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16 16:15:1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书笔记集合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书笔记集合1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

《红楼梦》读书笔记2

  《红楼梦》对任何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显得格外的细腻,格外的重视,特别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写不但多,而且恰当,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对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写道“第一个肌肤裸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年纪尚小,身量未足。”挥挥几笔,把三姐妹外貌描写得出神入化。而对贾宝玉的描写又多了几分大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白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结长穗宫绦……”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都把人物的外貌,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再说薛宝钗的,“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如此描写真把人写活了,这是令我感受深刻的地方。

《红楼梦》读书笔记3

  总是一度认为名家之作是深奥的,是难懂的,看起来是枯燥的,是乏味的,自从看了《红楼梦》后,我不说看透了曹雪芹,但至少他的品性或者是精神世界,我应该还是可以了解的。

  曹雪芹,宇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著有伟大作品——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簇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的命运。曹雪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辈都在朝庭做官,因选择支持王子做皇帝时,选择王子不太正确,雍正当上皇帝后,对曹雪芹一家心存敌视,借助各种借口将曹雪芹一家贬官,从此,曹雪芹一家家落中道。

  曹雪芹将自己一生的精力置身于《红楼梦》的创作当中,正如《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旧王朝某个形象的象征,贾宝玉的叛逆乖张,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薜宝钗的世故城府,王熙凤的泼辣干练……

  我爱上《红楼梦》,是因为我爱上了林黛玉,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她就像一朵出水芙蓉,那么清纯,那么高傲地俯视于堕落的红尘俗世,她的才华无人可及,但我却为她鸣不平,在海棠社中,大家对菊作诗,她的诗可说是堪称绝作,但是可恶的李执竟以薜宝钗有大家闺秀风范,将第一的宝冠就那样轻易的带在了宝钗头上。

  在金世良缘中,由于宝玉是衔玉出生的,而宝钗又有金锁。贾母不顾宝玉和黛玉的情投意合,毅然地私底下为他们定了亲。可怜的黛玉就这样被贾母安上体弱多病的“王冠”后被晾在了一边。有谁曾想到黛玉可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啊!黛玉的母亲在未出嫁前,曾是贾府最富贵的人儿,她披金戴银,娇羞可人,举止大方端庄,是贾母跟前最疼爱的小女儿啊!她嫁给林如海后,过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或者说,当她去逝后,她可曾想到自己的宝贝女儿竟然受到自己母亲的如此“优待”,是的,黛玉同样披金戴银,可是她心中的苦楚又能够向谁倾诉。黛玉也并不是天生就体弱多病,她是由于心中抑郁而成,心魔是折磨她夜夜未眠,咳嗽出血的根本。她有身份又能如何,没有亲人,没有温情,照样也只是行尸走肉,照样也还是寄人篱下。

  众人羡慕她赛过天仙的容貌,羡慕她金尊宝贵的身世,可是又有谁想过,当众人去欢庆宝玉与宝钗结婚时,她被孤单地安排在潇湘馆度过还剩下的时间,原因是贾母担心她这体弱多病的阴气会冲掉宝玉的喜气;也不知贾母是真心还恶意,在黛玉远远的还未病危时,她就买好了棺材,说是以白冲白。也不知宝玉到底是真傻,还是假装,就在贾母安排他结婚拜堂时,他竟像个天真的孩童,装作什么也不知。不过,令人稍微有点欣慰的是:因为贾母,王熙凤怕由于宝玉接受不了与宝钗结婚的事实,而骗宝玉说是与黛玉结婚,宝玉信以为真,高兴地直跳,一天天地计算着结婚日子,但由于贾母,王熙凤等人的阴谋,黛玉还是在宝玉结婚拜堂的那一刻咽了气。

  我悲叹黛玉可怜的结局,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满20岁便悄然离世;我愤慨,一朵如花的生命就这样被封建王朝抹杀掉了;我哭泣,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被掩埋在了一无名的山丘上!

  简介后记:《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黛玉与宝玉在天界曾有一段离奇的“邂后”,黛玉在前尘只是一株仙草,而宝玉则是侍草的仙人,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黛玉为报答宝玉悉心浇水的恩惠,这一世且用眼泪偿还。

《红楼梦》读书笔记4

  仔细想来中国古代的小说无非世情、历史、神怪三种被人奉为主流,若论艺术成就之高低,《红楼梦》一书无疑是世情小说的艺术成就的最高点。

  初读红楼,无法体会曹雪芹先生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只觉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所能读懂的不过是贾府的兴衰成败、宝黛的爱情悲剧。那时候,只觉得《红楼》一书是封建女性的赞歌亦是封建女性的诔文。自然,一本书是无法从实际意义上完全与其他的文学作品无丝毫联系,书中还是有其他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子。仔细对比之下,《红楼梦》与《金云翘传》在故事情节、写作手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无疑是从前人作品中感悟而来内化于心作品之中的。但是,不同于别的作品的是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刻画细腻且具有灵魂的,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的,或温柔贤惠,或孤僻乖张,或轻狂张扬,或端庄静雅……

  再读红楼时,细细读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不得不感叹作者格局之大、思绪之深。作者写的,是作者的生活体验,是广阔的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是这个时代所呈现的东西。《红楼梦》真真是一曲为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怀金悼玉的,真真是为这奢侈腐化、仗势欺人而警告讽刺的。纵使白玉为堂金作马,纵使龙王请不来金陵王,纵使珍珠如土金如铁在这伦理丧尽、奢侈腐败下终究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书笔记5

  英莲,人如其名,应为人所怜。

  她幼时生得粉装玉琢,被路过的一僧一道说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后来,果真应验了此说。她原是个乡宦之女,本是衣食无忧、受人怜爱,却在元宵佳节因霍启的疏忽被骗子拐走当作买卖的筹码。此为英莲之有命无运。

  当英莲被买入薛府时,改名为了“香菱”。香菱随薛姨妈和宝钗刚入贾府时,周瑞家的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哪里呢?今年十几了?本是哪里人?”香菱听问,摇头说:“不记得了。”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记得了”,体现了她因自幼被拐,无缘于父母亲人疼爱,甚至是记不起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身世也毫不知情之悲。

  当然,香菱的一生也不全是灰暗。香菱在贾府大观园时,还有学诗这一值得回忆的时光。当作为师傅的林黛玉发现她的诗“措辞不雅”时,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站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甚至是“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满心中还是想诗”。从这里,我更能感受到香菱对诗之执着。

  而“秋菱”一名,是有着盗跖性气的夏金桂所要求改的,“秋”字别有一番风味,给人一种萧瑟、哀颓的感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秋菱正走向人生的终结。她不断地被夏金桂设计陷害,被薛蟠虐打。此又为英莲之无运无命。

  无论是英莲,香菱,还是秋菱,最终都逃脱不了以一首悲曲了结一生。

《红楼梦》读书笔记6

  话说在薛宝钗生日宴会上,戏曲散场之际,贾母因怜爱一小丑和小旦而把他俩叫到跟前,又是问候,又是赏赐。这时候,爱热闹,爱玩笑的王熙凤,或许是看出了贾母的某些心意,于是连忙开口指着那小旦笑道:“这孩子扮相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王熙凤一语道破天机,心里知道的人不知道的人,都只是装聋作哑,宝钗是抿嘴一笑,宝玉是不敢说,独有大大咧咧的史湘云不顾死活,接着王熙凤的下巴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宝玉知大事不妙,连忙向史湘云使眼色。可是,宝玉这一行为却使自己变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先是史湘云受气,转身就要回去收拾包裹,准备明天一早就回家,不想再看人家的鼻子眼睛行事,之后有对前来安慰的宝玉进行一顿大奚落。接着是,林黛玉给了他一个大大的闭门羹,责怪其多管闲事。史湘云受气,个人觉得原因很简单,除了女孩子天生醋意作怪之外,她很可能也深深地爱着贾宝玉。

  宝玉因为别的女人给她使眼色,她又怎么会受得了呢?她对贾宝玉“爱哥哥”“爱哥哥”地叫,和她经常对林黛玉辛辣地贬斥,也许就是最好的证明。以林黛玉感情的细腻,她对贾宝玉发飙的动因,相对来说就有点复杂了。个人认为,林黛玉发飙的动因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于其一时失宠的焦虑。我们知道,贾府以前也是给林黛玉做过生日的,但是这次给薛宝钗做生日,并没有按照其往年过生日的定例行事,而是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增加了唱戏项目。贾母可是一直都格外地宠着她,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她怎么会不闹心呢?其二,在于其对薛宝钗的醋意与对抗。醋意最明显的是:薛宝钗的生日宴会,林黛玉是唯一的迟到者,并对宝玉说不愿意去蹭着借人家的光。

  直到宝玉哄她说也为她叫一班戏,让其他人(薛宝钗)也借她的光,她才矜持中被宝玉给拉了去;再次,宝玉跟宝钗讨论戏曲,她也是醋意泼洒,让宝玉别“装疯”。当然,这之中也有着对抗的意味。只是其对抗对明显的地方体现在点戏的环节:这主要表现在薛宝钗一直替着贾母着想,尽是点些热闹的戏,再次讨贾母欢心;而在林黛玉点戏的时候,因她自己不爱看戏,所以她就随便点一首,连脑筋都没有都,既不为自己,也不为贾母及其他人。我想,这既是林黛玉的个性张扬,也是与薛宝钗激烈的对抗。你薛宝钗不是知书达理,善于替他人着想,善于笼络人心,而有今天的收获吗?我林黛玉偏不,看你还有多少花花肠子。或许林黛玉就是这么想着的吧,要不然其怎么会老以为薛宝钗内心藏奸呢?所以说,只要贾府的人对薛宝钗好,特别是贾宝玉对薛宝钗好,林黛玉都会不高兴,而最后的怒火必然都会落到贾宝玉的身上。

  其三,在于其对史湘云挑衅与嘲笑的不满。史湘云点名其像戏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其形象的一种损毁,目下无尘的她对这肯定也受不了,更何况史湘云对贾宝玉也许还有这那种意思呢!总之,林黛玉是敏感的,是多疑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可是出在蜜罐中的林黛玉的感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其感情的飓风。除了贾母,贾府的人,似乎就只有贾宝玉对她真了。贾母自然不可能成为其撒娇的对象,所以无论贾宝玉有理无理,他始终都会成为林黛玉的出气筒。我想就算是贾宝玉这次不给史湘云使眼色,林黛玉也会不高兴的,她不是说贾宝玉不笑比还厉害么。最后,我突然想,如果贾宝玉把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娶进门了,那可有得他受的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7

  美人何处——阅《红楼梦》有感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緑水悠悠。——《红豆曲》去年初夏,初读红楼,只觉心中一丝隐痛,倾慕于黛玉之才华,绝代之美貌。更为她惨美的一生而流泪。但我仍不喜欢她,作为一个红楼的女子,她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境,竟永远只淌些小女子的泪,也许是为宝玉前世的灌溉之恩,但且问一句“春恨秋悲且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花谢花开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侬是谁?试问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她含泪吟出的无调的歌,曾几何时,黛玉在我眼中仅是一个深锁闺中、多愁善感的绝代美人,仅是一个“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孤傲小姐,仅是一个花自飘零水自流掩面而泣的抑郁之人。他在心中悄悄嘀咕的一句“何等眼熟到此”,宝玉脱口而出的一句“这个妹妹我见过”注定了一段千古绝唱,可惜最后宝玉的新娘不是她,恋情不了了之。我曾质疑过本性“喜散不喜聚”的黛玉值得宝玉如此长情吗?她终究脆弱,易伤。今年,随着聒噪的蝉声,我重读了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一梦,重读了那让我爱而不能,舍而心碎的女子——林黛玉,也许是心境不同,我渐渐理解了她。黛玉自幼丧母,寄人篱下,她不得不小小年纪,就谨守处事规则,红楼中这样写“她步步留意,时时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没有勇气如湘云醉卧芍药丛中,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被子”也许是她缺乏安全感吧;她更无心像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闲情,却只想着“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她高雅如兰,汲取了文化艺术之精华,有着异于一般女子的灵慧秀气,她沉醉于诗文翰墨,有着恢弘的诗情。可以说黛玉的才华是与世无争的,可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才情飞扬的压卷之作只能屈于人下,“可叹停机德,堪称咏絮才。”钗黛,一个重德,一个重才。德可拢人,而才人多不识散发着“美人香草”韵味的她却被宝钗责为“移了性情,不做分内的事”也难怪那些洁身自好,多情诗意的女子在那钟鸣鼎食,温柔富贵的大家族中时时处处感到了“风刀霜创严相逼”她与宝玉,一个是良苑仙疤,一个是美玉无瑕。木石前盟怎比不过那金玉良缘?像黛玉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能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纵宝玉“终不忘世外姝寂寞林”,黛玉还是干干净净地离开了,回到了世外的“太虚幻境”,欠泪的,泪已还,她继续做自己纯洁的绛珠仙子,正如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泥陷渠沟。她焚稿断痴情,静静地死去,“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一面是洞房花烛,锣鼓喧天,一面却是生死离别,哭声震天,“红颜弹指老,天下若微尘”初入贾府,她那“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之态早已不复。其实细想,若初,黛玉未亡,面对贾府被抄的人间惨剧,岂不是要把泪流尽,以她脆弱敏感的心,如何承受这家破人亡的巨大不幸,若是被抓,被打,甚至被辱,以以她高傲纯洁的天性,怎样面对这样污浊的世界呢?红楼中,美人何处,美人何在?“一种相思,两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红楼梦》论现代人之择偶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诗无疑是整个红楼梦这出爱情悲剧的写照。

  细读红楼不禁为宝玉和黛玉的悲惨爱情而惋惜心中也难免生出丝丝凄凉,同时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也就难免不让人将自身置于此书之中,领略其中的风韵。

  然而有谁注意到薛宝钗在这凄婉动人的爱情背后心中流的种种辛酸泪。薛宝钗与贾宝玉可谓是金玉良缘从小就被认为是天生一对,而似乎对这个宝姐姐少了些类似爱情的东西的宝玉却对远方来的林妹妹甚是喜爱,林妹妹天生长得令人怜惜双眸中也饱含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她不满封建社会的种种规矩和宝玉总是不按常理办事,这位林妹妹的骄纵多情在宝玉眼中也甚是迷人。薛宝钗似乎也看在眼里,而她却大不同于林黛玉,服从于封建礼节办事老练圆滑,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一句,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最终黛玉病死,宝玉出家,薛宝钗虽与宝玉成亲而终只落得独守空房,度过余生,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可以说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的一个角色,这也令后人难以对他有一个合适的评论。

  如果说林黛玉是浪漫主义的代表,那么薛宝钗就是现实主义的象征,贾宝玉心向林黛玉所代表的自由恋爱的浪漫,身体却被薛宝钗所象征的封建礼教的现实束缚着。现代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往往一边期待一段美好的爱情,一边用柴米酱醋盐将爱情绑上现实的铅砣,因而现实中我们往往选择宝钗而放弃黛玉,所以黛玉也只能落个葬花而吟,香消玉损的下场。

  说起红楼中的女人,不得不提王熙凤,一个女强人。经营着即将破败的大观园,可以说是他支撑着大观园最后的光辉。如果说林黛玉是娇弱的丁香,薛宝钗就是隐刺的蔷薇,那么,王熙凤就是带刺的玫瑰。

  可现实中,林黛玉式的人可以为了爱情而辛苦自己,或是放弃自己的事业;而薛宝钗式的人却只会把爱情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择手段得到爱情,绝不会因爱人的想法而退让半步;王熙凤式的人则是把爱情和事业放在一起,希望将两者并重。那么,现代人会选择哪种人?

  父母之命,或像贾宝玉一样,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同时葬送了爱自己的林黛玉的性命;又或像贾琏一样,不满足于自己的家庭,不断沾花惹草,让王熙凤十分没面子;又或者……

  所以说曹大才子在红楼梦中写出的爱情观,几乎是代表了现代人的爱情观,至于做出何种选择,恐怕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决断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8

  明清时期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红楼梦》可谓是妇孺皆知,人们大多称赞其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甚至产生出一门绝无仅有的“红学”。

  四大名著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我觉得名著中最无趣的就是《红楼梦》。那时我才三年级,读书对我来说就是把字识全。知道其中的故事。我喜欢极了赵云的忠心与英勇、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喜欢极了梁山好汉们机智巧妙地对付一个又一个敌人;喜欢极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每一次胜利我都因之神清气爽,知晓了每一个计谋我都暗自在心中拍手叫好。《红楼梦》对那时的我来说是古代大家庭中日常小事罢了,毫无波澜。

  几年后重读,又惊喜地发现其文字的优美。经典的王熙凤的出场,几行字中就浮现了一位极其华丽的妇人,不急不慢地迈着步子边笑边走的画面。贾家的富贵奢靡书中从未有图画描述,但仅从描写的人物着装,菜宴,作息一角就可以联想出整个荣宁二府的富丽堂皇。

  又过了几年重温,书中几百号人的轮廓逐渐鲜活明晰起来,宝玉不只有顽劣,还重情谊。黛玉不仅是柔弱,更有近乎消秋的悲观,王熙凤在精明泼辣的面孔之下,隐藏着好卖弄才干,唯利是图的影子……每个角色都带一点“黑色”,反而更加真实,贴近生活。在光辉、其乐融融的贾府中,充满着黑色的七情六欲使它一点点地衰亡,在黑色的社会中,封建的巨手压着人们酿成一件件悲剧。再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种种事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大小小的伏笔线索的叠加,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甚至是可以预见的。它需要反复细品,在云雾中不断挖掘,将一个个事件点穿成发展线,最后联成封建社会悲剧命运的网。

  读完《红楼梦》,我明白了,一本好书能经得住时间的沉淀,值得细细品味。越往深处挖掘,东西越珍贵。

《红楼梦》读书笔记9

  古代女子进宫到底是好是坏?以贾元春为例,当日太监前来宣旨,贾政得知,高兴极了,荣府上下引以为荣,元春进了宫,荣华富贵,金银珠宝,享用不尽,今日回府便赏赐一番。离开父母,离开家园,孤身在异地,温暖少了,欢笑少了,想那元春只身在宫中,昔日的姐妹不在身边,连个说话的知心人也没有,更恨宫廷险恶,处处提防;规矩重重,处处小心,能有快乐吗?说人难做,别说人好做,回头看世间悲喜,自有人评说。

  李嫫嫫呀李嫫嫫,你为什么那么冥顽不灵呢?的确,宝玉自小喝你的奶,你对他有养育之恩,没有你的奶或许宝玉就不会这么壮了,但是,与其说你有伟大的胸襟,不如说你居“功”自傲,厚脸皮。

  做人以谦虚为本,你以为自己了不起,难道别人也这么说吗?放现实点,想想看,宝玉给晴雯的包子你吃了,给袭人的酥酪也装进肚子了,人家没怪你也算运气了。如果宝玉再大发脾气要你走,那个老太太哪会把你留下?骄傲自负的苦果可吃不得。

《红楼梦》读书笔记10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

  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 ;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 ,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11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未知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内在。

  主要故事是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初识,在成长中相知,以"木石前盟"为信念相爱,但最后宝玉却终究在半清醒状态下被骗而娶了长辈眼中"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而林黛玉终只有落得焚稿断痴魂归离恨天,故事是以宝玉清醒后终还是以出家来断尘缘酬知己而薛宝钗怀孕守空房为结局的。

  《红楼梦》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出发,以贾史王薛四家为背景,反映盛极而衰的规律,又以甄士隐刘姥姥等底层人物体现了社会不平等。

《红楼梦》读书笔记12

  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一味不可缺少的香料。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众多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典小说的巅峰巨著。书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尽管他们的生活境遇和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他们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也呈现在不同的情节,但他们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红楼梦》通过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描绘,深刻而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满腔悲愤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惨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的轨道推向万恶的封建社会。以无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地扼杀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产的爱情。使她们在花季般的年龄里享受不到应该享受的快乐与幸福。我可以体会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

《红楼梦》读书笔记13

  红楼梦有感前世,她是一株绛珠草,因受赤瑕宫神瑛使者的恩惠——以甘露灌溉,而得到脱却草胎本质,得换人形之机,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

  今世,她幻作女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从一出世就患有顽疾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而这根本不可能,这也似乎预示了她红颜薄命。初见宝玉,脑海飘过一根羽翼,恍若来自前世,猛然炸开,记忆的碎片散落各处:“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一眼似乎也注定她是为他而生,也定要为他而死。不过幸好不只是她一人在思念,“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他也是。

  她有些孤高、有些偏激“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属书中对她的.描写中也极少看到她笑,就算是笑也似乎尽是“冷笑”。但从她身世可知,她是一位既娇且贵的贵族小姐,富有才情却寄人篱下。更何况她不似他人健康而是身患顽疾。这样的她极度的自卑,也极度的敏感,害怕别人对她歧视或轻蔑,便自是“目中无人”、清高孤傲了。可这孤高却让人十分怜惜与心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何等的小心翼翼……

  她有着脱俗的才情。她是整个大观园里的诗神与诗魂。“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她关注的是自然灵气。她的《咏菊》《问菊》《菊梦》题目新,立意更新,而且也是她内心的自述:孤苦无靠,孤高傲世,忧伤愁惘……

  她极度叛逆,连北静王爷在她眼中也不过是个臭男人。她轻蔑功名,也不希望宝玉去搅这个仕途的浑水。她赞叹不被当时认可的《西厢记》。她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何等的爽快。可即使是这样的她,却也终究被封建社会刻上深深烙印:那乡野来的粗朴的刘姥姥,被她鄙夷为“哪一门子的姥姥”继来嘲笑之为“母蝗虫”……可瑕不掩瑜,她仍是个作者极力赞扬的对象。

  她如水晶般透明,她有恩必报,心思单纯。她用心教丫鬟香菱作诗,当她感到宝钗对自己关心时,她想起之前对宝钗的种种猜忌,愧疚立即涌上心头,感到万分抱歉,随即说出一番肺腑之言,对其感念不已。

  她追求爱情,却只求情不求欲。为爱不自惜、忘其有身、忘其有病,这种忘我之爱是牵动全身心的生死爱情。这种情是不被封建所容纳的,等待她的下场只有一个字——“死”!当她得知宝玉要娶宝钗时,她烧掉了记录自己灵魂的书稿,烧掉了爱情见证物——丝帕,正如她所追求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完成了这一世的使命,也报了上一世的恩。

  她同样是苦命的,她与宝玉两情相悦却不能在一起,只因她的才能,她的叛逆,她的透明,她追求爱情。她有才情,可当时追求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叛逆,不慕功名,也不想让宝玉去追求仕途,而当时的封建思想是:男人就应夺取功名;她透明自然也比不上宝钗有心机讨人欢喜;她追求爱情,就更不用多说了。更重要的是她的病,有可能完不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而古时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恐怕就是贾母虽宠爱她却仍不愿她与宝玉在一起的最大之因……

  她,不言而喻,是林家千金——林黛玉。

《红楼梦》读书笔记14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读《红楼梦》。当时我12岁,在城关中学上初一,吴晓冰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她的言传身教令我如沐春风,使我对语文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那年寒假,吴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阅读一本名著。

  我的母亲,对我有着重要影响的又一位女性,她从不吝惜给我买书钱,即使那时家里并不宽裕。她带我到书店,我在书架前徘徊了很久,终于挑了一本《红楼梦》,彼时在我年幼的心中,《红楼梦》是一本最著名的名著,更何况它的价格,在四大名著中也是最贵的。

  但一个12岁的孩童,想要读懂红楼梦,并非一件易事。果然翻了几页,我就读不下去了,开篇讲的神话故事,绕得我云里雾里,并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令我懵懵懂懂,不肯再读。

  但也就是因为家里并不宽裕,没有其他的游戏方式,过了几天,只好重新拿出来再读,跳过晦涩难懂的部分,这一次我很快被它所吸引。我不得不承认,那种吸引首先是豪门大户里的富贵生活对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女孩的吸引。书中写到的每一处院落,每一件华服,每一道美食都令我神往。做法考究的茄鲞,刘姥姥夹不起来的鹌鹑蛋,宝钗送给黛玉的燕窝,宝玉挨打之后想吃的小荷叶小莲蓬的汤,贾母嫌太油腻的鸭子肉粥,宝玉给晴雯留的豆腐皮包子,秦可卿病中能吃得动的枣泥馅儿的山药糕,不胜枚举,给了我一场想象中的美食盛宴。

  也想在大观园中分得一处院落来住着,闲时串串门子,拜访好友,吟诗作赋;也想拿手帕拢一包花瓣,枕在落花纷纷的石榻上浅睡;也想在飘雪的琉璃世界,和一众好友围炉烤鹿肉,饮温酒。我像初进贾府的林黛玉,小心翼翼地揣摩各类人物的心境;也像刚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贪看富贵人家的一饮一食。书中仍有些不能理解的文辞和欣赏不来的诗词,不妨碍阅读,便暂且割下。

  日复一日,很快《红楼梦》就被我读完了,每每合上书,只觉唇齿留香,舍不得束之高阁,于是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回味。这一次阅读,我不是从头到尾细读,乃是随性所至,翻到哪一页便从哪一页读起。读熟了之后,心里想看哪一段,就翻到哪一页。记得那时最爱读的,是宝玉同黛玉吵架,老妈子同小丫头吵架,当姨娘的排揎当小姐的,当主子的掌掴当奴才的,当老子的教训当儿子的,当丈夫的要杀当媳妇的,当主母的陷害当姨娘的。品之如饴,嚼之有味。尤其是探春和宝钗在荣国府兴利除弊,撑起贾府改革事项那一节,引发各类矛盾冲突,更是百读不厌。

  后来随着年龄增加,学识增长,阅历丰厚,书中那些不懂的词也懂了,不能欣赏的诗句也能欣赏了。于是就特别爱读书中所写到的诗句,它们或长或短,却都和人物性格命运息息相关。怡红院中,群芳夜宴,众人占花名儿,宝钗抽到牡丹,签曰“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就是宝钗这个“气一暖,就吹化了”的冰雪美人最好的注解吗。湘云生日,宝钗替她张罗请众人吃螃蟹赏菊作诗,黛玉《问菊》中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不就是她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写照吗。

  香菱学诗时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这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短短一句,就道出了诗歌的说不出来的好处。语文课上解析再多,不如原句精妙无双。宝钗进入大观园,黛玉对她一直很冷淡,后来宝玉觉察到黛玉对宝钗的态度转好,用《西厢记》里的一处戏文问黛玉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借用“举案齐眉”这个典故说明每每只是孟光对梁鸿尊敬有加,何时梁鸿也能对孟光举案齐眉,把钗黛之间微妙的小儿女的心思一语道中却又未曾戳破,比直言问她几时接纳了宝钗强上千百倍,黛玉不仅不恼,还称赞说“这一句原问得好,你问得也好。”

  再后来,年岁增长了些,对书的理解也更深一些。我开始懂得黛玉和宝玉从未互相说过一句喜欢的爱情更加纯粹而彻底;也开始理解黛玉非死不可,而宝钗对于自己即将嫁给宝玉这件事只能暗自垂泪,我知道他们三人的爱情悲剧正是身处这座院子带来的悲剧。繁琐华丽的高门大户像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旗袍,早已腐朽了。我儿时所理解的作者曹雪芹的辛酸泪与荒唐言不过十分之一。

  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足了,娱乐方式丰富多样,电子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处在终端的我们如上瘾一般一条又一条的刷新消息,却静不下心来去一遍又一遍阅读同一本书。我十分怀念那个坐在小小的房间里心无旁骛翻阅一本书的小小的自己,那是生命最虔诚的模样。

《红楼梦》读书笔记15

  读书笔记《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给我印象最深的最感动的是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林黛玉和阆宛仙葩的薛宝钗。

  《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一样,都共有一百二十回,最让我记忆如新的是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说湘云原本说要开诗社,结果因没钱,宝钗给她出主意,说自己有螃蟹,明日先叫老太太来赏花吃螃蟹,人走了后她们再在一起玩写诗。吃过饭后,众人一边继续吃螃蟹一边作出12首桃话诗。林黛玉自然第一。后来吃螃蟹,宝玉又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螃蟹诗,结果引出黛玉宝钗各写一首,宝钗在此露出讽世的感情,十分毒辣。

  后来我查电脑明白了:《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一部中国长篇小说,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红楼梦11-15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1-15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02-22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2-07

《红楼梦》读书笔记08-18

红楼梦读书笔记12-31

《红楼梦》读书笔记04-21

红楼梦读书笔记12-07

《红楼梦》读书笔记12-08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