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时间:2022-05-31 09:23:2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2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20篇)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

  最近看了一些书,在这里记录下当时看书的感受和体悟,共享的同时也加深自己的理解。闲话少叙,《经济学思维》。

  首先说下阅读本书的感受,这本书不是成体系的介绍经济学理论,但是里面类似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看是否符合经济学理论或者我们默认的市场规则。

  首先,其实我们的社会对于读书和教育有偏颇,以下有个观点:

  一个正常的社会,大部分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能够带来财富的实用性知识,获取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实际上,能够获取到这些实用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恰恰不是学校,而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说直白点,就是干中学。

  中国社会上,总是盲目的抬高读书的地位,好像阅读就是一种多么高尚脱俗的事情,要么就是一种大家认为“读书无用论”,其实阅读就是和我生活中的必要环节一样,你喝水吗?上厕所吗?你挠痒痒吗?对不对,只有把这个事情当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你才能放下,真正的体会到读书带来的乐趣,否则要么就是装模做样,要么就是骗自己。

  书中关于读书的观点,分享一下:

  读书之三要:

  A、要阅读整本的书。现在社会的碎片信息太多,人们反而没有一种框架和推理的能力,变成了盲从之众,这个意思是说作者可能在某个方向上只是提出了一点他的升级的观点,但是为了表明他的这个观点在这个位置上是如何比原来先进的,他需要介绍下现在的整个框架和人们针对现状一个通用认识。

  B、要带着问题去读书。主要针对知识性和工具性的书来讲,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样带着整个问题就需求答案,就类似当年我们刚学会查字典是一个道理,针对性强,解决问题之后得到满足心理更强。说相声还得抖个包袱呢,是不是?

  C、读书需要和人讨论。如果只是一个人读书,读完之后感觉自己是理解了,但是人是有一个心理暗示:就是惰性原则,以为你自己懂了,如果现在有个没时间的人,让你去给他讲一遍,这样人家算是带着问题来听书,现实情况是你有90%的可能会被人问的张口结舌,估计还得重读。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平台,大家水平差不多,遇到问题及时就沟通,互相学习,这样你学到知识就能记忆一辈子。

  读书之三不要:

  A、不要带着包袱去读书。其实就是说不要觉得你读过几本书,你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他在社会中的综合价值已经体现了是不是人才这个定义了。不要总觉得读过几本书,你就是人才,就被埋没了。

  B、不要玩物丧志。这个观点说实话,我不是太赞同,主要意思是不要太执着于书的形态,这个东西我觉得主要看个人的习惯,现在人们获取知识来源这么多渠道,其实就是个人习惯。

  C、不要只知读书,不知现实。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比较重要,其实说出了社会中很多“书呆子”类的,只具备书本知识,但是脱离社会现实,办理实际事务时比较低能,还会影响他自己对社会形成一个扭曲的认识。在一些比较抽象的领域,比如围棋、数学、计算机类的,可能会容易出现天才,可能十几岁就成功了,但是不会有十几岁的法官和人事经理。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2

  最近,我阅读了《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一书,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于经济学的知识,深感此书是一本好书,特此与大家。

  本书的优点一是在于其语言的朴实易懂,能把经济金融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以通俗的语言转化,或是以简单的事例来解释给读者。二是将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一个一个小节,每小节的篇幅都不长,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经济来写经济,这使他不像其他经济金融类那样冗长又枯燥。所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生来说,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书,也可以是学习经济的入门书。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名叫《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的那一节。当今,时常会有报道:“xx研究所声称经济将在xx年赶超xx国家”此类言论屡见不鲜。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这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长远预测是的。将这种行为戏称为“画今天的饼,充明天的饥”。长远的未来充满随机变量,经济发展的快慢随着这些随机变量而。

  天灾人祸,不可抗力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于是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对未来的任何长远预测都是不负的。作者提到,比长远未来预测好的多的是短期预测,或者说是短期。有了短期的规划和目标,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得稳。老老实实做今天的饼,总比不着边际地画明天的饼好的多。

  所以我认为,国家若想要经济发展,高喊“xx年超过xx国家”这样的口号是无意义,规划和目标不会把国家经济向前推动分毫。而是应该清醒地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在哪儿,该怎样扬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方式。诚然,经济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序运行,我们有个大目标固然重要,作为研究机构,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力气在刀刃上,用他们的去指引经济发展,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应该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能够从根本的机制制度上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我们今天的经济,缺少的是创新,缺少的是一种推动创新的温床,能够让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未来很远,我们向往,把握当下,完成当下应该承担的责任。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经济二字与常人的太遥远,读了之后才发现,经济二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GDP、与市场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而我们都是经济社会运作的一员。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3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超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十分生动形象。我们此刻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必须难度,透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能够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就应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比较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就应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厌恶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厌恶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职责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就应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取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此刻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必须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必须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4

  从中小学管理的现实问题出发,根据杨教授《学校常规管理学》提供的思想武器、理论指导和方法工具,整合一些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智慧,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管理中必须贯彻以下六大原则,紧紧地抓好常规管理学在实践创新主要方面的问题解决。

  一、贯彻思想领先的原则,总览学校常规管理规划。

  一是要坚持学校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学校管理工作应保证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育人场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使培养的学生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合乎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合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学校管理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来实现的。

  三是要坚持思想领先。学校管理要自始至终加强恩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学校工作,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贯彻内外协调的原则,开展学校公关常规管理。

  要把学校视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必须通过内外协调,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尽力排除不利因素,使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在校内外交互影响作用中不断提高。注意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五种关系:

  一是学校管理工作与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的关系。要正确贯彻有关政策法规。

  二是学校管理工作和社会各条战线的发展水平、工作状况的关系。要采取措施,使之相互协调。

  三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生家庭以及校外教育机关的关系。学校要主动利用校外的条件,统一校内外的教育要求和措施。

  四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校所在地周围环境的关系。要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协助学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是学校管理工作与科学理论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工作。

  三、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应以教学为主,因为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在完成育人任务中是一条基本途径,它占用的时间也最多。历史经验证明,不以教学力主,不抓住这个"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学校总体工作效能就无从取得。

  第一,学校领导管理人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查阅教与学的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渠道,以了解教学;通过亲自兼课,以参加教学。

  第二,要跳出教学第一线。学校领导在参加教学的同时,要指导教学,把握教学工作的方向,提出教学研究的课题,组织教学改革试验,以推动和改进学校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建立教学指挥系统,组织教学工作全过程。建立健全的教务行政和教学研究系统,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地组织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保证教学工作在学校总体工作中处于为主的地位。

  第四、继续完善并做好教学常规检查的管理与创新等。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5

  最近又翻阅了下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小例子,从产品设计、成本效益、供求关系、价格体系、市场信号、行为心理学等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浅显易懂而又贴近生活,可以引发大家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因为有文化和地域的原因,其中有些国外的例子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而也有一些例子解释的较为牵强,但无论如何至少有一半的例子的思考都是让人豁然开朗的。

  以下是其中一些有意思论点的记录,值得今后学习和应用。

  产品设计既要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如牛奶一般装在方形盒里,而可乐装在圆形盒里,因为牛奶需要冷藏成本高。

  “一价定律“指出,适合试图利用富人愿意花钱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也就是利用价差进行套利。酒吧喝水要钱而花生免费,因为酒和水以及花生的不同关系。

  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

  劳动力市场原则: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上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技术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最有能力的人的个人优势,所以最近收入最高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涨的反而更快,如公司CEO及高管。

  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所以商家的应对之道是,允许顾客以低价购买,但前提条件是客户必须首选跃过某种门槛,如抢购、限时促销、改变包装等。

  价格敏感消费者,价格第一,时间体验形象等其次,所以某种形式的购买门槛都是为了扩大这一消费群体;而价格不敏感消费者,可能是富人,或者时间便利体面等更为重要的群体。扩大整体份额而不是使这两个群体价格冲突,会提高总体销量而降低成本,如样品、瑕疵品的销售。

  对个人是好事,对群体来说可能没用。如雄鹿的大犄角只为了内斗而对狼群无用。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可能导致对群体有害的结果。

  亚当史密斯认为,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因为整体资源是固定的。如春运火车票的座位有限,网购只会引起再分配;好学校招生有限,所以名次显然比分数重要。

  商家习惯于利用各种措施向消费者释放错误的市场信号,从而影响决策。如律师都穿正装而教授则不需要,小成本而可能产生高收益,职场中的个人形象也是如此,短期多付一点而长期高收益;二手车不确定的质量可能有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接近全新的二手车价格也较低。

  一般来说,一旦遇到随机性成功,必然会出现“回归平均”。如业绩不好,炒掉领导后,业绩立刻反弹,则不见得一定能推论出“炒掉原来的领导是正确”的结论,而然大众可不这么看,足球教练的更换就是个好例子。

  从理论上来说,金钱奖励最优最方便,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奖励,如奖励汽车等,或者朋友之间护送礼物,这是典型人力资源激励的心理学应用,无论金钱和实物,最终要看其“效用”如何。

  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做的选择,源于一种想要构建、保持个人或群体认同的心理动机;而商家需要了解并满足客户的这种动机。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6

  价格大战是经济走向市场化的重要一步,正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爆发价格大战是经济市场化进步的表现。那种把价格竞争贬低为初级竞争,甚至卑劣竞争的看法实际上是不了解价格竞争在市场化中的重要作用。用行政手段限制甚至禁止价格竞争是有意无意地阻碍市场化进程,对市场经济仍持一种叶公好龙式的支持,骨子里总认为自己比市场高明。

  一.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1、研究微观经济学的书很多,为什么要推荐这一本呢?梁小民的《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的特点有三:

  1)特别通俗易懂。全书收了60篇文章,每篇一千字左右,读起来不累。

  2)有干货。事例分析得精当,有理论的通俗解释,有运用场景。

  3)以关键词为写作纲领。

  2、经济学研究什么内容?

  经济学研究的是怎么用,才能达到最优化。同样是1000块钱,怎么用,能使效益最大。是投到股市里,还是买理财?

  花1000块钱,是个简单目标。要说复杂目标,人这一辈子,怎么能做到收入的最大化、享受的最大化,而成本的最小化、损失的最小化?企业怎么用好有限的资金,投到最有前景的生意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社会又怎么使用资源,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成本

  1、第一个概念:机会成本

  什么叫机会成本?资源有多种用途,当把它用于一种用途时就要放弃其他用途,这种所放弃的用途就是用于某种用途的机会成本。

  2、第二个概念:比较优势

  由机会成本可以引出另一个概念——比较优势。何为比较优势?就是干同一件工作,对不同的人来说,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重要经济学原理:贸易有利于双方。

  3、第三个概念:边际成本

  边际——我们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增加的意思。生产要素增加一个单位,那么,产量就会跟这变化。比如,运输公司多买一辆车,就能多挣200人的票钱。前头叫边际成本,后头叫边际收益。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让我们决策时候清醒,不是投入越多越好。

  三、供给、需求和价格

  除了成本收益分析外,供给需求分析是经济学的基本工具。说到供给和需求,就离不开价格,价格本身是供求关系的一个反映,又是调节供求的风向标。供给不变,需求增加,那价格当然就涨上去了。如果需求量恒定不变,供给增加,那价格就要往下掉。价格大战——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竞争,竞争当中,价格竞争是首要的。经济学家有个定义,叫竞争形成均衡价格。限制价格——不符合经济学规律

  四、市场和政府

  1、第一个概念:市场的外部性

  某种经济活动中,产生了某种成本,这个成本不由交易双方产生,而是跟这事没关的第三方产生,这是负外部性;产生了某种收益,收益也没落到交易双方头上,这叫正外部性。

  市场失灵——灯塔——公共物品

  2、第二个概念:寻租理论

  租金原来是指地租,后来泛指各种生产要素的租金。当某种生产要素需求增加,但供给难以增加的时候,产生的差价就是租金。

  寻租就是用各种方法得到获得租金的特权。一般来说,引起租金的供给限制来自政府的权力,所以,往往寻租是权力寻租。寻租是一种获利最大的活动。因为寻租者是拿小钱换大钱,而掌握权力者是无本万利,无本生意卖多少都是赚。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7

  读了奥利沙文的《城市经济学》,收获蛮多的,从书中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城市发展,城市交通,土地租金与土地利用模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也由此对于城市经济学更加了解,对于我们学习房地产经营管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特别是学到了城市经济学五个公理: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外部性导致非效率,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城市中每一个组成因素,我们都可以用这五个公理之一来解释,也可以利用这五个公理对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特别是对于我们房地产的投资建设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在进行房地产投资建设时,可以根据城市的环境,结合这五个公理,进行有效率的投资建设活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而土地租金版块则让我们更加了解制造业,写字楼,家庭各个部门对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支付意愿,由此可以预测不同区位土地的利用模式。对于我们房地产开发来说,知道不同区位土地的利用有利于结合不同的区位特点进行开发建设活动。

  而对于城市人口分布,居民的居住选择来说,邻里、教育、犯罪等因素是有很大影响的,城市的发展也是受这些所影响,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也要考虑城市中所选择区位、开发小区的档次等等对于该城市中居民的影响,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购房者。

  读《城市经济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或许有些东西我们之前就已经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并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通过《城市经济学》这本书,我们可以以一个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了解这些问题,从而对于问题的了解与运用有更好的效果。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8

  《魔鬼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家列维特和记者都伯纳合著的一套书。书中所阐述的不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而是如何站在经济学角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谜团。

  万事万物皆有隐秘的一面,诱因是现代生活的根基,找到这些原因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书中的前言部分就举了几个有意思的例子:

  20世纪90年代,美国本应飙升的犯罪率为何骤降?是因为管理、经济繁荣和新型治安策略?这些看似主观的因素听起来十分可靠,但却经不起推敲。通过大量数据分析,结果出乎意料:堕胎合法化使潜在罪犯减少,从而导致犯罪率的下降。

  专家,是指生活中掌握大量信息的人,例如医生、房屋中介、股票经纪人等。然而现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使专家所占的信息优势日益缩减。专家所提出的理论有时是错的——他们也会利用信息优势谋取私利,错误的理论似乎顺畅无阻地从专家口中,传到记者耳中,然后进入大众思维,并迅速上升为传统观念。所以,传统观念常常是错的。但如果我们知道什么值得测评以及如何测评,就有利于理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如果你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观察数据,某些以其他方式无法解答的谜团就会迎刃而解,因为要击碎混淆视听和自相矛盾的谎言,数据的力量就无可比拟。

  “道德代表着人类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期望,而经济学代表着其实际的运转方式。”经济学是一门有关测评的学科,它包含一系列行之有效、用途广泛的工具。但经济学的工具也完全可以用于分析其他话题,而且分析起来更有意思。撇开道德立场,沉下心来钻研数据,结果常常会得出有悖于传统、出乎意料的发现。

  因此,作者虚构了一门学科: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如同寻宝游戏,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探究某些有趣案例的客观价值。

  那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探索之旅吧!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9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能够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能够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向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十分新鲜轰动,但是对于这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之后,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构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能够理解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持续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能够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能够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能够节省社会监督成本,能够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就应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0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实质上是把“三位一体的公式”,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与组织——利润,即把利润归结于管理收益。

  四、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之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马歇尔之所以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是,是因为他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是与工业组织直接相关的。马歇尔在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至此,怎样兼容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就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内部经济是有赖于某产业的个别企业本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产业的一般发展。外部经济是有赖于该产业的一般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从事工商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它们的管理效率。有关“内部经济”就是指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它的发生主要有一下四点原因:

  第一、专门机械的使用和改良

  第二、采购和销售的经济

  第三、技术的经济

  第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指外部规模经济。在马歇尔看来。它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他自己又无法占有的利益,这一利益为其他人所获得。尤其是随着整个产业的增长,使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

  马歇尔还进一步探讨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关系。马歇尔认为,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对于单个厂商来说,虽然是外部经济,但是,对某一个产业或者某个产业集团来说,则都是内部经济,甚至对于小厂商来说也是使用的,因为把全部具有相同性质的中小厂商集合在一定的“工业区”内,而且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就是实现了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这样,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的动态转化,就使得所有的制造业都表现为规模效益递增,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分配上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所以,规模效益递增与自由竞争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冲突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这就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1

  在网上买了两本比较陌生的经济书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完全陌生的领域,不过还蛮好玩的,作者写的很通俗易懂,我看书的速度也可以,一个星期两本,900多页。

  收获最大的是这两个关键词:

  机会成本——当你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所放弃的。专业解释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边际效用——这个词,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都有一定的含义,我更喜欢社会学的含义,即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但这是一个极度正常的现象,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不信你可以试试。

  其它还有很多政府层面的,就是宏观的一些东西:

  一、人们总是面临取舍,在公平和效率之间,这两者不是都可以得到完美的,总需要取舍。

  二、贸易总能改善生活,在我们工作中,分工合作总会比一个人工作的效率高些,流水线的例子很容易理解这一现象。贸易会让我们很容易享受世界各地的美好。

  三、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虽然不是绝对,但我们还是得感谢这小小的通货膨胀率,不然也许我们会失业呢。

  其实还有很多,但大多数我都记不住了,不过现在看新闻,偶尔会听到一些财政政策,会用所知的凤毛麟角的只是去解释动机,虽然多数的时候,我所理解的都是很片面的,还好我现阶段不会用这些知识指导我生活和工作,不然估计会死的很惨的。这也许就是知道比不知道更恐怖的道理吧!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2

  读萨缪尔逊的《经济学》第12版,两大卷。这一次修改,据他自己说比较彻底,凯恩斯主义在战后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大,在实践中也有很多问题。以凯恩斯主义为主流的经济学不得不修改自己,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如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等。12版在这些方面做了吸收。

  读到他论述政府作用的章节,觉得还有启发。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究竟起什么作用,非常关键。他提出的政府作用于经济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汇率),以及公共开支等。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下,这些手段大概有用。但是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这些手段是否足够了呢?是否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呢?值得探讨。

  在不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什么样的手段最好,还没有说法,实践上也没有证明。如税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普遍的手段。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就不行,没有形成必要的税收体制。西方国家的税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所得税。而我们的个人所得税占的比例实在太低,不能起多大作用。真要把个人所得税管理起来,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也跟不上,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税收体制,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也没有建立,因而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

  这样的教科书,内容不论,编写得适应教学,很清楚,对象就是大学生。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系统的教科书。大的学者不屑于写这样的书,出版社也不愿意出,考虑经济效益多。其实,真正写好了,可以保证经济效益。国外很多出版社就靠教科书盈利。当然,也有一些为利益而写的书。

  教科书是一所大学甚至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也是学术水平的镜子。复旦大学如果能够出一些高质量的教科书的话,名声就会大大提高,知识对社会的辐射力量也会上升。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3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从第一章绪论开始这本书就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篇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篇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篇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纵观全书,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稀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今没有人对其产生过怀疑。但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备受质疑。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可以归结为“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自利与理性行为。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以完全理性为条件,即经济人无所不知,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市场方面也是一路绿灯,就是说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且产权明晰。这显然超出了经济人的能力范围。西蒙则把完全理性修正为有限理性,也就是添加了约束条件,比如人的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第二篇供求关系这章讲述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期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等等。物价短时间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涨也如此。

  第三篇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精彩绝伦,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又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篇里讲到了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

  第五篇至第七篇萨缪尔森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以求得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这些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当期消费,把尽量多的产出继续投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者批评其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而斯密的追随者则又批评其过于追随凯恩斯。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经济学被人为分割为“宏观”和“微观”是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的。

  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4

  《牛奶可乐经济学》以浅显的举例拉近我对经济学的一些理解,很多人觉得写文章或者说话一定要很多“专业词汇”(寻常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才能衬托他的才能,而能去繁从简依然是一种能力。

  就像很多人搞不懂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的概念,很多人都有装修房子的经历,我常拿此举例,什么是交互设计师我当前认为:交互设计师如同装修房子,给房子整体规划布局,会事先了解该户主角色定义(个人喜好,职业范围,家庭人员等等,对照用户故事),和他们的的生活使用场景,在根据户主的使用场景来设计房子的结构,假设户主回家时都会脱掉大衣换上舒适的家居服,而此刻我们在入户的位置会有一个设计,能让户主把大衣放在入户处,而不用脱鞋后跑去主卧换居家服(一般主卧都在屋的最深处),室内平面图初稿出来以后和户主一起走一遍,看是否满足户主的绝大部分生活使用场景;视觉设计师便如同装房子里的软装设计师,我们在入户的位置设计了一个地方可以让户主回家后换取居家服,而视觉设计师决定这里是中国风?还是法式风?或者其他~(以上的解释其实也不完全相同,但是给其他行业的人解释的时候,相对来说他人更能理解这种概念,毕竟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装修房子的'事)。

  回到《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初略的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也有很多抉择其实也受着经济学的影响,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为什么员工的工资一般是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不是随着工作销量的提高而增长?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

  作为女生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大学时期为了买一件好看的衣服,我常常坐1小时的车去成都春熙路买衣服,因为春熙路商场多、折扣多、选择也多,但是我为此付出的代价便是花一整天的时间同时非常劳累,我为了这些折扣我便要跨过这个门槛:花费很多时间不怕麻烦的去享受折扣。

  每一个社会存在的事物都受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机会成本、成本效益原则;历史渊源、个人利益、人均收入等,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5

  《牛奶可乐经济学》很简单,闻其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与经济学有关的书籍,但大多数的人听到“经济学”这个词时,往往会感到头疼。而当你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时,你就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解“经济学”,也会改变经济学在你心里的那个枯燥乏味的印象。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弗兰克教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会在书中举出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让学生写小论文,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教授的这些基本原理简单而又生动,很容易被人理解。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为此书的蓝本。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作者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如在作者讲述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时,让我懂得了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产品设计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还有作者讲述的供求关系实践原则也让我尤为深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举出了一个“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这个例子很真实,免费花生米可以随意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补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从而点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给商家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

  而水和酒又互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对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买的水的价格相对较高,那酒客们为什么不买酒呢?这样何乐而不为呢?这些例子让我理解到了市场中的不少重要模式。通过这些例子,我理解了“一价格定律”,也告诉我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书中生动鲜明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过这些例子,改变了我之前那个以数学为核心的硬学科“经济学”的观点,让我知道了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牛奶可乐经济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脱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能量。因此,如果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多提几个“为什么”,我们也会从中收益很多哒。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经济学家。

  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一百多个事例,教会了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与此同时,体验到作为“经济学家”的美妙之处。

  弗兰克的书告诉我们,多多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有趣的东西,而且经济学基础概念会给这些行为和事件以合理的解释。这是学习经济学的好方法,适用于我们所有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6

  因为这本书的名字而对其产生了一些兴趣,便买来了上部,不过只是看了自己感兴趣能理解的一些章节。作者的解释我能理解,但又疑惑如此简单的交易中真的藏了这么多的经济学知识吗?在这些简单的过程中真的体现经济学了吗?

  “经济学”在我的印象中是个高大上的晦涩难懂的概念,但作者的一些解释很接地气。我惊讶生活中的很多我们熟悉的,认为理所当然而从未思考过的买卖现象竟然包含了不少经济学知识,例如男女衬衫的扣子安排,牛奶可乐分别装在方盒子圆罐子的原因,作者给的解释完全在老百姓能理解的范围内,却又不显得牵强。没有高深的定义和恼人的图表,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用经济学的角度思考正常问题的方式。

  作者不是死板的教授,而是一个在生活中具有超强洞察力的有趣且热爱生活的人。他和本书内收录的其他作品的作者都是有趣的人,让我有了生活中处处是经济学知识的感觉,只是不易察觉或者我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很多你卖我买中都蕴含了一定的经济现象,只是我们觉得太小或者司空见惯而忽略了而已。同时也让我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作者和他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才是真正剖析经济现象的人与著作,曾经有许多的经济学家被看作疯子一般的存在,他们口若悬河,口无遮拦,预言未来的经济走向,放出很多长篇大论,只把经济学看做是一种理论概念;而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把理论用于实践,真正的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理论知识都要在现实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如果一种学术只能停留在理论,而不能惠济与人,我认为它不是成功的。

  我的另一个感受是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强大的联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身边的人与事以及物麻木不仁,势必会走火入魔而一无所得;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事而不思考学习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又难免落得愚昧无知吃力不讨好的境界。正如古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不能把所学用于生活不如不学,而如果只是空想而不思考如无头苍蝇一般也是可悲的,所以唯有在学习中把学与思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状态。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来源于生活,并且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和事件,读起来有趣而且收获颇多,真的适合初学经济的人阅读也适合有值得对经济学有兴趣的非经济学学习者阅读学习。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7

  本书以浅显的举例拉近我对经济学的一些理解,很多人觉得写文章或者说话一定要很多“专业词汇”(寻常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才能衬托他的才能,而能去繁从简依然是一种能力。

  就像很多人搞不懂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的概念,很多人都有装修房子的经历,我常拿此举例,什么是交互设计师我当前认为:交互设计师如同装修房子,给房子整体规划布局,会事先了解该户主角色定义(个人喜好,职业范围,家庭人员等等,对照用户故事),和他们的的生活使用场景,在根据户主的使用场景来设计房子的结构,假设户主回家时都会脱掉大衣换上舒适的家居服,而此刻我们在入户的位置会有一个设计,能让户主把大衣放在入户处,而不用脱鞋后跑去主卧换居家服(一般主卧都在屋的最深处),室内平面图初稿出来以后和户主一起走一遍,看是否满足户主的绝大部分生活使用场景。

  视觉设计师便如同装房子里的软装设计师,我们在入户的位置设计了一个地方可以让户主回家后换取居家服,而视觉设计师决定这里是中国风?还是法式风?或者其他。以上的解释其实也不完全相同,但是给其他行业的人解释的时候,相对来说他人更能理解这种概念,毕竟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装修房子的事。

  回到《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初略的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也有很多抉择其实也受着经济学的影响,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为什么员工的工资一般是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不是随着工作销量的提高而增长?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

  作为女生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大学时期为了买一件好看的衣服,我常常坐1小时的车去成都春熙路买衣服,因为春熙路商场多、折扣多、选择也多,但是我为此付出的代价便是花一整天的时间同时非常劳累,我为了这些折扣我便要跨过这个门槛:花费很多时间不怕麻烦的去享受折扣。

  每一个社会存在的事物都受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机会成本、成本效益原则;历史渊源、个人利益、人均收入等,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8

  读了奥利沙文的《城市经济学》,收获蛮多的,从书中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城市发展,城市交通,土地租金与土地利用模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也由此对于城市经济学更加了解,对于我们学习房地产经营管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特别是学到了城市经济学五个公理: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外部性导致非效率,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城市中每一个组成因素,我们都可以用这五个公理之一来解释,也可以利用这五个公理对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特别是对于我们房地产的投资建设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在进行房地产投资建设时,可以根据城市的环境,结合这五个公理,进行有效率的投资建设活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而土地租金版块则让我们更加了解制造业,写字楼,家庭各个部门对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支付意愿,由此可以预测不同区位土地的利用模式。对于我们房地产开发来说,知道不同区位土地的利用有利于结合不同的区位特点进行开发建设活动。

  而对于城市人口分布,居民的居住选择来说,邻里、教育、犯罪等因素是有很大影响的,城市的发展也是受这些所影响,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也要考虑城市中所选择区位、开发小区的档次等等对于该城市中居民的影响,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购房者。

  读《城市经济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或许有些东西我们之前就已经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并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通过《城市经济学》这本书,我们可以以一个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了解这些问题,从而对于问题的了解与运用有更好的效果。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19

  西奥多·帕克说:“城市一直是文明的摇篮,在黑暗中散发光和热。”史蒂夫·麦奎恩说:“我宁愿醒来以后无处可待,也不愿在地球上任何一座城市居住。”他们的话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复杂的感情。

  从正面看,城市推动了创新、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因而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负面看,城市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噪音、污染、拥挤等。而厂商和居民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内部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这些城市问题所带来的额外成本。

  经济学研究在资源稀缺背景下人们的决策问题,如:家庭制定效用最大化决策和厂商制定利润最大化决策。地理学是研究事物如何在空间上配置的学科,并回答人类活动的起源地问题。城市经济学将地理学和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位置或者区位选择。

  城市经济学家把城市地区定义为在相对较小的面积里居住了大量人口的地理区域。也就是说,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要高于周边其他地区。此定义之所以把人口密度作为基础,原因在于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而这只有在大量厂商和家庭集中于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才能发生。

  城市为什么会存在?人类需要土地去生产粮食和其他资源,而在拥挤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完全与种植粮食的土地想脱离。在动物世界中没有其他动物能建造类似城市的建筑。像羚羊那样的食草动物和美洲野牛都有巨大的兽群,但是他们为获得稳定的食物供给,必须不断向长满鲜草的地方迁移;虽然珊瑚虫集中在固定的暗礁上,但是海流会为它们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科技已经创造出了生产和交换系统,为人类向自然规律提出挑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一个城市发展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农业产品过剩、城市生产和用于交换的运输体系。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必须从事生产,生产出某种产品或服务,用这些产品和服务去交换农民种植的粮食;为了使农民种植的粮食与城市产品能便利交换,城市必须有一个高效的运输体系。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20

  本书作者是美国学者阿瑟·奥沙利文,本书作为MPA系列教材之一,我认为它具有的特色及表达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也与我们的专业有着一定的联系。我对本书的特点总的感受有:第一,作者将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极好地运用到城市问题的探究之中。从城市的地租与土地利用等与经济学研究对象相关度较高的问题,到城市贫困、种族隔离、教育与犯罪等社会问题,作者都从经济学角度给予透彻的分析,既让读者再次体验到经济学的魅力,又使大家能挖掘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经济原因。第二,本书的研究内容突破了一般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的城市布局与管理等城市问题的局限,不仅分析了传统的城市问题,还探究了大部分城市问题的相关性;不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政府应采取的政策,还分析了政府政策的效应;不仅分析了政策的主体效应,还预测了公共政策的空间效应。第三,本书的资料、图片十分详实,是一部理论性和实证性都很强的著作。第四,尽管它是一部应用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却十分通俗易懂,完全没有晦涩、脱离读者之感,阅读它后我们会有一种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了经济学的感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经济发展使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由最初单一方面的交换中心发展为商业、制造业、服务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多方面的中心;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半径扩大、中心点增多和扩散……这使城市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需要研究。城市经济学便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探究城市问题的学说,它是一门较新的应用经济学学科,既是公共管理等管理学专业、高层次经济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又是实际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应该学习的理论。住房上的种族隔离对中心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影响。还介绍了一些引起贫困的其他原因并讨论了一些反贫困政策,包括福利制度最新的全面变革——这一变革要求大多数接受福利救助者去工作以换取有限的国家补助。看得出来,反映的这些问题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本书比典型的城市经济学教科书所覆盖的范围更广,它完成一个学期的城市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多种选择。强调城市间位置分析的课程。

  本书是为大学本科城市经济学和城市事务课的教学使用而著,同时它也可用于研究生课程,如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本书所使用的经济学概念不超出典型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所涉及的范围,所以修过这一课程的学生能够迅速读通这本书。为了方便那些对微观经济学仅限于导论阶段的学生或者仅仅对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所涉及概念有所了解的学生。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20篇)】相关文章:

书籍《国富论》读书笔记范文12-14

书籍《输赢》读书笔记12-14

书籍《做最好的自己》读书笔记范文12-30

书籍《提醒幸福》读书笔记03-01

关于书籍的读书笔记11-22

书籍《匠人精神》读书笔记12-14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摘抄11-22

通用《生命生命》读书笔记范文04-25

法律书籍《所有权的诞生》读书笔记11-22

励志书籍读书笔记(精选11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