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养生篇

时间:2023-12-22 19:16:01 炜玲 国学智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养生篇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养生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养生篇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养生篇

  1、生活起居:冬至起居注意事项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A.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B.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C.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D.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E.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2、饮食进补:冬至进补注意事项

  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北方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是药三分毒”嘛,食补是最安全。

  3、精神面貌:冬至养生注意“冬藏”,重点养心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不可大汗淋漓。

  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儿女要对老人嘘寒问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养。

  4、日常保健:冬至针灸通穴注意事项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养生

  1、补足阳气不犯困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在冬天不少人特别容易犯困。中医认为,阳主动,阴主静,当阳气不足时,人往往容易犯困。冬天天气寒冷,自然界阳气不足,而人体与自然界之间有一个相对的平衡,人体也会出现阳气不足,也就容易犯困了。

  中医认为,肾是人体储藏营养精华的主要脏器,即肾为先天之本。冬至以后,天寒地冻,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和热量来御寒,倘若肾气不足,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在冬天人们往往睡不醒的原因。要想摆脱“瞌睡虫”的诱惑,补肾是尤为重要的。

  2、温补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冬季进补有助于体内阳气,能为下一年开春直至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整个冬季都应该提倡进补,不过,进补也是要讲原则的,如果胡乱进补,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损害健康。

  经常有患者咨询能不能用人参,鹿茸,阿胶来进补身体,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如果个人身体很好,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冬季就不要刻意进补,尤其是大补的。比如服用过多的人参,也可能出现烦躁、激动、失眠等“人参滥用综合征”。

  另外,胃肠虚弱的人,在进补时应特别注意。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作用。对于此类型的人,建议先调理好肠胃后,再由少到多的进补。特别提醒的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具体调理还需要遵专业医生医嘱,避免刺激消化系统出血。

  在感冒或者其他急性病期间,应该停服补品。等急性病治愈后再继续进补,否则容易使病症难愈。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人们在选择补品的时候往往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补品越贵重越好,其实不完全如此,只要合理搭配,对症进补,食物就能起到“贵重药”的效果。

  进入寒冷冬季,身体哪些部位要重点防护?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发掉,所以,冬季如果不重视头部保暖,很容易引发感冒、头痛、鼻炎、牙痛、三叉神经痛等,甚至引发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静止状态下不戴帽子的人,在环境温度为15℃的时候,从头部散失的热量约占人体总产热量的30%,4℃时约占50%,零下15℃时可高达75%。所以在寒冬季节如果一个人只是穿了保暖的衣服,却不戴帽子,那就好比热水瓶里灌满了热水,但不塞住瓶口一样,热气会源源不断地向外散发。这样,就会损害人的阳气。如果头部长期暴露在外面接受寒冷的刺激,还会使头部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伤风感冒等病症。提醒大家一定要戴帽子。

  第二是脖子!寒风容易透过脖子将冷气带到全身,从而易引起嗓子痛、发炎等症。而且,颈部还是气管的所在地,很多发生在冬天的呼吸道疾病都是从嗓子不舒服开始的。所以可以穿高领的衣服,出门带围巾。

  第三个是后背。中医学讲“背为阳”,总督人体一身的阳气。风寒从背部经络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人体免疫能力下降。抗病能力减弱,诱发多种疾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因此,在冬季里给自己加穿一件贴身的保暖背心增强背部保暖。

  最后要说的保暖部位是脚了,俗语说“寒从脚起”。现代医学认为,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不足,长时间下垂,血液循环不畅,皮下脂肪层薄,保温能力弱,容易发冷。脚部一旦受凉,便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冬季要注意保持自己的鞋袜温暖干燥。平时要多走动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后以手掌按摩脚心涌泉穴5分钟,这样保健作用最佳。

  冬至养生: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冬至进补中,可以选择食物,药补,也可以针刺和艾灸补。

  1.食补养生: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之后,可以通过中医医生体质辨证后食用食用温补类食物,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和平补类食物,如莲子,大枣,燕窝,银耳以及滋补类食物,如木耳,黑枣,黑豆,龟肉,甲鱼,海参等。冬至之后,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

  2.膏方进补:

  每年冬至的时候,膏方很流行也很受欢迎,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物质,服用时润滑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上海也越来越受关注。

  3.针灸保健: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在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选择子午流注针法和艾灸可以激发身体阳气,子午有两个含义,一是代表时间,二是代表阴阳的起点和分界线,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的一种学说,它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认为人身气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有规律地如潮涨落,出现周期性的变化。依据子午流注理论,遵循经络气血盛衰与穴位开阖的规律,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按时开穴的治疗方法,称为子午流注针法,此针法可以整体调整身体动态的阴阳平衡,对于失眠,疼痛,情绪障碍等疑难杂病有奇效。艾灸穴位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也非常有好处。

  4.生活调摄: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此时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也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因此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服,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过度劳累,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并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养生篇】相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之小满健脾胃保健养生粥05-22

冬至养生小常识06-03

功夫养生之十二个月养生06-05

冬至养生吃什么06-03

二十四节气冬至谚语12-22

二十四节气夏至保健养生窍门05-11

二十四节气夏至消暑养生保健食谱05-11

二十四节气夏至养生清凉保健食谱05-11

健康管理之四季养生要点11-16

中医养生知识之冬季如何养阳气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