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

时间:2023-07-05 07:04:18 水浒传读后感 我要投稿

《水浒传》读后感(优选)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浒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浒传》读后感(优选)

  《水浒传》读后感 篇1

  北宋末年,各类英雄好汉帮老百姓除大小汉奸。《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民反是被官逼的”这一线索开展情节,写了一群不堪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每一个故事的高潮,都紧扣我的心弦。如“拳打镇西关”,“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无穷的。在书中,我领略到一百零八个好汉赴汤蹈火,两胁刀插的那种情义。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在不同地方的'经历,描写从小而成大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民反是被官逼的”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作者站在被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精神。三十六罡星: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天勇星大刀关胜,天英星小李广花荣,天巧星浪子燕青等等。《水浒传》真不亏是四大名著之一啊!作者写下这些好汉的故事非常不容易,打听,目睹等等,他写下这些故事是希望每个人都是好人,做坏人是有坏报的,而好人是被赞扬的。让我们一起学鲁达,雨宋江,花荣,梁山泊等人做好人吧,做好事吧。

  《水浒传》读后感 篇2

  提起《水浒传》,相信大家是一点儿也不陌生,《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全书一共一百二十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为两部分。全书主要讲的是:以宋江、晁盖为首,逐渐吸纳四方豪杰上梁山。直到一百零八条好汉齐聚忠义堂,排座次。最后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为国家效力,结果被奸臣所害。

  本书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的残酷现实。宣扬了忠义思想,并表现了梁山好汉中心魏国的无奈。

  施耐庵始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在钱塘做了两年官,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

  我最喜欢的`章节就是花荣救宋江,因为被章节引入了一个重要人物——小李广华荣。他箭法超群,用神箭吓退了一队人马;他极重义气,为了救宋江,连副知寨也不做了,完全抛弃了政治前途。花荣是典型的气质型英雄,充满个性色彩和气质魅力。和武松相比,花荣则显文秀。

  怎么样,听了我的讲解,是不是想去《水浒传》的世界里遨游一番呢?

  《水浒传》读后感 篇3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人对《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提出了别样的看法。有人认为武松打虎是不保护野生动物,因此武松称不上英雄。

  为此,我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特点,重新审读了一遍《水浒传》,得出的观点是——武松打虎乃真英雄也。

  试想一下,古代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以武松打虎时并不违法。在当时,那只大老虎经常危害山下的村民,使大家苦不堪言,除掉老虎,也是众望所归。那天,老虎和武松对峙的时候,如果武松不把老虎打死的话,老虎就会把武松吃掉,人命可比虎命珍贵哦。再者,武松打虎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宋代,当时老虎数量可观,不像今天这么稀有;后来李逵不是一下子杀了五只老虎吗?可见当时虎有很多,猛虎伤人也是常事;当时人们是谈虎色变,官府也贴告示重赏能除恶虎之人。

  武松有勇有谋,他凭一身好武艺,凭着十八碗酒的后劲儿,出生入死才打死老虎,当武松为民除害后,受到官府嘉奖,围观人们个个称他是“英雄”。我们可不能让英雄在几百年后成为罪人。

  所以,武松当然是真英雄!

  《水浒传》读后感 篇4

  最近我在读《水浒传》,里面的108位英雄人物个个侠肝义胆,伸张正义。看的我是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打虎英雄武松,善良隐忍的豹子头林冲,孝顺直爽的黑旋风李逵,聪明机灵的浪子燕青……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力大无穷,勇猛无比,更是有一股嫉恶如仇的豪气。为了帮助可怜无助的金家父女,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三拳打死一条恶霸之犬。硬是给正义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顿觉畅快淋漓!

  只见鲁智深只身一人前往镇关西的.肉铺,一会儿让他切瘦肉,一会儿让他切肥肉,着实狠狠地耍了他一番。让人看了心中舒畅!活该!你这个镇关西!镇关西终于被激怒了,与鲁智深打了起来,他一条小小的恶霸之犬哪是鲁智深的对手?鲁智深的第一拳已经让他头晕目眩,第二拳就开始求求饶,第三拳就已经一命呜呼。自知打死人的鲁智深毫无后悔之意,勇往直前,一路正义,走上梁山。

  以后,我也要做像鲁智深一样正义的人!当然,老师父母都教育我不要打架,我会用自己正确的方式伸张正义!我似乎看见碧血丹心,侠肝义胆的我,在向我招手!

  《水浒传》读后感 篇5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到大我读过许多的书,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浒传》。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鲁智深,他虽然性情急躁,行动鲁莽,但是细心机智、不失缜密、武艺过人、敢于斗争,富有很强的正义感。

  在书中,鲁智深与九纹龙史进还有打虎将李忠他们两个在酒店喝酒的时候,遇上了苦命的金老汉和翠莲二人,在听了翠莲关于他们生活的描述之后鲁智深对他们抱以同情心,当即就决定要帮助他们返回东京。而后来发生的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事情更是充分体现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

  鲁智深虽然性格比较鲁莽,但是他还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在对付镇关西的过程中,他充分考虑了要拖延时间让金老汉父女走远了再动手,然后通过先激后打的策略使得郑屠首先持刀动手,造成了因为口角斗殴的架势,让别人也从这个里面了解到这是一场正义的打斗,可是因为他力量过大不慎将郑屠给打死了。

  我们要向“花和尚”鲁智深学习,学习他的一身正气、重情重义,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挺身而出。当然,也要讲求方式方法,在法律的框架下见义勇为。

  《水浒传》读后感 篇6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世界名著,叫《水浒传》。它讲述了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为民除害,为民造福。虽然每一章都很精彩,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一章。

  这一章写了武松陪着宋江住了几天,因为思念自己的哥哥,便离开了宋江。在路上喝了十八碗酒,吃了几斤肉,不听店主的劝告,趁着酒劲上了景阳冈。就在他浑身燥热,准备休息时,突然蹿出一只老虎,武松的酒都化成冷汗了,拿起梢棒便打,结果有一棒打急了,打在枯树上,梢棒断了,便用尽平生之力,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了,最后武松成了打虎英雄。

  但是,武松为什么会把老虎给打死呢?除了力气,他靠的还有勇气。古话说得好: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比如:学校里经常有高年级的'同学欺侮低年级的同学,低年级的同学不要害怕他们的恐吓,大声呵斥对方。

  说真的,勇气真的很重要。有一伙人去鬼屋玩,刚进去,其中有一个怕黑,就尖叫着从入口跑出来,而剩下的凭着自己的勇气一关一关地过来,最后顺利地来到出口。

  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勇敢去面对,什么事都能成功。

  《水浒传》读后感 篇7

  读完《水浒传》,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行为,受到了老百姓的热情赞扬,但是最后,他们却遭到了受迫害的结局,怎能不令人感伤?

  我认为《水浒传》中许多好汉的命丧失在“义”字之下。因为他们自己的'心里即使对朝廷招安充满了强烈的不满,但是他们还是跟着宋江奉朝廷的命令到处征战。比如李逵,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这样一个耿直勇猛的大汉,最后也死在了朝廷的手中。

  好汉们想用自己的命去换取政治的清明,百姓的安居乐业,但是许多人的壮志豪情到最后却消失在无声无息里。从他们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国家效忠是好事,但也要看清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值得自己去效忠。否则,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将是过往云烟,不会有任何痕迹。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水浒传》读后感 篇8

  近日,我读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书中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位位英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朝未年人。他是我们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创作的《水浒传》则是家喻户晓。

  《水浒传》中的英雄们正是抱着“天下同为一家人”的信念,共聚梁山,武松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鲁智深野猪林救林冲;吴用、晁盖、阮氏兄弟等人;兄弟团结一心,同甘共苦。兄弟之间情这么深,怎不称为英雄?而且梁山泊的英雄好汉还高举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杀富济贫!英雄好汉们嫉恶如仇,除暴安良,人们个个夸赞。他们为了除暴安良,铲除了百姓们的一个又一个障碍;扫平了曾头市、三打祝家庄、二退高老贼……一部《水浒传》的英雄史诗,勇往直前。可是梁山大业毁于一旦。读到这我就不懂了,也有点遗憾。高俅为杀掉梁山好汉,让他们反动派厮杀,所以梁山好汉伤亡惨重。

  《水浒传》不仅是中国长篇史的开创者,也是此后描写历代起义的章回演义体小说都未能达到的光辉典范。

  《水浒传》读后感 篇9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我看的是少年版)有点薄,看完之后我又看了百家讲坛(鲍鹏山说水浒之林冲)...。听了以后,我觉得林冲有多重性格。高衙内三番两次调戏林冲的妻子不成,又遭高俅诬陷,最后林冲被发配到沧州,显得林冲委屈求全、胆小怕事。临走前林冲无奈,把妻子休了,暗示别人再调戏她,林冲也不管了,丝毫不像英雄好汉。倒是林冲的岳父张教头比林冲有英雄气概,斩钉截铁对林冲说:“行,你不用管,我的.女儿我养她一辈子!”......林冲雪夜山神庙、火烧草料场、怒杀福安、陆虞侯,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

  高俅到梁山招安时,林冲要杀高俅,多次被宋江拦住,被气得吐血而亡。作者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林冲为了守住饭碗和保全“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名号,代表了当时社会许多人被扭曲的心理。

  还有许多事,我就不多说了。要从书中学到好的东西,要做正人君子,不要做下流无耻的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是永远不能混在一起的。

  《水浒传》读后感 篇10

  终于,再次合上书,读完了《水浒传》,眼前又是一副水深火热,劫富济贫的场面。梁山上的那一百零八位好汉,也许早已随风飘到了自己的故里,但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思索。 北宋未年,黑暗笼罩在天空中,蒙了人眼,迷了人心。朝廷内腐朽不堪,民间百姓们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也许,这一切没有人会撕开那所谓的迷茫,但是,梁山上的那一百零八位好汉用他们那颗不甘平庸的心,照亮了整个天空。

  宋江不甘平庸,被逼上梁山;林冲不甘平庸,留下了“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的.豪言壮语;鲁智深不甘平庸,救下了被发配的林冲……纵观书中的英雄们,哪一个不是因为不想被现实压迫,才苦苦挣扎?又有哪一个甘于平庸?不,他们绝不任由平庸作祟,拉起了一场轰轰烈烈,悲壮苍凉的英雄战歌。

  “生于平庸,死于平庸”是人一生最大的悲哀,周恩来总理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振聋发聩的声音,道出了一个少年远大的志向,更是道出了中国的脊梁,我国的发展过程历尽艰难,需要太多这样不甘于平庸,敢于实践的人,为我们探索前进的道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中华少年又怎能甘于平庸! 如若为土,为何不能是高山;如若为水,为何不能是海洋;如若为树,为何不能是白杨;如若为人,为何甘于平庸!带着不甘,带着理想,带着自信,去飞翔吧!我相信每一个不甘平庸的人,都会“扶摇而上九万里”!

【《水浒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2022年《水浒传》心得水浒传笔记09-29

《水浒传》读后感07-12

《 水浒传》读后感06-12

《水浒传》读后感06-12

水浒传读后感06-12

《水浒传》的读后感09-23

水浒传经典读后感10-19

《水浒传》 读后感09-01

《 水浒传 》读后感11-10

《水浒传》读后感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