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

时间:2022-06-16 18:57:52 水浒传读后感 我要投稿

《水浒传》读后感11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浒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浒传》读后感11篇

  《水浒传》读后感 篇1

  一部经受得住时间的风霜雨雪的艺术品,一定有其抹不去、泯不灭、化不尽的伟大艺术特征。

  你可以不知道魏蜀吴殿陛之间济济人才叱咤风云,你可以不知道取经路上妖魔鬼怪都是何方孽障,你可以不知道荣宁二府六七百号人有多少小姐丫鬟,但是你不可以不知道梁山一百单八将。他们是水浒,乃至中国文学中比较深入人心的人物群像。何哉?我想,第一,个个独具禀赋,形象鲜明,既有朝廷原官大名鼎鼎如关胜,也有平民出身英风豪气如武松。然而当七十一回起他们团聚一堂,当水泊梁山真正融入到如此兴旺勃发气氛之时,他们同享一个名字,叫做一百单八将。他们是一个整体,一个有血肉、有灵魂,象征着不屈反抗的精神化身。第二,一百单八将象征的是中国古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义气。梁山的牌匾易过一次,但无论前后,匾上都挂着一个“义”字。在燎原之火走向无尽暗路的反衬下,这份“义”成为了好汉们相互传递的信物、所追求的精神之火、活着所依靠的支柱,显得更加人性、更加本能。第三,一百单八将每人都有个诨号和星名,有些已然与他们的本名血乳交融,譬如提到鲁智深,我们的习惯一般是“花和尚鲁智深”,那些上山籍籍无名的更是如此,像是“云里金刚宋万”。第四,《水浒》是悲剧,没有几人有好结局。悲剧往往比喜剧更震撼人心,一个人的悲剧尚且惹人哭泣,更不必说一个集体走向无尽暗路的比较深处了。斯实为全书比较核心之内涵也!

  四大名著的诗词曲赋均自成一家。《水浒》虽总体不如另三著,但借他人物形象的光芒,角色的出场诗胜西游乃至三国多矣!且看林冲:“仗义是林冲,为人比较朴忠。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读来先觉得豪迈,再思出悲凉。这是林冲自评,他以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逼上梁山的形象自诉他原先的光明,颇似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接下来笔锋陡转,前后对比,令人叹息他无路可投时“空垂双泪对月吟”。比较后又陡然一扬,说明他还有远大抱负。此诗实为精品!

  对于人物的塑造,施耐庵与曹雪芹意见相同,都常用对比和烘托。朝廷里自有宿元景站在四奸臣对立面,梁山泊上三门九派,对比不可胜数。诸如吴用与公孙胜,同为梁山元老、都是学识过人,公孙胜学道而飘飘然登仙,吴用城府极深而落得“无用”自缢的下场。他二人对比的不仅是结局,更是两种人生态度,从而印证了“无尽暗路上,早回首者定幸运,随风飘者必毁灭”的道理。同样迥异的还有宋江和李逵。一个是江湖人称及时雨,一个是梁山大名黑旋风;一个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一个性情粗莽,行事野蛮;一个愚忠,一个愚义。从江州到楚州,这二人的对比到末方歇。而宋江是主角,李逵是配角,配角是用来修饰主角的。所以李逵就像是宋江人格的陪衬品,他多屈冤死,宋江的心就有多毒。这是经典的人反衬人。

  至于人景互衬,书里“以胜景写哀情”的例子,比较好不过蓼儿洼。一句“风景与梁山泊无异”似乎带人回到了曾经的聚义厅、大破高俅的八百里水,但在此刻,这句话里只有苍白与绝望,它是生命行将谢幕时宣示人的选择权的一个请求。它象征着宋江临了幡然醒悟自己做错了却又一切于事无补的凄凉之心。眼前幻放着电视剧里,宋李花三人在一片静默萧索中死去,落日的余晖没能穿透纱窗,就把它这一日比较后的一丝温暖照耀在没人再来穿戴的官服官帽上。这一段已然与原著虚实互补、情景交融。太阳也在为黑暗的降临叹息吗?不,太阳照耀一切。只不过无尽的暗路,是太阳也照不亮的罢了。我落泪了。

  我的泪坠着坠着,就勾起了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来。这个春天梁山泊的花还是开着,似乎没了人来人往,开得比往年还要自在。但是没有曾经的谁会回来看。当年未招安时的山上,与人走茶凉的山上,构建了一个令人悲哀的落差。当年屡败官军、剿匪定边疆的辉煌,与征方腊十损七八,也构建了一个令人伤惋的落差,这个落差的沟底就是生命的尽头。电视剧里吴用重返梁山,没有对白,只听见三阮的歌声飘忽不定地游来荡去,整个忠义堂结满了蛛丝儿。陋室空堂,衰草枯杨,陇头白骨,两鬓成霜,故人往矣,物是人非。《水浒传》如此落下了帷幕,唏嘘不已。

  《水浒》的情节呢?一言以蔽之,首尾呼应,伏线千里。七星聚义、风雪山神庙、杨志卖刀、宋江杀惜绝非锦上添花、墨梅重描,很明显——为着这几件事情,这些人们无路可选才比较后上了梁山。鲁智深的偈语呢?预示了他的功绩与归宿。由此种种,埋下伏笔的不仅仅是故事,还有人物。《水浒》正是做到了剧情铺垫与人物铺垫的双赢,方能前后璧合、上下串通。

  四大名著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四本书都有主人公,却都在人间百态中大用笔墨,包罗万象(以红楼为比较)。这绝不仅是凑数或别的什么,须知观小事者,可以悉世界。若是读懂了水浒里市井乡野、庙堂军营乃至人心的变化无常、善恶相争,就是读懂了逼上梁山,读懂了梁山的成败,读懂了水浒。

  一部《水浒传》,结构精密而庞大,叙事多端而一旨,哲理宏大而现实,感情浓烈而悲凉。它的成功离不开数代人的耕耘创造。其实创造写法的不是作者,是人们,是历史。留下艺术的不是艺术家,是人们,是时间,是这世上发生的每一点点滴滴。

  《水浒传》读后感 篇2

  《水浒传》通常被评价为一部正面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当然,小说中描述的梁山泊的某些基本宗旨确与历史上农民起义所提出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都是出于艺术虚构,能够说,除了“宋江”这个人名和反政府武装活动的大框架外,它与历史上宋江起义的事件没有多少关系。

  这部小说的基础,主要是市井文艺“说话”,它在流行过程中,首先受到市民阶层趣味的制约。而小说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也都曾在元后期东南最繁华的城市杭州生活,他们的加工,并未改变水浒故事原有的市井性质。

  所以,梁山英雄的成分,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却几乎没有真正的农民;梁山英雄的个性,更多地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这些基本特点,是首先就应注意到的。

  用封建统治者的眼光来衡量,梁山上的人们当然只能算是“盗贼流寇”之流。小说要公开歌颂这样的“盗贼流寇”,并为社会所理解乃至喜爱,首先务必为他们的行为提出一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合乎社会传统观念的解释(哪怕这种解释不可能圆满和充分),赋予这些英雄好汉以一种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品格,在这种总的前提之下,来描绘他们的反抗斗争。梁山泊一杆杏黄旗上写着的“替天行道”的口号,和梁山议事大厅的匾额所标榜的“忠义”这一准则,就是作者为梁山事业所设立的道德前提。

  在通常状况下,“天”这一居于人间权力之上的最高意志,总是被解释为佑护朝廷的;“道”作为合理的政治原则与道德原则的抽象总和,也是为统治阶级所专有。但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向来也承认:当一个时代的政治情形发生严重问题时,政权本身的行为也可能是“违天逆道”的。

  在这种状况下,由另一种力量出来“替天行道”,至少在表面的理论上能够说得通。而《水浒传》正是透过超多揭露北宋末政治的普遍性的黑暗现象,证明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尤其“忠”,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其实,梁山上不主张“忠”的也大有人在,像黑旋风李逵便动辄大喊“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只是这一种力量始终处在以宋江为代表的主“忠”力量的抑制下,而最终把梁山大军引到了投降朝廷的道路。“忠”的道德信条既是作者无法跨越的界限,却也是这部小说在封建时代能够成立和流传的保障。

  “替天行道”和“忠义”的前提,为《水浒传》蒙上一层社会所能够理解的道德正义色彩。在这种前提下,确实包含了许多与正统观念相一致的东西,不仅仅是对朝廷对皇帝的“忠”,诸如对清明政治的要求,以及对“奸夫”的仇恨,也莫不如此。但《水浒传》并不因此而失去它的光彩。

  它的前提其实是相当浮廓的、有时真有时假的,在这些前提下,同时也包含了许多与正统观念完全不一致的东西。小说不仅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反映了民间、尤其是市井社会生气勃勃的人生理想。

  这部以北宋末年社会为历史背景的小说所揭露的社会现象,实际在封建专制时代具有普遍好处。小说中第一个正式登场的人物是高俅,这个因善踢球而得到皇帝宠信的市井无赖,居然不到半年就升到殿帅府太尉的高位,从此连同他的“衙内”倚势逞强,无恶不作。

  在全书正文的开端,这样写寓有“乱自上作”的意味。不仅仅如此,作为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权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世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残暴虐的地方官。

  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在“替天行道”的堂皇大旗下,作者热烈地肯定和赞美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和复仇行为。梁山好汉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主持正义的目的而“替天行道”的,他们大多本身是社会“无道”的受害者。武松欲为兄伸冤,却状告无门,于是拔刃雪仇,继而在受张都监陷害后,血溅鸳鸯楼。

  林冲遇祸一再忍让,被遇到绝境,最后复仇山神庙,雪夜上梁山;解珍、解宝为了索回一只他们射杀的老虎,被恶霸毛太公送进死牢,而引发了顾大嫂众人劫狱反出登州……李逵虽然不断被他的宋江“哥哥”所斥责,但作者毕竟还是让他再三发出彻底推翻朝廷的吼声。能够说,人民的反抗与复仇权力,从未像在《水浒传》中那样得到有力的伸张。

  《水浒传》读后感 篇3

  自从《水浒传》问世一来,我一直对林冲保有敬佩之情。虽然我不是非常了解他,但是《水浒传》把他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下面我就来说说他的“忍”: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好了,该说得已经说完,我来总结一下: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矗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矗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水浒传》读后感 篇4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

  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水浒传》读后感 篇5

  武松。武松最让人乐道的事,就是和嫂子潘金莲的故事。小说《金瓶梅》就是取自这个情节,扩充而成的。可见,桃色新闻总是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武松第一次出场是在柴大官人府上,武松以为打死了人,到柴进庄上避祸,在这里还结识了宋江。后来知道了并没有打死人,只是把人打晕了,所以就想回到清河县。在回家途中,经过景阳冈,打死了老虎,被人当成了英雄。经过阳谷县时,县太爷抬举武松做了都头,这也是体制内的东西。都头武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武松想,好不容易有份事业,那就先做着吧,看哥哥也不急于一时。没想到,却在此地碰到了武大。原来,武松逃跑那段时间,武大日子也不好过,那人经常寻武大的麻烦,武大没法,就带着阿莲从清河县来到了阳谷县,靠卖炊饼为生。这不,武松在路上碰到了还在卖饼的武大,武大就带武松回家了。

  这时,潘金莲出场了。说句实话,以三寸丁、谷树皮著称的武大是配不上风流美女潘金莲的。武松还可以驾驭金莲,西门庆也行,但武大就是不行。可见,不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会幸福,注定是个悲剧。对人生最好的启示是,选择对象时,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潘金莲一看,这叔叔比他哥哥强多了。武松一看,这么好看的嫂嫂,哥哥是怎么弄到手的。其实,不是武大弄到的,是人家为了报复金莲,白白送给武大的。金莲叫武松从集体宿舍搬到武大家里,武松答应了。金莲表白了,武松拒绝了,并放下狠话,又从武大家里搬到集体宿舍。不久,武松要出差,出差前竟然对金莲说:篱牢犬不入。搞得金莲对其彻底绝望。后来,大家都知道,金莲和西门庆勾搭上了,还害死了武大。

  武松出差回来了,看到武大死了,暗地里查明了真相,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被发配孟州,在途中,遇到了孙二娘和张青,着实调戏了孙二娘。到了孟州,被施恩施恩了,替施恩做打手,打了蒋门神,夺了快活林。其实就是黑吃黑。蒋门神不爽,就跟张都鉴一起陷害武松,让武松吃了场官司,又被发配了。而且还要在发配途中杀了武松,蒋门神也重新夺回了快活林。可惜,没有杀害武松,反而被武松杀了。连蒋门神和张都监都是如此。武松杀了人以后,找到孙二娘和张青,在那里,武松做了头陀,后来的头陀武松就是如此来的。孙二娘劝武松上二龙山,与鲁智深和杨志一起落草为寇。如果说武松杀潘金莲和西门庆是伸张正义,杀蒋门神和张都监是正当防卫。那么,后来的武松就有点滥杀无辜了。这里就不展开了。正所谓英雄出场,狗熊收场。武松的结局是在征方腊时,失去了一条手臂,成了残废。

  杨志。杨志押送的十万贯生辰纲被劫是必然的。因为梁中书知道杨志是有前科的人,上次押送生辰纲,就把事情办砸了。这次再叫杨志押送,被劫就显得合情合理,这也是为什么梁中书有心抬举杨志的原因。为什么一定要让强盗把生辰纲劫走呢?因为梁中书送给蔡太师的生辰纲有问题,根本就没有十万贯,毕竟那么多钱,谁送出去都会心疼。后来,晁盖得到生辰纲,还一直说最近手头比较紧,说明劫的根本就没有十万贯,这就是证据。但是,表面工夫得做到位,要送也得送。送了,被强盗劫了,就不是我的问题了。而是治安的问题,押送人员的问题。后来只有杨志一人获罪,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鲁智深如何制服杨志。先看段对话,非常经典。足见施耐庵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浑厚的生活阅历。

  那僧人叫道:“兀那青面汉子,你是甚么人?”

  杨志道:“洒家是东京制使杨志的便是。”

  那和尚道:“你不是在东京卖刀杀了破落户牛二的?”

  杨志道:“你不见俺脸上金印?”

  那和尚笑道:“却原来在这里相见。”

  杨志道:“不敢问师兄却是谁?缘何知道洒家卖刀?”

  那和尚道:“洒家不是别人,俺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鲁提辖的便是。为因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却去五台山净发为僧。人见洒家背上有花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鲁智深。”

  这段话的精彩之处在于,句句话都是在抬高自己,踩低别人。

  东京制使相当于中央国防部的团长。其实,杨志在丢了生辰纲后,什么都不是了,是个通缉犯。但在鲁智深面前,都不提这些,就报自己曾经最高的职务,这就是面子。

  鲁智深跟杨志一比,就比下去了,人家是中央的制使,而我只是个边区的提辖。人比人,气死人,不服气,大大的不服气。于是,鲁智深就揭短了,说杨志在东京卖刀,那是他身无分文最艰难的时刻。而杀破落户牛二,则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从此沦为囚犯,杀得还是个破落户,没什么本事。

  杨志说你看我脸上金印就知道了。鲁智深说,真是缘分啊,在这里相见。杨志问,你怎么知道我的事,你是谁?鲁智深巧妙回避了第一个问题,却用大手笔介绍了自己。

  酒家不是别人,就是有意显摆,特意强调。然后报出自己曾经的最高职务,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其实,当时鲁智深已经调到小种经略处。但是,小种没有老种牛,所以特意强调是老种,而小种就不提了。然后,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是用三拳,哪像你,用宝刀杀人,借用外物。还有,你杀的也叫人,那是破落户,却偏不提是东京有名的大虫。而我杀的只不过是个杀猪卖肉的,却偏说是镇关西,那可是关西第一黑老大。鲁智深以前是从不容忍郑屠自称镇关西的,但他打死郑屠后,就极力追认郑屠是真正的镇关西,以衬托自己更牛。

  所以,鲁智深通过这些,显得自己比杨志更牛,在二龙山上,排在了老大的位置上。

  《水浒传》读后感 篇6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最终却落的个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这不免使人为他们鸣不平。在批判宋王朝腐|败的同时,许多人也将矛头直指宋江——这个梁山泊的领军人物。

  有人认为,梁山好汉之所以会落得如此结果,是宋江一手造成的。作为战无不胜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宋江却断然拒绝了如同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自觉选择接受朝廷的招安的政治道路,带领“替天行道”的梁山泊义军,去残杀“僭号称王”的方腊义军,在两败俱伤的大屠杀中,遭到惨痛的失败。他们认为,如果当初宋江采纳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以梁山泊当时的实力,定能推翻宋王朝。而宋江却奴颜婢膝,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们的生命当赌注,真是个忘恩负义之徒。识江湖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为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由此可见,宋江乃仁义之仕,决不会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们的生命当赌注。

  然则为何要接受招安?我认为,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所造成的。当时社会宣扬“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江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宋江还是郓城押司的时候,其父便苦劝他不要与梁山草寇来往,好好为官,处人头地以便光宗耀祖,宋江也答应了。如果不是因为阎婆惜命案,他根本不会投奔梁山。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死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不仅是宋江,梁山好汉中的许多人,如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秦明等人,他们也深受“三纲”思想的影响,他们是支持招安的。所以,选择招安不是宋江个人的决定,是在“三纲”思想影响下的必然选择。所以,将梁山好汉起义的失败归罪于宋江,这是有失公允的。

  梁山泊悲剧,并非宋江之过。梁山泊悲剧,这也是社会的悲剧。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借助这个假期读完了这本描写人物的性情鲜明的名著给读完了,读后感叹到: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啊!果然引人入胜,令我兴奋不已!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话:读不完水浒传的不是中国人!感慨万分.

  水浒传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雪中送炭的宋江,胆大如虎的武松,机智聪明的吴用等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官|逼民反,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

  《水浒传》读后感 篇7

  《水浒》是本老少庸雅皆爱的巨著。它引人入胜的连环章节中塑造了不计其数的人物形象。个性之鲜明,在中国文史上首屈一指。但在这些英雄豪杰的斗争之中,却隐藏着施耐庵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你只需随好汉们―齐发威,一齐狂笑,一齐叫骂,在无拘无束的痛快淋漓之中,便能发现这一百零八个人,每一个都是作者精神追求与内心情感的寄托。《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文学上的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和《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群众和小朋友们的喜爱,就连我也不例外。

  《水浒传》主要讲述了太尉高俅原本是个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无恶不作。他的干独生子高衙内横行霸道,为了霸占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的漂亮妻子,他诬蔑林冲带刀进八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不轨,把林冲发配充军,还想在野猪林半路把他杀死,幸亏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相救。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宋江等众多好汉,共108人,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逼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贪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李逵

  他是一团火,一团抗争的烈火。在他身上,永远体现着性格的彻底自由与无拘无束。他不是神化的孙悟空,他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现实中桀骜不驯的人。一切的封建束缚他都不放在眼里。他要用他那两把板斧砍尽天下不平事。施耐庵将自己对于社会、制度、正义不得伸张的不满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李逵身上,同时又寄托了作者对反抗和自由的热切向往。我想,李逵未免是激进的。但在社会文明的今天,人们是否被处处是规条条是律的社会磨光了个人主体思想的棱角,在其中个性不也是被磨平了吗?我对李逵的赞扬,并非赞颂他处处违规犯律,而是欣赏他在严酷的社会中依然保存着人心最底处的激进思想,他没有成为时代的奴隶,没有套上社会的枷锁,他要反抗时代的不平,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可现在的人们,精神与思想的无拘无束似乎被条条框框束缚了,被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所消磨。社会的文明,人的精神与思想理应进入更为人性化的深层境界。人的社会不能没有规定、条例,人们理应遵守,但人们本应在叱咤千里无拘无束的思想境界中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让精神理想超越古人,却没想到反让古人当了自己的模范。李逵反抗与自由的思想精神永远都昭示着人的行为可以有所依托、管制,但人的精神与思想决不可消沉、低迷与戴上世俗的枷锁。

  鲁智深

  他是忠与义的化身,他寄托了施耐庵对于侠义的热烈歌颂。金氏父女正是由于素不相识的鲁提辖而逃出镇关西的魔掌。林冲正是由于萍水相逢的花和尚才在野猪林幸免遇难。这一切,都是鲁智深的忠义表现。忠与义在《水浒》中,是作者所竭力唱颂的,更是贯穿这一百二十回章节的无形骨架。但忠义,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已成为了古董。它能够直接产生效益的一面,被人们保留着,而它的忠诚与义气、人们长久相处肝胆相照的一面,却被丢弃了。而此时的忠义,已成为信誓旦旦的一句空话,不经世道的人天真的想法。又有谁想过,它是友谊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特有的一种高贵品质。它既是精神,又是品德,更是古人为人处事的标范。但现在呢,似乎已烟消云散了。我常常羡慕古人思想的纯洁。是他们,才有了生死与共的真挚情谊。

  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也许会讥笑他们的幼稚,但我们丢掉了多少真挚的、纯粹的情谊呢?我们的情谊中有多少是与利害直接相关的。这些真情实谊是否随着生活的紧迫而逐渐消失呢?忠与义,体现着古人多么诚挚的追求与向往。忠诚与义气,是它们得以让天南海北分散的人而在梁山八百里水泊拧成一股扯不松,砍不断的绳。在他们心中,这是高于一切的。在发达的今天,商品经济狂潮的冲击下,诚实、信用在人们心中已摇摇欲坠,大家尔虞我诈,得到的是大把钞票,而丢失的却是我们民族思想的精髓。人们拥有了一切可拥有的物质,却将真情挚感、中国人做人的原则锁入内心深处,何时才打开呢?

  在一百零八个好汉中,每一个都是一个不同的哲理人生,他们昭示我们无限思考。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永远都在闪耀着精神世界的光辉。它也永远给我带来了关于思想与情感的启迪和力量。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文学上的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和《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群众和小朋友们的喜爱。

  《水浒传》里讲了很多故事:太尉高俅原本是个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无恶不作。他的干独生子高衙内横行霸道,为了霸占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的漂亮妻子,他诬蔑林冲带刀进八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不轨,把林冲发配充军,还想在野猪林半路把他杀死,幸亏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相救。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宋江等众多好汉,共108人,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逼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贪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水浒传》读后感 篇8

  《水浒传》电视看过很多,但是一直没有看过文本,所以看了看,零零碎碎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读完之后,发现以前接触到的一些东西其实都不是本来的面目。电视剧只是局部拍了一些,如果完整地看整本书,应该会有不同的感悟。

  我发现人类在大多数时候,心中的利害观会大大强于心中的是非观,人们考虑的问题也总是从自己所在的立场出发,而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是非善恶,这个在水浒传里面是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的。当我们看水浒传的时候,有些梁山好汉明明反了恶,我们却仍然觉得酣畅淋漓,非常之痛快。李逵以杀人为乐,长时间不杀人就会浑身不自在;宋江在题了反诗按照法律应被砍头,在被营救之后进行了复仇;最明显的就是时迁的事情,时迁在祝家庄偷鸡被追,逃上梁山之后,晁盖认为他做偷鸡的事情辱没了梁山的名声,而宋江却结为兄弟,也许这时我们都对晁盖不可理喻,反而认为宋江是对的。所以,当一切我们心中的英雄好汉犯了错事,我们同时会击掌叫绝,而绝少感受到不安。

  我觉得梁山必然是一个不稳定的所在,不能够维持很长的时间。因为里面的每个人,他们的价值观并不相同。关胜、林冲、徐宁一类的人,怎么可能真正与李逵、周通、白胜等人肝胆相照,当然这还只是两个极端,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成分,注定了他的不稳定性。其次,我们通常说“逼上梁山”,但是看书了我们会知道,梁山中有很大部分人,实则是被梁山方面逼上梁山的,他们中很多是来源于官府之中的忠义之士,其中很多都是有实力的角色,排名靠前的也很多。

  我们常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己所欲之,也不能强施于人。宋江但凡见到英雄豪杰,必定执意拉其入伙,别人如若不愿意,便设计谋害逼上梁山,梁山越壮大,这种现象越明显。还有一点可怕的是,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经常都是吴用笑着对当事人说如何已经请了家眷烧了庄院让你得了死罪只能落草。梁山注定无远景。

  当我看完了整本水浒传,我突然对于招安这件事情有了不同的认识。诏安之后不都是被高俅害死的,真正意义上被高俅害死的其实只有宋江和卢俊义。而且诏安之后,他们先是征辽,收复失地,而后征王庆、田虎、方腊,而且我们可以从书中得知,老百姓在这几个山大王的统治上受尽了苦难,所以当梁山好汉来征讨时,当地的百姓愿意帮助他们。梁山好汉中大部分死于征方腊,有一些在征方腊后自动退隐,剩下的回京师都领了官职,被高俅害死的,只有宋江和卢俊义。

  说到自动退隐我要说一说浪子燕青,在得胜归途中,他对主任卢俊义说不回去了,劝卢俊义也不要回去,因为不会有好的结果,鸟尽弓藏的道理不是不知道。但是卢俊义没有听,觉得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因为皇恩浩荡,然而他却忘了奸臣的存在。我认为卢俊义肯定有这一丝顾虑的,但他还是不相信会这样。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是难以去舍弃去改变,卢俊义是想赌一把。

  然后我也想说一说几个个体的人给我的感受吧。

  有很多事情真是命中注定而又让人浑然不知,就像是鲁智深与武松,一个是好酒肉的提辖,一个是富含爱恨情仇的侠士,后来因亡命天涯而换了自己的身份,或者说只是换了一身衣服,一个成了和尚,一个成了头陀,这两种身份是他们此前绝没有想到的。不过结局却还真的就是这样,最终一个真成了得道高僧坐化圆寂,一个真成了行者出家告别红尘。生命真的是太令人捉摸不透了,会让你最终变成自己和别人都认为你不可能变成的模样。不过,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在这本书中,也让人有伤心之处,那个满腔热血有为青年林冲,上梁山后成无魂的躯壳,就像一具战斗机器一样,只出现在每一场战役之中。

  命运真的是让人唏嘘,也许这就是我么命中注定的劫难。就像你一生放过了很多人,然而那些你放过的人却把你一击致命。朱仝应该算是水浒传里性情最为忠厚人格最为高尚的人,因正义而放过宋江,因情义而放过雷横,而招来牢狱之灾。他不想落草为寇,但那些被他放过之人,却用卑劣的手段陷他于不义,他的人生应该从此无快乐可言。他真的可以和那些部分所谓的兄弟们把酒言欢肝胆相照吗?我看未必。他始终不会融入那一个为了利益而破坏正义公理的团体。不过作者也许就是太喜欢他了,在得胜回朝后,很多人封了官职,后来上战场阵亡了很多,他应该是唯一善终的一位。

  还有一个让我感悟良多,我觉得一个人的心性要与一个人的能力相匹配,这样的世界应该会更加美好一些,反之,我觉得很悲哀。一个人的心性如果配不上一个人的能力,那真是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就像是林冲,他有做英雄的能力与胆识,却没有做英雄的勇气与决心,这总是一件让我扼腕叹气的事,真的是可怜了他一身的武艺。当他在押解的途中,受尽了各种折磨,会令人心酸。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武松,不向所有的恶屈服,反倒是得到了一个更好的结果。不过,还有一种情况我觉得让人更加的无力与痛心,那就是一个人的心性的恶与一个人能力的强成了反比,蔡京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宋朝四大书法家,却是位极人臣的奸相。不过,如果能力配不上心性,那至少可以愤怒。

  《水浒传》读后感 篇9

  大约是初中的时候吧,初次看《水浒传》,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着我,我甚至被感动得涕泪横流,但偶然的机会,我又一次拿起了《水浒传》,想重温儿时的记忆,没想到,曾经感动过我的《水浒传》却让我很失望。我佩服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但这本书,在思想方面却显得很不足。

  一、无是非观。我总结了一下,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杀人,而且有些是无辜的人。史进杀李吉,李吉并非有罪,即使有罪,也罪不至死。即使是我敬重的武松,也在杀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时,杀了后槽、两个丫鬟、张都监的两个亲随和其他一些人。石秀杀死了和杨雄妻子通奸的和尚和帮助和尚通奸的头陀,杨雄杀死了丫鬟迎儿和自己的妻子。还有,在攻陷一座城池或庄寨时,都要把长官一家良贱杀尽。

  为救宋江,劫法场时,李逵杀人最多,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渠,推倒颠翻的,不计其数。

  李逵嗜杀成性,在血洗扈家庄后,宋江斥责他说,扈成已经投降,何必杀他一家人。但念在李逵有功劳的份上,权且将功折罪,李逵却说:“虽然没了功劳,也吃我杀得快活!”杀人竟然还杀得快活,骇人呐!

  宋江在浔阳楼上提的反诗里,有这样两句,“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似乎杀人是为了报个人的冤仇。

  攻打完祝家庄后,宋江与吴用商议,要把这祝家庄村坊洗荡了。石秀禀说起这钟离老人指路之力,“也有此善心良民在内,亦不可屈坏了好人。”宋江听罢,叫石秀去寻那老人来。石秀去不多时,引着那个钟离老人来到庄上,拜见宋江、吴学究。宋江取一包金帛赏与老人,永为乡民:“不是你这个老人面上有恩,把你这个村坊尽数洗荡了,不留一家;因为你一家为善,以此饶了你这一境村坊人民。”什么是善,就是因为给梁山好汉指路了,典型的“对我好就是好人”的论调。

  攻打完北京后,柴进和蔡福到家中收拾家资老小,同上山寨。蔡福道:“大官人可救一城百姓,休教残害。”柴进见说,便去寻军师吴用。比及寻著,吴用急传下号令去时,城中将及损伤一半。伤的可是无辜的百姓啊!

  为了逼秦明落草,宋江设计让人穿了秦明的盔甲,攻打了青州城,把许多好百姓杀了,又把许多房屋烧了。

  为逼朱仝入伙,设计杀死了小衙内——沧州知府亲子,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就算他的父亲恶贯满盈,孩子也是无辜的呀。

  放火。例如,鲁智深火烧瓦官寺、晁盖上梁山时烧了自己的寨子、武松在蜈蚣岭烧了坟庵,穆弘上梁山时,也把庄院一把火烧了,这样的情节就更多了,不知道这样做用意何在?

  此外,攻打祝家庄,实为借粮,并非义举,可宋江却说:“……祝家庄那厮,好生无礼,平白欺负俺山寨,因此行兵报仇,……”其实,祝家庄门上的标语(填平水泊擒晁盖、踏破梁山捉宋江)和抓了时迁只不过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而已。

  在被迫上梁山前,许多英雄好汉本就是打家劫舍的或者是一方恶霸。就连晁盖也是打家劫舍的,虽说是“劫富”,可却没怎么“济贫”。穆春本是揭阳镇一霸,只因为薛永私安闲他的地盘上卖艺,便吩咐人不要施舍他钱,他把宋江给了薛永五两银子视为对他权威的挑战,便吩咐客家和店家不许接纳宋江他们,可当知道此人是宋江时,便扑翻身便拜。看过《水浒传》的人都晓得,这样的情节不少。

  书中很多英雄人物确实是被官逼得上了梁山,象林冲、武松、宋江,那时的吏治确也有些残酷。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原来故宋时,为官轻易,做吏最难。为甚的为官轻易?皆因那时朝廷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为甚做吏最难?原来做押司的,但犯罪责,轻则刺配远恶军州,重则了残生性命,……”吏治的严酷与不合理可能是导致反抗最直接的原因。可也有很多人如阮氏三兄弟却不是如此,也有一些人是被这些好汉们逼上了梁山的,如秦明、萧让、金大坚、黄信、李云、李应、徐守、卢俊义等。

  二、乱世的志士往往有些无赖(老舍语),鲁智深到处赊帐,只说,先记上,改天再还,从店小二等对他的态度来看,他估计也是一霸,就连镇关西见了他,也是慌忙出柜身来唱诺道:“提辖恕罪。”这鲁达到处打人,而且有时是打着正义的旗号打人,如在旅店救那父女俩逃走,店小二阻拦时,鲁达大怒,打了那小二一巴掌,只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了两颗门牙,其实店小二何错之有?到后来大闹五台山,更是流氓行经。杨志在生辰纲被劫后,也吃过霸王餐。

  三、义气、人情大于法,宋江得知官府要缉拿晁盖,便去给晁盖通风报信。宋江杀了阎婆惜,知县却一味护着宋江,只想把事情朦胧做在原本无辜的唐牛儿身上。武松杀死西门庆、潘金莲后,知县也一心要周全他。说到人情,宋江惯会使人情,发配到江州府,到处使银子,因此无一不喜欢宋江。戴宗因宋江没送例银,大怒,喝道:“贼配军,安敢如此无礼,……且打这厮一百讯棍。”当知道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宋江时,戴宗马上便和其称兄道弟。人情在中国可真是源远流长。

  《水浒传》读后感 篇10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侮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 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读了《水浒传》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 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 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 农民革命" ?显然都不是。 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 晁家庄园,三阮则" 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 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 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 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 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再看鸳鸯楼上那幕血案,武松连刃十数人后,一片血泊之中,从容地将桌上银酒器 踏扁,揣入怀里带走;而即使粗心卤莽至极的角色如李逵,沂岭之上杀了假李逵后,也 没忘进房中搜看," 搜得些散碎银两并几件钗环" ,都拿了——李逵虽极端厌烦女色, 但也知这些沾满了脂粉气的钗环可以换钱换酒,照拿不误。而后,还去李鬼身边,搜回 了那锭被骗去的小银子,在这种事儿上,黑旋风也足够细心。

  人为财死,鸟为食网,古今一也。只是大凡做点事情,总得有面旗帜,应和那所谓人类文明之说!水浒传,好就好在写得实在!历史上的哪次革命,不是从无法生存开始的 民以食为天,革命革命,说俗点,就是改革现实中不佳的命运。水浒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人,跟我们周围的人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很容易理解!

  《水浒传》读后感 篇11

  108名好汉,真正能称得上“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有谁呢?

  宋江是吗?我觉的不是,他自己说:宋江身材黑矮,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首先他没这本事。而且宋江早先是很遵法度的,所以他是不会随便和人动手脚的。

  晁盖呢?可能是这种人,因为他很讲义气,从他将梁山军马倾巢而出去救宋江就能看出来。

  林冲呢?他肯定不是,他自己的老婆让人调戏尚且不敢出手,何况他事乎?

  李逵是!李逵敢!李逵这个人路见不平他会非常生气,不管的话他吃饭喝酒睡觉不香。这也是好汉和赖汉的最大区别。但是李逵太嗜血,经常杀的“性起”连好人杀了,被杀的人稀里糊涂,李逵自己也稀里糊涂。

  阮家兄弟是!他们肯定也敢管别人不敢管之事!只不过水浒传里没说!

  武松是吗?不一定!武松这人有点恐怖,不是性情中人,碰上事情不管也很有可能。而且他很傲,有点瞧不起穷人,比如他在景阳冈下酒店他对酒保说:我又不白吃你的,休叫老爷性发,通叫你这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屋子倒翻过来。临走还说: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还有他初次见宋江时,宋江不小心碰翻了他的火盆,他就要大打出手,实在是太过盛气,有点欺负人。

  卢俊义也应该是!从他上山前敢与孤军深入梁山地盘要捉宋江决战就能看出。看他车子上的四句话“慷慨北京卢俊义,金装玉匣来探地,太平车子不空回,收取此山奇货去!”何等口气!这种人看见不平事是不会不管的!

  当然了,梁山上像李逵的好汉很多,其他的赖汉也有不少。

  好汉这两个字安在鲁智深身上最合适不过。他一出场就拳打镇关西,为了萍水相逢的金老父女,告别了舒适的军官生活,差点沦为阶下囚;从五台山上下来路过桃花村,又为了一赃强娶民女案和周通、李虎大打出手;路上又到了一个叫瓦官寺的破落寺庙,在打抱不平之际,差点被两个穷凶极恶的云游和尚和道士所杀,幸亏有九纹龙史进的帮忙才杀了两人。这些事本与他无关,但是他碰上了,他都管了。为什么五台山的智真大师说他:“虽时下凶蛮,命中驳杂,久后却得非凡。”可能是长老看出来鲁达有颗佛心吧。鲁智深的佛心不仅表现在他的行侠仗义上,更表现出他有平常人的心态,不以英雄好汉自居,他到了东京大相国寺后,在菜园子里认识了几个泼皮,泼皮固然无赖的很,但是和鲁智深他们相处的很好。请问武松能办到吗?武松是看不起比他低下的人的。再后来他认识了教头林冲,林冲不敢得罪太尉高俅,但是鲁智深是怎么称呼高俅的呢?“撮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叫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读到这里真是太爽了。鲁智深一生都在行侠仗义,所以他命运坎坷,从人人尊敬的提辖官沦落为强盗,但是他还是不改本性,遇事率性而为,一生征战无数,晚来却是毫发无伤,成为了梁山好汉中为数不多的善始善终之人。为什么?因为想得善终,不能只靠小心(像林冲),还要靠大义!鲁智深就是不坏大义的好汉!

  我读《水浒传》:最喜欢和尊敬鲁智深,因为他有大义、有大勇、有大智,但是没有架子,感觉我要在江湖他也不会瞧不起我。他是道德楷模,每每读他,都是带着尊敬的、学习的态度去读的。我看最不可思议的人是李逵,看似凶神恶煞,实有菩萨心肠;杀人不杂眼的人却是那么的天真;有时性格烈如火,有时却想绵羊般的听话。读李逵时也是很过瘾的,法度治不了的人,李逵就敢打死他。用他的话就是“条例若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先打后商量!”

  我最瞧不起林冲,太过窝囊,考虑的太周到也未必是好事。林冲自己也说“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的气!”是啊,你是屈沉了你那一身的本身,让他“撮鸟”害的你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到最后连报仇的机会都没。你死前在六和寺养了半年的病,这半年你想过吧,你一生也太遗憾了吧,该做的事没做,想做了做不成了!你也太窝囊了!我搞不明白的人是宋江,说你是忠臣呢还是说你是小人呢?晁盖哥哥对你不薄啊,你还和吴用将他架空!为了招安你是煞费苦心啊,害的人家卢俊义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既然你这么有手段这么聪明,这么就看不出赵家江山气数将尽?岳飞岳武穆比你如何?还不是被奸臣给做了?就凭你梁山几十万人马就能匡扶大宋?唉,你也是死的时候才明白吧。害的弟兄们死伤殆尽,梁山基业毁于一旦,后悔了也是迟了点吧!

【《水浒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水浒传》读后感:我心中的水浒传11-11

读后感精选:水浒传10-24

精选《水浒传》读后感10-17

《水浒传》的读后感悟11-27

《水浒传》读后感悟12-06

《水浒传》的读后感10-31

水浒传读后感12-27

水浒传读后感12-28

《水浒传》读后感12-29

★《水浒传》读后感01-07