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读书笔记

时间:2024-02-06 07:51:5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忆读书》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忆读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忆读书》读书笔记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1

  一提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记得我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看书,因为小时候不认字,每天晚上都缠着爸爸妈妈给我讲故事。渐渐地,我学会了认字,就不缠着爸爸妈妈念书了,开始缠着爸爸妈妈买书。每次我都是将一本书从爸妈那儿“敲诈”过来后,以风卷云残的速度将书看完,然后收藏起来。我看书会忘了很多事情。

  有一次,妈妈买了一本我最喜欢看的.《冒险小虎队》,然后叫我别看,先吃饭。可我固执的说:“我一定要看!”妈妈也无可奈何,只好把饭端到我房间里,自己吃饭去了。妈妈吃完饭后,来收碗,可我一点饭也没动。“林浩哲!”妈妈大喊道“我都吃完了,你怎么一点饭也没动?”“知道啦知道啦!”妈妈又从房间里走了出去。后来,妈妈又来收碗,可我还是一点都没动。妈妈十分生气,用“武力”逼迫我放下书吃饭。唉,母令不可违,我只好吃饭了……

  还有一次,妈妈叫我背英语,可我却糊里糊涂的拿了一本书看,妈妈来检查我背英语的情况,可看到我看的不是《新概念英语》,而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妈妈气不打一处来,对我怒吼道:“你掉书堆里啦!”我很不情愿的放下了手中的书,只好去看英语。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还是非常喜欢看书的。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2

  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后,首先接受着家族里的人们的熏陶和影响。祖父周福清,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是一个耿直的人,以喜欢“骂人”而出名。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因乡试多次未中而赋闲在家。母亲鲁瑞,是名门闺秀,大概是受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影响,外祖父没有教她读书,但她自已却靠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水平。鲁迅有三位祖母,一位是其亲生祖母,在鲁迅父亲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位祖母与鲁迅有着密切关系,曾给幼年的鲁迅讲过“猫是老虎的老师”、“水漫金山”等有趣的故事。

  第三位祖母是一个不幸的女性,她不幸的命运和她给家庭带来的不和,引起了鲁迅的同情,也使鲁迅对封建家族及封建礼教产生切肤之痛。总之,鲁迅家族中的每个人,各带着自已不同的命运来到世间,他们所走过的一段路程和伟大的鲁迅的幼年青年时代交叉迭合,他们以自已特有的思想、性格、生活道路,给鲁迅以一定的影响。

  不幸是最好的老师。鲁迅13岁那年,祖父周福清行贿浙江乡试主考官殷如璋,事发被关进了清政府的牢狱。为怕株连孩子们,鲁迅和他的弟弟安插到外祖父家避难,鲁迅从此饱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船慢偏逢顶头风,不久其父又患水肿病倒了。身为长男的鲁迅必须来肩挑生活的重担。几年时间中,鲁迅几乎每天出入于药店和当铺之间,从而尽品了世间的冷暖炎凉。

  惜时是人生的座右铭。在鲁迅先生北京故居有名的"老虎尾巴"的斗室 里,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许寿裳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僭妄了。”

  是的,“全楼都寂静下去了,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一下开始写文章了。”“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非忧国忧民的屈原写不出;“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非忧国忧民的`鲁迅难副实!

  追溯鲁迅,我找到了鲁迅成为鲁迅的源头:家庭的影响、生活的不幸、对时间的珍重。追溯鲁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鲁迅之所以成为文化巨人,是有着深刻的生活的体验的,是有着沉实的步履的,是有着水到渠成的过程的。我们可以说鲁迅是个大人物,但我们不可以说鲁迅是个突兀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3

  每一个人都尝过各种各样的滋味。有的甜、有的苦、有的咸,每一种滋味都会让人牢记于心。

  甘甜

  微风拂过花丛,送来缕缕清香。在阳光下花婀娜多姿,展示它那炫丽的色彩。

  我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在路上,嘴角荡漾着一丝抹不掉的笑。风拂过我的脸庞,我似乎隐隐约约听到它对我耳语。

  不久前,试卷下发了。当我挪开遮住分数的手时,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阳光从桌角悄悄爬上试卷,把试卷照得更亮。顿时觉得,天空在一秒之中明朗了几分。

  一想到回家后一定会被母亲表扬一番,心里便觉得喜滋滋的。一整节课,我都伴随甘甜的'滋味,伴随着好心情。

  甘甜,这是任何人都喜爱的滋味。

  苦

  阳光从我身边溜去,取而代之的,是乌云密布。

  我一手拿着羽毛球拍,一手拿球,还未来得及看准就挥了出去,结果扑了个空。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嘲笑我的愚。

  笑吧!笑吧!凡事总有第一次。我心想着,又挥起了球拍。我集中注意力,使劲一挥,球在球拍上弹了一下,直扑我的鼻头。一只手在我肩上拍了拍。我转过身,发现是伙伴。她对我笑笑,以示鼓励。

  我使劲挥起球拍,没想到用力过猛。球拍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从我手中蹿了出去。伙伴笑了,笑我的一举一动。我叹了一口气,感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苦的滋味无人喜欢,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生活中的各种滋味,都是不可少去的。正是那一种种滋味,构造了我们的人生。

  活泼的小仓鼠

  每当我一回到家,打开门的一瞬间,那笼子里可爱的小仓鼠,总会把我的目光吸引过去,活泼好动的身影让人难以忘怀。

  在我提出要买一只宠物时,妈妈便带我去了花鸟市场,当我正被那杂乱无章的吵闹声弄得不耐烦时,我便想提出回家时。就在回头的那一瞬间,我便看见了它们,它们是那么的小,却又是那么让人难以忽视,那活泼好动的身影,让我把目光难以收回,便抓紧妈妈的手朝那里跑去。终于看清楚了,原来是仓鼠,它们在玻璃缸里跳来跳去,我的眼光搜寻到了一只纯白色,无任何杂毛的小仓鼠,就买下了它,从此我们俩变成了好朋友。

  当我一放学回家,它就会马上跑到笼子门口,用肉嘟嘟的小手去抓那锋利的铁丝,想和我打招呼,一起玩耍。我就马不停蹄,赶快开始写作业,为我和小仓鼠玩耍的时间增加,争取一分一秒,小仓鼠那心急的样子,总会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肥嘟嘟、胖乎乎的身体扭来扭去,我总忍不住抚摸它一下,让它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就开始写作业,每当一写完,小仓鼠便马上爬出来张望,又叫个不停,让我这个小主人培它玩一会儿,如果我没陪它玩,它又要说我这个小主人不称职。我把笼子打开,用手抓住毛茸茸的球体,放在手上,它爬来爬去,手心都发痒了,我哈哈大笑,它却歪着脑袋,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大笑,那样子可真有趣。

  在我考了一百分时,我总会想起那活泼可爱的身影,不禁也会高兴起来,那白色的小仓鼠又像一束光芒照进了我的心田。

  夕阳西下,那晚霞照映在仓鼠上,变得更加有趣,也让我觉得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烦恼去除,珍惜它在的那段时光,记住那活蹦乱跳的身影。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4

  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你所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破你心中冰海的利斧。”是的,书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读书经历吧!

  上幼儿园时,我读的书绝大部分都是如《老夫子》一类的漫画书、连环画、卡通书。那时候的我认为,读书只是为了让自己笑一笑,娱乐一下而已,并没有意识到读书能增长知识,读书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小学一年级放假,妈妈买了一套《小学生必备读物》,全套十二本,这十二本书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我利用暑假时间,把这十二本书全部看完了,它大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使我对读书的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从此我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了二年级,我读了人生中第一本长篇小说——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它使我对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进入小学中年段后我开始对那些大部头小说虎视眈眈了。三年级时,我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本站版本,通过看这两本书,我对历史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上了四年级,我又看了四本历史小说的原著,它们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说唐全传》。每册书中我都有一个崇拜的对象,我崇拜《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水浒传》里的李逵,《说岳全传》的岳飞和《说唐全传》里的单雄信。

  上学期寒假,我又看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统治中原二百七十七年、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帝国——明朝的一些事儿。

  这就是我的读书经历。朋友们,你能告诉我你的读书经历吗?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5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冰心奶奶写的文章《忆读书》,让我印象深刻。

  冰心奶奶从七岁时就开始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经常为英雄人物的死而流泪。《三国演义》激起了她对读书的兴趣。从此,她又读了《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她在书中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太震撼了,不是因为文章写的多好,内容多么丰富,而是冰心奶奶“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格言让我震撼。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也非常喜欢读书,却喜欢《漫画四格》这样无用的书。“读好书”我没有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虽然勉强做到了,但却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直到读了《忆读书》这篇课文,我才知道一本书,也会让人受益不尽。何况爸爸妈妈又给我买了许多精华书呢?从此以后,我会把哪些漫画书都通通“关”起来。把作文书、名著等有关学习书经常放在枕边,写完作业看一看,睡觉之前看一看,边看边学习冰心奶奶的'方法。记录下好词好句。在文章结尾写出心得。每当这时,我总会发现读书是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

  是啊,读书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让你增长知识,它能帮你解决问题。正如高尔基所说: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教授,使我们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6

  钱穆先生写过很多书,真正可谓著作等身,末学愚钝,本不敢哓哓置喙!然就所感而记录之,又似无不可。

  钱先生的《师友杂忆》,乃八十高龄后对师友的回忆文字,先生自谓“余自幼志学,老而无成,妄有自述,岂不腼颜。惟生平师友,自幼迄老,奖劝诱掖,使余幸能不虚度此生。”,其情致款款,读之令人感慨!

  老辈学人修业进德,注重良师奖掖、友朋夹持,于其杂忆师友间,一线所贯串乃先生一生求学、著述与为人,其精神与生命自现矣。钱穆先生以一中学生之受教育程度,“一意自读书”,卒成当世大学者。其间,所读何书、读书之次第、学问门径之摸索如何?一生名山事业之缘起,如何研习撰述?得何人指点提携,与师友切磋琢磨情形如何?长达数十年之“自读书”,如何日就月将而不堕?这些问题均在对师友的忆述中呈现出来,无不让人感到兴趣,亦可以让青年振刷精神,得自学之门径!我心生一愿,对于书中人事一一考之,当得一恢弘画卷耳!然资料难得,学力不逮,迄今无所成。

  先生云:“惟此七十年来,世风时态,骤变亟转。余所追忆亦可使前世风范犹有存留。读此杂忆者,苟以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不足添一客观之旁证。”

  先生处“骤变亟转”之世,生晚清,由私塾而新式小学而中学;民元始为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数校教书;更兼亲历公元1949年之沧海桑田,在港惨淡经营新亚书院,后迁台著述。其所见闻,以自觉之眼光,一一缕述之,自然能为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添一客观之旁证”。书中为我们贡献了教育界、学术界许多研究资料,对于把握民国时期的学术思潮及其流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在《读史阅世六十年》的序言中说:“本书主旨是把本人一生,在国内、在海外,每一阶段的`学思历程都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卑不亢地忆述出来,而且还不时做些严肃的自我检讨。我相信,唯有如此做法,此书才可望成学术史及教育史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的著作。”此诚是现代学人之精神。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一书正可与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相参阅。

  将先生目为一现代学人,可也!然其终不失为一儒者,洵洵有古风焉,或者为后辈学人所不逮。

  “时余已逐月看《新青年》杂志,新思想新潮流纷至涌来。而余已决心重温旧书,乃不为时代潮流挟卷而去”

  “世局虽艰,而安和黾勉,各自埋首,著述有成,趣味无倦。果使战祸不起,积之岁月,中国学术界终必有一新风貌出现”

  “千年前人一词句,可使千年后人诵之如在眼前,此岂随手拈来。而近人乃以死文学目之,真可大笑”

  其中兴亡之感与移易之志跃然纸上矣!先生云“有心世道之君子,其或有所考镜”,其言不诬也!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如果将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对照起来读,如何呢?对于生命与世道,对于自我,谁有真认识呢?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7

  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记得有一次寒冷的冬天,天未亮我就爬起床,开着灯,坐在椅子上贪婪地读着《四十八个脚趾》,我被书中小主人公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妈妈起来了,她发现我穿着单薄的衣服看书,就骂我,不准我天未亮就起来看书,说这样对身体不好。我虽然口口声声答应了,可是第二天早上天未亮我仍然就爬起床看书。母亲摇摇头,十分无奈地对我说:“你呀,真是一个小书迷。”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就像陈寿所说的:“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它让我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读书,它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把我培养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读书,它让我知道了一些科学知识,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

  是呀,书就是知识,书就是力量,书就是希望,书就是一把金钥匙,一把帮我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8

  文章的作者是风,风工作的很好,约翰逊是一个非常单纯,非常感人忆儿时丰子恺读后感的文章。凤童年的回忆,说三件事不能忘记,第一,养蚕,第二个是月饼,三钓鱼。蚕桑主要纪念奶奶,这是一个很好的节日,奶奶爱延长他们更般配的一壶酒,我和我的妹妹也喜欢安静的夜晚;捕鱼是一个很好的朋友王两国的合作伙伴在一起的女孩教:丰

  情绪也看到了一个诚实的爱,有恙同情凤。文章在传输他生活世界观的:生命是平等的,生命和死亡是自然的,孩子是最无辜的孩童般的心。真诚的对待事物,名利放在他们的平衡感,和淡然面对生活生命的.意义在于发现他们可以活的像个快乐的孩子,不在琐事自自找麻烦。

  孩子是最纯洁、最透明的丰说: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纯洁的心,每个人都有所有的孩子,然而,是否每个人忆儿时丰子恺读后感都有一个纯洁而透明的心灵?我认为这是不介意彻底很容易取代世俗,但难以返回后,彻底的世俗国家。

  吃西瓜的小东西可以导致丰

  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一个彻底的思想,但我不能说很深入,更多或更少的不那么天真。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9

  牛棚杂忆著者和译者究竟谁用的力量多呢?不用思索就可以回答,当然是著者。所以在欧洲有许多译本封面上只写著者的姓名,译者的姓名只用很小的字印在反面,费许多力量才能发现。在杂志上题目的下面往往也只看到著者的姓名,译者的姓名写在文章的后面,读者念完文章才能看到。他们的意思也不过表示译者和著者不敢抗衡而已。

  在中国却又不然。我看到过很多的书,封面上只印着译者的姓名,两个或三个大金字倨傲地站在那里,这几个字的光辉也许太大了,著者的姓名只好逃到书里面一个角落里去躲避。在杂志的封面上或里面的目录上有时我们只能找到译者的姓名,甚至在本文的上面也只印着译者的姓名,著者就只能在本文后面一个括弧里找到一块安身立命的地方。从心理上来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译者就害怕读者只注意著者的姓名,但又没有勇气把著者一笔抹杀,好在文章既然到了他手里,原著者已经没有权利说话,只好任他处置,他也就毫不客气地把著者拼命往阴影里挤了。我不是心理学者,但我能猜想到,变态心理学家一定在他们的书里替这些人保留一块很大的地盘的。

  我还看到几个比较客气一点的译者,他们居然肯让著者的姓名同他们自己的列在一块。但也总觉得心有所不甘,于是就把自己的姓名用大号字排印,著者的姓名用小号字,让读者一看就有大小偏正之感,方法也颇显明。我立刻想到德国大选时希特勒的作风。现在被谥为希魔的`德国当时正兴高采烈,在各个城市里大街小巷的墙壁上都贴满了放大了的选举票的式样。上面写了他自己和戈林、戈培尔、赫斯、福利克的名字,下面印了两个圈,一个很大,一个很小,像是太阳和地球。年纪大一点的或眼睛近视的无论如何也不会看到那小圈。这当然有它的作用,因为赞成希特勒的人要在大圈里画一个记号,小圈却是为反对他的人预备的。结果希特勒果然成了功,百分之九十八的德国人都选举了他。我总怀疑有些人根本没看到那小圈,既然每个人都必须画一个记号,他们只好拿起笔来向大圈里一抹了。我们中国这些客气的译者的心理同希特勒大概差不多,这真可以说是东西映辉,各有千秋。至于他们究竟像不像希特勒那样成功呢?这我可就有点儿说不上来了。

  我前面说过,有的译者没有勇气把著者一笔抹杀。但这里正像别处也并不缺少有勇气的人。有一位姓丁双名福保的大学者“著”了一部几十册厚的佛学字典。我们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问题,因为这种工作需要多年的搜集和研究。我们从来没听说中国有这样一位专家,现在却凭空掉出了这样一部大著,不由人不怀疑。书的序里提到日本织田得能的佛教大词典,我们拿来一对,才知道原来就是这部书的翻译。但丁先生却绝对否认是“译”,只承认是“著”,因为他添了些新东西进去。我又有点糊涂起来。译一部几百万字的大著只要增加十个字八个字的新材料就可以把这部书据为己有,恐怕世界上每个人都要来译书了。但丁先生的大“著”并非毫无可取,里面插入许多丁先生的玉照,例如,研究生理时代之丁福保,研究医学时代之丁福保,也颇琳琅满目。丁先生的尊容也还过得去,虽然比畹华博士还差一筹。但我终于恍然大悟。以前有的人想把自己的玉照登在报纸上,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给兜安氏大药房写信,当然附上玉照,信里说吃了某某药,自己的某某病已经好了,特此致谢。于是隔了不久,自己的尊容就可以同名人一样出现在报纸上,虽然地方不大对,也顾不了那样许多了。现在丁先生又发明了一个方法,使以后想出名的人再也不必冒充自己有梅毒或瘾君子写信给大药房了,真是功德莫大。我们能不佩服丁先生的发明能力吗?

  另外还有一位更有勇气的人,当然也是一位学者。他译了几篇日本人著的关于鲜卑和匈奴的论文,写上自己的名字发表了。后来有人查出原文来去信质问,他才声明因时间仓促把作者的名字忘掉了。这当然理由充足,因为倘若在别人和自己的名字中间非忘掉一个不行的话,当然会忘掉别人的,谁不爱自己的名字呢?

  我上面只是随便举出两个例子。像这样的有勇气的人,在我们中真是俯拾即是,比雨后的春笋还要多。只是在我们国内耍这一套,关系还不太大,因为好多人都是彼此彼此,心照不宣,但偶尔让外国学者知道了,就不免替我们丢人。我上面说的丁福保的字典,一位现在剑桥大学任教授的德国汉学家就同日文原文对照过,他把结果告诉了我,弄得我面红耳赤半天说不上话来。在外国这是法律问题。倘若一个人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偷了人家的东西而不声明,以后发现了,立刻取消博士头衔,我希望中国的法律也会来制裁这一群英雄!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10

  本书分为两册,以时间为界线,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九一年为上半册,一九九二年至二零一三年为下半册。两册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忆旧怀人的长短文章。

  第一册两天读完并在每篇文章后都写了自己的心得。但也许最近有点浮躁,第二册读了一周才读完,而且效果不佳,不仅没什么笔记,还一片晕乎乎。不过既然杨绛老人是杂忆与杂写,那这次读后感我也随着她,乱七八糟胡侃乱说罢了。

  首先,对自己上半年的读书情况做个总结,毕竟下半年要开始税务师的学习了,书便没时间再看。上半年共读了九本书,以杨绛的作品为主,这也延续了我去年下半年的读书方式,通过阅读某位作家的系列作品,以达到对该作家的了解。去年下半年的余华,今年上半年的杨绛,作品大都谈的是上个世纪的故事(果然我还是喜欢历史的,哈哈…)。不过必须做个检讨,虽然看起来读了很多书,但读书方式还是不够好,缺乏独立思考,没有做笔记,每篇文章后的'心得也带有随意、敷衍的意味。

  其次,在第一册读到了《钱钟书如何做读书笔记》,对我启发很大。都说脑子要多思考才不会钝,现在我的脑子不仅钝了,甚至生锈了。对文章懒于思考不会思考了,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我必须学习钟书先生的方式,勤于在书本上或者在笔记本上做笔记,抄写较好的词句段落,后附出处及所读心得,往后翻起来也能回味。否则,通篇读来,不仅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还无所收获。

  最后,今年文学书的阅读就止步于此了,下半年税务师的学习我必须全力以赴,朝着目标努力。

  Keep Moving!

  《忆读书》读书笔记 篇11

  韦素园,这样一个平凡的名字,却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他这一生似乎都与未名社有着极大的牵连,他爱未名社,所以对它倾其所有、尽心尽力。未名社,何尝不能称它为“素园社”呢?

  韦素园对自己重视珍惜之物皆是如此,未名社必在其中,其朋友们也亦然。韦素园是何等高人呢?然而,他不是拥有无限财富又或者是拥有至高权力的人,他再平凡不过了,人如其名,朴素至极。那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在那样的年代里几乎是随处可见。他们或为学习而恼,或为前途而忧,或为生活所迫,他们都在这纷繁匆忙的社会里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他们会害怕遭到老师批评,他们会害怕将来会庸碌无为,他们害怕突然失业;而韦素园却悠闲地待在破寨里,精心经营着他的未名社。他是尚且还没有迷失在这花花世界里的人,始终坚守如一,作为旁的人,我们也佩服他的毅力和决心,也向往他看似远离尘嚣的纤尘不染的生活。

  然而,未名社这样本该清净的地方,也是避免不了硝烟的,就像每个人都不可能像韦素园一样单纯得像个小孩子。而他们又都像小孩子,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就会像小孩子一样吵吵闹闹,甚至闹得未名社被封,社里的人被抓了去。韦素园为何憎恨他的名字所涉及到的两个字,我仍是不解,只是为了某些必须困扰着他的使他正义地恨着它们的原因,他可以改掉名字,换叫“漱园,就足以看得出,这个人是爱憎分明的。

  这又使我想起了北京高考作文题科目中的列车员老计,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他们都是无名的基石、无名的泥土,甘愿为自己热爱着的或必须担负起责任的事业默默地做出贡献,他们都有一种切切实实地、点点滴滴地做下去的实干精神。这世间万般无奈,老计真的是出于热爱这份职业才如此坚持的吗?我们都无从知晓,或许是,又或许不是,但那都必须是责任。老计尚且如此,何况本身就热爱着未名社的韦素园呢?他岂不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然而老计怕也是几近做到了极致吧。

  韦素园善良的本性文章中处处都有渗透,不论是身负重病却仍是天然地轮着守寨,还是对自己的即将去世表现得分外坦然,又或者是劝妻改嫁……韦素园,当真是朴素之人,却有着普通人无法做到的超脱和大度。他就像是傲雪中一枝独立的素梅,遇风不倒,只是等不过花期,便也自然地落了。落入尘土里,还是逃不过这世界的轮回,

  我想,说到此,纵是老计也大抵敌不过韦素园君了吧。

【《忆读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忆读书读书笔记优秀03-07

《忆读书》教学案07-12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08-17

童年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03-07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09-01

最新简爱的读书笔记 简爱读书笔记11-16

读书笔记教师的读书笔记03-31

经典读书笔记11-23

忆读书仿写作文(精选36篇)11-25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