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昆虫记》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18 18:27:1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初一《昆虫记》的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昆虫记》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昆虫记》的读书笔记

初一《昆虫记》的读书笔记1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尽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昆虫学巨作。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昆虫的习性、食性、身体构造、婚俗等,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展现在大家面前。值得一提的是,法布尔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他更是一个妙笔生花的作家。书中,作者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诠释了复杂的科学。

  在介绍金步甲的婚俗有一段非常传神的描写:表皮终于先让了步,接着创口扩展开来,继而内脏被摘除,被步甲大姐吞进肚里。再看胖主妇,脑袋钻进伴侣的腹腔,正仔细清理硬壳底下的软组织。只见雄虫的肢爪一阵抖动,宣告此生走到了尽头,宰尸妇并不动情。它用肢爪继续搜寻,一直深入到腹腔中可以探进头嘴的狭窄地方。死者身上所剩的,只有抱合成小船壳状的鞘翅,以及尚未脱落的前半个身子。掏空后的残骸就被无情的抛弃了。

  这段话形象的描写了雌歩甲残忍的杀害雄步甲的场面。作者将金步甲的动作拟人化,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当时的场景。更有趣的是,作者不断变换对雌金步甲的.称呼,先是“步甲大姐”,然后是“胖主妇”,还有“宰尸妇”等,真正将昆虫看做自己的朋友,这样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的确,法布尔一生与昆虫为友,怀着伟大的信仰和对生命的尊重漫步在奇妙的昆虫王国。荒石园中有一段自述:是啊,当一个人整天为一日三餐发愁的时候,却有幻想在旷野里为自己找个实验室,那就简直不可思议。我以不折不挠的的勇气跟穷困潦倒的生活整整斗争了40年,结果,这朝思暮想的实验室终于如愿以偿。他是我孜孜不倦顽强奋斗的结果。

  是的,如果没有法布尔当初的坚持,这部巨著如今就不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昆虫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巧妙的构思,让我在昆虫的乐园里遨游,它使我受益匪浅!

初一《昆虫记》的读书笔记2

  学校让我们看一本科普书,我很好奇看什么书。经过一番沉思,我确定了最合适的“选书”——《昆虫记》。四年级的时候看的,因为觉得不好看就放在书柜里了。今天去书房,打开书柜,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我把它拿出来,轻轻地吹掉它盖上的灰尘。突然,我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面前。我坐在书桌前,仔细阅读。

  读书,我忍不住跟着书里的情节,沉迷其中。我好像进了书,跟着作者——J?h?法布尔在做各种有趣的昆虫实验,比如解决蟋蟀的生活习性等。我看啊看啊,看了一个有趣的场景:法布尔发现了一种新的昆虫,但是有三种昆虫,你知道他是怎么抓到的吗?一个人用两只手看到自己要逃跑。法布尔急中生智,用嘴“抓住”了虫子。当虫子被抓住时,它被含在他的嘴里。但就在这时,突然,不知名的虫子分泌出一种辛辣的液体,辣得法布尔吐出虫子,大叫“哇哇”,可是虫子呢?而是趁机逃走。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但我的大部分脑子里还是很佩服法布尔:天啊,有这么厉害的人,不但敢抓恶心的虫子,还敢往嘴里塞虫子!看来法布尔是真的迷上昆虫了。

  时间流逝,《昆虫记》不知不觉被我读了。我轻轻合上书,在椅子上坐下,开始思考:作者法布里斯要仔细观察这些平时不被我们注意到的小昆虫,观察它们的习性和生活,并把它们变成伟大的作品,真不容易!不用说,用来发现和观察这些昆虫的精力,甚至写这本书的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这样,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法布雷加斯相比,真的是太小了。更可贵的是,法布雷加斯有着无与伦比的细致观察能力。他观察到这么多昆虫真的很少。

  我们应该向法布雷加斯学习,像他一样认真观察。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人。

  初一《昆虫记》的读书笔记3

  《昆虫记》无疑是一部生物学巨作,法布尔通过长期观察所得的一手资料,以其细腻的笔触,充满爱与诗意的语言,用20年的时间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

  作为一本科学著作,《昆虫记》的.语言必然是科学而严谨的。但他不像一般的科普类文章那样语言枯燥呆板,相反,生动活泼、轻松诙谐、充满情趣是他最大的特点。人性化的虫子在法布尔平实自然的文字下、幽默的叙述中翩然登场:有表面虔诚,而实际残忍的杀手螳螂;有为后代无私奉献,操碎了心的甲虫;还有像婴儿般哭闹的麻雀。似乎所有昆虫都不再是那么微乎其微、不显眼,都成为了大自然这个家庭中灵气逼人、栩栩如生的一分子,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十分可爱,就连讨厌的食粪虫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比如在《蝉出地洞》中如此描述:“其实,它的举措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持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矿工和工程师来比喻蝉,让蝉出地洞这个本来深涩难懂的事情,变得活灵活现。

  作者对昆虫充满了喜爱之情,将虫性,人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如: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的进食,如果我们的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昆虫记》中还引用了大量的诗歌神话,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来加深我们的理解。文艺的笔调,优雅的叙述,既对昆虫进行生动的描写,更融入了深深的情感,原本枯燥的生物知识,变得平易近人,仿若一切尽在我们眼前。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昆虫记》是“讲昆虫的故事”、是“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初一《昆虫记》的读书笔记3

  你知道吗?在普罗旺斯的村庄里有这样一种杂乱的灌木丛,这种灌木丛长满了小尖叶,没错!它就叫栎树。

  栎树长着许多乌黑油亮的“浆果”,村民们经常把它摘下来,放到嘴里吃。用牙一咬它会裂开,有种微苦中带甜的味道,结果会让人产生错觉。

  但是这种非常可口的果实,并非是浆果,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这种“浆果”其实是一种昆虫叫做胭脂虫。如果你用放大镜仔细寻找它的虫头、虫腹和虫爪,会发现这些作为虫子的基本特征它一个也没有,看上去它就是一个小黑球。

  “它不就是浆果吗?连虫子的基本特征都没有,它怎么能叫虫子呢?”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就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吧!

  科学家们假设也许在小球儿与树枝的.接触面上,能找到动物身体构造的痕迹。小珠子很容易就从树枝上摘了下来,和摘浆果一样,完好无损。

  但事实却不像科学家们假设的那样,小球的底部根本没有找到爪子和爪钩的痕迹,那它们是怎么固定身体的呢?而且也没有找到虫子的“吸管”,没有“吸管”的话虫子会饿死的,可虫子现在还活的好好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如果你想知道的话就接着往下好好看看吧!

  原来,胭脂虫的底端有一个多功能的小口,第一个功能是流淌甜浆的泉眼,第二个功能是固定自己。

  科学家们折了几枝有胭脂虫的栎树枝插进一杯水里,不久就看见了从小口处冒出了一种透明的液体。科学家们品尝后发现这种液体与蜂蜜不相上下,但如果用手捏裂它,里面只是一团虫卵。可以说,所谓的胭脂虫,无非就是满满一匣子虫类种子。

  这就是神奇的胭脂虫,也是被人们认为的“浆果”,是不是很神奇呀!

初一《昆虫记》的读书笔记4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法布尔的著作,被誉为“昆虫世界”的《昆虫记》。通过阅读法布尔《昆虫记》,我了解到了另一个世界,那就是昆虫的世界,虽然昆虫很渺小,但他们的世界同样令我们着迷。

  昆虫记里最令我着迷的三种昆虫——石蚕,螳螂和蝉。

  潜水艇是人类高科技的产物,它的建造需要博大精深的物理学等知识。而石蚕靠他们的本能就能造出完美小巧的小“潜水艇”。它不仅能在水中自由地浮上沉下,还能停留在水中央。比起人类制造的潜水艇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当石蚕遇到凶狠的水甲虫时,他便会抛弃自己的“小潜水艇”金蝉脱壳,腾出时间来让自己逃到安全的地方来躲避水甲虫残暴的攻击。

  螳螂在捕猎时能将心理战术运用的炉火纯青。当螳螂捕猎是它会运用虚张声势的策略去恐吓它的猎物,使猎物不知所措。再用自己镰刀般的前腿重重击打猎物的'颈部。最终将其杀死,然后猎物就变成螳螂的一顿美餐。

  在寓言故事中,蝉常常被描写成向蚂蚁祈求食物的乞丐。而在《昆虫记》作者法布尔在文中为蝉正名平反,澄清了人们对禅的误解。并通过自身观察告诉人们蝉是自食其力的,并非依赖蚂蚁生存。相反,倒是蚂蚁这类昆虫常常厚着脸皮去抢夺蝉的食物,而辛苦劳动的却是蝉。

  昆虫很渺小,小到我们常常忽略到它们的存在。可法布尔却因为留心观察身边这些渺小的生物,获得了“昆虫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等桂冠。读了这本书,我的内心深受触动,原来昆虫的世界也很精彩,它们和我们一样,也在不断地觅食、学习,它们也拥有村庄,家园,河流,它们的生活也同样多姿多彩、跌宕起伏。它们到处都是却又如此渺小,但它们同样是生命,是生命就应得到我们的尊重。

  只要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自己就得到了尊重。

【初一《昆虫记》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初一昆虫记读书笔记03-08

初一昆虫记专题的读书笔记10-15

《昆虫记》 读书笔记07-30

昆虫记读书笔记08-18

《昆虫记》读书笔记08-16

昆虫记的读书笔记08-16

《昆虫记》的读书笔记12-07

《昆虫记》读书笔记06-17

昆虫记读书笔记精选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