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创作方法

时间:2023-02-06 11:34:49 对联 我要投稿

对联创作方法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对联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那么你有了解过对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创作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创作方法

  对联创作方法 1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对联创作方法 2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环节字数相同,不管多少字。如果上下链接有四个字符,则称为四字符链接,以此类推。但实际上是四个以上的字,因为汉字一般需要四个以上的字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对对联的上下对句在内容上应该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意思要相互衬托或联系,从而达到相反或互补的效果。大多数对联都涉及上下链接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陪衬要么是从同一个角度(所谓的‘右’)衬托互补,要么是从相反的角度(所谓的‘反’)‘右’比如:对比对比

  心莲干净

  注:中引用的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均出自此书,下同。)

  '反对'如:

  安心积累快乐

  想再招

  少数对联中,上联和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相互衔接的'关系(所谓‘串对’,或‘流对’),即上联和下联的两个小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合句,存在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的复杂关系。当然,这种联系也是相互衬托的。比如:

  如果没有以前的心脏中毒

  这辈子哪里会有意外

  另一个例子是:

  除了甜、苦、咸、酸

  除了米饭、油和盐酱醋茶什么都没有

  如果上下联的内容不切题,会让人觉得很生硬,很搞笑,所以不会有对联应有的文艺效果。

  除非是特殊形式的对联,也就是所谓的“无爱夫妻”。意思是上下链接在形式上(字面上)相反,在内容上(意义上)不相关,产生特殊效果。比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田(常用链接)

  鲜花盛开在法庭前

  李先生阁下(共同联系)

  宫门李涛郑融日

  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共同联盟)

  树已经半枯,拿起斧头

  果然不相干(常用)

  2.词性对等,概念对等,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等效词性,就是上、下环节的词的相对性质(严格来说是每个词的词性)要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转名词、动词转动词、形容词转形容词、连词转连词、副词转副词等。例如:

  做大事忘荣辱

  最无情最空洞的是非

  如果我们看每一个词,“大”和“直”,“荣”和“是”,“耻”和“非”是形容词,“兴”和“道”,“俗”和“爱”是名词,“绝”和“无”,“忘”和“空”是,但是在实际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可以搭配虚词。对实体词的要求比较严格,不同词类一般不是相对的。但是那些词类相近,或者可以共享词类的实体词,还是允许相对的,比如名词和代词之间,一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同一个词类属于工作对,相似或相近的词类属于广义对。

  严格来说,不仅词性要对等,词所代表的概念也要对等,即尽可能相似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引申问题。如果概念的范畴

  所谓结构比例性,就是上下联句的语法结构要相同或相近,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宾语结构,偏置结构对偏置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比如:

  生行衍佛图

  正法里人间

  上下连接是主谓宾结构。其中,“盛兴”、“法正”、“佛图”、“人”都是偏误结构。另一个例子是:

  软头妙,名气突出

  狮子剑,宝藏是庄严的

  ‘软首妙光’和‘狮剑’都是并列结构;‘大威’和‘庄严宝’都是主谓结构;‘软头’到‘狮子’,‘妙光’到‘剑’,‘名气’到‘宝’都是偏结构。

【对联创作方法】相关文章:

软文推广创作方法08-11

小米那些优秀营销案例的创作方法04-29

自荐信的创作方法11-09

自荐信的创作方法及范文01-16

论中国当代文学最需要什么样的创作方法08-10

物我两忘之文学创作方法论研究论文07-11

夏天的对联对联12-16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11-21

史上经典对联及对联故事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