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时间:2022-11-16 12:36:07 上市辅导 我要投稿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会计丑闻频频出现,以致投资者、公司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与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很大关系。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欢迎阅读!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1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盈余管理通常是指公司管理层为了给公司或个人谋取利益,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采取实际行动使公司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水平的操控性行为,这些行为既包括合法操控性行为,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比如,公司管理层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进行合理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方法而导致的账面盈余的变动;公司依法进行重组其资产或交易以达到即期或持续影响公司账面盈余的行为等,这些属于合法的操控性行为。如果公司有意识地“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来影响账面盈余;有意编造虚构交易来调整账面盈余的行为等,就是非法操控公司盈余。狭义的盈余管理仅指非法的或欺诈性的盈余操纵行为。一般来讲,盈余管理中,公司管理层为了实现特定目的对盈余进行调增或调减,这些调整并没有真正的现金流量做基础,我们经常把这类盈余管理称为过度的盈余管理。

  应当认识到,从长期看,盈余管理行为并不影响企业实际的盈余,只是改变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但是它通常会使得会计数据不可靠,财务报告提供的盈余信息与真实收益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盈余状况,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盈余质量。

  二、盈余管理与相关概念

  与盈余管理较为接近的概念是盈余操纵、盈余造假。盈余操纵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造假两个内容,两者既为互斥关系,又是盈余操纵的全部形式。如果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来看,盈余管理只是破坏了财务数据的公允性,没有破坏它的真实性,其使用的手段是以合法和不损害公司价值为前提的;盈余造假是指使用违法手段直接破坏财务数据真实性的行为,如伪造财务凭证、窜改财务数据等。相关概念关系如图2—1所示,C区域是指那些纯粹的盈余造假行为,是非法行为,它与本文讨论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本质的区别。在B区域,这是一个颜色逐渐加重的灰色区域,在该区域,财务数据都是真实的,但会计处理过程是有失公允的,严格地说,B区域的会计处理都是违反公认会计原则,只是在B区域的右侧,违反程度较轻,而在左侧,违反程度较重。在A区域,财务报告不但真实而且公允,本文认为在这一区域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事实上,在A区域和B区域之间也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界限,即在何种程度上就认为财务报告丧失了公允性,这依赖于主观的判断。

  三、盈余管理的动因

  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观动机主要来自于各种利益驱动,或为追逐自身利益,或为上市筹资,或为达到避税的目的等。

  (一)资本市场动因

  在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被广泛应用来进行股票估价,为了提高股票价格,拥有稳定增长的每股盈利,企业管理者通常进行盈余管理。另外,为了获得上市、配股、增资扩股及发行债券资格,避免ST、PT等,企业也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例如,根据我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这样企业为取得上市资格,往往就会通过盈余管理对粉饰财务报表。又如,在我国,“壳”资源非常稀缺,配股资格对上市公司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我国的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再融资需求,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有最低条件的规定。大量的研究和实证表明,为达到再融资的标准,上市公司会实施盈余管理。

  (二)自身利益驱动

  在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结构下,经理人会通过各种途径做出有利于个人利益的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经理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企业管理人员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用来反映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员往往希望通过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敏感数据进行人为处理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进而提高自己的薪酬,这就是著名的“报酬计划假说”。

  (三)筹资动因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越来越注重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考察企业的资信状况。对于那些财务状况不太好的企业,在面临资金短缺急于获得贷款时,就不得不编制一份像样的会计报告以应付金融机构,这个过程中企业必定存在着盈余管理。

  (四)避税动因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盈利的企业通常缴纳更多的所得税,因此,企业为避免高额所得税而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由于我国税法体系尚不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较多,同时,企业管理层对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运用的灵活性较大,这些条件都为企业进行合理避税提供了可能。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他们会更多的关注在资本市场的筹资情况,所以税收动机不很明显。此外,政府行业管制、收费管制、反垄断都会诱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

  四、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上市公司自身需要加快企业内部制度环境建设,尤其是建立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保证。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控机制,进行相应的全面预算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及内部审计控制。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的活动,协调内外审计关系的作用。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形成的报告关系、监督系统关系,能使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从而利于遏制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审计委员会中的成员包含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制度也是剥离内部控制人寻租的办法,与未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相比,设立独立董事公司的可操控应计利润较低,因此应当增加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委员会的比例,才能保证审计委员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逐步完善会计制度体系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会计实务问题不断出现, 需要会计制度规范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新会计准则在理论体系、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协调等方面有待完善,因此,我们应立足国情,根据实际需要对会计准则等相关会计制度及时加以补充和修订,努力构建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压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

  (三)完善监管政策,加强外部监督

  第一,立法机构应当逐步完善监管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财政、审计、税务部门、证监会作为政府监督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监督、检查职能,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方面加强管理与监督,加强法律责任的确定性程度及严厉程度。同时,加大对管理当局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加强对获取不当利益的个人及组织的约束,针对资本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非公平公正和弄虚作假的交易情况,制定严厉的处罚条例细则。第二,通过改进股票上市发行政策、配股政策及摘牌政策切实提高政府效率。第三,健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法规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健全审计准则体系,确保审计质量。

  (四)完善现行上市公司相关规定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从制度上逐步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保持股票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应当继续改革与完善新股发行制度、退市制度及ST制度,同时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上市及配股考核指标体系,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的操纵。最后,适当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应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和控股股东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2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自盈余管理的研究开始兴起,学者们就对其本质的争论不断,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私人利益、是一种欺诈行为,也有学者觉得盈余管理可以体现公司拥有的实际价值。而我国学者定义的盈余管理主要以会计准则为判断准绳,区分其与会计欺诈的本质不同。但是如何界定盈余管理目前还是没有能形成统一的意见。

  由于会计准则并没有对盈余管理行为做出严格的限制,那么管理人员如果操作不当,没有把握好“度”,盈余管理就很可能由于过度使用变成盈余造假,所以对于盈余管理的界定问题仍旧还需国内国外的会计专家和学者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总结,可以将盈余管理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进行界定。广义的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采用各种手段调节盈余数字来达到公司的盈余案例,运用的手段并不受会计准则规定的限制,这些手段可以是会计手段也可以是非会计手段,甚至一些不合法的手段。

  狭义的盈余管理仅指采用非法手段来操纵盈余。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它有利有弊,可能增加信息含量也可能降低信息含量,采用广义的定义视角。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理性经济人的利己行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备性、外部监管缺失等都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不仅仅只涉及到会计领域,还包括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的问题,因而其产生有着相对复杂的社会背景,认为我国盈余管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会计盈余的有用性。

  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资本市场上,盈余信息可以说决定着上市公司的生死存亡,如果企业连续两年会计净利润为负数将会被特别处理,如果连续三年为负数则面临被退市的风险;而且如果想要上市或者满足配股条件,都需要符合条件的盈余要求。所以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和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的偏好使得会计盈余具有强烈的有用性。

  第二、上市公司在与其他相关各方约定契约时会规定对会计盈余的具体要求,若是不能满足约定的条件则要负担相应的`违约成本。第三、根据经济人假设,任何人都是自利的,所以会计盈余的有用性还体现在上市公司中,经理人与企业利益不一致时,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行盈余管理。

  2)会计准则的固有缺陷。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会计准则都不是刚性的标准,这是因为经济在发展,经济行为在不断发生变化,新的经济事项、交易情况可能随时出现。并且,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实施需要多方的考量,这使得准则的更新跟不上实务的变化发展,时效上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几乎是无法制定一个严格且统一适用的会计准则。另外,每一行业都有自身特点,会计准则不可能为每一笔经济事项量身打造出相对应的处理方式,势必就会留有一定的弹性选择空间。

  3)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体现在:第一、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股权结构不合理使得公司的管理层成为大股东的意志执行者,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中小股东缺乏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和动力;第二、董事会结构不合理,董事长和总经理“二职合一”,独立董事占比较少而且大部分独立董事并不独立;

  第三、监事会功能弱化,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无法制约管理层。这些现象使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难以对管理层形成约束作用,以至于其权利过大,甚至违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案例,为了自身权益最大化来操纵会计盈余,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健全客观上助长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4)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

  审计机构被称为“经济卫士”、“经济警察”,投资者对审计机构的期望是发挥监督的作用,帮助他们鉴别企业财务信息的合法合规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经过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之后,他们接收到的企业相关信息能够是真实可靠的。

  但是优胜劣汰不仅仅只适用于企业的竞争,会计师事务所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也要追逐自己的利益,以至于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获得的经济收入会较大程度受到作为其客户的上市公司的影响,加上行业中职业道德观不强、风险危机意识不够,审计机构在真正进行审计工作时,部分或完全丧失了根本的独立性,有些会计师事务所甚至会“助纣为虐”,帮助公司管理层操纵盈余甚至造假。

  这些原因的出现使得审计质量低下、审计结果不可靠,审计机构的乏力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更大的可能。

  盈余管理的利弊观。

  由于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无法完全消除,适度的盈余管理给信息使用各方带来便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机会主义是普遍存在的,很多企业无法作出理性选择,利用盈余管理“欺上瞒下”,扰乱证券市场,所以盈余管理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

  1)盈余管理有利的一面。

  (1)提高公司盈余信息质量。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将内部相关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一种工具。企业作为主体,每天发生各种经济事项,这其中涉及到的各种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如果全部进行披露成本过高且不合实际,企业通过整合有用的信息,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及披露的项目,可以将企业相关信息传递给使用者,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另外,若是管理者能够恰当的运用盈余管理,还能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看到企业未曾受到关注的发展潜力。

  (2)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是一环扣一环的,保持资金能够高效的周转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条件。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出于某些原因,企业的资金可能会出现周转不灵的现象,在短期内如果管理层能够做出灵活的反应,适当运用盈余管理的手段如提前确认利润,减少减值准备的计提等来调节利润,避免因为相关指标不理想影响筹资或者影响已签订契约的有效性。

  企业运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能够顺利的筹集资金就可以渡过暂时的财务危机,不会发生与债权人再次谈判的成本也不会陷入财务困境,有利于减少资本成本,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持利润的稳定性和利润的平稳增长是对企业未来和长远趋势良好的一个说明,对于一个上市公司,特别是发展多种经营或者带有明显季节性特点的公司而言,一定的盈余管理的存在还是必要的。通过合理计划,收益和损失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进行帮助平滑较大的利润波动,特别是避免发生较大幅度的亏损,使得公司看起来可以不受经营周期的影响。

  企业通过适当的盈余管理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平稳利润波动情况,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避免投资者和外界公众因企业一时的利润波动而对其产生不良印象,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另外,盈余管理还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给予投资者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信心。投资者的增加能够充盈企业资本,扩大资本规模,有利于企业及时改善经营状况,抓住有利的扩张和投资时机,实现真正的经济效益和投资收益。

  2)盈余管理不利的一面。

  (1)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上市公司如果自身经营状况得不到改善,只是依靠操纵盈余来保住自己的上市资格,那么所得到的利益只是无效益的短期结果。例如,上市公司变卖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等来增加收益,削减研发费用来减少开支等,这些行为犹如“饮鸩止渴”,因为这不会使公司的盈利增加,与之相反,极有可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加剧公司的经营困境,最终损害股东权益。

  (2)浪费市场资源。证券市场的功能是进行资金融通,促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可是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掩盖真实的业绩,通过盈余管理故意歪曲一些报表信息,特别是一些诸如净利润、销售毛利率等备受投资者关心的财务数据和指标,使得投资者受到虚假会计盈余信息的引导,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投资选择,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些不可靠、不公允的会计盈余信息使得那些本该被特别处理和被摘牌的上市公司依然活跃在证券市场中,不仅无效地占用了资源更加剧了市场风险,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3)影响投资人信心。随着投资者渐渐回归于理性,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司财务报告的盈余质量,例如企业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差距太大,报表使用者就会怀疑企业的收益质量,破坏对企业原有的印象。如果企业管理层违背职业道德,过度的进行盈余管理,所披露的盈余信息必然会缺乏可靠性、真实性和相关性等。

  这样的行为误导了投资人的决策,严重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使其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所反映出来的结果甚至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信心丧失。而且,如果公司的经营决策者一味地利用手段获得短期收益的话,可能会给人一种缺乏相互信任、真实和忠诚的企业形象,不利于整个诚信社会的建立。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相关文章: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08-30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08-30

上市公司的品牌管理09-28

谈上市公司的预算管理08-18

上市公司加强资金管理的方法09-08

行测盈余计算技巧11-10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与资本运作08-21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资本运作08-21

上市公司战略管理体系的建立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