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历史剧《张伯行》观后感

时间:2023-07-14 13:26:01 公开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廉政历史剧《张伯行》观后感

  张伯行名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言语之间,透出高洁之操守,威猛之行事。下文为大家分享廉政豫剧《张伯行》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廉政历史剧《张伯行》观后感

  大型廉政豫剧《张伯行》观后感

  观看了大型廉政豫剧《张伯行》后,给我感受很深。这部豫剧以康熙年间江南科考案为切入点,描写了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与总督噶礼等贪腐势力展 开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做官为民”是张伯行始终坚持的原则。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以来,贪腐客观上经历了一个发展、蔓延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反腐倡廉的`形势愈加严峻,贪腐之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贪腐问题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贪腐不仅仅是政府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重视的问题,为了国家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件事做起,从每天做起,全力支持纪委的反腐倡廉工作。

  清正廉明 ——廉政豫剧《张伯行》有感

  张伯行史有其人,是著名清代廉史,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康熙年间累官至礼部尚书。张伯行所撰文章《禁止馈送檄》中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廉政豫剧《张伯行》是一部描写与巨腐贪官斗争的廉史,故事以康熙年间科举考试案为切入点,描写了张伯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与总督噶礼等贪官势力展开惊心动魄反腐斗争的故事。该廉政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对纪检监察干部有着深切的警示教育作用。

  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纪检监察干部职能的.特殊性更要求其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反腐的路上难免有形形色色的诱惑扰乱人心,如果只是嘴上喊着清廉,其实私下仍照贪不误,做不到洁身自好,就无法监督执纪,遏制贪腐。张伯行一生历任要职,但他生活简朴,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不畏强权,为民做为,敢于担当,反腐反贪,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每一位纪检干部效仿学习。

  廉政历史剧《张伯行》观后感

  廉政历史剧《张伯行》是由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委省直工委、省文化厅联合主办,是继新编现代戏《全家福》、新编廉政剧《九品巡检暴式昭》之后的“廉政文化三部曲”压轴大戏、收官之作。该剧以康熙年间江南科考案为切入点,描写了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与总督噶礼等贪腐势力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

  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康熙年间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

  全剧由科考舞弊案发、群情激愤开场,到对簿公堂、剑拔弩张,最后赴京金殿辩论、清白得证。开篇第一场将科考放榜与噶母寿诞置于一处,强烈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并交代了科场舞弊案的环境氛围,为此后的冲突埋下伏笔。初步揭示了张伯行与噶礼在性格特点、价值观及处事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为二人此后的对立较量营造了充分的行为动机。展示了江南官场上的奢靡之风,暗示防腐反贪任务之沉重;而最后一场康熙对群臣的训谕,简单直白的点出了“症结”之所在,同时借康熙之口强化主旨,传达出防腐反贪、激浊扬清的主题。

  经过观看这部廉政历史剧,使我的内心得到了深刻地洗礼和警示。 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贪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贪腐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贪腐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张伯行一生廉洁自律,坚持为民造福,党员干部更应该脚踏实地,牢记宗旨,将清正廉洁融入骨髓,才能更好地行使为人民服务的权利。

【廉政历史剧《张伯行》观后感】相关文章:

阿拉伯语美句03-29

怎么学阿拉伯语12-09

阿拉伯语名词与动词的分类12-21

阿拉伯语名字含义大全02-10

阿拉伯语实用的学习方法12-12

许行原文及翻译02-21

张杰逆战歌词04-13

超实用的阿拉伯语单词表03-17

阿拉伯语派生词的特点及应用10-20

阿拉伯语语音入门基础教程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