂寞。

  对于爸妈提出的自己英文发音不好,或者朗读不流畅等等问题,我想说:只要爸妈念给孩子的英文,不是孩子英语“磨耳朵”的唯一“源泉”就行!现在很多绘本书都附有CD,CD 里面有故事朗读,发音不好的爸妈,可以跟孩子一起听 CD,跟孩子一起读,跟孩子一起复述 CD,这么做,除了模仿 CD 的标准发音,还可以让孩子觉得“爸妈跟我一起学呢”,孩子感觉更有陪伴。

  现在的孩子,能接触到大量英语歌谣、英语影片、英语动画片,孩子通过各种有声媒介,能听到多元、生动的英语语音。故此,爸妈完全不必担心自己的英语发音,会对孩子造成实质影响。爸妈念绘本给孩子听,不是给孩子上“语音课”,而是让孩子感受大人的陪伴,在与孩子的阅读互动中,迸发更多亲子交流的乐趣。这样的乐趣,等孩子长大后,就化作爸妈的回忆。

  拓展阅读:中式英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先说几个真事:

  1遇到过N个从国内来的博士,按理说学问不是不高,受教育时间不是不长,可英语就是玩不溜。到超市里想买洗衣液不会说那是正常的。

  2遇到过很多从国内来的教中学甚至大学的英语老师,其中一个是我的好朋友,她对我讲:不好意思,我说的英语老外听不懂,老外说的我也不明白。有老外问我原来在中国是做啥的,不敢说在国内是教英语的,就说是教中文的。丢人呀。

  3 也遇到一位国内托福GRE均高分的才女,移民加拿大后直接在加拿大有名的电讯公司找工作,可面试遭遇滑铁卢。专业没问题面试关难过。北美招人之前一定有面试。有的在面试之前还要有个电话面试,这关过了,人家才给报销路费,花时间真正面试你。电话面试看不到对方,没有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只是纯话语的交流,比面试还难。这愁坏了她,直和我感慨,哎,对方语速,发音和表达方式完全不适应,3个问题下来就懵蹬了。国内的英语教育,简直是shame!(耻辱)。我表亲找工作,也碰到了相同问题。虽然他是在加拿大拿到的硕士文凭,第一个面试机会还是加拿大那个生产黑莓手机的公司,结果也是电话面试极不适应,没有抓住这个理想的机会,后来好几个机会都这样溜走,最后万不得已找了个在加拿大读博的老美狂轰滥炸练面试才抓住了一家美国公司。

  再分析一个美国的现象,这个现象已经在美国华裔社区引发讨论,就是为什么同样作为美国高科技主力的老中(中国人)和老印(印度人),老印往往能干到管理层,老中就都只局限于工程师,也就是只去干活的角色。这里有多种原因,但老中普遍英语干不过老印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原因。在精英云集的硅谷这种现象太普遍了。我家不在硅谷在华盛顿,那我老公公司的技术总监也是老印,他是在印度读完的博士,根本没有北美文凭。在北美10多年了,从来没听说有从中国来的“土”博士在北美当上技术官僚的。相反在中国国内读过书在北美拿了个博士还找不到工作的倒大有人在。刚从国内来的人会嘲笑老印的口音奇奇怪怪,但却不知道中国人的口音很多老外更难懂,只不过中国人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口音,就好像在一间有气味的房间呆久了,自己的身上也有了这种气味却浑然不知。老印的口音在中国没有机会领略,所以很惊悚。但他们在北美已经打拼多年,而且老印在印度接受的教育是英式的,教科书都是英文的,人家的英文表达方式是正确的,所谓走调不走词儿。很多北美人都能够接受老印的英语。

  举几个中式英语的例子,洗照片直译成洗(wash)+照片,而英语有一个develop(显影)+照片。如果按照中式英语到洗照片的地方一说,立刻把人家整懵,人家搞不明白难到照片脏了还用到我们这里来洗吗?所以就不明白你来干什么。我在另一博文里讲的幽默,鸡皮疙瘩/鹅皮疙瘩的.笑话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闹的。有一次午休和园长聊天说起什么事的时候,突然起反应胳膊上起了好多鸡皮疙瘩,我就根据中文直译英文,制造起 chinglish 了(老外给中国人造的英语起的名字 Chinese-English 合并而成), 和园长说你看我起了好多 chicken(鸡) pimples. 园长面露不解的样子。她是英裔,如果她不明白我就知道我又开始用英文单词以中文框架逻辑造英语了。于是就递上我的胳膊给她看,她恍然大悟的样子,“ Oh, goose(鹅) pimples.” 我连忙解释,我是根据中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在中文里这样的包包就叫做鸡皮疙瘩,大概亚洲人的 size 问题罢,说完双方都觉得有趣笑了起来。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教室里发现一个长腿大蜘蛛,一个洋美眉同事尖叫着跑过来求救,我在表现“英雄”救美的同时,忙里偷闲看了一下这个洋妞,胳膊上也起了好多鸡皮疙瘩,不过在她身上真的应该叫“鹅皮”疙瘩,尺码的确比中国人的大,虽然她比我还矮一点,可人种不同,毛孔的尺码也真的不同。看来英文和中文都很精确呀。但如果按照中文的逻辑直接译成英语,人家真的就是不懂,很多时候是没有解释的机会的,比如面试,比如谈生意,比如谈判,那讲中式英语失去的就是机会。

  中式英语还有一种表现方式是隐性的,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就是用中文思考然后根据自己的英文知识再转换成英语,大脑对语言的整合过程慢了很多且表达的也走样了。常听在北美的中国人感慨,怎么自己的英语就是跟不上老外的溜儿,听,说,读的速度都不如老外。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学英文的时候是以中文入手学的英文。在大脑中没有构建起英文思维。我在加拿大读书的时候就有一个中国同学,每次作用都是自己先用中文打个草稿,然后再翻译成英文,在课业紧张的时候苦不堪言,经常是上课迟到去赶上一次的作业,每天恶性循环。最后强挺着毕业却找不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