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

时间:2021-01-04 12:38:27 西游记读后感 我要投稿

西游记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1

  《西游记》也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每当孙悟空打败了妖精,我们总会为他欢呼;每当他受到了冤屈,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每当孙悟空被唐僧误会,被逼回花果山,继续当他的齐天大圣,但当唐僧遇到危险,猪八戒赶到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时,他也毅然去救唐僧。

  我最喜欢的人物也是孙悟空。它可以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孙悟空身上有一种敢于向强大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敬佩。《西游记》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吴承恩老师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

  《西游记》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章节就是三打白骨精。讲述的是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它利用孙悟空外出巡山的机会,三次变身骗过了八戒和唐僧,却被孙悟空打死,唐僧反而责备悟空,赶悟空回花果山。接着白骨精捉住唐僧和沙僧,八戒去花果山求救悟空,一起打败白骨精,唐僧也明白自己错怪悟空,接着师徒4人重又踏上征途。

  孙悟空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火眼金睛”,能发现变化了的妖怪。白骨精第一次变化时,她用办法使唐僧师徒相信她是斋僧的好人,眼看师徒三人就要中白骨精的诡计,就在这时,孙悟空及时发现并把那假尸打了一棒,悟空让他们看了饭罐唐僧才相信,可是,猪八戒在旁边挑拨,孙悟空说了好话,才被师傅留住;第二次,孙悟空打到尸体的时候唐僧又要赶他走,还好他又说动了师傅,再次留了下来;第三次,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自己也被师傅无情地赶走了。唐僧是个一心向佛修善之人,但他的善心却被妖精所利用。在妖精的迷惑下,唐僧不能分辨真伪,再加上猪八戒在一旁火上加油,孙悟空被师傅冤枉也是可以理解的。孙悟空爱憎分明,一双“火眼金睛”善辨真伪,并且他对师傅十分忠诚,而猪八戒则又懒又馋又爱凑热闹,虽然有些令人讨厌但也有他的可爱之处。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几个道理: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只要我们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们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西游记读后感2

  《西游记》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历尽艰辛取经的故事。

  书中有四个不同形象的人。他们分别是富有反叛精神且嫉恶如仇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好吃懒做但憨态可掬的天蓬元帅猪八戒,任劳任怨、忠心耿耿的卷帘大将沙和尚,慈悲宽厚而软弱迂腐的师夫唐僧。他们性格各异,却为同一个目标走向了同一条道路。他们给我留下了四种不同的印象。孙悟空:不为自然艰险,征服邪恶、锄强扶弱、打抱不平,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还是为人民除害,他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学习。猪八戒:一方200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

  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

  沙和尚:他虽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也是不可缺少的。沙和尚是徒弟几个之中取经信念最坚定的一个。每当孙悟空遭遇不测,猪八戒想放弃,回高老庄,沙和尚总是在劝,使取经任务更为顺利。孙悟空被师父赶走,师父又被妖精抓走,猪八戒想回高老庄,沙和尚从中劝猪八戒,孙悟空被大魔吞了下去,师父也被抓走了,猪八戒由一次想回高老庄,沙僧说:“师兄,猴哥肯定没死,我们要去救师父和师兄呀!”真假美猴王中,沙和尚驾云行了一昼夜,赶来南海见观音,求观音辨认。当孙悟空、猪八戒出去杀敌时,他留在师父身边,保护着师父。

  有时,孙悟空和猪八戒闹矛盾的时候,沙和尚出来调节。沙和尚一路默默挑着行李,他平和、冷静、有耐心,总是挑着东西,却不喊累,虽然平时默默无闻,但在紧要关头,还是他来稳定全局。唐僧:唐僧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又善良但又不分青红皂白。

  唐僧心地善良,虔诚取经,当大唐急需用人时,他挺身而出。当乌鸡国国王给他托梦,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就大发恻隐之心,让徒弟们去营救,帮他解除苦难,再重回到人间。

  他见了老鼠变的女人,就派徒弟们去营救。当他打坐时,一只小虫从身上爬过,他都不忍心伤害。唐僧取经的意志极为坚定,他不以色乱,人蝎子精百般诱惑,但唐僧还是不以理会,表现出他一心向佛,意志坚定,只以取经为己任。当弟子们以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性命难保进行劝阻是,唐僧意志坚定,立夏誓言,决心取回真经。但唐僧经常错怪悟空,常常善恶不辩,当悟空大肆六个拦路抢劫的强盗时,唐僧就百般埋怨,谴责孙悟空,时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念紧箍咒。白骨精变成老人、女孩时,唐僧轻信老头的话,不相信悟空。孙悟空将他们打倒,唐僧听信猪八戒的话,不明辨是非,仍念紧箍咒。唐僧胆小如鼠,在蛇盘山,白马被小白龙吞下,他就痛哭流涕,不知所措。当宝林寺主持不让他们住宿时,他只会抹着眼泪出来。他听完乌鸡国国王被推入井中,就吓的毛骨悚然。唐僧有时糊涂,不相信悟空,而去相信妖精的话,有时还听信猪八戒,唉。

  读了这么久,你们知道真经是什么吗?是这本书每个故事带给你的知识,这就是真经。

西游记读后感3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西游记读后感4

  首次接触《西游记》这部国学经典是通过电视的.演绎,每一幅画面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猴子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昏暗,虚弱,不言而喻。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而《西游记》一路上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大英雄的不凡气度,对师父师弟有情有义,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是为人性,毛脸雷公嘴,山大王则是猴性,而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则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有许多的缺点,好吃懒做,喜欢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心里也时常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毕竟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荆斩棘,当开路先锋,所以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但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写一个弱点很多的人能讨人喜欢,让人记住,是很不容易的。

  沙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他仍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当孙行者和猪八戒闹矛盾的时候,须由他出来劝说调解,两位师兄外出时,由他陪伴师傅。如果没有这一个徒弟,唐僧就危险了,经也取不成。

西游记读后感5

  《西游记》我时常在读,从小时候的插话本、动画片到现在的那本厚厚的原著。这离奇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常常让我陷入遐想……

  唐僧一心向佛,执着,孙悟空大胆正义,猪八戒贪财好色,沙僧心地善良、勤勤恳恳。而把这四人的形象融合起来,不正是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人吗?他们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不正是人的一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也是要历尽困难、解决无数难题的吗?

  我特别喜欢《西游记》里其中一个章节,那就是经典的“三打白骨精”。唐僧老实,悟空确有火眼金睛。凶残、狡猾、善于伪装的白骨精利用唐僧的心慈,化作“善良人士”,悟空见了当然要将其妖怪“打死”。但唐僧却不听悟空解释,将其赶回了花果山。我想,唐僧这一形象虽然是一个标准的“好人”,从未动过邪念,却实在是“天真”的紧。这种人看不破世间在美丽外表下的凶险的陷阱,义无反顾地跳下去,使得悟空含泪痛心,但也无可奈何。但当师傅被妖怪抓去后,他便要去捣了妖怪的老巢。孙悟空这正义勇敢的形象常常在我眼前浮现。美丽外壳下的陷阱,必然有将其相克的智慧与勇敢。

  猪八戒贪财好色。我还记得他是因为醉酒调戏嫦娥,才被贬下凡间;当师傅被妖怪抓去时,便要求散伙,分行李,回高老庄做女婿。所以,猪八戒这一名字便成为了人们辱骂别人的脏话。但有时,我们却也像猪八戒一样,当遇到非常之大的困难时,便要退缩。但猪八戒最终不也修成了正果?在取经路途中,虽然经常被美色迷惑,难分敌我,但也是对大师兄言听必从,对师傅忠心耿耿,也总算为取经路途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猪八戒这一经典的喜剧形象,经过种种磨练,终于变成了好人。所以,再恶劣的人,再恶劣的习惯,只要自己愿意,经过人生磨练,也能“改邪归正”,做个好人!

  沙僧呢,他善良、安于天命,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便去找大师兄帮忙。不过,这恰恰是他的生存之道。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沙僧第一次正式出场时,我便吓了一跳——这真的是我心目中的沙僧么?瞧他面目狰狞,与悟空打对仗,竟是极像个反派角色。毕竟和悟空打不过,打不过跑还不行么?又不是非要与他们杠上。不过后来沙僧一直保持着憨厚随和的形象。当初沙僧凶相毕露,于现在的憨厚,完全不能比较,这只能说沙僧在之后的取经路途中,改变了自己的性子。他没有悟空的神通广大,也没有八戒的甜言蜜语,便只有老老实实,任劳任怨。虽然有一点点平庸,但胜在憨厚,这就是沙僧的魅力!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一样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所以说,这师徒四人合起来便是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人,人所有的贪、嗔、爱、恶于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人生呢,也就像取经,磕磕绊绊,要不就是顺利取到真经,要不就是被妖魔吃掉。只要我们都能像这师徒四人那样一路斩妖除魔,相信我们的结局一定会是前者。

西游记读后感6

  光阴在点滴中沉浸,凝聚了那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那艺术殿堂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西游记的故事深入人心,被他们津津乐道;甚至梨园子弟们演绎,成为人们心目中永不退色的鲜明画卷。几百年后的今天,唐僧师徒四人那跋山涉水不畏艰险的精神仍鼓舞着千千万万人们,向着胜利勇往直前。那么为何它又有如此魅力呢?

  我认为其中自然有他的奥秘。于是在冬日的午后,一壶清茶伴我开始了与西游记的邂逅……

  “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为陛下取得真经……”他,便是一心向善的唐僧,漫漫取经路上,甚至连卑贱如草芥者都不忍伤害;也许只是善良,所以他博施济众,尊重卑微,在这钢筋水泥的都市中,又有谁会留意路旁一株葱葱绿草,“脚”下留情呢?但他无时无刻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在颠簸的马背还是半夜三更;他的心中始终树立着信念,始终都不忘自己面对天下苍生当年许下的承诺,难道那些半途而废者不感到相形见绌吗?他又视美色如粪土,无论前面是高官厚禄的诱惑还是妖精的威逼。他始终面不改色,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难道不是应为他像千百年来的文人志士一般,守卫了自己的气节吗。

  然而有时他却因为自己的太过心慈面软而变为了迂腐,甚至善恶不分!他不分青红皂白,屡屡听信猪八戒挑拨离间,一次次误会了法力高强,忠心耿耿的孙悟空;却正中了妖精们的圈套。直到自己身陷囹圉时才“早知今日悔不当初”。然而却又一次次不撞南墙不回头,唉,真是令人为他拘一把同情泪,然而他亦是团队的“主心骨”,作为一个领导者,自己则贤愚混淆,更甚者颠倒黑白,这又何尝不是太过“心慈手软”的缘故。

  令我感动的另一个人物非被毛主席誉为“金猴奋起千钓棒,玉宇澄清那万里埃”的悟空莫属,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曾一度令人闻风丧胆,但最终应为自己的狂妄自大与目中无人而被如来压于五指山下,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五百年是对他的磨砺,不禁一番风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五百年不但是对他以前惟我独尊、狂妄不羁的威慑;这五百年的修行即使必然也是未然,这既对是对他的一次重新定位,也是对他做出一番成就的基础,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若是没有这五百年来的沉淀与积累,又何来以后的战斗圣佛。又有谁知道在这背后付出了多少泪水,汗水甚至血水呢?

  火眼金睛的他每次都识破了妖精的阴谋诡计,为了唐僧的安危,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即使被八戒挑拨的师傅责骂,悟空永远忠心耿耿。在危难关头仍然为了唐僧而不顾一切,无论妖精布下的天罗地网是多么狡诈,他总能化险为夷。

  我静静合上了书,这一切仿佛在眼前浮现:菩萨心肠的唐僧,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搬弄是非的八戒,少言寡语的悟净;他们各有千秋,也许,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的组织才是成功的,这也是西游记给我所上的一刻吧。

  那桌上的香茗依旧散发着点点醇香。

西游记读后感7

  《西游记》,以生动离奇的情节、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虚幻神魔世界。我读来十分有感触,因为它从三个层面分别诠释了这本书的含义。

  第一个层面是人物层面。唐僧是一个优缺点鲜明的人物,他不忍杀生,一昧讲究慈悲为怀,终酿成大错,使妖怪有机可乘。我们也能看到唐僧的坚定不移,坚守自己的本心,在无数的危难之前,不退缩,终取得成功。孙悟空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他果敢顽强、不畏强权,具有叛逆性格;他有自己的理想,不愿被束缚、被禁锢,在西行之路上,一路斩妖除魔。猪八戒十分有自己的特点,一是他好吃懒做、贪生怕死,动不动便要打退堂鼓。二是他对师傅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可爱的外表十分讨人欢喜。沙僧在书中的存在感不高,却一直任劳任怨、稳重踏实、无私奉献一声不吭地干活做事,为大家分忧。白龙马虽然只是唐僧的坐骑,却一直陪伴着唐僧走完了西行之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成功。

  我们要学唐僧的百折不挠、孙悟空的不畏险阻、猪八戒的淳朴忠诚、沙僧的无私奉献与白龙马的不离不弃。

  第二个层面是故事层面。《西游记》表面上是在叙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实际却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含义,从《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即可看出:白骨精一心欲吃唐僧肉,以求得长生不老,前后总共幻化成三次人性,企图蒙骗唐僧,谁知被孙悟空一眼看出,三次计划都未能成功,唐僧一心只为慈悲,觉得孙悟空杀生犯了大忌,便念紧箍咒,惩罚悟空,悟空一怒之下返回花果山,在得知唐僧快被白骨精吃掉时,又奋不顾身地前去营救,师徒冰释前嫌。这个故事带给我许多启发:一是不能像唐僧一样,轻易被表面蒙骗,险些小命不保,命丧妖口。二是不能如同孙悟空一般莽撞,不向唐僧解释,才使得唐僧误会,险些使白骨精的诡计得逞。三是我十分敬佩孙悟空的不计前嫌,哪怕唐僧误会了自己,一旦师父遇到危险,也必定前去营救。如此生动精彩的故事,岂不快哉?

  第三个层面是哲理层面。从师徒四人的身上,我们可以收获许多哲理。一是团结:在西行之路上,遇到过无数大大小小意见不同的分歧,可是到了最后,师徒四人依然团结一心,终于到了西天,取得了真经。二是坚持:一路上,孙悟空遇到过无数看似过不去的坎儿,例如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大战牛魔王等,可他没有放弃自己西行的理想,斩妖除魔,一路西行。三是忠诚:从猪八戒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忠诚,他在唐僧的身边不离不弃,固然他贪生怕死,可是在紧要关头,还是没有放弃。四是奉献:沙僧在西行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沉默,总是让人忘掉他的存在,可是,在其他人束手无策的时候,沙僧又是第一个挺身而出。

  吴承恩的《西游记》,给人以一种蓬勃向上的正能量,师徒四人的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从侧面看出当时老百姓的疾苦。从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可以看出,那时的老百姓心怀美好而远大的理想,就如同《西游记》中的人物一般。

  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师徒四人的成长,唐僧变得明辨是非、孙悟空变得沉稳、猪八戒变得懂事,沙僧变得自信,白龙马褪去了一身稚气,他们在西行之路上,见证了彼此的进步。真经固然重要,可佛祖真正的用意是——令他们成长啊!

西游记读后感8

  最近,我读了《教育西游记》。它是一部教育专着,看了它我深刻地思索、审视自己的教育行。钟杰老师的《教育西游记》给了我阅读的快乐,给了我思考的空间,给了我审视的角度。由心不在焉地随意翻看到情不自禁地被吸引直至读完后的惊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切而新颖的师生定位。

  她把孩子们身上的各种坏习惯定位为“妖精”,把孩子定位为“妖精”缠身的“唐僧”,把教师定位为“除妖驱魔”的“孙悟空”。而教师和与孩子们一道学习成长的过程则定位为“一路西游,获取教育真经”的过程。多么妥帖、多么形象的比喻,保驾护航、降妖伏魔,在孩子的求学路上,老师的角色正如孙行者。只是,老师护送的,不只是一个三藏,而是一帮唐僧,为师者,只有具备悟空的善变、真心、执着和智慧,才能帮孩子们取得教育的真经。

  2、处处都是招,招招都是情。

  读钟杰老师的着作,只要你肯思考,你就能为你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对策,催生你的教育智慧。

  教育学生的招。读钟杰老师的文章,你可以感到她在教育中的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你可以感受再难的问题在她那都有招可解,“口诛笔伐”“杀鸡骇猴”“明察暗访”“欲擒故纵”“投其所好”“刚柔并济”“釜底抽薪”……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理有据,方法似乎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以前,自己遇到一些事儿会觉得束手无策,无计可施,钟老师的一招一式给了我启发和灵感:只要有心,方法总比困难多。让每次交作业都要把头伸进桌箱找半天然后说忘带了的同学当语文课代表;让书包通常踩在脚下,座位周围狼藉一片,一顿饭下来桌面上的饭粒足可以喂饱一只小鸡(呵呵,有点夸张哈)的同学当生活委员;用以身作则来约束他们。

  让在家写作业磨磨蹭蹭的同学,每天父母记录其写作业的时间与同伴对比找到自己的差距。让孝敬父母,会做家务的学困生展示自己做家务的本事,激发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学们的表现让我舒心,取得成效更让我感到开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热爱,只要用心,我相信我们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像钟老师那样的,拥有“七十二变”的孙悟空。

  3、文字很享受。

  书中的故事就是教师身边常见的琐事,看似小事,但幽默、流畅的笔调却让你感动、愉悦、顿悟,读来轻松;形象的比喻,精彩的案例,会让你手不释卷,忍俊不禁,掩卷遐思。“他们内心充满了感激,因感激而生出的愧疚,落实到行动上就是顺从。”

  像这样诙谐睿智、力透纸背又直抵心灵的文字,书中比比皆是,给予我的不仅是豁然开朗,更多的是深刻、思考,还有钦佩、向往。

  书中的亮点数不胜数,每一点都让我受到莫大的启迪。掩卷沉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还会面临诸如以往的种种难题,我要不停地学习和修炼,像钟杰老师那样拥有一双亮眼、一对聪耳、一颗慧心、一张巧嘴,做一个沟通高手,化身悟空护送那被“妖精”缠身的“唐僧”们,用我的忠心、智慧、谋略帮助孩子取得真经,修得正果!我将永远学下去,看下去,我也想拥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西游记读后感9

  今天,我阅读了《西游记》这本名著,它是古代的神话故事,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著名的小说家吴承恩。小时候,我就在电视上看过《西游记》,当我9岁,才头一次看《西游记》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精彩了,我看了都手不释卷,简直入迷了。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百折不饶”。大家对《西游记》一定有所了解,因为电视上每天都在播放,但电视上不如书上的全面,但是书上的都把精华省略了。《西游记》是一本著名的古代小说,我非常喜欢看,一开始觉得长的看不完,可看着看着就想着了魔似的,不停的看。我觉得它(西游记)最吸引我的就属师徒经过的千辛万苦和徒弟的勇敢坚强。

  这本书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有许多妖魔鬼怪要吃唐僧,孙悟空总是把唐僧救出来。孙悟空用的武器是金箍棒,猪八戒用的武器是九齿钉耙,沙僧用的武器是月牙杖。要是我也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那该多好啊,可是现实是不存在的。他们唐僧师徒四人,唐僧不分真假又很信任,孙悟空聪明好学又勤劳,猪八戒好吃懒做又不怕水,沙和尚辛苦又很忠心。他们一路上碰到了许多妖魔鬼怪,他们特别喜欢吃唐僧肉,有的变成好人来骗唐僧,有的变成佛祖,有的变成假孙悟空……最后唐僧都被他们骗走了,孙悟空发现师傅不见了,就四处寻找,后来找到妖怪住的地方,跟妖怪打,有时候悟空打不过,就请其他神仙来帮忙。然后,他们继续往西赶去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个难,用了十四年,终于取到了真经。

  一路上的个个妖魔他们一一“铲除”,九九八十一难给我闯,我肯定闯不过。最喜欢的要数孙悟空了,钦佩他的千变万化,佩服他的“胆大妄为”、敢做敢当。

  以前,我只要遇到一点点儿小挫折、小困难就会哭鼻子,爸爸妈妈总会悉心地教导我,不要遇到一点儿小困难就轻易倒下,要张开自己的翅膀,勇敢地在蓝天中翱翔。我当时不以为然,但当我读到这一段话时,我终于懂得了、明白了。

  通过里面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他们的性格,唐僧:太仁慈了,因为太仁慈了,所以经常被想吃唐僧肉妖精们骗走,不分善恶,经常把孙悟空赶走。孙悟空:机智、聪明、勇敢、调皮、忠心、任性,这都是孙悟空的性格,虽说调皮,但他的本领可是最大的,他会七十二变,有火眼金睛,无所不能,他的武器还有筋斗云、金箍棒。猪八戒:会36变,但好吃懒做,经常睡大觉,不看好师傅,经常让师傅被妖精抢走。沙僧:忠厚、勤奋,有18变。

  “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安达西天。”啊,整整九九八十一难啊!他们经受了多少苦啊!这时,我又想起了我大小姐般的脾气,惭愧地低下了头:“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张开我的翅膀,勇敢地在蓝天中翱翔!”

  是啊,人生中会遇到多少挫折与苦难呢?如果我们一昧地哭泣、停滞不前,那我们又如何成长呢?我们要学习唐僧和他的徒弟们,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应该抬起我们稚嫩的脸庞。那么,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跨越挫折的沟壑!

  学习,就该百折不饶。

西游记读后感10

  一部《西游记》洋洋洒洒写了整整一百回,其中干货也就是两个字:“取经”之间。孙悟空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转眼间就可以在东土大唐和雷音寺逛了个来回。就算是沙僧和八戒,虽然笨了点儿,本事差了点儿,可也能腾云驾雾,日行千里

  ,派他们去取经,也可以带着一部完整的经书“谈笑凯歌还”。可是最气人的就是非要唐僧步行前往不可,于是便展开了历时一十七载,受尽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记”,把事情弄得曲曲折折,到头来取回来的还是一部“残经”。

  唐僧这人除了嘴皮子厉害,脾气倔以外,我觉得他也没啥特点,可是全书偏偏就展现了一位善良,正义的得道高僧。这位“得道高僧”一到,孙悟空等曾在神界风风光光的三个徒弟就要为他挑担子,牵马,警卫,化缘,而且还只是追随左右,靠着俩脚底板儿,一步一步地向那神圣的西方极乐世界走去。也不知道哪个放的谣言,说吃了唐僧的肉就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就引来了妖魔鬼怪垂涎三尺,它们耍尽阴谋诡计,就只是想吃到唐僧肉。孙悟空等为保护唐僧那就倒霉了,那可真是经历了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后,徒儿们受点伤倒也没什么,只要师傅心里明白就值。可是唐僧死脑筋一个,你打了真妖偏偏被他认为是你打死了人,非但无功,反而有罪,他念起紧箍咒,疼得你遍地打滚,还要把你踹回老家去。

  我仔细想一想,这事也不能怪唐僧,他毕竟是个凡人,哪儿能一眼就识出人、妖,为此,我对孙悟空表示深切同情。可主要责任恐怕还在如来和观音身上——用人不当,或是故意用人不当,如此说来,难道他们想以增加艰难险阻和劫数来显现出事业的伟大?当然,他们这么做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第一,唐僧这人老实可靠,办事一本正经,不会招惹是非,而且绝对执行上司的命令,不会阳奉阴违;

  第二,唐僧、如来的关系非同一般,唐僧的前世乃是如来座下二弟子,名曰金蝉子,就因为他不听说法,才被贬真灵转世到东土,说来也巧,金蝉子转世后还是干起了老本行——和尚,莫非这一切都是如来的设计?不过说来说去,唐僧毕竟是如来的老部下了,取经一旦成功。便修成正果,立地成佛了,这种好处怎么能让唐僧的三个徒儿白白拾得?不过据我估计,唐僧可能和如来演了一出苦肉计,为得是与玉皇大帝抢人才!

  第三,孙悟空是只刁钻的猴子,如来对其放心不下,怕他再大闹神界,于是既要利用他的本事保护唐僧,又要拿紧箍咒好好管束他,让唐僧负责这一切。当然就再好不过了。如此,悟空露了脸,唐僧也有功;唐僧有了功,如来也就识才有眼,教徒有方,指挥有利的名声,因此也就可以和这个“取经记”一样“流芳百世”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西游记》是不能没有唐僧的,没有了唐僧这个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了唐僧才有“戏”嘛!可是我真切的希望在生活的舞台上少点“唐僧戏”,也少点让唐僧唱戏的人。

西游记读后感11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它叫做《西游记》。

  我很喜欢《西游记》里的唐僧,因为他能让他的徒弟屈服与他。我也很喜欢孙悟空,不仅是因为他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更是因为他活的很真实,他有放弃过么,没有;他有逃避过么,没有。我也喜欢猪八戒,他也活的很真实,虽然他经常说:“咱们散伙吧,我要回高老庄娶媳妇去了。”但是他有走过么?我也喜欢沙和尚,虽然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师傅,大师兄说得对呀;师傅,大师兄、二师兄说得对呀;二师兄,大师兄说得对呀”。但是没有他,勤勤恳恳的态度,师徒是不可能取得真经的。

  《西游记》主要是讲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一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尽艰辛万苦,但是他们师徒四人没有放弃,坚持不懈,最后取得了真经。比如说,在《真火烧大圣》和《观音收红孩儿》里第一次孙悟空去救唐僧,孙悟空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的是晕头转向。第二次请来了龙王,可是凡水灭不了三昧真火,于是孙悟空钻到水里,急火攻心晕死过去了,还好八戒使了个按摩禅法,孙悟空才活了下来,可是孙悟空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想办法去救唐僧。最后请来了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才解救除了唐僧。像这种历经磨难的故事还有很多。

  再比如还有《三打白骨精》里白骨精三次变成普通善良的村民,第一次白骨精变成了村姑,可是孙悟空一眼就认出了她是妖精,将她打跑。第二次她变成了一个年迈的老奶奶,可是还是被孙悟空给发现了,给赶走了。唐僧认不出是妖精,要赶走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连忙向师傅求情,唐僧这才没把孙悟空赶走。第三次白骨精变成了一个老爷爷,这下孙悟空没有再给白骨精逃走的机会,斩草除根打死了白骨精。唐僧这下彻底忍不住了,执意要赶走孙悟空,任凭猪八戒和沙和尚怎么为大师兄求情,唐僧也不听了,妖怪是除了,可是孙悟空就被唐僧赶走了。取经路上经历的种种磨难举不胜举,只有这师徒四人一步步的迈过一个个劫难才能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读了《西游记》这本书后,也给正在学习中的我很大的触动,我们的读书不也正是像西游记里师徒四人取经一样吗。“功在平时”、“贵在坚持”,要想做好一件事很简单,但是要一直做好一件事就很难了。打个比方吧,平时在上课或者做作业的时候就应该打下基础,上课要注意力集中听讲,平时做作业的时候也要认真去巩固好学到的知识点,这个过程中肯定有很多我们搞不懂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向老师或者家长请教,把每一个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给搞懂为止。只有这样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考试的时候才能得到自己满意的成绩。如果平时我们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考试的时候怎么能考好呢?

  我一定会牢记读过这本书给我的触动,会在自己的学习中做到“功在平时”、“贵在坚持”。

西游记读后感12

  要说西游记大家肯定不陌生!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文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也是四大名著中的一员,它,更是中华文库中的骄傲!它,出自吴承恩大师的妙手,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描写更是出神入化,使它又添了几分色彩!让人们感觉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们……。

  ——题记

  初次拿到这本书(青少年版),还是八九岁对周围的事物都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儿。但那时,就被吴承恩大师的写作手法给吸引住了,故事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在那时都成了我的崇拜对象!尤其是在描写他们打妖精、妖怪的场景时,我都会忍不住的给他们加油助威,把一旁的妈妈逗得哈哈大笑。虽然有些气愤,但不一会儿,就又投入到他们的故事里了……

  再次拿起这本书(原著),已经是个十一岁大姑娘了,对周围的事物都有了新的认知!原著也就是大人们说的白话文版,刚开始读着有些吃力,但是,读着读着就完全融入到这本书里了。在这里面,我才真正的见识到吴承恩大师的厉害!描写景物、人物、场面……都栩栩如生,仿佛他们都近在眼前,让人可以感受到那种取经路上的艰辛、团结,也可以感受到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他们的特点!有时候我就在想:假入我可以穿越到故事中去,也有像孙悟空他们能力,一定也会帮助他们降妖除魔,一起去西天取经!

  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通过他们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真经!

  到故事的最后我发现,其实经书并不完全在书里,而一部分也在取经路上的艰难里,一个人想要取得真经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团队作战”,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才可以取得真正的真经!

  师徒四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一部分是因为他发力高超,他会七十二变,他也会火眼金睛,他还会三头六臂……就像一个超人一样。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嫉恶如仇,敢作敢为,机智勇敢,他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都不退缩,他还敢和玉皇大帝、众神、佛祖斗!师徒四人在路上不论遇到什么危险孙悟空总是第一个冲上前面,保护他们!这一点让我很是敬佩!这才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猪八戒是个好吃懒做,喜欢耍小聪明,惧怕困难,喜欢占小便宜,喜欢撒谎,刚和他们一起取经的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挑拨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但,当他们一起降妖除魔的时候,他也是尽力而为!虽然他有很多缺点,但他留给人们的并非丑恶,相反,我觉得猪八戒十分真诚,可爱,调皮!

  沙僧是个非常非常忠诚的一员,他非常的勤快,吃苦耐劳!一路上挑着担子,从不喊苦喊累!但他有些死板,做事方面不是特别灵活,不像孙悟空,聪明伶俐。这点还是要向大师兄多学习学习啊!

  唐僧是个非常善良,一心想行善。虽然他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本领,但他却克服了取经路上的种种困难,最终取得了真经,造福了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本领,但遇到困难不能光想着自己,要团队作战,一起克服困难!

西游记读后感13

  西游记是吴承恩所着,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了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作品写于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故事提出批评。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万余字。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本书共分为三大本分,分别是: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和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本书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82岁。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但只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他除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名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西游记读后感14

  在唐僧西游的过程中,也碰见了不少的女妖,或险象环生或纠缠不清。但同时也碰见了一位真正的女人——女儿国国王。众所周知,女儿国是靠子母河水来解决种族延续问题的。子母河的怀孕功效不仅仅只对女人起作用,唐僧和猪八戒都不小心怀孕。为什么只有女儿国而没有男人国呢?

  《西游记》的女儿国确实是一片盛世祥和的光景:“那市井上房屋齐整,铺面轩昂,一般有卖盐卖米,酒肆茶房;鼓角楼台通货殖,旗亭候馆挂帘栊。”,可以显见,国王在事业上比较成功。而且这女儿国并不是一个小型的女人部落,而是一个有着正常建制的国家。取经团还必须要换取通关文碟才能过境,而且后面他们途经祭赛国时还提到女儿国还是他们的朝贡国家,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有着正常国际外交关系的国家。规模也不小,后来唐僧在会见女王时也提到“那銮舆不亚中华之盛”。女儿国国王不仅仅是事业成功,从相貌、性格上来说也堪称极品。“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娇媚姿”,看得猪八戒“那呆子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

  人长得漂亮,性格也极好。后来孙悟空出来一个馊主意,说师傅你看这帮美女很可爱,不忍心打她们。只有委屈你假装答应,填好通关文碟之后我就使个定身法咱们溜之大吉,典型的为了利益出卖色相。因此他们就是上演了一出假招亲,女王过来,俏语娇声说:“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同携素手,共坐龙车,当此之时,即便是唐僧也有些情不自禁,“长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两抹,止不住落下泪来”,在此时,在风情万种的女王面前,第一次对自己的定力产生了怀疑,担心破戒惧而流泪。在吃饭时,还“笑吟吟,偎着长老的香腮道:御弟哥哥,你吃荤吃素?”,真是体贴到了极处。而且在给他们换通关文碟时,还特意问到“关文上如何没有高徒之名?”,唐僧说这三个徒弟都是外国人,出国后才收的,于是女王“即令取笔砚来,浓磨香翰,饱润香毫,牒文之后,写上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人名讳,却才取出御印,端端正正印了”。因为她身为国王很清楚如果文碟上没写清楚,说不定在哪个海关就会出问题。既然师傅成了我的丈夫,那他的徒弟也算是我的亲人,得好好关心他们。之后还送上盘缠,当是师娘的一点心意,真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各方面堪称完美,为何“不爱江山爱男人”呢,女儿国自古至今“更不曾见个男人至此”,眼不见为净。那为何会痴情如此呢?真正的女人哪个不喜欢有一个幸福家庭?女人如水,天性就是柔软缠绵,谁不想过那种小鸟依人、相夫教子的生活?可惜国王碰见的是唐僧,注定是一场虚幻。国王送他们出城,唐僧他们准备开溜,蝎子精一阵风卷走了唐僧,孙悟空三人也马上跳到空中寻找。女儿国的大臣说:“是白日飞升的罗汉,我主不必惊疑。唐御弟也是个有道的禅僧,我们都有眼无珠,错认了中华男子”,让国王认为唐僧其实也是一个神仙,这一切就是一场梦幻。

西游记读后感15

  “白龙马蹄朝西,跟着唐三藏和他三徒弟……”,我是听着这首儿歌走近《西游记》的,先是看《西游记》动画片,接着又多次看电视剧,真正看到原剧还是这个暑假。

  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电视剧,我最喜欢的片段要数《三打白骨精》,在原著中叫“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的句子还不太懂,爸爸叫我联想看过的电视去联想,这才读懂大意,也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个章节共出现了五个人物,虽然文章不长,但每个人物的特点都写了出来:白骨精的贪婪狡猾,孙悟空的勤劳勇敢,唐三藏的善良坚定,猪八戒的懒惰妒忌,沙和尚的忠诚老实。

  贪婪狡猾的白骨精。

  她为了吃到唐僧肉,第一次变成姑娘没骗成,第二次变成一个老太太又被识破,第三次还要去,结果她的贪婪让自己丧命在孙悟空的棒下。

  白骨精如果不去招惹悟空他们,完全可以躲在山洞里过丰衣足食的生活,可她非要去动唐僧,明知道他是金蝉子转世,应该猜得到他的身边会有很厉害的“保镖”,可她经不起“十世修行的原体”的诱惑。

  勤劳勇敢的孙悟空。

  在师父和师弟们肌渴的时候,他不顾疲劳,一人前去化缘。

  面对凶恶狡猾的白骨精,他毫不畏惧,上去便打。

  后来明知道师父会怪罪自己,会被师父念《紧箍儿咒》,他依然奋不顾身去和妖精斗,最终被师父赶走。

  善良坚定的唐三藏。

  当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时候,唐僧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悟空第二次打白骨精的时候,唐僧道:“……我这般劝化你,你怎么只是行凶?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此是何说”,由于唐僧的善良,使他被八戒的话骗了,坚持认为悟空打错了好人。

  懒惰妒忌的八戒。

  八戒的好吃、好色、好玩、懒惰是他的特点,他是很少去化缘的,这一章里他就没有去,等着悟空送吃的来。

  而且他很妒忌悟空的本事,总是在师父面前搬弄是非,“师父,哥哥的棍重,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帅兄打杀的,定是她女儿。

  这个定是她娘寻将来了”……就是因为八戒的多事,才让悟空受了冤枉。

  忠诚老实的沙和尚。

  这一节里写沙僧的不多,只有“沙僧搀着长老”一句,他在本章中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老老实实地照顾师父。

  这五种人物在我们的身边都能找到,这样的世界才复杂而多彩。

  这个章节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要学习悟空的勇敢和勤奋,要学习唐僧的善良和坚定,要学习沙僧的忠诚老实,不要学白骨精的贪婪和狡猾,八戒懒惰和妒忌,当然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悟空虽然勇敢和勤奋,但他也有一点个人英雄主义,八戒虽然懒惰妒忌,他有时候也很机灵……,每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只有发扬优点,避开缺点,才有可能成功,唐僧师徒四人之所以最后取得了真经,是他们能团结在一起,发挥了师徒的优点,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成功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西游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西游记读后感10-27

《西游记》读后感10-26

西游记读后感01-04

《西游记》读后感01-05

2021西游记读后感10-27

《数学西游记》读后感10-26

阅读西游记读后感09-09

读西游记有感600字 《西游记》读后感05-26

西游记读后感_读后感700字09-13

西游记读后感_500字读后感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