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09 10:51:5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

  通过几个周末的学习,我有机会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感受颇深。其中一篇文章给了我深刻的教育。

  文章讲述的是: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领导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领导们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视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终生都在备这节课”!那么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了这段文字,心里颇受感动。细细品味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都体现着他们知识的渊博。他们都是勤于读书、勤于学习、勤于创作、勤于观察的教师。他们不断的补充自己的头脑,补充自己的才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我们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我们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样的教师工作起来效率极高,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要做那一类教师,主动权在你的手中。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的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的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要想提高自己,就要读学术著作,丰富自己的思想、知识、情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我会永远记住: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亲爱的教师朋友们,不要再犹豫,不要再徘徊,更不要再抱怨,要想打造祖国灿烂的明天,让我们齐呼:读书吧!心动不如行动,从此刻起,行动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3

  那天说到:小学四年级左右有一个分水岭,学生之间的差距在此时拉开。有些学生永远地落后了。

  为什么?我所想到的一个重要因素:

  1、事实上,从四五年级开始,才真正开始展开对知识的学习,此前进行的,都是为学习知识做准备的“前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拼音、识字、书写、阅读、思考力、专注力、纪律及自律……

  苏霍姆林斯基用另一套语言表达了类似观点。他的表述是:到了中年级(前苏联的4~8年级)和高年级(9~10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注:前苏联的小学指1~3年级),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比如,他举例:在语言里,有20xx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这些东西,是学生到了四年级以后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类“地基性知识”,他还举例了一些基本运算,比如千数以内的最常使用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等等。

  关键是,对这些“前知识”,不仅仅是要求掌握,还要求牢牢掌握,不仅仅要求牢牢掌握,还要求无需运用“意识”地掌握——下意识,对,对它们的掌握要进入无需反应的下意识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无障碍进入下一个阶段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中。而很多学生所达到的,仅仅是“掌握”,距离“掌握到下意识状态”还差一段距离,正是这一段距离,造成了这些学生对下一个阶段学习的无能为力。

  2、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心性。这一点,我暂时没有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提及。我相信他在后面的篇幅里会提及——以不同的语言方式。因为这个因素是如此重要。

  老天赋予了人类儿童早期一个让人惊叹的能力:无需注意力、无需努力即可学习。儿童早期,具备一种全方位学习的能力,就像海绵一样,他可以一边玩这个,一边把那个也学了,他可以同时学习四五种甚至七八种语言,如果你同时在他耳边灌输它们。随着长大,这种能力逐步丧失,渐渐,人类需要运用注意力来学习了。这大概也是因为知识发生了,而知识是复杂的系统,需要甄别、整理和归类。

  我猜测,这个改变发生的关键时间点便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这时候,一个孩子要再运用老天给他的本能、无需努力地去学习已经不可能。这时候,人的抽象运思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比较明确地发生。而这时候,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心性而只凭本能学习的儿童,便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3、思维力。这里的差别是无需回避的,是事实上存在的。这之间的差别可以有一个全网高速公路、铁路系统和一条乡间小路之间的差别那么大。这里给胎教早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这个领域过于神秘,我尚未深入研究,不敢多言。

  对智力或思维力落后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一些经他实践觉得非常有效的方法。

  他有一段话,值得思考:“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力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第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后者是前者的智力背景。

  这时,对于那些落后的、智力尚未打开的儿童,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套教学大纲能让这些儿童的大脑产生一种惊奇。“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

  我想起我的表姐、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对她那些来自贫困山区的、智力显得相当沉滞的高中学生所做的工作:她给他们看《蜡笔小新》之类的动画片。而她发现这十分有效:智力的沉滞,似乎松动了。她发现,这些来自信息闭塞的深山、头脑几乎没有经过像样训练的小孩,跟城里小孩所需要的,是十分不同的东西。

  我不认为她找到了最好的办法,但她似乎做对了一些事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4

  利用暑假的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的感受颇多。它给了我们更多的是实践经验和中肯的劝告。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建议教师主要从教师的个人思想动态、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以及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去做等等。“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习,他才能具有不断的源泉。因此说教师的学习、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所讲述的东西就越是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书本上的知识时间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以此一影响学生的意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大家知道,任何一种动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须靠自身机体内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而生存。同样,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他要想永不落伍,时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做一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教师,只有不间断的学习。

  教育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育工作不是一项用力去做就能够做好的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定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帕夫什雷中学,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里是学习和生活的乐园”,“是学生们的天堂”,把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真实悟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作为老师,无论学生成绩怎样,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课,我们需要给他以关心,给他以鼓励,增强他的勇气。我们要做得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不正是因为不同的人,干着不同的事,就是因为这种千差万别才构成了美妙的世界。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一、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为造成很多“废品”,就是产生一大堆无用的下脚料唯有平易近人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其师亲”,才会有“其道信”,学生才能学好,才会愿意学,乐于学,才会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它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超凡脱俗”的爱。帕夫什雷中学的教师们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他们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在这上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爱心,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关注和尊重,对每位学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这就是他们的爱心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对学生的一个启示,点拨以及一个鼓励,都可能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老师的一声呼唤完全可以唤醒一个尘封的心灵。

  爱是一种了解,关怀,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保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更坚信了这一点。用爱心去培育学生,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当然,我所说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放任。

  其实,现代教育的失败就在于我们剥夺了原本属于孩子的一切,而这一切有需要他们去苦苦追求。我们究竟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值得我们思考。教师的职业虽然平常而且平淡,但总有一些东西让人感动,要改变一个学生,我们需要“用心”塑造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5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被惊艳了。书中没有过多理论性知识的灌输,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实用性很强。读完常常有种“这个问题总算找到原因了”,“这办法真好,我怎么没想到呢”的感觉。

  作为新教师的我,教学中时常有一种力不从心、知识匮乏的感觉,想要使课堂更加精彩,想要像老教师那样对课堂的把控游刃有余,想要自带气场让学生信服。一开始,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备课上,反复看教材,生怕上课漏讲、错讲,但却获得不了满意的效果。一直很苦恼,也对自己的方法产生过怀疑。

  当我看到书中“终生备课”这几个字时,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悄然而至。作为老师,不要着急输出,而要不断输入。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这个角色,就是这样冰山只露一角,要想教好孩子,我们得有庞大而充沛的知识储备,得有深入而精细的思考研究,得首先成为一个广阔渊博的人。这些都从何而来呢?作者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教科书、读学术著作、读相关书籍,让书籍这潺潺小溪注入我们思想的大海,使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我们知识海洋里的沧海一粟。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理解就会十分的透彻,以至于在课堂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我们的注意的中心的,就不再是所学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知识中,使知识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变成他们自己的观点,成为他们的信念。在讲述教材时就不是在宣讲真理,而是在跟青少年们娓娓谈心。

  回忆起自己最初的教学过程:总是被事先写好的教案、做好的课件牵着走,上课的时候,一直在想着下一段该讲目的了,再下面该讲意义了,这里可不能讲错了,不能被学生取笑。有时离开了课本和课件,就会忐忑不安。一节课下来,看到学生们长呼一口气,终于解脱了的表情,一种挫败感使我不断怀疑自己。那时,我没有知识的海洋作为基石,我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自己的情感,学生听起来也是枯燥乏味的。

  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优秀的教师,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这使我想起自己曾经的一位历史老师,五十多岁的他总是穿着一身中山装,黑皮鞋,头发梳理的一丝不苟,整个人看上去干净利落。进入课堂从不带着课本,却总是对教材中历史故事如数家珍,讲起课来慷慨激昂、激情澎湃,抑扬顿挫。上课时,我们总是被带入他用语言和情感创设的历史情境之中,被他思想的潮流带着走,听他的课总感觉意犹未尽。也是这位老师,使我对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对教师工作产生了憧憬。

  我有幸遇到了这样拥有知识大海、有血有肉的老师,有幸阅读了这些书,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构筑自己知识的海洋,将充沛的情感注入教学中,我想,有一天,我也能影响一个或者一些人。(靳争荣)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

  再次重温《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从另一面深得体会: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所以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要加强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

  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在每天的工作中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学会反思,即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是一种自主学习。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7

  课上的有趣就是:学生带的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1

  1.课上的有趣就是:学生带的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2.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意识在学生的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的把各种事物和现象连接起来线索。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认识周围的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从中揭示出某种新颖、出人意料的东西。

  3.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都拿出来实验一番。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的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要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4.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

  5.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的时间。学生本身也是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还有一个条件决定着有没有自由的时间,那就是作息制度。应当让学生早睡早起,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之前的时间里完成。

  6.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也就是说,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了使他们入迷的事情,这些事情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破坏童年的情趣。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

  7.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身保持下去。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行。

  8.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这里的劳动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里的劳动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

  9.智育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

  10.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感情,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掌握——这个词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报研究的态度。当学生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时候,才开始有积极的思考。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8

  《给教师的建议》真不愧是一部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从20xx年第一次翻开它时,就深深被书中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折服。后来在很多共读的书目里和跟随共读的活动中,又时时看到它的影子。这不,我们新密市靳凡玮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靳校长的动员引领下,每一位工作室的成员又捧起了这本既接地气又聚人气的“教育宝典”。

  为了能在新学期之初,让大家更加地聚焦到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靳校长特地在共读群里为大家陆续发送了八次共读驱动话题。这些话题牵涉到“教师阅读、学困生、学习兴趣、减负”等,其实这一系列的关键词,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解决一一只有教师做到有效阅读并能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快乐读书,爱上读书,爱上学习。即:教师“阅读”,学生方会“悦读”。所谓的学困生、减负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

  先说一下“教师读书”的问题吧。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对时间的无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呢?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的确,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被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像泥潭一般缠绕着,但是在“忙”的背后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除了不断增加的焦虑和不安,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正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个吞噬生命的“黑洞”里,即使我们拥有再多的时间也只会如泥牛入海。

  借助我们工作室共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机会,我回头梳理了一下从20xx年8月到20xx年8月这一年来自己所读过的书,发现竟然非常轻松地把55个格填满了(55本书,共1136.2万字),也算是不小的成绩。如此看来,我们本来以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填补自己忙碌里的空白的,实际上当不停息地拿起一本接一本书的那一刻,你也正在为自己的自我设限冲破一个个关卡。

  再说说关于学困生的事情吧。其实,每个班里应该都会存在“学困生”。根据从教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困生”的存在,除了跟家庭有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学习习惯(尤其阅读习惯)的问题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转化学困生工作的独到见解,也是他几十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但是一直到现在,仍然还是会有人认为,学困生学习本来就有困难,还让他分心去读一些跟课本无关的读物。纯粹是耽误事儿。而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学习语感越困难,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愈多,就愈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胶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暴光一样,学生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说得多好啊!“学困生”学习困难,他就越需要从阅读中获得知识,进而增强学习兴趣。所以,今年暑假,校外的辅导机构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的压制,这是趋势所在,也是教育发展使然。

  新学期,我们可以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例如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读的是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尤其是与他的学习困难有关的数学读物。语文与文学方面的读物,不可能直接地促进数学学习困难的解决,那是更大的背景。应该相信,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我们老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无论如何,我都觉得,课堂教学所有的问题,包括学困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解决。先解决教师阅读的问题,具备了能带给孩子们的东西,到孩子面前自然雁过有声。他们在老师营造的声音、氖围里,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会找到他们喜欢阅读的书,对学习也会变得兴致盎然。我的理解: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多时候就是思考和思维能力比同龄人慢半拍,已有知识经验比别人少一些,如何让他们慢慢跟上来,阅读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这就如小火慢炖一样,在思维集中的阅读中渐进式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最终缩小与同龄人智力上差别,阅读就如“随风潜入夜”般起到春风化雨之效。

  所以,教师阅读拂春音,学生悦读拨灯明。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9

  看了《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在结合螺小开展的读书交流活动,深有感悟。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牢记犹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师角色的转变的重要途径。

  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0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英语课,是令多数英语老师费神的一个问题。课堂上的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填鸭式”教育方法难以让学生进入学习之“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其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气氛,愉快的课堂模式、轻松的学习心态,让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

  活动课堂教学起始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英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

  1、用微笑缩短师生距离

  当我走进课堂,我总是用亲切自然的微笑,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用微笑来问候他们,用微笑来激励他们,同样用微笑来提醒他们,我觉得微笑比严厉更能拉近师生关系,更能让他们培养出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让兴趣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始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兴趣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始终。因此想方设法让英语课情景化,戏剧化,让讲台变舞台、赛台,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大显身手,尽情地自我表现。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将“寓教于乐”发挥到极致。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知道,学生的智力各有差异有的智力水平高,有的智力水平低,再加上一些非智力关系的影响,其接受能力和巩固能力肯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因人制宜,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激励教学法,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奖励,使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就感。

  活的课堂教学需要依靠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教学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英语教材的特点,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搞活、让学生乐此不疲。

  1、表演对话

  小学的英语都是对话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我就利用表演的形式让他们试着走进想象中的情景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尽情地去表演,去理解、学习对话内容。表演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营造一种欢乐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是“一箭双雕”啊。

  2、善用活动课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英语活动课,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一定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地运用语言,让英语课成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实践证明,只要有效地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1

  早在大学期间就知道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及他的《给教师的建议》。可惜那时候尚未进入教师角色,更没有足够的耐心,始终只是肤浅草率,一目十行般的读,丝毫没有从这本伟大的教育名著中吸收到“养分”。

  在工作期间,我反复拜读,向大师学习,让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也找到了自己在一些事情上屡遭失败的原因。

  最大的感受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源于他抓住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最好条件让学生去阅读,大量的阅读,不断地阅读。他说: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又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能够更顺利完成任何作业。是的,在我的班上,学生们语文成绩较难上升,普遍原因为阅读题丢分,那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阅读,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更不用说什么广泛的、全面的阅读了。那我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想方设法让他们阅读,甚至整个课余时间的40%以上都可以放在阅读和引导阅读上。为此我设想以后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图书分享活动,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于强迫学生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游泳池的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源头活水。这个源头活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在让学生阅读各类书籍的时候,自己更应该加强阅读,每日坚持不懈的阅读各类书籍,进行思维训练。为此我也要和孩子们同进步,要阅读教育学著作,阅读青少年心理学著作,阅读专业领域内的书籍,阅读专业领域外的书籍,总之包罗万象,我要做孩子路上的灯塔,那我就一定要坚强挺立,无畏风雨。

  2.要坚持写反思,写随笔。每天笔耕不缀,在写教育日记的过程中反思、总结,积累自己宝贵的教育财富。

  3.在工作开展前,必须做好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养成凡事有计划的好习惯,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让每天的工作都在计划中,每日设定小的目标,并努力去完成。

  4.要当日事,当日毕,绝不能拖延,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健康的工作状态。

  他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这告诫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放手发动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可以让学生以城市主人公的身份给职能部门提出自己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出一份有关当下事件的手抄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室文化,可以让他们自学语文课文等等。总之要使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因为自己的所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读书才长久而有乐趣,乐学永远比好学更强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2

  古人云:“开卷有益”。冰心也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为此,我们工作坊利用暑假的时间,开展了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使老师们能在假期之余,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好好沉淀,好好总结一学年来的得失。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结合我国教育教学情况和需要而编写的。文中,虽然大部分建议都是平铺直叙,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整篇娓娓道来,但是却都包含了其长期身在教育一线的心得体会。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教学的用心值得我们反省、深思,比如在书中他提到: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而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及技巧,即使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尤其是作为科学教师,很多问题学生能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都希望学生能行动起来,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里面也正是从不同方面论述了要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并尽可能的应用所学理论,从而避免死记硬背,避免今天记明天忘,避免学生越学越困难等问题。

  品名家著作,悟教育人生,做最好老师。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能够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为我们指明前行的道路。希望老师们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作者:彭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4

  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老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那么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当我捧起《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怎样对待“后进生”问题,读过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为教师,被赞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存在着这样的群体,由于家庭因素、生活环境因素或者先天智力发育等,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教育者心目中不被关心,至少是不被特别关注的一类人。与此相反,那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自然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宠儿、学校里的精英。不被关注的学生们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他们的心中也有自尊,也有拥有自豪感的强烈欲望。学生年龄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也需要赞许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红红的对号、竖起的拇指。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些雨露给那些“无可救药”的后进生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作业题。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们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或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们有机会独立去思考。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或板书,或者让一些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对于那些后进生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欠账”。因此,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重要,无论这些时间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要促使后进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心、特别关注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反思,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求,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但是环顾一下周围的人们,看到的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备课、上课,可以说没有谁能够有闲逸之情去捧着教育杂志或者教育名著在阅读。只有个别老师在写论文或上公开课时,才偶尔想起来找一点参考书看,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文章,有无可参考的教案、论文等。大多数老师仍在“啃老本”。一位语文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和教参)的老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爱心和社会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教师”所不可缺德“精神底子”。可在今天,我们的“老本”还够用吗?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心智,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每天不间断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仅是为了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读一些学术专着,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内,是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总之,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收获很大。只有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教育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了一百条宝贵建议,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深思熟虑,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从教之路的坚固桥梁,它使我看到我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它使我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发学生思考比使学生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它也令我意识到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用一生去准备这节课,这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一、 因材施教、各施所长——分层次教学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不能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上不能制定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检测标准……这看似公平的班级授课制其实是及其不公平的。有的学生“学不够”,而有的学生“学不了”,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就此磨灭。应当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每一名学生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培养,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更能滋生鲁迅先生笔下的“奴性”。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名学生都有他擅长的领域,因此学校在普及基础知识的同时,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所擅长的学科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不仅能够应用于学生,同样应用于教师。当今社会,教师要逐渐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学生各有所长,教师也是一样。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与培养自身所长,并在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必定会使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真正的“灵魂的导师”,真正的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者。

  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在于引发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他的这一观点也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谋而合。

  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一块璞玉去塑造。其实,雕塑刀并不是拿在教师手中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塑造自己。教师总是用一堂课能否顺利进行来作为教师这堂课上得是否成功的依据。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最终会使整堂课变成灌输的机器。教师是一名引导者,应当引导学生自发的去思考,也许这堂课没有预期顺利,学生的自发思考屡屡“卡壳”,不用担心,因为进步的阶梯从来不会攀登得轻而易举。我们教师应当成为苏格拉底,不断地用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启发学生,就像产婆在艰难的帮助孕妇生产。过程虽然艰难,但是顺产的婴儿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必然是最健康的。经过学生思考而产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去将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引发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只要学生的观点言之成理,就是学生经过思考的产物,就是值得教师鼓励的。

  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

  正如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及的一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我想,这位历史老师的观点就是当下的“终身学习”观点。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成长分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我认为这三个阶段是并驾齐驱的。终身学习就是一种生存方式,如果一名教师不始终关注自身的生存,固步自封,那么他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就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荀子的《劝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更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正如这位历史教师,他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自己,而不是临时抱佛脚。“临时抱佛脚” 虽然能得到短期的成效,但是远不及“厚积薄发”来得意义深远,从而对学生的影响也深远。正如劝学中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但凡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言论或许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庄子、荀子,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的观点都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他们之间能够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熟读《给教师的建议》,并运用于实践当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更能让教师通往教育事业巅峰的桥梁越发坚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笔记02-22

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04-24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04-2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4-2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8-2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4-20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给教师的建议》04-27

给教师的建议叙事读书笔记09-2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11-25

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